於是拉開了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反隋大起義的序幕。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想趁機渾水摸魚,包括朝廷官員,楊廣的那些下屬。李淵當然也有渾水摸魚的想法,但是他看清楚了當時的情勢,認為時機還不成熟,現在起兵的結果隻有一個——失敗。
畢竟楊廣還是隋朝的皇帝,隋朝這台國家機器也沒有到報廢的年紀。他能做的隻有等,等那個叫做“時機”的東西到來。
終於時機來了,他看出來隋朝這台國家機器有了報廢的跡象。李淵又做了很充分的準備活動,在經過無數個夜晚,無數次的深思熟慮後李淵決定起兵。他之所以做這個決定,不是一時衝動的結果。隻有像李世民那樣的少年人,才容易衝動。
很顯然,李淵已不再年輕,無情的歲月吹白了他的發鬢,他經曆了很多,失去了很多,童年喪父,中年喪妻,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同時也使他更加具有智慧。隻有經過實踐與思考得來的智慧,才是管用的智慧。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如是說。也許後來的李世民比李淵更有能力,但是現在的李世民隻是在他父親的肩膀下學習成長。
太原首義李世民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注意不是主要作用,這一點要知道。在經曆了後來的那場巨大失敗後,李世民在軍事上才由成長變為成熟。
至於政治上的成熟,要歸功於他的好哥哥和好弟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後來李建成與李世民的交鋒中,不僅是李世民逐漸走向政治的成熟。李建成也慢慢走向政治的成熟。
兄弟兩一同成長,卻隻能有一個人活下去,這是一種悲哀。一種權利與利益的悲哀。勝負的關鍵在於最後一刻誰先下手。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這句話有道理。
到底誰對誰錯?我說不清。我隻說。權利的鬥爭可以用道德的觀點來評價,但不能隻有道德的觀點來評價。說的有點多,有點hold不住了。
我想說,起兵反隋已經成了那個時代天下大勢的一部分,李淵作為隋朝的皇親國戚(楊廣的表哥)準備充分後起兵,不打反隋旗號。在那樣的曆史背景下。李淵占了天時。上麵說過,一旦李淵大軍進入關中,他們便占據了地利。下麵說人和。
李淵占據了天時,即將占據地利,也占據人和。為什麽說李淵占據人和呢?第一。在李淵起兵前有很多人勸說李淵起兵,說明李淵的起兵是符合人心,是有支持者的。第二,在李淵進兵關中的過程中,不斷有義軍和隋朝官員向李淵投降。
第三,李淵集團內部同心同德,雖然大家都抱著投機的目的,能看出來他們對李淵很有信心。他們相信李淵一定能夠帶給他們想要的榮華富貴。李淵拿出你的勇氣,向前衝吧,很多人都在看著你呢。勝利是屬於你的。
前提是無論遇見多麽大磨難,無論前途都麽的坎坷,你都不要回頭。好馬不吃回頭草,有的人,一輩子也不能走回頭路。李淵以前不是這種人,現在他變成了這種人。因為回頭就意味著——死亡。
很殘酷。是嗎?是的。但是,要想看到人生的瑰麗。要想看到人生中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就得放棄一些東西。就得忍受一些東西,包括時時刻刻死亡的威脅,包括沒有回頭路。有的人,不是人。他們似乎超越了人。七月八日,李淵抵達西河郡,慰勞隋朝的官員和百姓,賑濟那些窮苦的人民。
李淵這一籠絡人心的做法,果然收到了好的效果。下一站——霍邑,霍邑沒有西河郡那麽簡單,有政府正規軍駐守,守將宋老生,精兵二萬。宋老生這個人不需要過多了解,他隻是個跑龍套的角色。
七月十四日,李淵駐軍賈胡堡(今陝西省汾西東),賈胡堡位於霍邑西北,距霍邑五十裏,傍山臨汾水,是個險要之地。李淵估計宋老生會在這裏依險據守,但出乎意料,結果令李淵很失望,宋老生並沒有李淵想的那樣聰明。
賈胡堡不僅沒有大軍駐紮防守,連一個偵察兵李淵都沒有看到,李淵大軍順利通過賈胡堡,逼近霍邑。對手竟然是這個水平的,李淵很有信心一舉攻破霍邑。但這隻是他的一個美好的願景,很快老天告訴他,他的這個願景不能夠很快的實現,要等一段時間(半個月)。
老天似乎要考驗一下李淵的信心和決心,下起了連綿大雨,一發不可收拾,老天爺看來是隻管下不管停的。眼瞅著軍糧一天比一天少,李淵想要是這麽拖下去,自己不被宋老生打死,也得在這餓死。
於是他命令沈叔安回太原運糧,以解燃眉之急。屋漏偏逢連夜雨,劉文靜出使突厥沒有回來,糧食也沒有運到,這時傳來了一個更加要命的消息,劉武周聯合突厥進攻太原。糧食沒了,還可以再運,要是老窩被人家給端了,那可是得不償失。李淵連忙召開軍事會議,會議上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以裴寂為代表,主張撤軍會太原。
理由有四點:一,宋老生不容易被打敗;二劉武周奸詐,突厥貪婪,有很大的可能性幹出襲擊太原的事來;三,義軍的家屬都在太原,太原是咱們的根本,所以應該回救太原;四,大軍糧草將盡。
另一種意見以李建成、李世民為代表,主張不撤兵。理由也有四點:一,現在遍地都是莊稼,怎麽能說沒有糧食呢(非常時期采取非常手段,那就是搶)?;二,宋老生輕率急躁,一戰就可以擒獲;三,劉武周與突厥外表上和和氣氣,內心裏互
雙方說的都很有道理,把皮球又踢給了李淵。關鍵時刻還得領導拿主意。李淵思索了一會,決定不撤兵。李淵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不是在賭。
不是賭劉武周和突厥不敢攻打太原(如果那樣的話,李淵就不是李淵了,是算命先生)。而是經過仔細認真的分析後,認定太原沒有危險。
事實證明,裴寂的主意是聽不得的,我就弄不明白了,這哥們總出餿主意,還怎麽那麽樂意出主意。應該是。他自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吧。
總的作戰方針製定了,剩下的也就好辦了。就是一個字——等。等老天爺哪天心情好,自己早上起來睜開眼睛,聽不見外麵有下雨的聲音。
等沈叔安早點把糧草運來。沒有等多久,李淵等的東西就來了。七月二十八日。沈叔安回來了,當然還有足夠的糧草。八月一號,在連續下了半個多月的大雨後,玉皇大帝終於命令雨神收工。也意味著對於李淵同學的第一場考核。李淵同學得了滿分。他要是回太原,所得的分數肯定是零分。沒有商量,不是滿分,就是零分。
雨停了,天晴了。到李淵大展拳腳的時候了,已經憋了半個多月的唐軍,就像從山上下來的猛虎一樣。鬥誌昂揚。李淵認為憑借這支軍隊,自己足以橫行天下。雨過天晴,人的心情總是變得很好,心情好也就更加有信心。認為天下的事沒有什麽能夠難倒自己的。
八月二日,李淵命全軍在太陽下暴曬鎧甲、武器、衣服和裝備。此時的宋老生不知道在幹什麽?
估計也就是幻想著李淵大軍久攻不下霍邑後,黯然退兵。八月三日。一切準備就緒,李淵將要采取軍事行動。天剛亮。李淵率領騎兵沿著東南山麓小路,直驅霍邑城下。到城東五六裏處停下。等待後續的步兵主力。李淵最擔心的是宋老生閉門守城,以致曠日持久,貽誤戰機。
於是李淵命令李建成、李世民各率數十騎近城觀察地形,揚鞭揮舞,比比劃劃,像要包圍城池,同時又不失時機的罵了一通宋老生。估計也不會是什麽好話,宋老生果然被激怒,率領士兵出城迎戰。
宋老生剛出城,李建成、李世民就帥軍向後撤。宋老生心想,你兩小子剛罵完我,就想走,天下間那有那麽好的事,看我追上你,不剁死你們。於是宋老生騎馬跑在前頭,率領大軍追擊李建成、李世民。要的就是你追,不怕你追,就怕你不追。
你追,就有辦法讓你回不去。此時後續的步兵主力已經在殷開山的帶領下和李淵會師,李淵軍勢大振。李建成和李世民退到李淵所在的位置,就回身和宋老生作戰
李淵想把宋老生往死裏整,又讓李建成率領左軍斷宋老生的南門歸路,李世民率領右軍斷宋老生的東門歸路。宋老生軍與李淵軍進行激戰,別看宋老生腦袋不怎麽靈光,就是一個二杆子,被人罵兩句,就忘了自己姓啥。打仗倒是一位勇將,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隋軍在宋老生的帶領下士氣高昂,唐軍明顯有些支持不住了。看到這種情況的李淵很是著急,突然間眼中精光一閃,一條計策映入腦中。李淵高喊:“宋老生已經被殺了。”要知道,在戰場上並不是每一個士兵都和主帥在一起的,而是大多數士兵都是和主帥分開各自為戰的。
這一消息動搖了隋軍的軍心。所以有的士兵一聽見這個消息便沒有了鬥誌,於是隨軍潰亂,唐軍趁機反擊,大敗隋軍。宋老生在亂軍中被李淵手下大將劉弘基斬殺(另一種說法是被盧君諤殺死)。
至死宋老生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失敗的。唐軍大獲全勝,隋軍全軍覆沒(數裏之間,血流蔽地,僵屍相枕),偶爾有漏網之魚,也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包了餃子。
李淵命令軍隊乘勝攻城,當時沒有什麽攻城器械,士兵們用身體攻打城池,城內守軍見宋老生已死,鬥誌全無。隻象征性的守了四個小時,霍邑便被李淵攻下。李世民在這次戰役中非常勇猛,史書記載,親手殺死數十人,兩把刀都出現缺口。衣袖裏都是血,甩幹了繼續做戰。(兩刀皆缺,流血滿袖,灑之複戰)仗打完,出現了一個問題?
在李淵的軍隊中有很多奴隸。他們參與作戰,並且建立了軍功,問題是他們是否應該和其他士兵得到一樣的賞賜。問題提交到了李淵那裏。李淵沒有絲毫猶豫,立即答複:“打仗的時候不分貴賤,論功勳的時候,也不能分等級。”
明白的告訴手下的人。奴隸和其他士兵要同等賞賜。李淵的這個命令,也是使得唐軍的戰鬥力高於其他諸侯軍的原因之一。畢竟奴隸在軍隊中不是少數,李淵的公平賞賜能夠激發他們作戰的積極性。
他們知道勇猛殺敵能夠證明自己。霍邑的守將宋老生是個二杆子,被人罵兩句就受不了了。李淵拿下霍邑很容易,下一站西河就沒有這麽容易了。因為駐守西河的是隋朝的名將屈突通。屈突通被稱為名將絕對不是吹的,那可是靠實力說話才得來的名頭。
李淵前進吧,下一站還有個更強大的敵人等著你呢。八月二十五日,李淵帥軍抵達龍門,這個時候,李淵的老戰友——劉文靜回來了。還帶了一個人,突厥始比可汗的大將康鞘利,外加五百名士兵和兩千匹馬。李淵很高興。當即誇獎劉文靜:“突厥人來的這麽晚,就不怕他們搶戰功了,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劉文靜嘴上很謙虛的說:“我也沒做什麽。”其實心裏非常高興。默默的算著自己為李淵立了多少功勞,算上作戰方針總路線,應該兩個了。
而且這兩個功勞都是別人無法比擬的。劉文靜很驕傲,他認為憑借著他的聰明才智一定能夠成為李淵建國的第一功臣,像漢朝丞相蕭何一樣,名垂後世。
但是他不知道。他最終隻能算個韓信式的人物,挺悲哀的。而且很勉強才能算上。他對未來很有信心,這個信心來源於他那無人可以比擬的功勞。他想李淵是不會虧待他的。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不懂。
他不懂為什麽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後,泛舟太湖;他不懂為什麽張良幫助劉邦平定天下後,歸隱山林。伴君如伴虎,這句話沒有錯。
有些人,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共富貴,這句話也沒有錯。在龍門有三件事令李淵高興,第一件,劉文靜回來了;第二件,劉文靜這麽晚才回來;第三件,不僅劉文靜回來了,還帶來了突厥的兩千匹馬。
當時李淵的部隊,不缺士兵,因為不斷有隋朝的散兵遊勇前來投靠,不斷有吃不上飯的普通百姓從軍,不斷有黑社會組織集體前來混飯。李淵的部隊最缺的就是馬,準確的說,是缺少有著很高戰鬥力的騎兵部隊。
有了這些馬,李淵就可以建立一支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沒有坦克,沒有三八大蓋,士兵們作戰隻能靠刀槍劍戟,斧鉞勾岔等冷兵器。在那樣的情況下,運動速度極快的騎兵部隊,就顯現出來了他的威力。騎兵剛一出現,對方的士兵,刀還沒有拔出來,就被騎兵砍了腦袋。雖然有點誇張,不過足以說明騎兵對步兵作戰的優勢。
在冷兵器時代的名將多能夠獨立靈活運用騎兵作戰,包括:李世民、李靖、李勣(就是民間傳說的徐茂公,曆史上的本人雖然不如民間傳說的那麽神機妙算,卻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名將)、侯君集等人都是此道的高手。
在以後的漫長的大唐王朝統一戰爭中,會上演一幕幕名將靈活運用騎兵作戰的大戲,主角當然是上麵提到的幾位了。李淵對於建立一支獨立的正規的騎兵部隊是非常渴望的,但是當突厥人送來兩千匹馬的時候,李淵卻做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舉動,隻要了一半,就是一千匹,剩下的一千匹,怎麽辦?
送回去。對於李淵的舉動很多人不了解,當然包括他手下的士兵,有的士兵也許是太想建功立業了,非常激動的對李淵說,要用自己的錢買突厥人的馬。這時李淵才不得不說出謎底。謎底很簡單。
原來這些馬,不是白送的,而是要花錢買的,這可以理解,畢竟人家突厥人也不是活雷鋒,憑什麽將辛辛苦苦的養的馬白送給你李淵呢。
對於滿腦子琢磨事的李淵,意識到一點,突厥人的馬是無限的,而自己的錢是有限的,如果自己把這些馬都買了下來,那麽下次突厥再送馬來,自己怎麽辦?怎麽辦都不好辦,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這次不全部買下他們的馬,告訴他們自己現在很窮,已經沒有多餘的錢買剩餘的馬了。
據我分析,也有可能是,李淵和突厥人做的買賣並不公平。李淵扮演的當然是不利的角色。誰讓你有事求人家了,就得吃點虧。偏偏李淵又不想吃虧,於是李淵就想出了這樣一個計謀,隻買一半。不得不佩服李淵的小聰明。(未完待續)
畢竟楊廣還是隋朝的皇帝,隋朝這台國家機器也沒有到報廢的年紀。他能做的隻有等,等那個叫做“時機”的東西到來。
終於時機來了,他看出來隋朝這台國家機器有了報廢的跡象。李淵又做了很充分的準備活動,在經過無數個夜晚,無數次的深思熟慮後李淵決定起兵。他之所以做這個決定,不是一時衝動的結果。隻有像李世民那樣的少年人,才容易衝動。
很顯然,李淵已不再年輕,無情的歲月吹白了他的發鬢,他經曆了很多,失去了很多,童年喪父,中年喪妻,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同時也使他更加具有智慧。隻有經過實踐與思考得來的智慧,才是管用的智慧。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如是說。也許後來的李世民比李淵更有能力,但是現在的李世民隻是在他父親的肩膀下學習成長。
太原首義李世民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注意不是主要作用,這一點要知道。在經曆了後來的那場巨大失敗後,李世民在軍事上才由成長變為成熟。
至於政治上的成熟,要歸功於他的好哥哥和好弟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後來李建成與李世民的交鋒中,不僅是李世民逐漸走向政治的成熟。李建成也慢慢走向政治的成熟。
兄弟兩一同成長,卻隻能有一個人活下去,這是一種悲哀。一種權利與利益的悲哀。勝負的關鍵在於最後一刻誰先下手。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這句話有道理。
到底誰對誰錯?我說不清。我隻說。權利的鬥爭可以用道德的觀點來評價,但不能隻有道德的觀點來評價。說的有點多,有點hold不住了。
我想說,起兵反隋已經成了那個時代天下大勢的一部分,李淵作為隋朝的皇親國戚(楊廣的表哥)準備充分後起兵,不打反隋旗號。在那樣的曆史背景下。李淵占了天時。上麵說過,一旦李淵大軍進入關中,他們便占據了地利。下麵說人和。
李淵占據了天時,即將占據地利,也占據人和。為什麽說李淵占據人和呢?第一。在李淵起兵前有很多人勸說李淵起兵,說明李淵的起兵是符合人心,是有支持者的。第二,在李淵進兵關中的過程中,不斷有義軍和隋朝官員向李淵投降。
第三,李淵集團內部同心同德,雖然大家都抱著投機的目的,能看出來他們對李淵很有信心。他們相信李淵一定能夠帶給他們想要的榮華富貴。李淵拿出你的勇氣,向前衝吧,很多人都在看著你呢。勝利是屬於你的。
前提是無論遇見多麽大磨難,無論前途都麽的坎坷,你都不要回頭。好馬不吃回頭草,有的人,一輩子也不能走回頭路。李淵以前不是這種人,現在他變成了這種人。因為回頭就意味著——死亡。
很殘酷。是嗎?是的。但是,要想看到人生的瑰麗。要想看到人生中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就得放棄一些東西。就得忍受一些東西,包括時時刻刻死亡的威脅,包括沒有回頭路。有的人,不是人。他們似乎超越了人。七月八日,李淵抵達西河郡,慰勞隋朝的官員和百姓,賑濟那些窮苦的人民。
李淵這一籠絡人心的做法,果然收到了好的效果。下一站——霍邑,霍邑沒有西河郡那麽簡單,有政府正規軍駐守,守將宋老生,精兵二萬。宋老生這個人不需要過多了解,他隻是個跑龍套的角色。
七月十四日,李淵駐軍賈胡堡(今陝西省汾西東),賈胡堡位於霍邑西北,距霍邑五十裏,傍山臨汾水,是個險要之地。李淵估計宋老生會在這裏依險據守,但出乎意料,結果令李淵很失望,宋老生並沒有李淵想的那樣聰明。
賈胡堡不僅沒有大軍駐紮防守,連一個偵察兵李淵都沒有看到,李淵大軍順利通過賈胡堡,逼近霍邑。對手竟然是這個水平的,李淵很有信心一舉攻破霍邑。但這隻是他的一個美好的願景,很快老天告訴他,他的這個願景不能夠很快的實現,要等一段時間(半個月)。
老天似乎要考驗一下李淵的信心和決心,下起了連綿大雨,一發不可收拾,老天爺看來是隻管下不管停的。眼瞅著軍糧一天比一天少,李淵想要是這麽拖下去,自己不被宋老生打死,也得在這餓死。
於是他命令沈叔安回太原運糧,以解燃眉之急。屋漏偏逢連夜雨,劉文靜出使突厥沒有回來,糧食也沒有運到,這時傳來了一個更加要命的消息,劉武周聯合突厥進攻太原。糧食沒了,還可以再運,要是老窩被人家給端了,那可是得不償失。李淵連忙召開軍事會議,會議上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以裴寂為代表,主張撤軍會太原。
理由有四點:一,宋老生不容易被打敗;二劉武周奸詐,突厥貪婪,有很大的可能性幹出襲擊太原的事來;三,義軍的家屬都在太原,太原是咱們的根本,所以應該回救太原;四,大軍糧草將盡。
另一種意見以李建成、李世民為代表,主張不撤兵。理由也有四點:一,現在遍地都是莊稼,怎麽能說沒有糧食呢(非常時期采取非常手段,那就是搶)?;二,宋老生輕率急躁,一戰就可以擒獲;三,劉武周與突厥外表上和和氣氣,內心裏互
雙方說的都很有道理,把皮球又踢給了李淵。關鍵時刻還得領導拿主意。李淵思索了一會,決定不撤兵。李淵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不是在賭。
不是賭劉武周和突厥不敢攻打太原(如果那樣的話,李淵就不是李淵了,是算命先生)。而是經過仔細認真的分析後,認定太原沒有危險。
事實證明,裴寂的主意是聽不得的,我就弄不明白了,這哥們總出餿主意,還怎麽那麽樂意出主意。應該是。他自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吧。
總的作戰方針製定了,剩下的也就好辦了。就是一個字——等。等老天爺哪天心情好,自己早上起來睜開眼睛,聽不見外麵有下雨的聲音。
等沈叔安早點把糧草運來。沒有等多久,李淵等的東西就來了。七月二十八日。沈叔安回來了,當然還有足夠的糧草。八月一號,在連續下了半個多月的大雨後,玉皇大帝終於命令雨神收工。也意味著對於李淵同學的第一場考核。李淵同學得了滿分。他要是回太原,所得的分數肯定是零分。沒有商量,不是滿分,就是零分。
雨停了,天晴了。到李淵大展拳腳的時候了,已經憋了半個多月的唐軍,就像從山上下來的猛虎一樣。鬥誌昂揚。李淵認為憑借這支軍隊,自己足以橫行天下。雨過天晴,人的心情總是變得很好,心情好也就更加有信心。認為天下的事沒有什麽能夠難倒自己的。
八月二日,李淵命全軍在太陽下暴曬鎧甲、武器、衣服和裝備。此時的宋老生不知道在幹什麽?
估計也就是幻想著李淵大軍久攻不下霍邑後,黯然退兵。八月三日。一切準備就緒,李淵將要采取軍事行動。天剛亮。李淵率領騎兵沿著東南山麓小路,直驅霍邑城下。到城東五六裏處停下。等待後續的步兵主力。李淵最擔心的是宋老生閉門守城,以致曠日持久,貽誤戰機。
於是李淵命令李建成、李世民各率數十騎近城觀察地形,揚鞭揮舞,比比劃劃,像要包圍城池,同時又不失時機的罵了一通宋老生。估計也不會是什麽好話,宋老生果然被激怒,率領士兵出城迎戰。
宋老生剛出城,李建成、李世民就帥軍向後撤。宋老生心想,你兩小子剛罵完我,就想走,天下間那有那麽好的事,看我追上你,不剁死你們。於是宋老生騎馬跑在前頭,率領大軍追擊李建成、李世民。要的就是你追,不怕你追,就怕你不追。
你追,就有辦法讓你回不去。此時後續的步兵主力已經在殷開山的帶領下和李淵會師,李淵軍勢大振。李建成和李世民退到李淵所在的位置,就回身和宋老生作戰
李淵想把宋老生往死裏整,又讓李建成率領左軍斷宋老生的南門歸路,李世民率領右軍斷宋老生的東門歸路。宋老生軍與李淵軍進行激戰,別看宋老生腦袋不怎麽靈光,就是一個二杆子,被人罵兩句,就忘了自己姓啥。打仗倒是一位勇將,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隋軍在宋老生的帶領下士氣高昂,唐軍明顯有些支持不住了。看到這種情況的李淵很是著急,突然間眼中精光一閃,一條計策映入腦中。李淵高喊:“宋老生已經被殺了。”要知道,在戰場上並不是每一個士兵都和主帥在一起的,而是大多數士兵都是和主帥分開各自為戰的。
這一消息動搖了隋軍的軍心。所以有的士兵一聽見這個消息便沒有了鬥誌,於是隨軍潰亂,唐軍趁機反擊,大敗隋軍。宋老生在亂軍中被李淵手下大將劉弘基斬殺(另一種說法是被盧君諤殺死)。
至死宋老生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失敗的。唐軍大獲全勝,隋軍全軍覆沒(數裏之間,血流蔽地,僵屍相枕),偶爾有漏網之魚,也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包了餃子。
李淵命令軍隊乘勝攻城,當時沒有什麽攻城器械,士兵們用身體攻打城池,城內守軍見宋老生已死,鬥誌全無。隻象征性的守了四個小時,霍邑便被李淵攻下。李世民在這次戰役中非常勇猛,史書記載,親手殺死數十人,兩把刀都出現缺口。衣袖裏都是血,甩幹了繼續做戰。(兩刀皆缺,流血滿袖,灑之複戰)仗打完,出現了一個問題?
在李淵的軍隊中有很多奴隸。他們參與作戰,並且建立了軍功,問題是他們是否應該和其他士兵得到一樣的賞賜。問題提交到了李淵那裏。李淵沒有絲毫猶豫,立即答複:“打仗的時候不分貴賤,論功勳的時候,也不能分等級。”
明白的告訴手下的人。奴隸和其他士兵要同等賞賜。李淵的這個命令,也是使得唐軍的戰鬥力高於其他諸侯軍的原因之一。畢竟奴隸在軍隊中不是少數,李淵的公平賞賜能夠激發他們作戰的積極性。
他們知道勇猛殺敵能夠證明自己。霍邑的守將宋老生是個二杆子,被人罵兩句就受不了了。李淵拿下霍邑很容易,下一站西河就沒有這麽容易了。因為駐守西河的是隋朝的名將屈突通。屈突通被稱為名將絕對不是吹的,那可是靠實力說話才得來的名頭。
李淵前進吧,下一站還有個更強大的敵人等著你呢。八月二十五日,李淵帥軍抵達龍門,這個時候,李淵的老戰友——劉文靜回來了。還帶了一個人,突厥始比可汗的大將康鞘利,外加五百名士兵和兩千匹馬。李淵很高興。當即誇獎劉文靜:“突厥人來的這麽晚,就不怕他們搶戰功了,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劉文靜嘴上很謙虛的說:“我也沒做什麽。”其實心裏非常高興。默默的算著自己為李淵立了多少功勞,算上作戰方針總路線,應該兩個了。
而且這兩個功勞都是別人無法比擬的。劉文靜很驕傲,他認為憑借著他的聰明才智一定能夠成為李淵建國的第一功臣,像漢朝丞相蕭何一樣,名垂後世。
但是他不知道。他最終隻能算個韓信式的人物,挺悲哀的。而且很勉強才能算上。他對未來很有信心,這個信心來源於他那無人可以比擬的功勞。他想李淵是不會虧待他的。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不懂。
他不懂為什麽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後,泛舟太湖;他不懂為什麽張良幫助劉邦平定天下後,歸隱山林。伴君如伴虎,這句話沒有錯。
有些人,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共富貴,這句話也沒有錯。在龍門有三件事令李淵高興,第一件,劉文靜回來了;第二件,劉文靜這麽晚才回來;第三件,不僅劉文靜回來了,還帶來了突厥的兩千匹馬。
當時李淵的部隊,不缺士兵,因為不斷有隋朝的散兵遊勇前來投靠,不斷有吃不上飯的普通百姓從軍,不斷有黑社會組織集體前來混飯。李淵的部隊最缺的就是馬,準確的說,是缺少有著很高戰鬥力的騎兵部隊。
有了這些馬,李淵就可以建立一支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沒有坦克,沒有三八大蓋,士兵們作戰隻能靠刀槍劍戟,斧鉞勾岔等冷兵器。在那樣的情況下,運動速度極快的騎兵部隊,就顯現出來了他的威力。騎兵剛一出現,對方的士兵,刀還沒有拔出來,就被騎兵砍了腦袋。雖然有點誇張,不過足以說明騎兵對步兵作戰的優勢。
在冷兵器時代的名將多能夠獨立靈活運用騎兵作戰,包括:李世民、李靖、李勣(就是民間傳說的徐茂公,曆史上的本人雖然不如民間傳說的那麽神機妙算,卻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名將)、侯君集等人都是此道的高手。
在以後的漫長的大唐王朝統一戰爭中,會上演一幕幕名將靈活運用騎兵作戰的大戲,主角當然是上麵提到的幾位了。李淵對於建立一支獨立的正規的騎兵部隊是非常渴望的,但是當突厥人送來兩千匹馬的時候,李淵卻做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舉動,隻要了一半,就是一千匹,剩下的一千匹,怎麽辦?
送回去。對於李淵的舉動很多人不了解,當然包括他手下的士兵,有的士兵也許是太想建功立業了,非常激動的對李淵說,要用自己的錢買突厥人的馬。這時李淵才不得不說出謎底。謎底很簡單。
原來這些馬,不是白送的,而是要花錢買的,這可以理解,畢竟人家突厥人也不是活雷鋒,憑什麽將辛辛苦苦的養的馬白送給你李淵呢。
對於滿腦子琢磨事的李淵,意識到一點,突厥人的馬是無限的,而自己的錢是有限的,如果自己把這些馬都買了下來,那麽下次突厥再送馬來,自己怎麽辦?怎麽辦都不好辦,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這次不全部買下他們的馬,告訴他們自己現在很窮,已經沒有多餘的錢買剩餘的馬了。
據我分析,也有可能是,李淵和突厥人做的買賣並不公平。李淵扮演的當然是不利的角色。誰讓你有事求人家了,就得吃點虧。偏偏李淵又不想吃虧,於是李淵就想出了這樣一個計謀,隻買一半。不得不佩服李淵的小聰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