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大軍勢如破竹,打到河東城下,一路上政府正規軍不管用,雜牌軍(多是黑社會組織)一見事不好就投降,仗沒怎麽打,隊伍倒是不挺的壯大。


    河東守將是屈突通。我們先介紹一下屈大人,因為這個人物很重要,是後來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而且是一個有著戲劇色彩的人物。


    當然了他現在是隋朝的左武侯大將軍,河東守將,屬於楊侑的長安集團。屈突通,隋朝名將,打過楊玄感,也打過黑社會,一邊打仗,一邊升官。當官很清廉,屬於那種六親不認的類型的。


    這哥們著實的不容易,即是一個很好的將軍,同時又是一個道德模範。李淵在太原起兵,雖然打著擁護隋朝的旗號。他到底想幹什麽,大家都不是傻子,一眼就能看出來。於是留守長安的楊廣的孫子代王楊侑命令宋老生駐守霍邑,屈突通駐守河東防禦李淵。


    那成想宋老生那麽不經打,一仗就給打死了。防禦李淵的任務就直接落到了屈突通的頭上。想推都沒辦法推了,但我估計按這哥們的性格,也不能向外推。


    他會慷慨激昂的向屬下的將士訓話,今天到了我們為國家效命的時候了,大家舍生取義啊。然後,戰敗了,他就投降了。後來他就是這樣做的。


    雖然這其中經曆一個很曲折的過程。但是,有時候過程並不重要,大家隻看結果。就這麽一個人,怎麽看怎麽樣隋朝的吳三桂,但曆史好像就要和吳三桂過不去。雖然屈突通和吳三桂做的事情大體相同,但是論在曆史上的名聲,屈突通不知道要比吳三桂好多少倍。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吳三桂的名氣可是屈突通遠遠不及的。


    曆史似乎告訴我們,想要得到被人得不到的東西。就應該有所放棄,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很多將領建議李淵攻打河東城,有一個人反對,不是李世民,而是一個叫薛大鼎的人,這位是何許人。史書上也沒有寫清楚,也不怎麽重要,露了一麵,就再也沒有出過場,看來也是一個跑龍套的。


    就是這個跑龍套的。他說的話,李淵竟然聽從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說的對,說的對,就要聽,這是李淵的一個領導哲學。那麽到底薛大鼎說了什麽呢?


    薛大鼎對李淵說:“攻打河東不重要,占據永豐倉很重要,占據永豐倉不用攻打河東城。”李淵點頭,說的有道理。李淵為什麽認為有道理呢?這主要看永豐倉是幹什麽的?永豐倉是楊廣用來囤積糧食的。雖然楊廣讓老百姓過苦日子,但是不意味隋朝政府就窮。


    其實隋朝政府還是富得流油的,尤其糧食更是幾十年都吃不完。但是楊廣心理變態就是不給老百姓吃。真不知道他要幹什麽,難道用來喂老鼠。


    永豐倉就是當時國內大的糧倉之一,李淵要是占據了永豐倉,糧草對於李淵來說就絕對不是問題了。、還有一點很重要,從永豐倉就可以進入關中,沒必要一定要攻打河東城。於是李淵命令。王長諧、劉弘基、史大奈率領四千士兵先渡過黃河。


    看看屈突通是什麽反應,如果屈突通渡河攻打王長諧部。李淵就帥軍攻打河東城,如果屈突通不做任何反應。李淵讓王長諧等就把他的橋斷了(可以從河東城橫渡黃河的橋)。兵法上這叫試探性進攻,一步一步蠶食。


    李淵的如意算盤打的很好,但是屈突通也不是吃素的,命令手下虎牙郎將桑顯和率數千人夜襲王長諧軍營。王長諧沒有什麽防備,差點被桑顯和一窩端了,幸好有剛投降不久的原黑社會老大孫華和史大奈率軍攻打桑顯和的後軍。桑顯和大敗,隻帶回了很少的人,為了防止唐軍追擊進城,自己下命令弄斷橋梁。


    這回河東城與黃河另一岸聯係的橋梁徹底中斷,倒幫了李淵的一個大忙。不用擔心自己過河後,屈突通攻擊自己後方。做為一個武將,屈突通並不是足智多謀那種類型的;但是做為一個人,屈突通並不笨。


    這些年來,楊廣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裏。人民的反抗以及各地政府官員的反叛,他也都看在眼裏。楊廣倒行逆施,不把老百姓當人看,他知道楊廣這麽做不對,可是做為一個臣子,做為一個將軍,他又能做什麽呢?


    他也曾想過進諫,但是前車之鑒就在哪裏擺著,多少個比他有威望的大臣向楊廣勸諫,不還是被楊廣幹掉了嗎?又何況一個屈突通呢?生在這樣的的一個時代,遇上這樣的一位國君,屈突通很無奈,我能做些什麽?我能為國家做些什麽?


    我能為那些受苦的人民做些什麽?他不斷著問著自己問題。也許屈突通讀過的書畢竟有限,也許殘酷的現實已經讓他麻木,他遲遲沒有找到答案。在他的內心深處似乎有著這樣一種聲音在告訴他,這個國家要滅亡了。


    但是他不願意承認,不願意承認自己效命的竟然是一位昏君,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國家正處於變革之中。可是不願意承認,也隻是不願意而已,又有什麽用呢?社會要變革,國家要革命,並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改變的,更何況他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盡職盡責的將軍呢?


    他很迷茫,他很無助,他為了國家的未來擔憂,更為了自己的未來擔憂。他真的無法改變現在這樣的社會,但是他始終相信可以改變自己。


    每逢聽見古代那些名將,在戰場上斬將破敵的故事,他自己就很興奮,就像自己也騎著馬,縱橫馳騁在沙場上,自己儼然就成為了一位名將。他有一個夢想,就是一個名將之夢,使自己成為青史留名,名垂千古的名將。


    因為有這個夢想。所以他隻能選擇活著,因為活著還有希望圓夢,如果死了,就是死了,什麽也沒有。更別談夢想了。這樣看的話,後來他所做的決定,也並不是很難讓人理解。


    他也曾聽說過“桃李章”這個故事(“桃李章”是一個關於李氏當有天下的寓言,真實性不敢亂說,曆千年來,每逢改朝換代。這種東西總會出現,來的都是恰到好處,來的不早也不晚,就像是人自編自演自導的一場戲劇),在李密起兵後。逐漸成為了天下間最強的力量,屈突通也想過,難道李密正好應了這個預言。後來,李淵在太原起兵,對於這個人屈突通還是有所理解的,他在心中想,如果這個人當皇帝,我願意。


    現在桑顯和戰敗了。屈突通的美好願望似乎瀕臨著破滅,他似乎更加堅信,“桃李章”的寓言應該應驗在李淵身上。腦中閃過這樣的念頭。屈突通有點害怕了,從內心深處發出的那種害怕,他不敢去想,更不願意去承認。


    這是一個多麽矛盾的心理呀,心中已經預示了未來,卻不敢相信是真的。然而,更加滑稽的是。不久的將來,就會有事實證明自己是對的。


    那時的屈突通會承認嗎?不知道。我隻知道。他現在用涼水洗了頭和臉,想讓自己清醒下來,用很冷靜的思維思考自己怎麽守住河東,怎樣防禦李淵。因為他畢竟還是隋朝的臣子,出來混也是講道義的,誰給你飯吃,你就要給誰打工,這個道理已經很久沒有變了。


    楊廣就是他的老板,最起碼現在是。那麽未來呢?未來的事,又有誰能預料。李淵大軍勢如破竹,打到河東城下,一路上政府正規軍不管用,雜牌軍(多是黑社會組織)一見事不好就投降,仗沒怎麽打,隊伍倒是不挺的壯大。


    河東守將是屈突通。我們先介紹一下屈大人,因為這個人物很重要,是後來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而且是一個有著戲劇色彩的人物。當然了他現在是隋朝的左武侯大將軍,河東守將,屬於楊侑的長安集團。


    屈突通,隋朝名將,打過楊玄感,也打過黑社會,一邊打仗,一邊升官無論屈突通做的準備有多麽的充分,似乎都沒有用。因為李淵不是二杆子,做為一個優秀的領袖,李淵知道作為一個領導者自己的思維要活躍,不能自己把自己的思維捆住。在薛大鼎向李淵說出他的想法後,李淵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思維是否被自己禁錮住了。他想了想,得出一個肯定的答案。既然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要改正,於是李淵改了。


    這正是一個躊躇滿誌的創業者的長處,因為他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所以內心中對未來總是很敬畏。敬畏,就不會亂走,因為他們知道創業這個東西和下圍棋差不多,亂走一步,滿盤皆輸,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會付之東流,和什麽也沒做,沒有什麽區別。


    而且像李淵這種高危險的創業,說不定還得搭上身家性命。所以找著突破口的李淵,不會在和河東城硬碰硬,他知道硬碰硬的結果,多是兩敗俱傷。他更知道,自己現在不能受傷。於是在河東城下轉悠一圈後,李淵開了一個會,做出了一個決定。


    會議上主要討論未來發展方向問題,外加個人攻擊(這個在正在創業的團隊中比較少見,多是在創業成功後,才會發生這種情況,而且一般人還不夠格,隻有大股東才有資格)。對於未來發展方向,其實隻有兩個方向,畢竟都打到這了,你讓大軍再撤回太原也不現實。


    第一個方向,攻打河東城(今山西省永濟市);第二個方向,不攻打河東城。裴寂先生支持第一個方向,理由是:“現在不拔掉這顆釘子,自己進關後,肯定是個禍害,保不準那天就在後麵捅自己一刀”。


    似乎說的也有道理。李世民青年堅持第二個方向,理由是:“河東堅城,守將屈突通彪悍,不容易攻下,而且要進入關中並不是一定要打河東,最重要的是,兵貴神速,現在時間就是金錢(說不準什麽時候隋朝的援軍就來了)。如果我們被托在河東城下一天,就多一分危險”。


    於是,早有主意的李淵做了這樣的決定,命令一部分將領率軍包圍河東城,以起到牽製屈突通的作用。自己親率一部分人渡過黃河。直入關中。


    李淵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是由於永豐倉——進入關中的通道,還沒有落入自己的手中,如果自己貿然把大軍全部渡過黃河,自己一旦失敗,屈突通再截住自己的後路。自己就將陷入死無葬身之地的境地。沒多久,在李淵渡河之前,華陰令李孝常以永豐倉向李淵投降,當然永豐倉那些可以吃上幾年的糧食也落入了李淵的口袋。


    其後得到消息的關中諸位郡守,縣令。黑社會老大紛紛向李淵投降。李孝常的舉動,不僅讓李淵集團兵不血刃的取得了永豐倉,而且使李淵很順利的進入了關中,基本上沒有怎麽打仗,一路上是受降、受降、再受降。


    就像天上突然掉了個餡餅,砸到李淵的頭上。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那麽李孝常為什麽要這麽做呢?原因並不難。因為李淵和李孝常都姓李,你猜對了,他們有親戚。李孝常是李淵的堂弟。


    李孝常並不傻,他知道跟著隋朝幹,頂多能得到一個忠臣的名號,還得把命搭上,要是跟著堂哥幹,畢竟都是一個老祖宗。怎麽也得照顧照顧啊。


    後來的李淵果然沒有讓李孝常失望,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封李孝常為王。有些史學家說。隋朝官員百姓紛紛向李淵投降的行為,說明關中百姓迫切希望來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帶領他們推翻隋朝。我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畢竟李淵的起兵就是趕上了隋末的亂世。正所謂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李淵率領大軍,沒有經過激烈的戰爭,進入了關中,勝利來的太容易,李淵都有點不敢相信。


    李淵進入永豐倉,開倉賑濟災民,於是歸附李淵的人越來越多。看起來當地的老百姓還是很歡迎他來的,每天來歸附他的人就像在集市上一樣多。其實並不是他們有多麽的喜歡李淵,他們所以來投奔李淵是因為李淵能夠讓他們吃飽飯。


    在亂世,老百姓們很容易滿足,要是現在,你給要飯的一個饅頭,他都不一定能吃,那時要是哪個掌權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吃飽飯,他的支持率就不能差到哪裏去。


    事實上,李淵的那個留下一部分人圍攻河東城的命令並沒有多大的價值,在他進入關中後,那隻軍隊也隨之進了關中,因為要想牽製屈突通沒必要一定要在河東城外,在永豐倉一樣可以。於是李淵命令李建成、劉文靜、王長諧等諸軍駐紮在永豐倉,防備屈突通。


    將劉文靜、李建成放在這裏足見李淵對屈突通的重視,他相信屈突通絕對不會坐等著自己攻入長安,在自己進入長安前,屈突通一定會采取軍事行動、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李淵是正確的,他讓劉文靜守在這裏更是正確的,就在永豐倉,劉文靜又建立了他的第三個功勞。


    不論屈突通多麽的厲害,他都是不是劉文靜的對手,因為他們根本不屬於一個水平。做個比喻,如果劉文靜是韓信,屈突通最多算個章邯。正如李淵所料,聽見李淵集團進入了關中,屈突通就坐不住了,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李淵離攻破長安越來越近了,如果讓李淵攻破了長安,自己就是一個千古罪人,因為楊廣在臨行前囑咐過他,讓他守住長安。事情已經到了這個份上,屈突通也知道憑他一個人很難改變什麽,但是有些事明知失敗也要去做。


    屈突通援救長安就是這樣的一件事,他知道自己取得勝利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隻憑李淵一個人,還好對付,困難的是,現在老天的天平明顯歪了。老天不在護佑隋朝,他已經對楊廣非常失望,打算拋棄楊廣


    。明知一件事會失敗還要硬著頭皮去做,是不是很悲哀?是的,屈突通現在就很悲哀。但是他不能不這樣做,在一個很昏暗的夜晚,他說出了他這樣做的原因:“我侍奉過兩位皇上(楊堅和楊廣),他們對我都不薄,我不能辜負他們。”於是他率領命令堯君素擔任河東通守,駐守河東城,自己和桑顯和率領軍隊,援救長安。


    在永豐倉,屈突通遇見了劉文靜,屈突通要過去,劉文靜不讓過,一定要收保護費,保護費還比較重,那就是投降,投降還有可能考慮考慮讓你過,不投降肯定不能過。屈突通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一定要過,劉文靜的態度也同樣堅決,不投降,說破大天也不能讓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