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是一個愛折騰的人,他之前沒敢折騰,是什麽李密就站在旁邊看著,現在李密走了,整個中原都是我的天下,被李密壓抑很久的王世充決定好好折騰一把,把這些天沒折騰的都補回來。首先王世充給自己封官,太尉、尚書令、鄭王、相國總百揆(主掌大權,架空皇帝)。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從來沒有嫌自己官大的,當上了縣長,想到省長,當上了省長想當宰相,當了宰相想到皇帝,當上了皇帝,應該是盡頭了吧,想再升也無處可升了,可是中國人是聰明的,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咱職位不變可以在字麵上下功夫,於是就有了專門上給皇帝的一大串長的尊號,什麽“孝”、“明”、“德”、“神”等這些字眼反複的用。


    幾千年來,皇帝不厭其煩,官員們也不厭其煩。皇上得了尊號,洋洋得意,認為自己真的“英明神武”,在心裏把自己和秦皇漢武比一下,似乎和他們也差不多,要是找哪裏比他們差,還真找不出來;大臣們上了尊號也不吃虧,皇上一高興,出手很大方,說不定一次性就可以解決好幾年的口糧問題,何樂而不為呢?反正就是幾個字,一封詔書的事,誰也不去叫這個針。


    看著坐在金鑾殿上的楊侗,王世充很氣憤,要不是我你能這麽安穩的當皇帝,一個小屁孩,牙還沒長齊,就在我頭上指手畫腳的。


    其實,自從上次的變亂後,楊侗已經變的很老實,他對這個國家已經徹底絕望。也不再做中興之主的美夢。是的,失敗可以讓人清醒。


    睡醒後的楊侗再一次審視華夏大地,重新進行了思考,這個國家要完了,他承認自己一個人無法改變什麽。他用更加柔和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誰當皇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讓老百姓活的更有尊嚴。然而在他心裏,認定王世充絕不會是這樣的人。


    但是,王世充不這麽想。自從打敗李密後,王世充無時無刻不想著把楊侗推下去,自己當皇帝,他認為自己幹的會比楊侗好,他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好皇帝。王世充非常有自信。他的自信來源於他戰勝了看似不可能戰勝的李密。


    勝利讓王世充心潮澎湃、頭腦發熱、思維遲鈍。這就是我說王世充和李密很像的地方。勝利讓他們迷失了自我,對自己、對周圍的環境都不能做一個正確的判斷。


    打敗李密後,無論在軍事上,在政治上,還是在人生上,王世充都達到了頂峰;此後,本就不怎麽英明的王世充開始走向末路,從他想當皇帝的那一刻他的結局就已經注定。


    狗想學狼一樣去浪跡天涯。他的結局可想而知。它的錯誤不在於它是一條狗,而錯在它想去浪跡天涯,並且把這當成一種事業。王世充和楊侗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準確的說是糟糕透了,王世充怕楊侗幹掉自己,上楊侗那裏吃東西,害怕有毒,吃完了就偷著吐出來,同時楊侗也害怕王世充把自己幹掉。雖然表麵上和和氣氣的。暗地裏卻凶流湧動。武德二年(619),王世充有些忍不住了。等著楊侗主動把皇位讓給自


    己是不可能的,想要的就自己去爭取。王世充明白這句話。王世充派段達等人去探楊侗的口風,大概意思是對楊侗說,您這個皇帝當著也沒啥意思,現在鄭王(王世充)功勞大,有能力,有魄力,您就學學堯、舜把皇位讓給鄭王得了。


    楊侗聽完段達這段類似放屁的話,勃然大怒:“天下,乃是高祖(楊堅)的天下,你是個什麽東西,敢說這樣的話,王世充又是什麽東西,敢搶皇位。你們不都是先帝的舊臣嗎?竟然這麽欺負我。”


    王世充見這個小孩子這麽有骨氣,比自己還橫,知道不是那麽容易就能搞定的,又忽悠楊侗:“現在天下大亂,國家需要年長的君主平定霍亂,等到天下太平了,我再把皇位還給你。”你騙誰呢?


    楊侗雖然是個孩子,卻不是那麽容易騙的,死活就是不同意,這回王世充急了,洛陽城都掌握在我的手裏,李密走了中原我就是老大,你再牛還有我牛,命令把楊侗關起來,王世充看著楊侗遠去的背影,不屑的說:“還真把自己當盤菜了,沒有你我照樣當皇帝。”


    剩下的事情和李淵差不多,大臣們一再要求王世充當皇帝,王世充第一次不幹,第二次不幹,推說自己無德無才無貌無權無勢無人,心裏卻比誰都著急,到了第三次勉為其難的答應了,隻不過這些事情楊侗並不知道。武德二年四月,王世充在洛陽稱帝,建鄭國,以文明紀年,兒子王玄應為太子,王姓宗族十九人封王。


    王世充實踐了他的諾言,沒有你我照樣當皇帝。對於楊侗,王世充還算厚道,給了一個潞國公的爵位,最起碼目前王世充還沒有殺楊侗的計劃,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本年五月,裴仁基、宇文儒童、裴行儼等人陰謀反叛王世充,打算複立楊侗當皇帝,消息泄露,王世充殺裴仁基等人三族。


    這件事後,王世充對楊侗起了疑心,認為楊侗活著就是一個禍害,早晚還會有人打著楊侗的旗號反叛,於是決定除掉楊侗。王世充命令侄子王仁則,家奴梁百年用毒酒毒死楊侗。


    楊侗請求向娘親告別,被拒絕,又命人擺設香案,向佛祖行禮。死前楊侗說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願生生世世莫生於帝王之家


    王世充如願以償的當上了皇帝,等他登上這個朝思暮想的寶座後,才發現皇帝也不是那麽容易幹的,偏偏他的目標還是當一個好皇帝,那就更加不容易幹了。


    不僅要按時上朝聽取官員們奏事。還要拿主意,王世充有一個毛病,好磨嘰,和現在的更年期婦女有一拚,他交代事情總會說很多的話。本來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事情,他偏偏說上一大竄的話,而且多數和事情本身沒有關係,囉囉嗦嗦,廢話連篇,侍衛們聽的都想打瞌睡。我想他的目的應該是把辦事的官員忽悠蒙圈。


    王世充自己倒沒什麽,在心裏沾沾自喜的,以為自己很平易近人,自己的辦事能力很強,更加堅定了他當一個好皇帝的信心。


    大臣們受不了。也可以理解,要是你攤上這麽一個整天有沒完的話,而且還不在點子上的領導,你也受不了,他不炒你,你都有想炒他的意思。


    一次他交代事情的時候,又說了一大通無關緊要的話,一個叫蘇良的檢察官實在忍受不住。對王世充說:“陛下,你怎麽這麽羅嗦啊,直說結論就可以了。哪裏有那麽多不相幹的廢話。”


    這話很不客氣,很不給王世充麵子,但是王世充聽完後,點點頭:“這是我的老毛病,和性格有關係。”這次的事情蘇良沒有受到處罰,也沒有打消王世充執政的熱情。他依舊有他自己的一套,去完成他那所謂的理想。


    王世充時常騎著馬。走在大街上,隻帶很少的侍衛。百姓們看見也不用回避,隻要讓開就可以,王世充認為這樣更體現他平易近人。


    他手拉韁繩,緩緩前進,對兩側的市民說:“以前的皇帝都住在皇宮裏,你們看不見,世麵上的事情他也不知道,現在我王世充不是為了貪圖皇帝這個位置,而是想讓你們過上好日子,我就像一個市長,親自處理日常事務,和你們這麽親近,就是為了聽到群眾的呼聲,共同討論時政,各位有什麽好的建議不要藏著掖著,都說出來。”


    這應該叫七世紀的的執政為民,可是王世充並沒有堅持多久,一開始被壓迫久了的老百姓都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事情,後來提意見的人漸漸多了,事情也漸漸多了,誰家丟了一隻雞也來找王世充,皇帝得給我做主啊,這些事情王世充根本處理不過來,於是幹脆就再不出宮了。


    王世充本來就是和老百姓們客客氣氣,邀一個好的名聲,哪裏知道老百姓們竟然這麽實在,一天沒完沒了的事,這些事情浪費了王世充原本可以尋歡作樂的時間。


    當皇帝可真累,這麽當皇帝太不值了,回過味來的王世充感覺皇帝不能這麽幹,哎,滾他娘的理想吧,什麽好皇帝,都是狗屁,累死老子了,趁著身體還行,我再娶幾個妃子吧。


    王世充不懂,理想貴在堅持。王世充的為人小氣、多疑、吝嗇、磨嘰、沒有長遠的戰略眼觀和計劃,對將領們不能以誠相待,很多將領都瞧不起他。在一次與唐軍的作戰中,他部下的大將秦叔寶、程咬金等人在陣前就投降了唐朝。


    後來投降唐朝的將領、州長更多了,每天每月相繼不絕,王世充感覺要是這麽下去,唐朝不來打自己,自己的這群白眼狼早晚都得跑沒,哎,不能怪我,誰讓你們先背叛我的呢?於是王世充決定采取措施。


    王世充製定嚴刑峻法:一個人逃跑,全家處斬,鼓勵父子、兄弟、夫婦互相告密,允許告密的一方免死,又命令五家人為一聯保,一家逃亡,其餘四家全部處斬。


    王世充下令所有出征的將領和外任的州長將家人留在洛陽,軟禁起來,充當人質,王世充懷疑誰就把誰的家屬抓起來,關在皇宮裏,這個數目一直保持在一萬人以上,因為糧食供應不上,常常有人餓死。王世充殺的人越來越多,將領們和百姓們都很恐慌,逃亡的也越來越多。


    事情的結果與王世充的本意大相徑庭,這是他始料不及的,落寞中,王世充被迫開始了思考,這是為什麽呢?他久久不能得到答案,他把這一切歸於天命,實際上,這和老天又有什麽關係呢,問題就出在他本人的身上。遇到問題,不反思自己,常常伴隨著失敗。


    李淵與王世充,唐國與鄭國的一戰是無法避免的,在當上皇帝後。李淵就派堂弟淮安李神通等人經略山東(太行山以東),後又派和李密一同投降的魏征招降徐世勣,為自己日後,攻打王世充、統一全國打基礎。


    殺死了李密,消滅了劉武周。接下來就是王世充,讓李淵沒有想到的,王世充很夠意思,臨死也不忘拉一個墊背的,於是夏王竇建德也趟上了這趟渾水,並且被李世民順便收拾了。武德三年七月李淵將他的劍指向了王世充。主帥還是李世民。


    這將是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一場戰爭解決了兩個實力強悍的諸侯。這將是一場隋末最精彩的角逐,參賽選手李世民、王世充我們都很熟悉,另一重量性選手竇建德


    ,我們卻很陌生。那麽在比賽之前,讓我們先介紹一下竇建德。


    竇建德(關於竇建德起義的經過,前麵已經寫過,這裏就不多寫了)竇建德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不是在隊伍的後麵喊“弟兄們向前衝”,而是自己跑在前麵,喊“兄弟們跟著我衝”,因此士兵們都願意跟著竇建德打仗。


    雖然自己是個頭領。但是竇建德從來不擺官架子,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士兵們吃什麽。他也吃什麽,他要是吃肉,也得想辦法讓士兵們也吃上肉,每次斬獲的物品,都分給部下們,自己什麽也不要。這樣的領導者,大家都很擁護。


    在起義軍中竇建德不是老大。在家裏實在呆不下去,他投奔了高士達。高士達知道自己的能力、才幹、謀略、威望都不如竇建德,於是把部隊全部交給竇建德指揮。


    起初也沒有什麽大事,有時間了打打縣城,搶槍劫,當然了竇建德下手的對象多是那些惡霸、地主、貪官,因為這些人即有錢又有糧,漸漸的有了氣候,隋朝的目光瞅向了竇建德。


    大業十二年(616),隋朝大軍在涿郡通守(副郡長)郭絢的率領下攻打高士達,竇建德請高士達留守大營,自己率領大軍前去抵抗。


    竇建德知道隋朝的軍隊都是精銳部隊,要是硬碰硬,自己不一定能撿到便宜,於是聲稱自己和高士達鬧翻了,要向郭絢投降,高士達也找來俘虜的女子,聲稱是竇建德的妻子當眾殺死。


    聽到這樣的消息,郭絢相信竇建德和高士達真的鬧翻了,他不知道這是竇建德和高士達聯手演的一場戲,觀眾隻有他一個人,也隻有他一個人被蒙在鼓裏。


    郭絢用竇建德當先鋒攻打高士達,並且不做任何防備,竇建德趁他不注意,突然向郭絢的部隊發動襲擊,誅殺俘虜數千人,砍下郭絢的人頭呈現給高士達。


    後來高士達漸漸對竇建德起了疑心,又奪回竇建德的軍權,隋朝大將楊義臣帥軍到高雞泊掃蕩,高雞泊是高士達和竇建德的大本營。


    竇建德向高士達建議說:“隋朝的將領中楊義臣是最能打的,咱們和他交鋒肯定會失敗,不如先躲起來,讓他想打仗,卻找不到人和他打,等到他的士氣衰竭,將士疲憊,那時我們再發動攻擊,一定可以大獲全勝。”高士達不聽,執意出兵抵抗楊義臣,在平原郡大戰。


    結果高士達在戰前被斬,大軍立時崩潰,楊義臣因為竇建德實力弱小,沒有看在眼裏,領著部隊班師,因此竇建德有了得以喘息的機會。


    竇建德返回平原郡,收攏高士達的殘兵敗將,為高士達舉行隆重的葬禮,召開追悼大會,竇建德又領著士兵打了幾場小的勝仗,軍隊的士氣重新振作起來,自這以後竇建德成了這支義軍的領袖,同時又是這夥黑社會的老大。


    以前的黑社會,攻城掠地,打進郡縣,首先殺了政府官員,所擒獲的政府官員和他們的子弟也全部殺死,隻有竇建德對他們以禮相待,不加殺害,於是很多人都聽見竇建德仁義之師的美名,許多隋朝政府官員獻出城池,向竇建德投降,竇建德的實力一步一步的增強,稱雄河北。


    義寧元年(617)正月,竇建德自稱長樂王,用丁醜紀年,設置文武百官,分治郡縣。


    此前的竇建德一路走的很順,郭絢水平一般,能力有限,還不經打,有大將之才的楊義臣不愛搭理他,但是在不遠的前方有一場考驗正等待著他,隻有經受住了這場考驗,戰勝所麵臨的困難,他才有和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人角逐天下的資格。


    竇建德,不要害怕,即使最終的勝利不一定屬於你,能夠站在這個舞台上,你就是勝利者,掌聲、呐喊聲、觀眾們鼓勵和羨慕的表情都屬於你。


    因為你原本隻是一個農民,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簡簡單單,而現在陰差陽錯的你卻站在了全世界的風口浪尖上,讓所有人為之驚現,讓所有人為你鼓掌。


    失敗並不可怕,也不可悲;可怕的是不敢嚐試,可悲的是沒有經曆。


    本年七月隋朝大將薛世雄率兵三萬討伐竇建德,薛世雄是當時少有的名將。


    竇建德裝做很害怕的樣子,一聽見薛世雄來打自己,東西都沒來的急收拾,領著部隊就開跑。


    薛世雄早就聽說過竇建德驍勇善戰,本以為此次需得一番苦戰,現在一看,竇建德也不過如此,徒有虛名而已,再牛也沒有我牛,一聽見我的名字就開溜,“哎,現在的人真正有本事的少了,多數都是用虛名來混飯吃的”,薛世雄很無奈的自言自語,語氣中摻雜著缺少對手的落寞。薛世雄你不用寂寞,你的對手很快就會露出真麵目。(想知道《唐朝那些事兒》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選擇添加朋友中添加公眾號,搜索“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