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唐朝那些事兒》更多支持!竇建德感覺這是個好主意,然後開會和將領們商討,在會議上竇建德提出了這個作戰計劃讓大家討論,王世充的侄子王琬也參加了會議,他事先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他沒有戰略眼光,但是他認準了一個死理,一定要到洛陽,王世充還等著呢,不能讓王世充失望。其他的將領還沒有說話,王琬和長孫安世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說:“我家皇帝還在洛陽等著大王去救呢,
竇建德的將領們都拿了王琬的好處,這個時候表現的很有道德,拿人家的手短,都幫著王琬說話:“淩敬一個書生,還知道怎麽打仗?”並且表決心:“我們都讚成攻打虎牢,救援洛陽。”竇建德的優點是很民主,缺點就是太民主了,民主的自己都沒有了主見,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看到將領們群情激憤的樣子,竇建德不再堅持淩敬的觀點,采取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不聽從淩敬的計謀。
竇建德妻子又和他說:“淩先生說的對,你怎麽就不聽呢?”竇建德:“你一個女人懂得什麽?王世充在洛陽等著我去救,既然答應了,怎麽能失信於人,被天下人恥笑呢?”在虎牢竇建德和李世民對峙了兩個多月,求一戰而不可得。
虎牢之戰在虎牢李世民的情況並不好,喂馬的草料要吃光了,李世民作戰最重要的就是騎兵。要是馬沒有了吃的,騎兵就不是騎兵了,打起仗了連步兵都不如,這還不是更加要命的,更加要命的是。竇建德知道了這件事,打算趁李世民放馬出城吃草時發動攻擊。富有戲劇性的,李世民的間諜又把竇建德的計劃告訴了他。
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知道這是一個機會,他打算將計就計。第二天,武德四年(621)五月一日。李世民放出一千匹馬出城吃草,當然了是放在後方,要是放在前方,竇建德的大軍直接就把李世民的馬收拾了。李世民放馬的行為,讓竇建德更加堅信唐軍喂馬的草料是真的沒了。他決定趁這個時機攻擊虎牢。
五月二日,竇建德投入了全部家當,率領所有武裝部隊前進,在黃河岸邊,駐營列陣,綿延二十餘裏,打算與李世民決戰,李世民不吃他這一套。竇建德的這一切行為他都看在眼裏,看著竇建德士兵驕矜的步伐,驕傲的士氣。李世民知道他們離失敗不遠了,手下大將請求出城作戰。李世民不許,他說:“再等等,下午一定打敗他們。”好的統帥,往往能抓住最有利的時機。
竇建德來就是為了打仗,他不相信李世民竟然這麽有定力。老道到這種程度,他本來的必勝的信念。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被消磨著。從早上到中午。從中午一直到午後,任夏軍百般辱罵,罵氣熏天,李世民也裝作沒有聽見,不許出戰。夏軍已經一上午沒有吃東西,罵了一上午人,又被放了一上午的鴿子,士氣逐漸低落,原本高昂的士氣被疲憊、饑餓所代替。
站的累了,他們就坐下,渴了,他們就去喝水,隊形慢慢變的散亂,這個時候李世民放出吃草的馬也回來了。李世民一聲令下,全軍出擊,領著騎兵部隊衝在前麵,打開大營的門,如一隻下山的猛虎,向夏軍衝去。此時,竇建德正在組織大臣們朝見,
看見唐軍以快如閃電的速度衝了過來,急忙下令騎兵迎擊唐軍,但是騎兵被大臣們隔著,無法通過,竇建德指揮大臣們讓開道路,然而就在那一刹那唐軍大量殺到,竇建德沒有辦法,隻好向後撤退。李世民領著秦叔寶、程咬金、史大奈等大將衝在最前麵,所攻擊的沒有不被摧毀的,一直貫陣而出,打到夏軍陣地的後方,立即把唐軍的大旗豎起,夏軍將士看到,很快就崩潰了,
四散逃走,唐軍追擊三十餘裏,殺三千餘人在混戰中,竇建德被長矛刺中,騎馬逃跑到牛口渚,從馬背上栽下,被唐軍將領生擒。唐軍俘虜夏軍五萬餘人,李世民下令當天把他們釋放,讓他們全部返回家中,和父母妻子團聚。
率領勝利之師,李世民又一次出現在洛陽城下,看著已經成為囚徒的竇建德,王世充傻眼了,他唯一的指望就此破滅,他們沒有路可以選擇,留給他的隻有一條路承受失敗。當然了王世充有兩種方式承受失敗,一種是自殺,用鮮血來承受;一種是投降,用屈辱來承受。
對於未來,王世充已經絕望了,但是對於人生,王世充也已經絕望了,然而,當真正讓他麵對死亡的時候,他又害怕,到如今他才知道自己竟然連死的勇氣都沒有。
那麽隻能選擇投降。五月九日,王世充親率兩千文物官員道唐軍營門口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進入洛陽。有必要說一下,這回王世充集團算是徹底的完了,所有的將士都投降了唐軍,所有的城池都已被唐軍占領,但是雖然竇建德本人被生擒,但是他的集團依舊存在,河北還是他的部署在掌控。
虎牢之戰後,竇建德殘餘部眾在竇建德妻子曹氏和大將齊善行的率領下逃回竇建德的根據地,竇建德妻子和部將們商議了一下,有鑒於竇建德這麽英明神武都失敗,沒有人是唐朝的對手,打了這麽久的仗,大家都想過安生日子,不願意再與刀槍為伍,不久後竇建德的妻子獻出所有竇建德控製的地盤投降唐朝。竇建德在長安被斬首,王世充的結局要比竇建德好一些,雖然沒有被當眾斬首,也在李淵的安排下被殺死,兄弟子侄全部誅殺。
在平定北方的過程中。毫無疑問李世民是第一大功臣,打敗薛仁果的是他,把劉武周逼上了絕路的是他,生擒竇建德的是他,逼得王世充不得不投降的還是他。
北方基本平定。李淵又將他那貪婪的目光投向南方,在南方實力最強的就屬蕭銑,對付蕭銑的重任,李淵沒有一如既往的交給李世民,而是選擇了另外兩個人。
不得不說李淵所選擇的這兩個人也是那個時代極其耀眼的將星。李淵自己年歲大了,不能像年輕一樣的衝鋒陷陣,怒吼殺敵。他把征戰沙場的重任交給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也的確沒有讓他失望,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虎父無犬子”這句話沒有錯,而且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勢頭。
可是時間長了,李淵發現有些不對勁。最少有兩點不對勁,第一這個兒子能力太強,建立的功勞太大,這個到沒有什麽,重要的是第二點;第二,這個兒子不是太子,換句話說,即使這個兒子打下了所有的江山。他也當不上皇帝,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說真的。李淵也感覺很不公平。
更加矛盾的是李淵對於當時的太子感情非常深,沒有要廢掉太子的念頭,所以李淵就需要考慮立有大功的兒子以後能否聽當太子那個兒子的話,經過反複的觀察和反複的考慮,李淵覺得按照李世民的性格很難和李建成和平相處,其實原因很簡單。天下是我打的,憑什麽讓你白白的當皇帝。這種心理的不平衡,李淵知道李世民肯定有。
他想解決這個問題。又想不出什麽兩全其美的辦法,既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就隻能往下托,能拖到什麽時候就拖到什麽時候,但是李淵打定了一個主意,李世民雖然好用,但不能輕易用,最好能不用就盡量不用。
李世民在中原平王滅竇後,回到長安,李淵認為李世民的功勞實在太大了,一般的賞賜已經無法酬勞李世民所立的功勞,就自己創造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讓李世民來當,整個唐代當這個官的隻有李世民一個人。
現在要平定南方,解決蕭銑,李淵不是沒有想到李世民,而是不怎麽敢用,每次看見李世民立大功,李淵一方麵感到高興,為兒子自豪;另一方麵又感覺李建成太子的地位又受到一次威脅。李世民的功勞越大,李建成所受的威脅就越大。
這次就讓別人立功吧,他感覺李靖這個人不錯,為人穩重踏實,熟讀兵法,胸中有韜略,是個打仗的料,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沒少建立功勳,還有就是李靖這個人不隻是一個普通的將領,
他跟著李世民征戰沙場的同時,沒有忘記分析天下大勢,他知道唐朝和蕭銑遲早是要打一仗的,於是向李淵上疏平定蕭銑的十條計策,李淵看到後很高興,決定將解決蕭銑的這個重任就交給李靖吧。
李靖雖然也姓李,和李淵卻沒有什麽親屬關係,為了避免發生什麽不該發生的特殊情況(例如謀反,倒戈等),李靖隻能當二把手,主帥還是找比較可靠的人來當吧,李淵選擇了他的堂弟李孝恭,李孝恭是當時除了李世民以外,皇族中最能打的。
在李淵的觀念中,親戚怎麽也要比一般人可靠呀,一般人就是來給你打工的,要是公司破產了,可以上別的公司找工作,一個家族的就不一樣了,當時最流行的一種殺人方式就是滅族,要死大家一起死,所以雖然同是打工的,一個家族的人和一般人就不同,我當上了皇帝,封你當一個王,
所以一個家族的人即使你能力一般,也能弄個股東(這個是天生的),要是你能力強,還特別努力,升遷的機會也大於其他的人(這個看後天努力)。李孝恭是天生的股東,又是股東中能力強,肯吃苦,極其努力的那種,所以就被李淵委以重任了。
當然了,再多說一句,這種股東被委以重任的事等到李隆基當皇帝之後就比較少見了,一直到唐朝滅亡,李唐皇室中出現人才的數量不多,質量也不高。這就是李淵選擇的給蕭銑的兩個對手,李孝恭、李靖,都是那個時代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說他們是名將一點都不為過,李靖更是光芒照射萬代,名聲傳頌千年。
李靖的舅舅是隋朝名將韓擒虎,舅舅和外甥這兩個人在一起聊天,不說今天吃什麽了。明天吃啥,也不說升官發財之道,專門說兵法,說孫武,說吳起這些古之名將,這些人都是李靖的偶像(所以通過李靖的例子。得出一個結論,偶像很重要,景仰什麽樣的人,就向什麽樣人的學習)。
小小年紀的李靖在兵法方麵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舅舅那裏李靖也學了不少十分管用的東西。韓擒虎用讚歎的口吻說:“能夠和我一起聊孫武、吳起兵法的,除了李靖還有誰呢?”
我想韓擒虎說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有著滄海桑田,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惆悵之感,自己老了,但是這個外甥日後的成就定不會在自己之下,這其實比他一生輝煌更能令他滿足。
李靖說是韓擒虎的外甥,倒不如說成是韓擒虎的學生。真正有能力、有心胸、有擔當的老師。永遠不會害怕被後浪拍到沙灘上,他們害怕的是學生沒有能力,自己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
對於韓擒虎這樣的老師。麵對李靖這樣的學生,他會選擇將必生之所學全部傳授給李靖,對於曆經百戰而不死,在血與火中磨練成長,遍看世事沉浮的老將來說,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了。
李靖。人生給了你一次機會,你是走向巔峰。還是黯然退場,全憑你自己。你舅舅幫不了你,李淵也不會幫你,這將是你人生中最大的考驗,不要讓你舅舅失望,更加不要對不起自己。單行線的人生,沒有後退,隻有前進,對於想成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沒有商量,沒有討論,在這裏眼淚沒有用,在這裏抱怨沒有用,要麽自己走,要麽下場看人家走。
梁帝蕭銑蕭銑是南北朝時南梁帝國的宗室,他是南梁宣帝的曾孫,當然了雖然是皇族,那也是過去的事了,自打蕭銑生下來,就從沒有享受過皇室的待遇,所以小的時候蕭銑家裏很貧困,不過蕭銑的人品還是不錯的,對待他的母親非常恭謹孝順。
後來一個人的發達改變了蕭銑的人生,在楊堅父子平定陳朝後,為了穩定南方的局勢,楊廣娶了一個南方女子當王妃,這就是後來的蕭皇後。這位蕭皇後和蕭銑是一家子,也算是南梁帝國的皇室,所以在這位蕭小姐當了皇後,蕭銑也跟著發達了
,看在都姓蕭的份上,蕭皇後得幫幫自己的娘家人,這些人中就包括蕭銑,於是蕭銑沒有經過寒窗苦讀,沒有懸梁刺股,就當上了羅川縣長,雖然南梁皇族的身份現在已經不值錢了,但是怎麽說咱現在也是隋帝國的皇親國戚,蕭銑很得意。如果日子照常的發展,哎,這個如果已經沒有意義了,
楊廣自己選擇了滅亡了自己的國家,蕭銑正好在這個隋朝走向衰亡的時代,於是原本可以有著皇室榮光的蕭銑也做起了皇帝夢,然而,蕭銑還是很清楚的有些事情想想就得了,不能當真,說不定那下子連小命都保不住,但是有一群人又一次改變了蕭銑的一生。
這群人中的首領叫董景珍,他們都是嶽州的軍官,看著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正所謂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群人也懂起了乘亂而起的念頭,哪怕當不上皇帝,稱霸一方也是好的,於是在風險評估後,他們決定舉起反隋的大旗,他們的口號是:為了自己以及後代的幸福生活,拚了!
對於這些原本就是軍官的人,組織人手,拉起隊伍,不是問題;讓誰當老大也不是問題,大家一致推舉董景珍,在這個時候董景珍動起了腦筋,總感覺當二把手比當一把手合算,於是在衡量各種關係後,董景珍說什麽也不挑這個頭,而且提出了一個人選——蕭銑。理由也很從分:“蕭銑是南梁皇族有號召力,人品也好,性格寬厚,心胸大度。”
大夥一商量沒有人挑頭,就讓他挑吧,這也不是什麽搶手的工作,弄不好還可以讓他背黑鍋,於是董景珍寫了一封信,讓人送給蕭銑,信中大意是,我們請你當皇帝,領著我們打江山,一起為了美好的明天而奮鬥。看過董景珍的信,蕭銑很興奮,興奮的三天三夜睡不著覺,這不是一件天上掉餡餅的事嗎?
老天爺真幫我,直接送給我一個皇帝當,看來離我恢複梁帝國不遠了,蕭銑信心滿滿的給董景珍回信:“看著我的國家被別人占領,宗廟被推到,我痛心疾首,哀嚎哭泣,現在各位有和我一起複國的忠心,我怎麽能不答應呢?
好兄弟,一起幹,分紅時不能虧待你們。”蕭銑和董景珍一群人走到了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為了共同的利益,他們一起為了幸福生活而奮鬥,一起同心協力擴大領土,蕭銑控製荊楚、嶺南、交趾等大片土地,控甲四十萬,是長江以南最強勢力。
武德元年(618),蕭銑稱帝,定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設置文武百官,一切遵照南梁帝國的製度,對於擁立自己的董景珍、張繡等七人,蕭銑很夠意思的全部封王。(小說《唐朝那些事兒》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未完待續)
竇建德的將領們都拿了王琬的好處,這個時候表現的很有道德,拿人家的手短,都幫著王琬說話:“淩敬一個書生,還知道怎麽打仗?”並且表決心:“我們都讚成攻打虎牢,救援洛陽。”竇建德的優點是很民主,缺點就是太民主了,民主的自己都沒有了主見,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看到將領們群情激憤的樣子,竇建德不再堅持淩敬的觀點,采取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不聽從淩敬的計謀。
竇建德妻子又和他說:“淩先生說的對,你怎麽就不聽呢?”竇建德:“你一個女人懂得什麽?王世充在洛陽等著我去救,既然答應了,怎麽能失信於人,被天下人恥笑呢?”在虎牢竇建德和李世民對峙了兩個多月,求一戰而不可得。
虎牢之戰在虎牢李世民的情況並不好,喂馬的草料要吃光了,李世民作戰最重要的就是騎兵。要是馬沒有了吃的,騎兵就不是騎兵了,打起仗了連步兵都不如,這還不是更加要命的,更加要命的是。竇建德知道了這件事,打算趁李世民放馬出城吃草時發動攻擊。富有戲劇性的,李世民的間諜又把竇建德的計劃告訴了他。
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知道這是一個機會,他打算將計就計。第二天,武德四年(621)五月一日。李世民放出一千匹馬出城吃草,當然了是放在後方,要是放在前方,竇建德的大軍直接就把李世民的馬收拾了。李世民放馬的行為,讓竇建德更加堅信唐軍喂馬的草料是真的沒了。他決定趁這個時機攻擊虎牢。
五月二日,竇建德投入了全部家當,率領所有武裝部隊前進,在黃河岸邊,駐營列陣,綿延二十餘裏,打算與李世民決戰,李世民不吃他這一套。竇建德的這一切行為他都看在眼裏,看著竇建德士兵驕矜的步伐,驕傲的士氣。李世民知道他們離失敗不遠了,手下大將請求出城作戰。李世民不許,他說:“再等等,下午一定打敗他們。”好的統帥,往往能抓住最有利的時機。
竇建德來就是為了打仗,他不相信李世民竟然這麽有定力。老道到這種程度,他本來的必勝的信念。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被消磨著。從早上到中午。從中午一直到午後,任夏軍百般辱罵,罵氣熏天,李世民也裝作沒有聽見,不許出戰。夏軍已經一上午沒有吃東西,罵了一上午人,又被放了一上午的鴿子,士氣逐漸低落,原本高昂的士氣被疲憊、饑餓所代替。
站的累了,他們就坐下,渴了,他們就去喝水,隊形慢慢變的散亂,這個時候李世民放出吃草的馬也回來了。李世民一聲令下,全軍出擊,領著騎兵部隊衝在前麵,打開大營的門,如一隻下山的猛虎,向夏軍衝去。此時,竇建德正在組織大臣們朝見,
看見唐軍以快如閃電的速度衝了過來,急忙下令騎兵迎擊唐軍,但是騎兵被大臣們隔著,無法通過,竇建德指揮大臣們讓開道路,然而就在那一刹那唐軍大量殺到,竇建德沒有辦法,隻好向後撤退。李世民領著秦叔寶、程咬金、史大奈等大將衝在最前麵,所攻擊的沒有不被摧毀的,一直貫陣而出,打到夏軍陣地的後方,立即把唐軍的大旗豎起,夏軍將士看到,很快就崩潰了,
四散逃走,唐軍追擊三十餘裏,殺三千餘人在混戰中,竇建德被長矛刺中,騎馬逃跑到牛口渚,從馬背上栽下,被唐軍將領生擒。唐軍俘虜夏軍五萬餘人,李世民下令當天把他們釋放,讓他們全部返回家中,和父母妻子團聚。
率領勝利之師,李世民又一次出現在洛陽城下,看著已經成為囚徒的竇建德,王世充傻眼了,他唯一的指望就此破滅,他們沒有路可以選擇,留給他的隻有一條路承受失敗。當然了王世充有兩種方式承受失敗,一種是自殺,用鮮血來承受;一種是投降,用屈辱來承受。
對於未來,王世充已經絕望了,但是對於人生,王世充也已經絕望了,然而,當真正讓他麵對死亡的時候,他又害怕,到如今他才知道自己竟然連死的勇氣都沒有。
那麽隻能選擇投降。五月九日,王世充親率兩千文物官員道唐軍營門口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進入洛陽。有必要說一下,這回王世充集團算是徹底的完了,所有的將士都投降了唐軍,所有的城池都已被唐軍占領,但是雖然竇建德本人被生擒,但是他的集團依舊存在,河北還是他的部署在掌控。
虎牢之戰後,竇建德殘餘部眾在竇建德妻子曹氏和大將齊善行的率領下逃回竇建德的根據地,竇建德妻子和部將們商議了一下,有鑒於竇建德這麽英明神武都失敗,沒有人是唐朝的對手,打了這麽久的仗,大家都想過安生日子,不願意再與刀槍為伍,不久後竇建德的妻子獻出所有竇建德控製的地盤投降唐朝。竇建德在長安被斬首,王世充的結局要比竇建德好一些,雖然沒有被當眾斬首,也在李淵的安排下被殺死,兄弟子侄全部誅殺。
在平定北方的過程中。毫無疑問李世民是第一大功臣,打敗薛仁果的是他,把劉武周逼上了絕路的是他,生擒竇建德的是他,逼得王世充不得不投降的還是他。
北方基本平定。李淵又將他那貪婪的目光投向南方,在南方實力最強的就屬蕭銑,對付蕭銑的重任,李淵沒有一如既往的交給李世民,而是選擇了另外兩個人。
不得不說李淵所選擇的這兩個人也是那個時代極其耀眼的將星。李淵自己年歲大了,不能像年輕一樣的衝鋒陷陣,怒吼殺敵。他把征戰沙場的重任交給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也的確沒有讓他失望,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虎父無犬子”這句話沒有錯,而且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勢頭。
可是時間長了,李淵發現有些不對勁。最少有兩點不對勁,第一這個兒子能力太強,建立的功勞太大,這個到沒有什麽,重要的是第二點;第二,這個兒子不是太子,換句話說,即使這個兒子打下了所有的江山。他也當不上皇帝,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說真的。李淵也感覺很不公平。
更加矛盾的是李淵對於當時的太子感情非常深,沒有要廢掉太子的念頭,所以李淵就需要考慮立有大功的兒子以後能否聽當太子那個兒子的話,經過反複的觀察和反複的考慮,李淵覺得按照李世民的性格很難和李建成和平相處,其實原因很簡單。天下是我打的,憑什麽讓你白白的當皇帝。這種心理的不平衡,李淵知道李世民肯定有。
他想解決這個問題。又想不出什麽兩全其美的辦法,既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就隻能往下托,能拖到什麽時候就拖到什麽時候,但是李淵打定了一個主意,李世民雖然好用,但不能輕易用,最好能不用就盡量不用。
李世民在中原平王滅竇後,回到長安,李淵認為李世民的功勞實在太大了,一般的賞賜已經無法酬勞李世民所立的功勞,就自己創造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讓李世民來當,整個唐代當這個官的隻有李世民一個人。
現在要平定南方,解決蕭銑,李淵不是沒有想到李世民,而是不怎麽敢用,每次看見李世民立大功,李淵一方麵感到高興,為兒子自豪;另一方麵又感覺李建成太子的地位又受到一次威脅。李世民的功勞越大,李建成所受的威脅就越大。
這次就讓別人立功吧,他感覺李靖這個人不錯,為人穩重踏實,熟讀兵法,胸中有韜略,是個打仗的料,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沒少建立功勳,還有就是李靖這個人不隻是一個普通的將領,
他跟著李世民征戰沙場的同時,沒有忘記分析天下大勢,他知道唐朝和蕭銑遲早是要打一仗的,於是向李淵上疏平定蕭銑的十條計策,李淵看到後很高興,決定將解決蕭銑的這個重任就交給李靖吧。
李靖雖然也姓李,和李淵卻沒有什麽親屬關係,為了避免發生什麽不該發生的特殊情況(例如謀反,倒戈等),李靖隻能當二把手,主帥還是找比較可靠的人來當吧,李淵選擇了他的堂弟李孝恭,李孝恭是當時除了李世民以外,皇族中最能打的。
在李淵的觀念中,親戚怎麽也要比一般人可靠呀,一般人就是來給你打工的,要是公司破產了,可以上別的公司找工作,一個家族的就不一樣了,當時最流行的一種殺人方式就是滅族,要死大家一起死,所以雖然同是打工的,一個家族的人和一般人就不同,我當上了皇帝,封你當一個王,
所以一個家族的人即使你能力一般,也能弄個股東(這個是天生的),要是你能力強,還特別努力,升遷的機會也大於其他的人(這個看後天努力)。李孝恭是天生的股東,又是股東中能力強,肯吃苦,極其努力的那種,所以就被李淵委以重任了。
當然了,再多說一句,這種股東被委以重任的事等到李隆基當皇帝之後就比較少見了,一直到唐朝滅亡,李唐皇室中出現人才的數量不多,質量也不高。這就是李淵選擇的給蕭銑的兩個對手,李孝恭、李靖,都是那個時代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說他們是名將一點都不為過,李靖更是光芒照射萬代,名聲傳頌千年。
李靖的舅舅是隋朝名將韓擒虎,舅舅和外甥這兩個人在一起聊天,不說今天吃什麽了。明天吃啥,也不說升官發財之道,專門說兵法,說孫武,說吳起這些古之名將,這些人都是李靖的偶像(所以通過李靖的例子。得出一個結論,偶像很重要,景仰什麽樣的人,就向什麽樣人的學習)。
小小年紀的李靖在兵法方麵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舅舅那裏李靖也學了不少十分管用的東西。韓擒虎用讚歎的口吻說:“能夠和我一起聊孫武、吳起兵法的,除了李靖還有誰呢?”
我想韓擒虎說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有著滄海桑田,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惆悵之感,自己老了,但是這個外甥日後的成就定不會在自己之下,這其實比他一生輝煌更能令他滿足。
李靖說是韓擒虎的外甥,倒不如說成是韓擒虎的學生。真正有能力、有心胸、有擔當的老師。永遠不會害怕被後浪拍到沙灘上,他們害怕的是學生沒有能力,自己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
對於韓擒虎這樣的老師。麵對李靖這樣的學生,他會選擇將必生之所學全部傳授給李靖,對於曆經百戰而不死,在血與火中磨練成長,遍看世事沉浮的老將來說,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了。
李靖。人生給了你一次機會,你是走向巔峰。還是黯然退場,全憑你自己。你舅舅幫不了你,李淵也不會幫你,這將是你人生中最大的考驗,不要讓你舅舅失望,更加不要對不起自己。單行線的人生,沒有後退,隻有前進,對於想成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沒有商量,沒有討論,在這裏眼淚沒有用,在這裏抱怨沒有用,要麽自己走,要麽下場看人家走。
梁帝蕭銑蕭銑是南北朝時南梁帝國的宗室,他是南梁宣帝的曾孫,當然了雖然是皇族,那也是過去的事了,自打蕭銑生下來,就從沒有享受過皇室的待遇,所以小的時候蕭銑家裏很貧困,不過蕭銑的人品還是不錯的,對待他的母親非常恭謹孝順。
後來一個人的發達改變了蕭銑的人生,在楊堅父子平定陳朝後,為了穩定南方的局勢,楊廣娶了一個南方女子當王妃,這就是後來的蕭皇後。這位蕭皇後和蕭銑是一家子,也算是南梁帝國的皇室,所以在這位蕭小姐當了皇後,蕭銑也跟著發達了
,看在都姓蕭的份上,蕭皇後得幫幫自己的娘家人,這些人中就包括蕭銑,於是蕭銑沒有經過寒窗苦讀,沒有懸梁刺股,就當上了羅川縣長,雖然南梁皇族的身份現在已經不值錢了,但是怎麽說咱現在也是隋帝國的皇親國戚,蕭銑很得意。如果日子照常的發展,哎,這個如果已經沒有意義了,
楊廣自己選擇了滅亡了自己的國家,蕭銑正好在這個隋朝走向衰亡的時代,於是原本可以有著皇室榮光的蕭銑也做起了皇帝夢,然而,蕭銑還是很清楚的有些事情想想就得了,不能當真,說不定那下子連小命都保不住,但是有一群人又一次改變了蕭銑的一生。
這群人中的首領叫董景珍,他們都是嶽州的軍官,看著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正所謂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群人也懂起了乘亂而起的念頭,哪怕當不上皇帝,稱霸一方也是好的,於是在風險評估後,他們決定舉起反隋的大旗,他們的口號是:為了自己以及後代的幸福生活,拚了!
對於這些原本就是軍官的人,組織人手,拉起隊伍,不是問題;讓誰當老大也不是問題,大家一致推舉董景珍,在這個時候董景珍動起了腦筋,總感覺當二把手比當一把手合算,於是在衡量各種關係後,董景珍說什麽也不挑這個頭,而且提出了一個人選——蕭銑。理由也很從分:“蕭銑是南梁皇族有號召力,人品也好,性格寬厚,心胸大度。”
大夥一商量沒有人挑頭,就讓他挑吧,這也不是什麽搶手的工作,弄不好還可以讓他背黑鍋,於是董景珍寫了一封信,讓人送給蕭銑,信中大意是,我們請你當皇帝,領著我們打江山,一起為了美好的明天而奮鬥。看過董景珍的信,蕭銑很興奮,興奮的三天三夜睡不著覺,這不是一件天上掉餡餅的事嗎?
老天爺真幫我,直接送給我一個皇帝當,看來離我恢複梁帝國不遠了,蕭銑信心滿滿的給董景珍回信:“看著我的國家被別人占領,宗廟被推到,我痛心疾首,哀嚎哭泣,現在各位有和我一起複國的忠心,我怎麽能不答應呢?
好兄弟,一起幹,分紅時不能虧待你們。”蕭銑和董景珍一群人走到了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為了共同的利益,他們一起為了幸福生活而奮鬥,一起同心協力擴大領土,蕭銑控製荊楚、嶺南、交趾等大片土地,控甲四十萬,是長江以南最強勢力。
武德元年(618),蕭銑稱帝,定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設置文武百官,一切遵照南梁帝國的製度,對於擁立自己的董景珍、張繡等七人,蕭銑很夠意思的全部封王。(小說《唐朝那些事兒》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