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農民的宣言》中,強調:“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而農民問題的中心是土地問題。”可謂,對小農時代中國的國情分析的再透徹不過了。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直是中國農民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曆來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曆代統治者最為頭疼的疑難問題。


    處理得當則農民安居樂業,政府財政收入得到保證;處理不當則將導致民不聊生、社會秩序紊亂,甚至揭竿而起。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孟子顯然就曾認識到了土地問題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張,要給農民幾畝地,種上桑麻和莊稼,並且保證農民的勞動時間。


    讓農民有吃有穿,在老的時候還可以吃上幾口肉(其實人老了,牙都掉了,還怎麽吃呀)。這樣的統治就是仁政,這樣的君主就是明君,這樣的社會就小康社會啦。


    李世民幾乎將孟子的政治理想全部變成了現實,他忠實的執行者了儒家關於未來社會的種種構想。孟子老先生泉下有知可以安息了!要是他有機會來唐朝看看,一定會激動的不想回去的。李世民的基本做法就是,全麵、徹底地推行均田製和與之相配套的租庸調製。


    中國古代有些製度精彩到讓人拍案叫絕,均田製便是其中最經典的製度之一。均田製,在中國古代,乃至在世界曆史上都是一項絕妙的土地製度。一旦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量荒蕪,土地就會流轉到政府手中。


    政府便可以把手中的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耕種,這樣農民有了土地便能安分守己,有利於社會秩序安定;另一方麵。政府的賦稅也增加了。這才是真正的一舉多得的奇謀妙計啊。


    這項製度開創於鮮卑族統治下的北魏,以後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唐朝前期等時期都曾推行過。其中,以唐朝推行的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效果也最明顯。政府根據所掌握土地的數量。授予每個成年男子幾十畝土地,稱為“計口授田”。


    李世民深知均田製的好處。因此即位以後當即大力推廣這項利國利民的製度。俗話說“不廢不立”,一個王朝剛剛建立時,麵前除了爛攤子外,實際上也有很多機遇。豪強權貴該死的死了,該跑的跑了,改革的阻力就會小很多。因此,唐朝規定:


    標準一:對百姓授田


    18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丁男),每人授給土地100畝。其中80畝為“口分田”(按人口數分的田地)。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或死後要歸還政府。20畝為“永業田”(可以永遠作為私產繼承的田地),可以傳給子孫繼承。60歲以上的老年男子、有頑疾者、殘疾人,隻授給“口分田”40畝。守寡的妻妾授給“口分田”30畝,如果這些人是戶主,就再授給“永業田”20畝。所有授田標準,在地狹人稠的地方都要減半執行。


    標準二:對貴族、官僚授田


    有爵位的貴族(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等),可以依照爵位申請受“永業田”由10000畝遞減到500畝。一品至九品的官員所授“永業田”由6000畝遞減到200畝。


    但值得注意的是:


    其一,唐朝的均田製以男丁為單位。而北魏以來,都是以戶(一夫一妻)為單位來授田和征稅的。


    和尚、道士分田30畝,道姑、尼姑授田20畝。這些土地都成為寺院的私有土地。這反映了唐政府對寺院和道觀在經濟上的重視與扶植。


    唐朝一般婦女、奴婢等都不授田,體現了女子地位的下降。


    從事工商業的人在地廣人稀的地方,可以按普通農民的標準減半授田。在地狹人稠的地方則不予授田。這體現了商人地位的卑微和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


    均田製下的土地,一般都不能任意買賣。但是,貴族和官僚的“永業田”是私產,可以自由買賣。普通老百姓無力喪葬的、因為犯罪而被流放的和合法遷徙的人,才可以出賣土地。“口分田”則不允許買賣,除非你要搬家到地廣人稀的地方。


    其六,唐朝以前給耕牛也要授田,一頭牛要給分60畝地。牛是財富的象征,更是生產力的標誌。那就是古代的拖拉機。唐朝把這項給取消了,反映了唐朝人地關係比較緊張。已經沒有那麽多空閑的土地再分配給牛們了。


    與均田製配套的賦稅製度是租庸調製。凡是接受政府均田的人家,都要繳納一定的賦稅並服徭役。每個成年男子每年要向國家:按土地多少繳田租。粟(穀子)2石(dàn,合240斤),稱作“租”;按戶數繳戶稅,絹2丈(約合6.7米)、綿2兩或布2.5丈(約合8.3米)、麻3斤,稱作“調”。為什麽中國人對“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等津津樂道?除了天倫之樂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分家就可以隻向國家繳一份戶稅!長期以來中國的賦稅製度,側重於地租、人頭稅和戶稅等。而戶稅是按戶征收的,同樣是10口人,要是一大家子,就隻用交一份戶稅。而要是分為三四戶,就要交三四份戶稅!所以,從減少開支的角度看,一大家子過日子會節省一些。分家既不劃算也很為難,要搬家就更難了。實際上這樣,統治者加強對人民控製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這也是中國式農民的智慧和生存之道啊!此外,還要去服徭役20天,如果不願意去可以給政府交6丈(合20米)絹或7.5丈(合25米)的布來代替服役,稱為“庸”,這實際上是一種代替徭役的“代役稅”。如果丁戶願意在20天徭役外,再多服役15天,政府就免去他的“調”。要是願意再接著幹30天那麽“租”和“調”就都免了。也就是說。一家的成年男子要是願意一年中給政府服65天徭役,那麽他們家一年就什麽都不用給政府交了!地可以白種一年了!一年中可以有整整300天,在自己家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或是種地,或是幹點別的事情了。這在中國古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美妙生活呀!尤其要是和暴虐的秦朝、隋朝比起來。人們簡直幸福的要死。即就是單單可以拿絹或者布來代替徭役的政策,已經是曆史的一大進步了。因為,農時最重要、勞動力更重要,農民要是交了這種代役稅就可以專心專一地在地裏幹活了。這樣一來,農業的土地和時間都有了保障。李世民真乃是孟子的好學生啊。


    總體看來這項製度的實施,發揮了良好的作用,有著十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尤其是在最初實行的幾十年裏。均田製是一項神奇的製度。它的實施緩解了土地兼並的形勢。保障貴族官僚地主利益,但限製他們占田過多。在授田時先給窮人再給富人,還限製百姓出賣自己分得的土地,以期農民也能擁有一定數量的生活保障。它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和占有權,使農民擺脫豪強大族的控製成為國家編戶齊民。政府控製的自耕小農階層的人數大大增多,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加強了政府對人民的控製。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有利於緩和農民的反抗,使勞動力與土地結合。減少了田產糾紛,有利於無主荒田的開墾。對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最終,鞏固了李世民以及整個唐朝前期的統治。


    但是,這項製度也有一些無法彌補的缺陷:


    其一。政府手中要有相當數量的土地才能實施均田製。而用來授田的土地隻能是無主土地和荒地,數量有限。在相對和平時期,缺乏無主土地,所以均田農戶實際授田則很少。


    其二,均田令規定的受田數量,指的是應受田,也就是按政策、在理論上受田的最高限額。但是,隨著社會的穩定,人口不斷增加。再加上“永業田”又不退還給政府,遲早會有無田可授的一天。所以。均田製從一開始就普遍達不到應受額。口分田雖然規定年老、身死還給官府,但實際上能還田的很少。


    其三。按理說這些國有土地是不能被兼並的。但是,農民經濟力量脆弱、賦役負擔沉重,稍微遇到天災*,就被迫出賣土地、破產逃亡。還有些無法無天、神通廣大的地主老財什麽的,通過各種途徑對均田的土地進行侵吞。導致土地逐漸集中到一些大地主手中,而這些人大多財大氣粗又或者與官府有勾結。從而,使政府控製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製也沒法推行下去了。


    正因為如此,均田製在北魏、北齊、北周、隋朝等朝代都在推行一段時間後遭到破壞。唐朝也因為同樣的原因,終於在堅持實行了160多年後,以唐德宗李適建中元年(780年)實行兩稅法為標誌,宣告廢止。


    政通人和,行政效率提高;物阜民豐,人民生活穩定。就這樣,在李世民及其領導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經過點滴的積累、勤懇紮實的工作,一個萬眾注目的盛世終於要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皇帝的政治業績與他獲取權力的途徑是否合法,絕對沒有直接關係。李世民以其巨大的建設成就威加海內,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榮譽,也贏得了當時及後世萬民的尊敬與膜拜。很少再有人追究他“玄武門之變”的“微小過失”了,因為他確實是一位千載難逢的偉大君主。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李世民就是這樣視臣子如手足臂膀,視百姓為權力基礎的聖明之君。他是唐朝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堪稱古代皇帝中的全才和佼佼者。由他開創的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是盛世中的典範。他為大唐長達130多年的盛世,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並將中國封建社會逐步推向鼎盛繁榮。


    “盛世”,當然是一個人人向往的時代。但又不一定人人有幸遇到。“盛世”兩個字,是中國古代對一個時期全方位鼎盛的最高肯定,可不是什麽人想這麽叫都可以的!那麽。怎麽樣才算是盛世呢?


    “盛世”一定要符合以下標準:總體看是一個安定興盛的時代,指國家繁榮昌盛、統治集團文治武功到達一定水平的社會現象。具體來看:


    內政方麵


    政治清明、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民生安定、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民族凝聚力強等。


    其二,外交方麵


    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對外交流活躍、影響力大、外邦臣服等。


    上古時代的堯舜盛世;


    夏朝的少康中;


    商朝的武丁中興;


    西周的成康之治;


    西漢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興;


    東漢的光武中興、明章之治;


    西晉的太康繁榮;


    南朝宋元嘉之治;


    南朝齊永明之治;


    南朝梁天監之治;


    北魏的孝文中興;


    隋朝的開皇之治;


    唐朝的貞觀之治、永徽之、武周之治(女皇武則天,又稱“貞觀遺風”)、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唐宣宗李忱);


    北宋的鹹平之治(宋真宗趙恒)、仁宗之治(宋仁宗趙禎);


    南宋的乾淳之治(宋孝宗趙昚〈shèn〉);


    遼朝的景聖中興(遼景宗耶律賢、遼聖宗耶律隆緒);


    金朝的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顏雍)明昌之治(金章宗完顏璟);


    明朝的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永樂盛世(明成祖朱棣)、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弘治中興(明孝宗朱佑樘)、萬曆中興(明神宗朱翊鈞);


    清朝的康乾盛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等。這已經是33個了!但是,這裏邊的水分很大,真正貨真價實的連一半都不到。最起碼南北朝和遼、金、宋都隻是局部統一,怎麽能算是盛世呢?有些材料上甚至把更多的時期也算了進來充數,好像臉腫了就真成了胖子。比如,同治、光緒時期所謂的“同光中興”。連國家主權都被破壞了,割地、賠款的,怎麽敢稱自己是“中興”呢?我真替某些虛榮的人感到慚愧啊!


    所以,公認的著名盛世也就是: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幾個為數不多的時期了。當今,有輿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繁榮昌盛,正進入繼西漢“文景之治”、唐“貞觀之治”、清“康雍乾盛世”之後的“第四個盛世”。按照我們所說的標準,今天的中國無疑屬於盛世。但是不是第四個?這就不好說了。這隻能算是一家之言吧,我們不必細究了。


    貞觀之治確實是個偉大的時代。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為後來的開元之治開創了基業。那麽,它是怎麽出現的呢?


    隋唐更替之際戰爭頻繁。一方麵人少地多客觀上為實施均田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麵也造成了人心思定的大好局麵。蓋世英主李世民抓住機遇,適時調整了他的統治政策,糾正了隋朝的種種引起民憤的暴政。


    27歲的李世民。意氣風發、勵精圖治,善於用人、勇於納諫,又要求大臣廉潔奉公,政府輕徭薄賦。在大唐君臣和全*民的共同努力下,這個以李世民年號命名的偉大的時代,終於在人們的翹首期盼下如約而至了。


    23年間,唐王朝在李世民的領導下,文治武功均有所發展,開創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盛世。他對內整頓國家製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對外擴大了唐帝國對周邊國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軍事興盛的全盛局麵。具體看來: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他即位後,廣開言路。不斷擴大諫官的權力,匡正自己的言行。


    他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主持精簡機構、淘汰過剩官員;派李靖等13名親信作為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查官員作風。還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把他們的功勞和過失都寫在自己寢宮的屏風上,作為其升降獎懲的依據。


    貞觀六年(623年)時,唐朝政府文武官員僅有642人。我們難以想象那個時候的唐政府是如何高效運轉的?官員們必須兢兢業業。因為他們的皇帝勤政愛民,更因為官少事多實在是沒法偷閑啊。所以。百官都自勵廉能,政府效率大大提高。


    李世民時代還被譽為“中國曆史上唯一沒有貪汙的王朝”,這應該是他最值得稱道的政績。


    當然,這裏所說的“沒有貪汙”,指的是貪汙行為極為罕見,且貪汙的數額不大,貪汙現象是很難被完全杜絕的。後世對這一時期政治風氣和廉政建設效果的誇大,恰恰反映出人們對明君和盛世的期待!即便如此。這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在李世民的率先垂範下,官員濫用職權和貪汙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曆史最低點。他前後任用的20多位宰相,個個都是正人君子與清正廉潔的表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懲戒貪汙,而主要是以身示範和製定一套科學的政治體製來預防貪汙。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麵前,官吏貪汙的動機很小,貪官汙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明朝的朱元璋對貪汙的處罰最為嚴酷,貪官一律處以剝皮的酷刑,但明朝的貪官之多卻屬史上罕見。


    當代台灣學者柏楊先生在《柏楊曰》一書中,將李世民統治時期稱為“無冤獄的時代”。並提出“要想了解一個國家,看它的監獄。要想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看他的司法。”李世民強調,法製的初衷不是防範和壓製人民,而是除暴安良和對於官員營私舞弊者的打擊。他任用最為公正清廉的大臣戴胄為最高法院副院長(大理少卿)。戴胄先後多次冒犯李世民的威嚴。糾正他在處理司法案件時的感情用事,李世民都最終接受。所以當時,天下沒有冤獄,或者說冤獄很少。戴胄公正如包拯,但比包拯位高權重,所以他對貞觀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司法建設都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政治開明,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百姓心中就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這一時期的犯罪率才會急劇下降。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


    李世民推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注意輕徭薄賦。即使不得不征發徭役時都會盡量避開農忙時節。他還崇尚節儉,曾經下令免去各地進貢奇珍異寶的義務。這既減輕了百姓負擔。又防止了地方官借機敲詐,從而使農業及民生得以不斷發展,使人民衣食無憂、安居樂業。


    唐初關中連年災荒,李世民多次開倉賑濟災民,還準許老百姓去別的州縣討飯吃。而在小農經濟的時代,政府一般是不允許農民自由遷徙的。否則你跑了,政府找誰征稅、征兵去?李世民一改楊廣父子的摳門做法,用的糧食裏就有隋朝遺留的。他還拿出自己府庫裏的金銀和布匹,幫助災民贖回自己的兒女,使災民得以平安度過荒年,而沒有發生“惡性*”。終於使唐朝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麵,並逐步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李世民個人文化素質很高,也清醒地認識到了文化教育對於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性。所以,他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人士大夫孔穎達等人修定《五經正義》。在長安設國子監,聘請知名的儒家學者出任學官進行管理和授課。還鼓勵周邊各民族、各國(新羅、日本等)首領把子弟送來留學,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國子監的學生多的時候達到上萬人,極為壯觀。他設立弘文館,征集圖書2萬多卷。同時,重建地方州縣學校,卓有成效。李世民是古代帝王中,重視教育的典型代表。“物阜民豐,斯文鼎盛”的大唐。不是單純物質、國富兵強的簡單堆砌,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和積澱。


    其四,民族關係:


    李世民時代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穀渾等,聯姻吐蕃。加上他能維護外族風俗。並建立都護府製度,“天可汗”李世民已然成為當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最高象征。


    其五,對外關係:


    李世民時代,對外交通及貿易得以加強。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唐朝聲威遠播,萬邦來朝,李世民實際上已經成為當時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


    曆史告訴我們:越是強大。越敢開放;越是開放,就越強大。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漢、唐、元等時期,正是以這樣的政策和氣度,成就了數百年的輝煌。


    而後的明清以海禁和閉關鎖國自我束縛,逐漸走向沒落。唐朝就是空前開放的朝代,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其地位比今天的美國紐約要高。


    李世民對外國人入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製,但是對中國人出境管理較嚴,因為實在沒什麽必要出國。他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忘本忘祖,更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大唐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範。


    外國人在中國可以享有“國民待遇”。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通婚定居、從政當官。來自阿拉伯帝國和日本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做了部級高官。


    所以,那時的大唐,是世界各國使者、商人、學生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大唐,來這裏發揮自己的專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在看到唐帝國的高度繁榮和文明之後,自己的國家在他們心中和沒有開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於是很多人就不願意再回國,千方百計地要留下。據記載。當時就有70多個國家的使者,長期在華居住。


    生為唐人是一種自豪!君不見:《西遊記》裏。唐僧隻要一說“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別人馬上都會刮目相看、肅然起敬、待如上賓?所以,這句話內涵極其豐富,經常會收到奇效。一張慈眉善目的臉,一顆虔誠的禮佛之心,一個“貞觀之治”下上國的雄厚國力和文化底蘊都成了他的支撐。唐僧走到哪兒都說,快成他的一句口頭禪了和一張通行證了!


    下麵是一則,關於“貞觀之治”引用率最高的一則史料:


    唐朝史學家吳兢的《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年間)“官員大多清廉謹慎。王公貴族和豪強地主們都畏懼法律的威嚴而收斂,不敢欺負老百姓。商人在野外宿營,都沒有盜賊騷擾。監獄裏經常空著,遍地是牛羊,外出都不用關門。


    連年豐收,一鬥米(合40斤)才三四個銅錢。旅行的人從長安走到嶺南,從上東走到海邊去都不用帶糧食,可以在路邊買到。……這種情況是自古以來都沒有過的。”


    總之,李世民用了23年時間幾乎建立了一個千百年來大家夢寐以求的“開放社會”“和諧社會”“理想社會”: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內外安寧、秩序井然、民族和睦、萬國來朝,各項事業均興旺發達。李世民究竟是如何把這個龐大帝國治理如此井井有條、欣欣向榮呢?讓我們聽聽他自己是怎麽說的。


    在一次翠微宮(唐朝皇家著名四大行宮之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的君臣座談中,李世民在對大家總結他的成功秘訣時談道,他之所以做了很多古代帝王都做不到的事情,主要原因有5條:


    古代很多帝王都妒忌別人的才幹,而他發現別人的長處比發現自己的長處還高興。


    每個人的行為和能力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他總是注意欣賞別人的長處。


    領導者往往對所謂“賢才”視如珍寶,對於所謂“劣才”棄之如敝屣。而他會敬重“賢才”、憐惜“劣才”,使優劣之人都能得到合適於自己的位置。為了製衡過於正直的“清流”官員,李世民也會任用一些有能力但品行不是很端正的官員。說白點兒,皇帝需要“壞人”來平衡朝局。


    很多帝王都很厭惡直言進諫的人,甚至會動殺機。而他的任期內政治的官員如魚得水,沒有一個人因此而被解聘或殺害。


    古代帝王都是大漢族主義,輕視少數民族,隻有他對所有民族一視同仁。


    這些話說的並不謙虛,要是換成李世民之外其他任何一個人,我們聽起來都一定認為他很狂妄。但出自李世民之口,卻是那麽的合情合理,而且都是肺腑之言。讓後來的帝王們聽了後,隻會感到有道理,但是學又學不會。


    李世民對自己和事業都極其了解,這就是識人之才、用人之道和治國之道。在他手中種種紛繁複雜的國家大事、人際關係,都處理得非常妥當,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


    貞觀之治是李世民為大唐塗下的濃墨重彩,是長達2315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精華時期和黃金時期。而承載它的最重要的舞台,就是——長安。(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