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個人檔案


    姓名:李治


    出生:貞觀二年(628)六月十三日


    屬相:鼠


    卒年:弘道元年(683)


    享年:56歲


    諡號:天皇大帝


    廟號:高宗


    陵寢:乾陵


    父親:太宗李世民


    母親:長孫皇後


    皇後:先是王皇後,後為武則天


    子女:8子,3女(另外有一女被武則天扼死,無封號)


    繼位人:兒子中宗李顯


    最得意:借皇後廢立,打擊顧命大臣


    最失意:沒有活著從洛陽返回長安


    最不幸: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


    最痛心:王皇後和蕭淑妃廢死


    最擅長:以柔克剛


    人吃五穀雜糧,焉得不病?日日山珍海味的一國之君,也難避此魔。病有輕重緩急,有的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有的即使是扁鵲重生、華佗再世,也束手無策,任其肆虐。


    病夫,就是多病之人,或是常年疾病纏身之人,八方求醫,遍尋良方,無可奈何;隻得丟棄手頭之事,精心調養,無暇他顧。身體是“玩命”的本錢,身體不好,如何“玩命”?


    在中國曆史上,有這麽兩位皇帝,常年在病榻上輾轉,有氣無力,心情煩躁,卻又不甘心自動下台,苦苦支撐,是為病夫皇帝。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治病仿佛臨陣殺敵,小心為上,謹慎是從,集中精力,循序漸進。病夫皇帝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在位期間主要是治病,窮一國之力,集天下良醫。尋海內仙丹,以求得龍體安康。


    皇帝治病。何人治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治病與治國,難以兩全。因此,在病夫皇帝那裏,治國非急務,治病理優先。皇帝撿了芝麻,有人就能抱起西瓜。病夫皇帝,大權旁落。是自然之理。如此一來,“病夫”型兒皇帝出現了。


    一唐高宗李治(628--683)


    李治,唐代第三任皇帝,二十二歲登基,五十六歲去世,在位三十四年。他在曆史上的知名度,遠遠不及他的父親和他的老婆。其父為太宗李世民,老婆是女皇武則天。


    李治的皇帝生涯,可以分成兩個時期:前十四年是“真天子”,後二十年為“兒皇帝”。究其原因。在於李治“心”“身”俱病,“心”病是相思,“身”病是頭暈。


    一相思難捺


    貞觀二十三年(649)六月。李治即位,其娘舅、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良等人,共同輔政,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國阜民安,有貞觀時代的遺風。


    治國易,斷家務難。李治的天下太平,但後院失火。雞爭鵝鬥,雞犬不寧。


    皇後王氏。是名門閨秀,頗得公公李世民生前的讚許。謂其兩口子為“佳兒佳婦”;但王氏肚皮不爭氣,多年來占著雞窩不下蛋,不免心中焦急,口裏有氣,瞧著別人不順眼,別人看她亦皺眉。


    淑妃蕭氏,深得李治寵愛,一口氣生了兩個千金,雖非王子,聊勝於無。當了“噸主”的李治,笑看這一對姊妹花,心花怒放,對蕭氏更是欣賞。蕭淑妃後來又生一子,底氣陡漲,恃強倚寵,與王皇後成水火不容之勢。


    一邊是國母,一邊是愛妃,李治夾在中間,兩頭受氣,長噓短歎,不知如何是好,漸漸地對這兩個女人心生厭惡。但凡男人,家不和則思野花,皇帝亦然。


    不久,適逢李世民的忌日,李治禦駕親臨感業寺,燒香拜佛,祭奠父皇。在香煙繚繞的佛門淨地,李治忽地瞥見一名念經的尼姑,四目相對,如五雷轟頂,驚得呆了!


    頭頂光亮的女尼,麵色蒼白,淚眼盈盈,含愁帶怨;心中有鬼的李治,微微一顫,潸然淚下,多年的相思,化作一線熱流,從腦際一直電到尾椎。


    這就是史上最牛的尼姑——武則天。她比李治大了整整四歲,此時也已年近三十,而李治卻已為她害了五、六年的相思病了!


    武則天之父是大唐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曾任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她十四歲那年,三十九歲的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家有女初長成,明豔照人,一時心癢,情願做自己臣下的女婿,下詔將武則天納入後宮,封為“才人”,賜號“武媚”,人稱“媚娘”。


    。武則天與李世民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伴著這個比自己大二十五歲的糟老頭子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後曆程。李世民對她新鮮了一陣子,便撒手不管,任其在宮中自生自滅。不得誌的武則天,一直鬱鬱寡歡,孤獨失落與酸楚一直在半夜三更時啃噬著她青春的心靈。


    李世民死前一年,天空中太白金星屢屢白晝出現。太師占卜,得出的結論是“女主昌”。意思是將來女人掌管天下,加上民間謠言四起,說是《秘記》這本書中預言,唐朝開國三代之後,女主武王將統治江山。李世民對此心懷疑懼,對子孫後代的安危放心不下。


    某日,他大宴武將,行酒令,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小名。有個叫李君羨的將軍,冒冒失失的說自己的小名叫“五娘”。李世民心中一驚,皮笑肉不笑的嗬嗬道:“何物女子,如此勇健!”


    巧得是,李君羨的官銜封爵籍貫職務中一連有四個“武字”: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武安人、主管玄武門宿衛。


    李世民聯想到此,狂喜:原來將要篡奪我家天下的“女主武王”在這裏!總算被我逮住了!他索性將李君羨調出首都任華州刺史,不久尋了個借口將其斬首抄家。


    殺了李君羨後,李世民仍不放心,私下裏垂詢據說能知過去未來的太史令李淳風:“你說實話,《秘記》中說的女主武王的事情,可信嗎?”李淳風答道:“臣仰觀天文。俯察曆數,《秘記》所言極是,此人現已在陛下宮中。而且是陛下的親屬。三十年之間,此人將統治天下。皇家子弟將有血光之災。征兆已成,無可挽救。”


    李世民道:“我殺盡所有的疑似者,如何?”李淳風長歎一聲:“天道難違,王者不死,陛下隻不過是濫殺無辜,於事無補。而且,今後三十年,此人漸老。或許能有幾分菩薩心腸,為害尚淺。假如陛下現在要是殺了此人,上天可能再降生更厲害的魔頭,到時候恐怕陛下的子孫,會被徹底趕盡殺絕,大唐的香火從此熄滅!”


    李世民聽得汗毛直立,怏怏作罷。上應天相、下載《秘記》的武則天,安然無恙,隻等一個人的到來,便可興風作浪。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李治與武則天結緣,是在李世民的生前。在李世民眼裏,李治是個孝子。天天來給父皇請安問好。一日,李治按慣例來到後宮,參見父親,恰巧在李世民身邊陪伴。


    她雲鬢高髻,秋波婉轉,恍如天人。一見之下,李治呯然心動,魂不守舍,頓時酥了半邊。武則天能夠征服李世民父子二人。可見其容貌非凡。見慣了風燭殘年的糟老頭子的武則天,對風華正茂的大小夥子當然有意。


    倆人眉來眼去。一見鍾情,隻是瞞著李世民一人。不過。李治生性懦弱,不敢再有進一步的舉動,隻把相思埋在心底,用淚水去澆灌,用煎熬去陪護,自歎無緣,悵悵不已。武則天雖然脾氣暴烈,敢作敢為,但在李世民生前卻不敢越雷池一步。


    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與眾嬪妃一起,削發為尼,在感業寺出家,年方二十六歲。青燈古佛相伴,袈裟木魚緊隨,漫漫長夜,寂寞難當。


    此番兩人重逢,淚眼相看,難舍難分,既不害怕先皇的在天之靈,又不顧及旁人的指指點點,恨不能當時就作一對並頭蓮蒂。


    皇帝與尼姑的醜態,被皇後王氏一眼看破。她並不吃醋,反而像是飲了酒,興奮異常,心中盤算:要是將此妙尼引入宮中,不失為一張對付蕭淑妃的王牌;將來她必定對自己戴恩戴德,成為幫手。


    主意打定,王皇後立即付諸行動。行香之後,李治依依不舍得離開寺院,腳尖朝前,眼睛朝後,儼然是個“狼顧”皇帝。緊隨在後的王皇後,招呼武尼姑同入密室,竊竊私語,吩咐跪著的她留起頭發,以備大用。


    武尼姑修行尚淺,塵緣未了,對皇帝情郎難以割舍,又盤算將來的大好前程,當時就滿口答應,並指佛發誓,願侍候王皇後一生。王皇後大感滿意,洋洋而歸,在路上咬牙切齒地想:等著吧,蕭淑妃,有你好瞧的!為拒一狐,牽來一虎,養虎貽患,王皇後,知否?


    在糊塗的王皇後的極力攛掇下,心急火燎的李治急如星火地將武尼姑接入皇宮。她頂上的光明隱去,化作一團烏雲,黑壓壓的湧入紫禁城。


    巫山*之後,李治得償舊債,心滿意足,龍顏大悅,封尼姑為昭儀,常隨左右,日夜相伴。相思症好了,迷戀症來了,從此李治心中和眼中隻有武昭儀這顆珍珠,而視王皇後和蕭淑妃為死魚眼睛。


    時隔不久,王皇後發覺大事不妙,恨不能揭去自己的臉皮。她沒有想到的是,從前的武媚娘,後來的武尼姑,現在的武昭儀,居然在感業寺中修煉成精,迷得老公顛三倒四,甘受忽悠。


    王皇後痛定思痛,轉而與昔日的情敵蕭淑妃捐棄前嫌,聯手抗“武”。她倆輪番在李治麵前搖唇鼓舌,大說壞話,大潑冷水,試圖澆醒這個發高燒的夢中之人。無奈李治中毒太深,不僅執迷不悟,而且變本加厲,更加偏信和嬌慣武昭儀。


    權利和地位對武則天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她當然不會滿足於當個什麽昭儀,她想作天下之母。冷眼觀瞧,她知道李治雖然厭惡王皇後的嘮叨和傲慢,但並無廢立之心,自己要想當上皇後,隻能耐心等待時機。


    上天早有安排,在武則天為陷害王皇後絞盡腦汁、愁眉不展之時。永徽六年(655),已經生過兩個兒子的她又適時產下一女。


    武則天懷孕,乃是一樁怪事。她與李世民同床共枕一十二年。卻從未開花結果。是李世民不中用嗎?李世民一生,育有十四子二十一個女共三十五個孩子。可謂是龍馬精神,碩果累累。是武則天無能嗎?她後來為李治生了四個兒子,比王皇後、蕭淑妃之流強了百倍。如果她為李世民生下一男半女,絕不可能變成李治的老婆,難道此乃天意嗎?


    聽說武昭儀產女,王皇後出於禮節,前去探望。因為自己不能生育,她對孩子極為喜愛。縱然是對頭的後代,她也禁不住逗弄一番。然後,滿懷羨慕與酸楚悍然離去。


    武則天生性嗜血,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王皇後剛剛離開,她不顧產後的疲憊,喪盡天良地惡狠狠地扼死了才在世上呆了一小會兒的親生女兒!喘息一陣後,她給死嬰蓋上被子,蒙了起來,自己裝出一付喜洋洋的模樣。靜候必定要來探望的李治。


    聽說心愛的尼姑生了孩子,李治笑咧了嘴,三步並作兩步前來觀瞧。可惜比王皇後晚來一步。武則天強顏歡笑,迎接老公。李治慰勞了她幾句,讓她揭開被子,要看看掌上明珠。一揭之下,大驚失色:初放的花蕾,已經枯萎。


    武則天放聲啼哭,哭得李治心如刀絞。他厲聲責問武則天身邊伺候的人,要追查凶手。左右人等嚇得不輕,異口同聲地顫聲答道:“皇後剛剛來過。”李治暴怒。一連聲地吼道:“皇後,你太狠了!竟然下此毒手!”


    在李治看來。王皇後因平日裏與武昭儀不睦,又加上自己不能生育。所以妒火中燒,惱羞成怒,出此狠招,此種女人不能留。這正是武則天不惜血本,以親生女兒的性命為代價所要達到的目的。


    她見火候已到,哭哭啼啼,煽風點火,盡情控訴王皇後的“罪過”。李治被煽得頭腦發熱,滿頭火星,一溜煙找到王皇後,厲聲質問,大罵不已。王皇後百口難辨,急得淚雨滂沱。


    李治連連冷笑,心中打定了廢黜王氏,立武則天為皇後的主意。他認為,不如此就不能安慰武則天的喪女之痛;不如此就不能讓武昭儀笑靨重開。


    廢立皇後,是國之大事。李治擔心父皇李世民留下的老臣們的反對,首當其衝的就是自己的親舅、時任太尉的長孫無忌。他眼珠一轉,不久就親自領著武則天,雙雙屈尊來到太尉府,送去十車金銀珠寶。


    皇帝賄賂大臣,也就是叫尼姑迷了心竅的李治能做得出來。長孫無忌並不推辭,收了禮品,擺上家宴,殷勤款待外甥皇帝和外甥皇帝的小老婆。席間,李治又燒了一把火,假公濟私,當場任命舅舅的小老婆所生的三個表兄弟為朝散大夫。


    又送錢,又封官,李治下足了本錢。然後,他又試探著對長孫無忌言道:“王氏已當了五年皇後,一直沒有生育,難以服眾,您看怎麽辦?”


    長孫無忌無視外甥皇帝眼巴巴的表情,岔開話頭,隻言風月,不談政事,東拉西扯,不著邊際,急得李治兩口子暗中跺腳,最後不得不铩羽而歸。從此,二人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武則天尤甚。


    八、九個月之後,李治又召見幾位大臣,逼他們表態。吏部尚書褚遂良言道:“陛下如果一定要換皇後,又何非得武氏不可呢!武氏曾是先皇的人,普天之下,無人不知,怎麽能當皇後!千秋萬代之後,後人如何評價陛下!請陛下三思!臣今日衝撞陛下,罪該萬死!”說罷,他撇下手中的笏板,解下頭巾,連連磕頭,血流如注,一臉氣憤,說道:“還陛下的笏板,請讓我辭官還鄉!”


    李治又羞又惱,命人將他攆了出去。藏在李治身後簾子中的武則天,倒豎柳眉,圓睜虎目,尖聲叫道:“何不打死這個老畜牲!”受此羞辱,兩朝元老褚遂良悲憤之極!


    長孫無忌不置可否,暗中反對;褚遂良赤膊上陣,當麵頂撞;李治轉而征詢另一位兩朝元老司空李勣的意見。李勣雖是一介武夫,但心思靈動,既不願得罪同僚,又不敢惹怒皇上,模棱兩可的答道:“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外人!”李治茅塞頓開,笑逐顏開,主意已定。


    武則天上有李治執意提攜,下有一幫吹鼓手、抬轎漢搖旗呐喊,站樁助拳。禮部尚書許敬宗即是其一。這個無恥之徒把寶押在了武則天身上,自動賣身投靠。


    他在朝堂之上,當著眾臣的麵,大言不慚地叫道:“莊戶老頭多收了三、五鬥,還想換換老婆呢,何況天子,關別人鳥事!何必多嘴多舌,胡說八道呢!”武則天聞言,正撓著癢處,笑得找不著眼了,趕緊將這番必將流傳千古的經典語錄告訴了李治。李治頻頻點頭,拈須暗笑。


    永徽六年(655)十月十三日,李治公然誣陷王皇後與蕭淑妃陰謀投毒,將二人雙雙貶為庶人。僅僅過了六天,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後。這個昔日孤苦伶仃的小寡婦、小尼姑,終於修成了佛法無邊的大菩薩。(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