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是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母後和群臣擁立為皇帝的。他不明白那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兄長是怎麽被廢棄的,也不明白一夜之間自己怎麽就成了大唐皇帝。


    他沒有看到乾元殿裏禦林軍勒兵入宮刀光劍影那一幕,那是皇帝李顯從皇帝寶座上下來的一幕,這多少對李旦是一種保護和關懷,讓他再一次避免看到皇室殘酷無情的一麵,還有母後不容李顯分說的最為威嚴的一麵。


    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麽,也不知道能做什麽。他隻能觀望,隻能等待母後的吩咐和囑托。


    然而,他看到的是母後日複一日的臨朝稱製,於是,他很快就明白,其實他什麽都不要想,什麽都不要做;也終於懂得,那改元稱製大赦天下的浩大場麵,那率領文武百官重上尊號給太後,都是做給群臣做給天下看的,與他這個皇帝並無多大關係。


    這足以使他如釋重負,他樂得以局外人自居,打發他的悠然自在的日子。外麵的吵吵鬧鬧,他充耳不聞。


    太多的腥風血雨,使他麻木,使他自省。既然抱定與世無爭,就要遠離是非,遠離權力角逐,主動放棄恩恩怨怨。


    他看到了一個強勢的母後,一個充滿自信剛毅無比的母後,而她的權威更是容不得任何人的挑戰。李旦十分信服母後,真心希望母後執政。


    在李旦麵前,母後是一座望而生畏高不可攀的大山,她的智慧,她的超強作為,隻能仰之,不可逾越。母後是他的靠山。他可以引以為榮,引以為自豪,但卻不需要也不容許他通過母後這座靠山、這個榜樣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達到任何個人的目的。


    就在平息揚州之亂,首輔裴延被清除之後。光宅二年正月,武後宣布還政皇帝。


    這使李旦感到吃驚,並為此坐立不安。近兩年來母後親政,他從來就沒有想過也沒有流露過自己要執政的意向,自認為也沒有什麽任何不當言行引起母後的不滿。於是,他坦然請求母後收回成命。


    母後不答應,他再次請求,如此接二連三。他知道母後這是在試探他。也是在向朝廷向天下虛與委蛇,做出還政皇帝的姿態。於是,一番母子你來我往的謙讓推辭之後,自然是母後欣然接受李旦的請求,繼續執政,並為此宣布大赦天下。


    皇帝李旦不希望那些大臣為他叫屈,更反對王室成員為他鋌而走險。這些年來,他看到了也感受到了宮廷內外發生的一切變故,而這些變故大多都是圍繞他這個名義上的皇帝展開,不管是出自個人的私心還是為了維護大唐正統。都未能繞過他這個皇帝。


    他能夠清醒地看清事態各方的目的和意圖,盡管也有自己的個人取向和內心感受,但每一次事態的雙方幾乎都不會考慮他這個當事人的任何意向。也不會顧及他個人的任何一點情感。他們可以認為,這完全是沒有必要的,或者從一開始他們根本就沒有考慮要從他這裏依靠什麽或者得到什麽。


    他們注重的是事後而不是眼前,眼前的目的無非是各自要把對方打倒,其他的一切都不無關緊要。一切都是以他的名義或打著他的旗號在進行,一切又與他毫不相幹,這對於皇帝李旦來說,無疑又是一種保護,因為。他們爭奪的結果是把與他相關的一切責任都推向各自的對方。


    他不想說什麽,也不能做什麽。他的特殊身份不容許他表露任何的個人情感和傾向,知道無論怎樣說怎麽做都不能平息事態雙方。隻會招來是非,挑起更大的事端。


    這對於他來說雖然是痛苦的,卻又不失為一種最好的選擇。他隻為別人向母後求過一次情,那是劉禕之出事之後的一次求情。


    不是劉禕之懇求他的,而是他主動為劉禕之說情。劉禕之早先是他最為尊重的侍臣,也是他的恩師,他不忍心自己恩師為自己遭受磨難。


    他的請求沒有得到母後的寬容和答應,這使他很失望,也使他很難過。其實,他哪裏知道,那時候的劉禕之已經同母後做最後的決裂,不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和幫助,當然也就不希望他昔日的主子今日的皇帝為他說情了。他不想為劉禕之開脫,也不能簡單地評判母後,


    宮廷的是是非非不是靠某種特定的說教來評定。然而,撇開是非恩怨,就人格而言,他也為劉禕之能在關鍵時候保持大節而感到欣慰。他隻能保持沉默,也不需要表態,其實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光宅元年,三陽宮內,武後身著寬鬆的便服,端坐在暗紅色的軟塌上,坐在武後對麵的是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這是一位以儒將著稱,飽讀世書、智勇雙全的老臣,自貞觀以來一直身居要職。


    顯慶五年,劉仁第一次帶兵出征百濟,殲敵萬餘人;龍朔二年,在倭將毛野稚子等傾舉國精銳向新羅發起進攻時,劉仁軌又奉命同其他將領帶兵出擊,苦戰二十天,取得四戰四捷的輝煌勝利。


    戰後,劉仁軌奉詔勒兵鎮守百濟;麵對百濟合境凋殘,僵屍相屬的局麵,他收錄戶口,署置官長,開通塗路,整理村落,建立橋梁,收複陂塘,勸課耕種,賑貸貧乏,存問孤老。百濟餘眾,各安其業。


    鹹亨五年,為雞林道大總管,東伐新羅,劉仁軌率兵徑度瓠廬河,破其北方大鎮七重城。以功進爵為公。望著這位比自己年歲大二十幾歲、飽經滄桑的老人,武後不由自主地產生幾分敬重。


    “正則老身體可好?”武後舉目,溫和地向劉仁軌問好。劉仁軌楊起花白的壽眉,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尚好。隻是早些時候又脫了兩顆牙。”


    並用顫抖的手在嘴邊指了指。武後看到,那張開的嘴唇後麵幾乎空洞無物,當年的儒將雄風難覓蹤影,坐在自己麵前的隻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武後感歎道:“正則老是貞觀以來的老臣了。現在在世的已不多。”


    “是呀,當年向太宗先帝進言時,我還不到四十歲。一晃就是四十幾年了。我也到了垂暮之年!”劉仁軌不無感慨地接應道。“我進宮時隻有十四歲,現在不也是耳順之年了麽?”


    對失去的歲月。武後似乎也感到傷感。同為貞觀年間過來的人,彼此都有太多的了解,太多的感受。彼此所經曆過的事情,殊途同歸而各有千秋;時過境遷,一些在慢慢淡化,並從各自的記憶中退去。


    一些還在繼續,成為解不開的死結,說不清的話題。麵對眼前這位心態複雜的老臣。武後的心情也是複雜的。


    應該說,在治國安邦一些重大問題上,劉仁軌是有主見、有謀略的,並以文官之身,在古稀之年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更是難能可貴。然而對自己臨朝主政,輔佐李氏皇室,武後知道,劉仁軌是耿耿於懷的。


    首輔大臣裴延事發,劉仁軌留守在長安,武後派專使薑嗣宗赴長安當麵聽取劉仁軌意見。劉仁軌支持武後按謀反罪處置裴延,其實,那隻不過是劉仁軌對裴延一夥排斥異己、打壓文官重臣行為不滿的一種發泄。並不表示他對武後臨朝稱製的讚同。


    果然不出武後所料,就在武後擊敗李敬業造反,處理完裴延一夥之後,劉仁軌隨即上書,用漢朝呂後禍敗的事實來規諫武後。武後不想在這個時候點破此事,對於這樣一個在朝廷有著舉足輕重影響而又年邁的老臣來說,現在最需要的是安撫而不是論爭。


    考慮到都是貞觀年間走過來的人,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特別是對先皇太宗的豐功偉績。都是由衷的欽佩,於是武後就將話題引向貞觀年間。武後開言道:“正則老出身寒門。得先帝太宗垂愛,在貞觀年間就成就大業。感受頗多?”


    劉仁軌不假思索即答道:“貞觀年間,百廢待興,正是朝廷用人之際,先皇太宗不計門第,大膽起用庶人,臣乃得之任用良機。”


    劉仁軌雖輕言細語,然感恩之情仍溢於言表。劉仁軌年輕時就不畏強勢,剛正不阿。


    太宗貞觀十四年十月,陳倉折衝都尉魯寧自恃品秩高,豪縱無禮,無人能止。劉仁軌對其好言相勸,令其不可再犯。可魯寧不但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劉仁軌遂將其投入獄中。魯寧在獄中不知悔改,對劉仁軌橫加謾罵。


    劉仁軌一怒之下將魯寧亂杖打死。太宗聞知此事,大怒不已,他簡直不敢相信,一個八品下縣尉,竟敢殺折衝大員?於是將劉仁軌押至長安,當麵質問。


    麵對唐太宗,劉仁軌毫無畏懼,感慨陳詞,最後言道:“魯寧對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實忿而殺之。”唐太宗聞後,知其原委,故轉怒為喜。劉仁軌由此受到太宗的器重。


    對劉仁軌早年這段世人皆知、揚名天下的往事,雖已被劉仁軌後來的豐功偉績所輕化,但一想到貞觀年間那些往事,武後感慨頗多:“是啊,你我都是貞觀年間過來之人,深得太宗先皇厚愛,都應報知遇之恩;


    先皇破門閥之見,用庶人之才,實乃明智之舉;先皇的文治武功無與倫比!”武後盛讚先帝太宗,進而反問,“然我朝元老,唯門閥士族是舉,視寒門庶人於不齒,豈不淤腐?”


    劉仁軌聽出,這後半句分明是對已經過世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那幫元老重臣發泄不滿,看來武後對他們反對她立皇後的過節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忘記。


    事實上,自己對武氏立皇後也是由衷的擁護,對豪門貴胄也有一種本能的抵觸,看不慣長孫無忌一幫元老專橫跋扈、蔑視寒門庶子的言行,不能接受的隻是先帝高宗和武後對長孫無忌他們的殘酷處置。於是接前不接後回答道:“太宗先皇乃一代明君,得天時、地利、人和;以德治國,創貞觀之治,天下信服!”


    “你不覺得玄武門之變太殘酷麽?”武後話鋒一轉,突然冒出一句*的話來。“臣以為,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劉仁軌快速做出回應。


    “天下有許多事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啊!”武後要的就是這一話題。緊接著道,“這個世界說到底,就是智者的天下。強者的天下,什麽兄弟之情。血緣之親,都是靠不住的!一個懷天下之大誌、有曠世之奇才的人,能甘拜下風,俯首稱臣麽?”


    劉仁軌沒想到武後會挑起這一沉重的話題,而且咄咄逼人,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本以為武後召見自己,是為自己前不久上書之事,然而。武後卻是有意回避,上書之事隻字不提,好像這件事根本沒有發生一樣,這就使他更為忐忑不安。


    就規諫而言,他隻是盡一個做大臣的本分,完全是出於善意而別無它圖;真心實意為武後擔憂,不願再看到宮廷毫無休止的殺戮。有一點他聽得非常清楚,武後是在為自己的為政之道張目。


    於是,劉仁軌依然規勸道:“天下非強者智者莫屬,我大唐能有今日概莫如此。然世事詭譎,常理難違啊?”武後聽出這話外之音,知道劉仁軌的諫言。是擔心自己一些作為不利於朝廷,會給朝廷造成更大的禍亂,也給自己帶來不測。


    老人的良苦用心足以使武後為之感動。武後在太宗身邊服侍十幾年,親眼看到太宗從諫如流的大度胸懷,深知廣開言路對於治國安邦之重要。劉仁軌得太宗重用,


    也得益於他敢於直言進諫。還在劉仁軌任櫟陽縣丞期間,太宗欲往同州狩獵。正值秋收時節,百姓忙於麥收。皇帝狩獵,勢必興師動眾。耽擱農戶收割,


    造成人為的損失。劉仁軌從體貼百姓出發。上書進言,據理規勸皇帝推遲行事。向皇帝直言進諫。在當時也是太宗所倡導,其所形成的風氣,無論是對當世還是對後世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至於把敢於進諫,


    敢於對皇帝說實話真話作為為臣做官的一項道德標準,作為衡量一個大臣對君主是否坦蕩忠誠的重要標誌,一些士子文人也由此置身官場而出名。


    唐太宗顯然被劉仁軌進諫所感動,特降璽書表彰劉仁軌:“卿職任雖卑,竭誠奉國,所陳之事,朕甚嘉之。”


    不久,劉仁軌任新安令,後累遷給事中。其實,武後並不反對大臣進柬,這是大唐國君李世民治國風範之所在。


    她所反對是那些對她惡意中傷或詆毀她人格的大臣,隻要是善意的進諫,她都能虛心聽取,擇善而為;即使是她不能接受或與己相左的進諫,她也能寬懷以待,不會刻意追究其是非曲直,最多也就是表明自己的態度。


    她知道,進諫是一種風氣,也是大臣的一種職責,這其中也不乏沽名釣譽和嘩眾取寵者,更不乏事無大小動輒引經據典以顯示自己才華智慧者。


    即使像劉仁軌這樣不墨守成規的大臣,而在早年,也難免不入窠臼,他的那篇勸皇帝不要在農夫收割之前狩獵的進諫就是例證。


    明明是一件一點就明的事,非要來個“周王詢於芻蕘,殷後謀以板築,故得享國彌久……慶留後葉”,如此等等,講了一通道理,繞了一大圈,才講到所要講的事。


    然而,為了治理國家所需要,也為了更好地與大臣合作,她必須滿足大臣進諫的*,盡可能多吸納大臣的意見。


    武後此次召見劉仁軌,無非是想同這位德高望重、功成名就的老人交換一些意見和看法,進一步表明自己集思廣益、博納群智的姿態和意向,並對規諫者施之以關懷,給他更多的撫慰,以打消他的顧慮,原本就沒有說服他的意圖。


    對於武後來說,有些事情隻能是行動和效果,而不是言語!她不是呂後,但也從來沒有回避過曆史上的呂後,自信不會重蹈呂後覆轍;


    盡管她對呂後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但又不能透徹地了解幾百年前的那個呂後,所以,她找不出多大的理由去同情呂後,也沒有必要為呂後去辯白去分清是非曲直,更不需要借此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然而,同為皇室女子,同為皇太後,必然有著皇室女子同樣的命運和遭遇;


    深知處在皇室中的女子,有些事情是她們可以選擇的,更多的事情不是她們能夠選擇的,即使她們做出了選擇,很大程度上也是身不由己;


    何況她們所施行的法則,即使是殘酷的血腥的,但也是宮廷司空見慣的法則,其所產生的影響,所造成的後果,並不是她們完全能夠預料的。


    有失敗就有成功,她要選擇成功,就需要有比呂後更多的智慧和作為,也需要隨時保持警惕,這也是武後善待老臣劉仁軌的原因所在。


    為了安撫劉仁軌,武後言道:“正則老以朝廷為歸宿,以天下為己任,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是為群臣之楷模,天下之尊師,吾等將以正則老之諫言為戒,傾心而作,盡力而為。”


    劉仁軌聽後,明白武後並無真心納言之意。然大局已定,而他自己再也無力扭轉乾坤,再也難言孰是孰非,隻能由著太後自己了,於是謝言道:“太後言重了,老臣年邁體衰,言輕力微,難為朝廷盡力,為太後分憂;國事當頭,還望太後自行決斷。”


    武後明白,這是老人肺腑之言,謙恭之中帶有幾分無奈。武後非常清楚,劉仁軌到了這個年齡,心有餘而力不足,知道所有的規諫都改變不了既成的事實。


    劉仁軌能自知之明,多年來,他盡管對武後心存芥蒂,卻仍能以宰相之位與武後攜手合作,從不擅權僭越;又始終保持其獨立本性,未與他人坑壑一氣,從而避免與武後的直接交鋒和對抗,這對於劉仁軌來說,實為不易。


    而那不居功自傲,不挾功要寵的胸懷和品德,更是令武後所敬重。武後明白,對於這樣一個德高望重、行將就木的老人來說,最重要是要予以更多的關懷和安慰。


    於是,武後轉而向劉仁軌仔細詢問起日常起居飲食來,劉仁軌一一作答。


    最後武後親切安慰道:“正則老要多保重身體,一些事能為則為,不能為則不要勉強,千萬不要過於操勞。”劉仁軌謝恩。(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