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沒有就此罷休。他始終感覺到,以自己對武皇的忠心,武皇有立他為儲的傾向。盡管武皇有割舍不了的母子情懷,但他相信自己為武皇所作出的貢獻也是武皇不能忽視的,況且這武氏江山的血統隻能姓武而不能姓李。
在武承嗣的如意算盤裏,武皇的舉棋不定正是他積極爭取的大好機會。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武皇賦予他的。因而他容不得別人檔道,要對擋道者置之死地的報複。
他清楚地知道整個朝廷有一股反對他的勢力,隻有清除岑長倩他們,才能以儆效尤,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也才能在既成事實麵前堅定武皇立他為儲的決心。於是,他聯手酷吏來俊臣來共同對付岑長倩他們。
按照事先設置的步驟,他們先是以吐蕃犯邊為由,推薦岑長倩率兵出征吐蕃;待岑長倩離開朝廷之後,他們以謀反罪逮捕岑長倩的長子岑靈原。
經不起嚴刑的岑靈原被迫假供岑元倩、格輔元謀反。緊接著,他們召回並逮捕在征討途中的岑長倩,以謀反罪予以逼供。岑長倩等極力辯護誓死不屈,對抗一月有餘。來俊臣處死岑長倩、格輔元等朝臣,偽造口供和簽名,上呈武皇。
顯然,武皇默許了武承嗣他們的行為。盡管從一開始,她並不忍心這樣做,武皇相信岑長倩他們不會謀反,也不會做出不利於武皇的事。
然而,武皇最終還是默許了武承嗣,這種默許無疑是在支持武承嗣和來俊臣的暴行,使他們能夠肆無忌憚地濫殺無辜。按照武皇的判斷,立儲之事經武承嗣挑起。圍繞立儲,已經形
成兩個勢不兩立的陣營,而這兩大勢力的存在會不可避免的發生衝突。武皇並不反對岑長倩他們擁護皇子李旦的鮮明立場。卻很難容忍他們對武氏子弟的冷落和蔑視,他們完全知道。不管是皇子還是武氏子弟都是自己所庇護的。
因此,武皇認為,可以借此機會打擊一下岑長倩他們的氣焰,就此平息事件,消除可能對朝廷造成的隱患。
然而武承嗣他們卻來個先宰後奏,在沒有得到她的許可之下就把兩個大臣輕而易舉地處死,武皇總有一種被人利用的感覺,武承嗣殺人立威的行為令她反感。
武承嗣沒有察覺武皇的不滿和反感。也絲毫不考慮朝廷上下對他的厭惡和痛恨,愚蠢的他再次利用王慶之對武皇進行胡攪蠻纏,施加壓力,武皇惱怒了,一氣之下把王慶之交給李昭德處理。
李昭德正是那些痛恨和厭惡武承嗣的大臣之一,他也默許了自己的部下毫不留情把王慶之這個無恥小人打死,借此一泄對武承嗣一夥之恨。
武皇原本隻是想教訓一下王慶之,沒想到卻被活活打死,他畢竟隻是一個被人利用的小人。
武皇洞察到李昭德這是在發泄不滿情緒,於是發問道:“昭德也不讚成立魏王為太子麽?”李昭德知道武皇會追問自己。便明確表示不讚成。
非但不讚成,還反過來以責備的口吻對武皇道:“臣不明白陛下是怎麽想的,先皇為陛下之夫。皇嗣是陛下之子,要是兒子都靠不住,那侄兒更靠不住。”
這話無論是語氣還是態度與岑長倩如出一轍,但卻切中要害。是啊,要是兒子都靠不住,還有誰能靠得住?
見武皇似有所悟,李昭德明白,這斬不斷的母子情懷是最有說服力的了,進而言道:“陛下如果是為身後事打算。就更不能立魏王為太子。
兒子立廟祭祀父母天經地義,從未聽說過侄子會立廟祭祀姑母的。”武皇第一次聽到李昭德這樣的朝臣說得如此在理。如此一針見血,也不由自主地賞識李昭德的膽識和勇氣。
武皇臉上露出了愉悅之色;李昭德明白武皇是在鼓勵自己。也多少看出武皇的心思,便毫不保留,一吐為快:“陛下身有天下,為天皇臨終顧托,陛下如果把天下傳給武承嗣,他是否會立廟祭祀姑母不說,至少天皇是絕對得不到血食的。
”武皇被李昭德完全說服了,特別是以她對先皇李治的那份情愫,就足以使她震驚,使她幡然醒悟。
她今天所得到的一切,撇開其他因素,追根溯源不就是來自先皇李治!沒有他的鼎力扶持,沒有他力排眾非,她不是老死在皇家寺院,就是做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妃,哪會有今天如此顯赫的地位?
李昭德的話無疑說中了武皇的要害,同時通過這一次事件,武皇再一次發現了李昭德的品格才華。事後,李昭德被破格提升為宰相。
這對武承嗣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打擊。武承嗣對李昭德的怨恨不言而喻。
李昭德預料到武承嗣不會善罷甘休,隨時都有可能利用武皇的特殊關係,翻盤來對自己進行報複,於是先發製人,向武後密奏:“魏王威權過重,不可不防,請陛下三思。”武皇不以為然:“承嗣是我的侄兒,所以才會委之以腹心。”
顯然,武皇不相信武承嗣會有二心。李昭德知道還沒有說中要害,不過,這不要緊,後麵的話他早已想好,“姑侄之情怎比得上父子之親。
為了皇位,以子弑父尚且屢見不鮮,何況侄兒?魏王奪嫡失敗,難免不懷恨在心,以親王之貴複兼宰相之尊,陛下萬事托之以腹心,一旦有變,隻怕悔之莫及。”
又是一針見血。武皇原本就對武氏家族抱有戒心,對他們的使用也多有掣肘,現經李昭德這麽一說,使武皇不得不相信,不得不提防。凡事關皇室及自身的安危,武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武皇像是讚揚李昭德,又像是自我反省:“有道理,若非愛卿提醒。朕幾乎鑄下大錯。”
於是,天授三年,武氏親王武承嗣並武攸之雙雙罷相。一場由武承嗣挑起的立儲風波暫告結束。
武皇對選人用人總是充滿激情。看到大批士子雲集在自己的麾下。就有難於言表的滿足。
一個按照自己的願望建立並主宰的王朝,她渴望人才。需要有大批由自己支配使用得心應手的人才,用以支撐朝廷,適應天下。
武皇慣於製科取士,還每每下詔求賢,敕令百官舉薦,其用人之道乃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唐初,傳統的士族勢力。加上大批開國功臣所形成的父子相承的官位製度,使整個朝廷貴胄林立,權臣專擅;以培養貴族子弟為功能的學館遍布天下,太宗時期,就有國學生八千餘人。高宗薄儒術,重文吏,意在打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名門貴族一統天下的局麵。
他一反生徒、鄉貢、製舉三途取士常規,廢生徒、棄明經,以製科直接取士。而最有影響的莫過於高宗顯慶年間,先帝製昭舉人,開科八門。親策舉人九百人,開製舉規模之先河。
自此,生徒明經黜退,製舉進士漸盛。武皇以低微之軀躋身皇室,縱然才華超卓,深得先帝器重,仍難免不受豪門貴胄排斥之苦,圍繞她的立後廢後,幾經周折。幾番較量。
她曆來不甘於受製於人,不屑於清規戒律;她鼎新革舊。輕門閥,重賢能。去私恩,大興製科取士,下詔求賢,機會均等。
她容不得門閥製度下的生徒取士,不允許那遍布朝廷上下的學館,成為世族豪門培植私家勢力的搖籃;她要以比先皇更為直接的手段更大規模的舉動破除那重門第、輕才學的門閥製度,
讓大批庶族子弟通過科舉進入仕途。載初元年二月,各路學子奉詔雲集洛城殿,參加朝廷舉行的殿試。
這是武皇稱帝前夕的一次親試,聲勢浩大,規模空前,應詔考生多達萬人。武後此舉意在通過全麵的科舉考試,打破父子相承的官位製度,不分貴胄寒門,一律自由應考,擇優錄取,擇才錄用。
武後親臨考場,課以時政要務,出題策問。從此,“生徒不複以經學為意”,天下文章道行,寒門庶子破繭而出,並由此拉開了武周選才用人的序幕。
武皇以詩賦策問取才,既問策於寒門庶子,同時也在問策於天下;他們以詩賦策論求取功名,在詩賦中施展才華,於策論中各抒政見。武皇看透了名門貴胄的私偏與狹隘,要以非常之舉取天下之士,以天下之才治理天下,集天下之智慧融合天下。
如此執著,年複一年。她不在乎國學在她的執著下廢散,更不在乎胄子在她的執著下衰缺。
洛陽城裏,她看到的是滿門學子出入殿堂的激情;透過宮廷官闕,又仿佛看到了天下庶人奔走相告的激情。激情之下,是舉國的功名情懷。
一邊是仕途廣進的朝廷,一邊是躍躍欲試的學子,在需要與被需要之間,武皇把它演繹成一種相得益彰的對等關係,由此激發了學子們一顆顆騷動的心,一顆顆由功名驅動的心。
沒有人再懷疑功名,更沒有人會忌諱功名,相反,為了功名,他們可以信馬由韁,可以義無反顧,心無旁騖。那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寒門庶子,曾經把朝廷看得那樣神奇,那樣遙不可及。
當他們邁入殿堂,見到武皇親試的時候,他們知道,這是武皇賜予他們的機會,使他們有了邁向朝廷進入仕途的機會,這是何等的榮耀,何等的莊重,其感恩之情不言而喻。
而在他們的背後,則是天下父母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武皇何曾不能體察到他們的心情?
遙想當年,自己十四歲被先帝太宗看重選入宮中,當時的心情不正是這樣的嗎?
她就是要在他們的感恩和渴望中啟用他們,在他們強烈的欲求中發揮他們的作用。武皇自信,沒有哪個君主能像她這樣如此廣泛地滿足天下庶子出人頭地、一舉成名的*。
她為自己降恩於民而欣慰,也為朝廷喜得人才而自豪。就在洛城殿試,一篇直指武皇重用酷吏之弊的策文,在上萬份答卷中被武皇選中。
這是士子張說的策文,雖然針對的是武皇。而且重用酷吏,也有她難言的苦衷,但武皇還是被策文者秉筆直書的勇氣和出類拔萃的才華所深深感動。以至於在群臣麵前對他讚譽有加。
愛屋及烏,士子張說的對策被武皇欽點為天下第一。並被拜為太子校書。
策文被張貼在尚書省,不但令滿朝文武對士子張說刮目相看,而且也讓朝臣明白,武皇選才用人不計私嫌,隻要有才華,哪怕他是一匹難以駕馭的烈馬,她也要用,而且要重用。就是要讓天下英雄有用武之地。
武皇曆來認為,治天下者莫不以天下為己任,天下孕育精英,精英出自天下;隻有不拘一格,平流競進,方能集天下精英於朝中,廣布精英於天下。仕途坦蕩,充滿挑戰,不失玄機,對士子對天下是一種恩澤與誘惑。對朝廷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寶庫和智慧源泉。
吐故納新,循環往複,武皇要讓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流淌在武周王朝的血脈裏。使武周江山始終保持不竭的活力。
遙想當年,北魏孝文帝從塞北遷都洛陽,除了塞北荒寒,不配做帝都之外,更重要的是,北魏已逾百年,朝臣乃至他的種人不免暮氣漸重。
為國家之長治久安計,具有遠見卓識的孝文帝就是通過遷都來刺激和振奮朝臣及種人。
如今,武皇大興科舉。大批使用新人,就是要用新人來掃除朝廷暮氣。使朝廷不時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同時,用嶄新的治國理念結束門第森嚴、貴胄林立的時代。以更大的空間接納那些夢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寒門庶子,為他們提供更多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機會。
這無疑有利於這個由她創建的新興朝廷,有利於她的宏圖大業的實現。
武皇看重儒學,早在太宗時期的十幾年中,就閱讀了大量的儒家經典,然而,她又對儒學明徑有著本能的抵觸,她看到那裏有太多的陷阱,太多的迂腐,太多的韜光養晦、藏鋒留拙;也領教了被儒學經典教化下的重臣對自己一次次的傷害。
她不能作繭自縛,被綱常倫理捆住自己手腳,那樣她將一事無成。她需要朗朗乾坤,清風送爽的文采;需要優劣高下,工拙易見的對策;更需要不守成規、激流勇進的人才。
她要用詩賦、用策問引導天下,訓練士子,把他們從明經帖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還他們以質樸,以真知灼見。
特殊的身份,武皇對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總是退避三舍敬而遠之,始終懷疑他們真正的才能和與己合作的真情實意。
她從天下寒門庶子身上看到了朝廷的希望和生機,不斷地敕昭天下,舉薦賢才,以至於每年的應考者首尾相連,入流士子,年以千計;還設“南選”,在江淮以南一帶選拔人才。武皇對入流士子加階進爵,委以重用。
她在乾封年間於泰山行封禪禮之後,就曾宣布“文武官員三品以上賜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階”,一大批官員通過泛階製度成為五品、三品高官。武皇就是要通過此等舉措賜以君恩。
高宗時期,時任吏部侍郎的魏玄同,因擔心朝廷不能做到人盡其才而上疏皇帝。
魏玄同對曆代“用辦文案的人評定人才,按照文案記載來考察品行”提出質疑和批評。
他指出,那尺丈長短的量器,衡量的尺度短;鍾庾大小的容器容納的東西怎麽能夠多。
非量器所能達到的,哪裏能衡量;非容器所能承受的,怎麽能容納?意即天下之大,人才之廣,怎麽能用不相適應的量器和容器來衡量呢?
唐玄同還反對貴胄子弟不經學校調理和品德培養,按照規定很早就求得官職,有的童年之時,已經腰係銀印綠綬,有的年近二十還未成年,已經身穿朱紫之服。
弘文館崇賢館之生,千牛佩身尚輦乘禦之類,考察既淺,技能也低,然而本有門第,資望自高。唐玄同還認為,國家用人,就像人之使用錢財,窮困者滿足於糟糠,想著粗布衣裳;富足者糧肉豐餘,身著華麗的皮衣。
然而在衰敗凋敝缺乏賢才的時候,就可以磨礪鞭策迂腐遲鈍之人來駕馭;在太平多士的時候,就應該精心挑選俊傑之士而任用。
唐玄同的上疏雖然沒有被皇上采納,然而,唐玄同在上疏中批評、指出的這些問題和弊端,所提出的一些如何使用人才的見解,
武皇還是認同的。武皇看到了朝廷以往選人任人的弊端,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創舉,改變貴戚子弟不經曆練、不求才學而坐享其成,很小就腰係銀印綠綬,
不滿二十就已經身穿朱紫之服的現狀;打破選人任人專斷一司,由少數主辦文案的人評定人才,按照文案記載來考察品行的做法。
盡管她不可能以一己之力一舉達到目的,但通過泛選和泛舉,讓更多的有才華的寒門子弟進入仕途,也讓天下有用之才由天下舉薦而得到發現和重用,至少可以造就一批新生力量,改變朝廷各級官員各種力量的對比;
發揮這些新生力量的智慧和作用,就可以有效鞭策和製衡那些不思進取的貴戚子弟,彌補朝廷人才匱乏帶來的諸多不足。
為選才用人,武皇樂此不疲。天授三年,各道安撫使遵照武皇旨意,向朝廷推薦大批試用人才,
武皇親自接見,並且不問貴賤,也不問才能智慧與否,一概授予官職,官銜最高的鳳閣舍人、給事中為正五品上,最低的校書郎為正九品上。
武皇這一不分青紅皂白濫用人的舉動,被時人作打油詩來諷刺,一位叫沈全的貢士更是用“糊塗安撫使,瞎眼聖神皇”來責罵武皇。
禦史紀先知將沈全抓獲,報請武皇予以治罪法辦,武皇不以為然地笑道:“隻要你們不像打油詩說得那樣濫,何必在乎別人說什麽,最好把他釋放。”
在朝臣看來,這不惜為一種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大度,而武皇的真實意圖則比這更為深遠。武皇的用人策略是:唯才是舉,恩威並重。
也就是在普選中為天下賢能提供更多機會,又在使用中識別和挑選更多的有用之才;在於平流競進,為更多的有識之士參政施才提供機會。
唯多唯眾,才能從中發現和挑選更多更好的人才。推薦選舉隻是為挑選各種有用人才打開門閥、開辟渠道,而識別和鍛煉人才最終還得靠使用。(未完待續)
在武承嗣的如意算盤裏,武皇的舉棋不定正是他積極爭取的大好機會。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武皇賦予他的。因而他容不得別人檔道,要對擋道者置之死地的報複。
他清楚地知道整個朝廷有一股反對他的勢力,隻有清除岑長倩他們,才能以儆效尤,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也才能在既成事實麵前堅定武皇立他為儲的決心。於是,他聯手酷吏來俊臣來共同對付岑長倩他們。
按照事先設置的步驟,他們先是以吐蕃犯邊為由,推薦岑長倩率兵出征吐蕃;待岑長倩離開朝廷之後,他們以謀反罪逮捕岑長倩的長子岑靈原。
經不起嚴刑的岑靈原被迫假供岑元倩、格輔元謀反。緊接著,他們召回並逮捕在征討途中的岑長倩,以謀反罪予以逼供。岑長倩等極力辯護誓死不屈,對抗一月有餘。來俊臣處死岑長倩、格輔元等朝臣,偽造口供和簽名,上呈武皇。
顯然,武皇默許了武承嗣他們的行為。盡管從一開始,她並不忍心這樣做,武皇相信岑長倩他們不會謀反,也不會做出不利於武皇的事。
然而,武皇最終還是默許了武承嗣,這種默許無疑是在支持武承嗣和來俊臣的暴行,使他們能夠肆無忌憚地濫殺無辜。按照武皇的判斷,立儲之事經武承嗣挑起。圍繞立儲,已經形
成兩個勢不兩立的陣營,而這兩大勢力的存在會不可避免的發生衝突。武皇並不反對岑長倩他們擁護皇子李旦的鮮明立場。卻很難容忍他們對武氏子弟的冷落和蔑視,他們完全知道。不管是皇子還是武氏子弟都是自己所庇護的。
因此,武皇認為,可以借此機會打擊一下岑長倩他們的氣焰,就此平息事件,消除可能對朝廷造成的隱患。
然而武承嗣他們卻來個先宰後奏,在沒有得到她的許可之下就把兩個大臣輕而易舉地處死,武皇總有一種被人利用的感覺,武承嗣殺人立威的行為令她反感。
武承嗣沒有察覺武皇的不滿和反感。也絲毫不考慮朝廷上下對他的厭惡和痛恨,愚蠢的他再次利用王慶之對武皇進行胡攪蠻纏,施加壓力,武皇惱怒了,一氣之下把王慶之交給李昭德處理。
李昭德正是那些痛恨和厭惡武承嗣的大臣之一,他也默許了自己的部下毫不留情把王慶之這個無恥小人打死,借此一泄對武承嗣一夥之恨。
武皇原本隻是想教訓一下王慶之,沒想到卻被活活打死,他畢竟隻是一個被人利用的小人。
武皇洞察到李昭德這是在發泄不滿情緒,於是發問道:“昭德也不讚成立魏王為太子麽?”李昭德知道武皇會追問自己。便明確表示不讚成。
非但不讚成,還反過來以責備的口吻對武皇道:“臣不明白陛下是怎麽想的,先皇為陛下之夫。皇嗣是陛下之子,要是兒子都靠不住,那侄兒更靠不住。”
這話無論是語氣還是態度與岑長倩如出一轍,但卻切中要害。是啊,要是兒子都靠不住,還有誰能靠得住?
見武皇似有所悟,李昭德明白,這斬不斷的母子情懷是最有說服力的了,進而言道:“陛下如果是為身後事打算。就更不能立魏王為太子。
兒子立廟祭祀父母天經地義,從未聽說過侄子會立廟祭祀姑母的。”武皇第一次聽到李昭德這樣的朝臣說得如此在理。如此一針見血,也不由自主地賞識李昭德的膽識和勇氣。
武皇臉上露出了愉悅之色;李昭德明白武皇是在鼓勵自己。也多少看出武皇的心思,便毫不保留,一吐為快:“陛下身有天下,為天皇臨終顧托,陛下如果把天下傳給武承嗣,他是否會立廟祭祀姑母不說,至少天皇是絕對得不到血食的。
”武皇被李昭德完全說服了,特別是以她對先皇李治的那份情愫,就足以使她震驚,使她幡然醒悟。
她今天所得到的一切,撇開其他因素,追根溯源不就是來自先皇李治!沒有他的鼎力扶持,沒有他力排眾非,她不是老死在皇家寺院,就是做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妃,哪會有今天如此顯赫的地位?
李昭德的話無疑說中了武皇的要害,同時通過這一次事件,武皇再一次發現了李昭德的品格才華。事後,李昭德被破格提升為宰相。
這對武承嗣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打擊。武承嗣對李昭德的怨恨不言而喻。
李昭德預料到武承嗣不會善罷甘休,隨時都有可能利用武皇的特殊關係,翻盤來對自己進行報複,於是先發製人,向武後密奏:“魏王威權過重,不可不防,請陛下三思。”武皇不以為然:“承嗣是我的侄兒,所以才會委之以腹心。”
顯然,武皇不相信武承嗣會有二心。李昭德知道還沒有說中要害,不過,這不要緊,後麵的話他早已想好,“姑侄之情怎比得上父子之親。
為了皇位,以子弑父尚且屢見不鮮,何況侄兒?魏王奪嫡失敗,難免不懷恨在心,以親王之貴複兼宰相之尊,陛下萬事托之以腹心,一旦有變,隻怕悔之莫及。”
又是一針見血。武皇原本就對武氏家族抱有戒心,對他們的使用也多有掣肘,現經李昭德這麽一說,使武皇不得不相信,不得不提防。凡事關皇室及自身的安危,武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武皇像是讚揚李昭德,又像是自我反省:“有道理,若非愛卿提醒。朕幾乎鑄下大錯。”
於是,天授三年,武氏親王武承嗣並武攸之雙雙罷相。一場由武承嗣挑起的立儲風波暫告結束。
武皇對選人用人總是充滿激情。看到大批士子雲集在自己的麾下。就有難於言表的滿足。
一個按照自己的願望建立並主宰的王朝,她渴望人才。需要有大批由自己支配使用得心應手的人才,用以支撐朝廷,適應天下。
武皇慣於製科取士,還每每下詔求賢,敕令百官舉薦,其用人之道乃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唐初,傳統的士族勢力。加上大批開國功臣所形成的父子相承的官位製度,使整個朝廷貴胄林立,權臣專擅;以培養貴族子弟為功能的學館遍布天下,太宗時期,就有國學生八千餘人。高宗薄儒術,重文吏,意在打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名門貴族一統天下的局麵。
他一反生徒、鄉貢、製舉三途取士常規,廢生徒、棄明經,以製科直接取士。而最有影響的莫過於高宗顯慶年間,先帝製昭舉人,開科八門。親策舉人九百人,開製舉規模之先河。
自此,生徒明經黜退,製舉進士漸盛。武皇以低微之軀躋身皇室,縱然才華超卓,深得先帝器重,仍難免不受豪門貴胄排斥之苦,圍繞她的立後廢後,幾經周折。幾番較量。
她曆來不甘於受製於人,不屑於清規戒律;她鼎新革舊。輕門閥,重賢能。去私恩,大興製科取士,下詔求賢,機會均等。
她容不得門閥製度下的生徒取士,不允許那遍布朝廷上下的學館,成為世族豪門培植私家勢力的搖籃;她要以比先皇更為直接的手段更大規模的舉動破除那重門第、輕才學的門閥製度,
讓大批庶族子弟通過科舉進入仕途。載初元年二月,各路學子奉詔雲集洛城殿,參加朝廷舉行的殿試。
這是武皇稱帝前夕的一次親試,聲勢浩大,規模空前,應詔考生多達萬人。武後此舉意在通過全麵的科舉考試,打破父子相承的官位製度,不分貴胄寒門,一律自由應考,擇優錄取,擇才錄用。
武後親臨考場,課以時政要務,出題策問。從此,“生徒不複以經學為意”,天下文章道行,寒門庶子破繭而出,並由此拉開了武周選才用人的序幕。
武皇以詩賦策問取才,既問策於寒門庶子,同時也在問策於天下;他們以詩賦策論求取功名,在詩賦中施展才華,於策論中各抒政見。武皇看透了名門貴胄的私偏與狹隘,要以非常之舉取天下之士,以天下之才治理天下,集天下之智慧融合天下。
如此執著,年複一年。她不在乎國學在她的執著下廢散,更不在乎胄子在她的執著下衰缺。
洛陽城裏,她看到的是滿門學子出入殿堂的激情;透過宮廷官闕,又仿佛看到了天下庶人奔走相告的激情。激情之下,是舉國的功名情懷。
一邊是仕途廣進的朝廷,一邊是躍躍欲試的學子,在需要與被需要之間,武皇把它演繹成一種相得益彰的對等關係,由此激發了學子們一顆顆騷動的心,一顆顆由功名驅動的心。
沒有人再懷疑功名,更沒有人會忌諱功名,相反,為了功名,他們可以信馬由韁,可以義無反顧,心無旁騖。那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寒門庶子,曾經把朝廷看得那樣神奇,那樣遙不可及。
當他們邁入殿堂,見到武皇親試的時候,他們知道,這是武皇賜予他們的機會,使他們有了邁向朝廷進入仕途的機會,這是何等的榮耀,何等的莊重,其感恩之情不言而喻。
而在他們的背後,則是天下父母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武皇何曾不能體察到他們的心情?
遙想當年,自己十四歲被先帝太宗看重選入宮中,當時的心情不正是這樣的嗎?
她就是要在他們的感恩和渴望中啟用他們,在他們強烈的欲求中發揮他們的作用。武皇自信,沒有哪個君主能像她這樣如此廣泛地滿足天下庶子出人頭地、一舉成名的*。
她為自己降恩於民而欣慰,也為朝廷喜得人才而自豪。就在洛城殿試,一篇直指武皇重用酷吏之弊的策文,在上萬份答卷中被武皇選中。
這是士子張說的策文,雖然針對的是武皇。而且重用酷吏,也有她難言的苦衷,但武皇還是被策文者秉筆直書的勇氣和出類拔萃的才華所深深感動。以至於在群臣麵前對他讚譽有加。
愛屋及烏,士子張說的對策被武皇欽點為天下第一。並被拜為太子校書。
策文被張貼在尚書省,不但令滿朝文武對士子張說刮目相看,而且也讓朝臣明白,武皇選才用人不計私嫌,隻要有才華,哪怕他是一匹難以駕馭的烈馬,她也要用,而且要重用。就是要讓天下英雄有用武之地。
武皇曆來認為,治天下者莫不以天下為己任,天下孕育精英,精英出自天下;隻有不拘一格,平流競進,方能集天下精英於朝中,廣布精英於天下。仕途坦蕩,充滿挑戰,不失玄機,對士子對天下是一種恩澤與誘惑。對朝廷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寶庫和智慧源泉。
吐故納新,循環往複,武皇要讓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流淌在武周王朝的血脈裏。使武周江山始終保持不竭的活力。
遙想當年,北魏孝文帝從塞北遷都洛陽,除了塞北荒寒,不配做帝都之外,更重要的是,北魏已逾百年,朝臣乃至他的種人不免暮氣漸重。
為國家之長治久安計,具有遠見卓識的孝文帝就是通過遷都來刺激和振奮朝臣及種人。
如今,武皇大興科舉。大批使用新人,就是要用新人來掃除朝廷暮氣。使朝廷不時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同時,用嶄新的治國理念結束門第森嚴、貴胄林立的時代。以更大的空間接納那些夢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寒門庶子,為他們提供更多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機會。
這無疑有利於這個由她創建的新興朝廷,有利於她的宏圖大業的實現。
武皇看重儒學,早在太宗時期的十幾年中,就閱讀了大量的儒家經典,然而,她又對儒學明徑有著本能的抵觸,她看到那裏有太多的陷阱,太多的迂腐,太多的韜光養晦、藏鋒留拙;也領教了被儒學經典教化下的重臣對自己一次次的傷害。
她不能作繭自縛,被綱常倫理捆住自己手腳,那樣她將一事無成。她需要朗朗乾坤,清風送爽的文采;需要優劣高下,工拙易見的對策;更需要不守成規、激流勇進的人才。
她要用詩賦、用策問引導天下,訓練士子,把他們從明經帖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還他們以質樸,以真知灼見。
特殊的身份,武皇對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總是退避三舍敬而遠之,始終懷疑他們真正的才能和與己合作的真情實意。
她從天下寒門庶子身上看到了朝廷的希望和生機,不斷地敕昭天下,舉薦賢才,以至於每年的應考者首尾相連,入流士子,年以千計;還設“南選”,在江淮以南一帶選拔人才。武皇對入流士子加階進爵,委以重用。
她在乾封年間於泰山行封禪禮之後,就曾宣布“文武官員三品以上賜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階”,一大批官員通過泛階製度成為五品、三品高官。武皇就是要通過此等舉措賜以君恩。
高宗時期,時任吏部侍郎的魏玄同,因擔心朝廷不能做到人盡其才而上疏皇帝。
魏玄同對曆代“用辦文案的人評定人才,按照文案記載來考察品行”提出質疑和批評。
他指出,那尺丈長短的量器,衡量的尺度短;鍾庾大小的容器容納的東西怎麽能夠多。
非量器所能達到的,哪裏能衡量;非容器所能承受的,怎麽能容納?意即天下之大,人才之廣,怎麽能用不相適應的量器和容器來衡量呢?
唐玄同還反對貴胄子弟不經學校調理和品德培養,按照規定很早就求得官職,有的童年之時,已經腰係銀印綠綬,有的年近二十還未成年,已經身穿朱紫之服。
弘文館崇賢館之生,千牛佩身尚輦乘禦之類,考察既淺,技能也低,然而本有門第,資望自高。唐玄同還認為,國家用人,就像人之使用錢財,窮困者滿足於糟糠,想著粗布衣裳;富足者糧肉豐餘,身著華麗的皮衣。
然而在衰敗凋敝缺乏賢才的時候,就可以磨礪鞭策迂腐遲鈍之人來駕馭;在太平多士的時候,就應該精心挑選俊傑之士而任用。
唐玄同的上疏雖然沒有被皇上采納,然而,唐玄同在上疏中批評、指出的這些問題和弊端,所提出的一些如何使用人才的見解,
武皇還是認同的。武皇看到了朝廷以往選人任人的弊端,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創舉,改變貴戚子弟不經曆練、不求才學而坐享其成,很小就腰係銀印綠綬,
不滿二十就已經身穿朱紫之服的現狀;打破選人任人專斷一司,由少數主辦文案的人評定人才,按照文案記載來考察品行的做法。
盡管她不可能以一己之力一舉達到目的,但通過泛選和泛舉,讓更多的有才華的寒門子弟進入仕途,也讓天下有用之才由天下舉薦而得到發現和重用,至少可以造就一批新生力量,改變朝廷各級官員各種力量的對比;
發揮這些新生力量的智慧和作用,就可以有效鞭策和製衡那些不思進取的貴戚子弟,彌補朝廷人才匱乏帶來的諸多不足。
為選才用人,武皇樂此不疲。天授三年,各道安撫使遵照武皇旨意,向朝廷推薦大批試用人才,
武皇親自接見,並且不問貴賤,也不問才能智慧與否,一概授予官職,官銜最高的鳳閣舍人、給事中為正五品上,最低的校書郎為正九品上。
武皇這一不分青紅皂白濫用人的舉動,被時人作打油詩來諷刺,一位叫沈全的貢士更是用“糊塗安撫使,瞎眼聖神皇”來責罵武皇。
禦史紀先知將沈全抓獲,報請武皇予以治罪法辦,武皇不以為然地笑道:“隻要你們不像打油詩說得那樣濫,何必在乎別人說什麽,最好把他釋放。”
在朝臣看來,這不惜為一種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大度,而武皇的真實意圖則比這更為深遠。武皇的用人策略是:唯才是舉,恩威並重。
也就是在普選中為天下賢能提供更多機會,又在使用中識別和挑選更多的有用之才;在於平流競進,為更多的有識之士參政施才提供機會。
唯多唯眾,才能從中發現和挑選更多更好的人才。推薦選舉隻是為挑選各種有用人才打開門閥、開辟渠道,而識別和鍛煉人才最終還得靠使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