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李昭德正值春風得意之際。自挫敗武承嗣挑起的立儲風波之後,李昭德深得武皇信任。
他強幹為臣,機巧蒞事,凡所製置,動有規模,一展大國宰相之風采;他殺死侯思止,法辦王慶之,挫敗來俊臣,一掃朝廷巧媚逢迎、讒言相告之風,朝廷因此朋黨逐漸衰敗,阿諛奸邪日益屏退。
其實,李昭德原本是一個敢於做事也善於做事之人。那涇渭分明、敢於直言的性格頗似其父李乾佑。
貞觀初,有鄃縣令裴仁軌私自使用門夫,太宗欲斬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製之於上,天下遵守於下,為天下共有,非陛下獨有。仁軌犯輕罪而致極刑,是有乖繆之嫌。刑罰不中,則人無所措手足。臣身為憲司,不敢奉製。”
太宗善解其意,免裴仁軌死罪。李乾佑遷侍禦史,後曆任長安令、治書禦史,皆有能名,被提拔為禦史大夫。
受其父影響,李昭德生性桀驁好強。長壽中,他負責改造洛陽城,在疏通道路,改善交通,便利百姓等諸多方麵均有建樹,一些前人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他手上得到了解決,因而深得朝廷讚賞,也為洛陽百姓所稱道。他耿介不阿,容不得朝廷上下媚俗之風。
一天,有人拿來一塊白色石頭,中間還有一道紅色花紋,送到皇宮,向武皇獻瑞。
李昭德不顧武皇情麵,當眾追問獻石者:“這塊石頭有什麽特別之處,你也敢拿來獻瑞?”
那人回答:“此石與它石不同,中間有赤心,故而呈上。”李昭德大怒:“這塊石頭有赤心,其它石頭都要造反嗎?”說得左右大臣哄堂大笑。
不久。襄州有個叫胡慶的人抓到一隻烏龜,便在龜皮上寫上“天子萬萬年”字樣,獻到闕下。
李昭德一見就知道荒唐。他取過刀來。在龜皮上一刮,字就全掉了。李昭德把刀一拍。要治胡慶的罪,嚇得胡慶逃之夭夭。
武皇對李昭德剛正不阿、敢於擔當的幹練作風自然滿意。武皇曆來看重有智慧會幹事有作為的人,對他們的桀驁之氣一向都比較寬容。
一連串的成功和不菲的成就,加上武皇的信賴,使李昭德充滿自信;而張揚的個性,豪無顧忌的作為,又把這種自信表現得淋漓盡致。
殊不知,他所對付的兩個強大的勁敵。一個是以武承嗣為代表的武氏家族,一個是以來俊臣為首的酷吏,而操縱和權衡兩者之上的恰恰是武皇,
換言之,包括李昭德在內,他們的所有行為從一開始就受製於武皇,其生死存亡的決定權也都掌握在武皇手裏。
武承嗣受立儲風波的影響被貶,一直對李昭德懷恨在心。他們一夥窺視著李昭德的一舉一動,隨時企圖通過武皇之手置李昭德於死地。
而酷吏來俊臣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向都是李昭德所鄙視的。對他們的胡作非為更是水火不能相容,其明爭暗鬥曆來已久。李昭德利用自己的強幹機巧,不斷地打消來俊臣他們囂張的氣焰。
來俊臣他們對於李昭德自然也是虎視眈眈。恨不得一夜之間使他成為他們的刀下客。
武皇顯然默許了他們的明爭暗鬥,巧妙地施展她對群臣的駕馭之術,饒有分寸地把握著事態的平衡。當武承嗣在武皇麵前狀告李昭德的時候,武皇反唇相譏:“我任昭德,每獲高臥,代我勞苦,非汝所及也。”
懾於武皇的神威,武承嗣不敢造次。李昭德果斷行事、大刀闊斧處理朝政,從不遷就任何人任何事。很多時候,甚至不會顧忌武皇的情麵和感受。
武皇並沒有製止李昭德的行為。相反,在很多場合或者對許多重大事情她是在鼓勵甚至慫恿著李昭德。有時候,她還會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法為李昭德阻擋一些來自各個方麵的非議和攻擊。
她用不著限定李昭德哪些能說能做,哪些不能說不能做,那不是明君所為。
她需要李昭德為朝廷服務,更需要李昭德來牽製各方,需要在動態中收放自如地維護朝廷各方麵的平衡和穩定,又在動態中掌握主動。
她知道這種平衡是暫時的,遲早總會被打破。至於什麽時候會打破,那就要看事態的發展,武皇隻能靜觀其變。
就在李昭德同武承嗣和來俊臣他們的爭鬥處於膠合狀態的時候,他的精明強幹和專權用事的作風,加上他“道乏弘持,器難苞貯,純剛是失,卷智不全”,
也引起了其他朝臣的嫉妒和不滿。前魯王府功曹參軍丘愔上疏列李昭德罪狀,他以“百王之失,皆由權歸於下”為定論,認為“宰臣持政,常以勢盛為殃。”
並以曆史上威震人主的功臣因專權而造成的禍害示武皇引以為戒。
又讚頌武皇:“陛下創業興王,撥亂英主,總權收柄,司契握圖。天授已前,萬機獨斷,發命皆中,舉事無遺,公卿百僚,具職而已。”轉而用惋惜的口吻責怪武皇“自長壽已來,厭怠細政,委任昭德,使掌機權。”
為了消除武皇對李昭德的信任,他首先斷定李昭德“幹濟小才,不堪軍國大用。”
進而抨擊李昭德“性好淩轢,氣負剛強,盲聾下人,芻狗同列,刻薄慶賞,矯枉憲章,國家所賴者微,所妨者大。”致使“天下杜口,莫敢一言,聲威翕赫,日已熾盛。”
對武皇遷就李昭德十分在意,“諸處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請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張,不可勝數。”明確指出,朝廷有品位的官吏,大多為李昭德的親信,勸告武皇“勿謂昭德小心,是我手臂。
臣觀其膽,乃大於身,鼻息所衝。上拂雲漢。”對這樣的人,不能委以重任,“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資,將以托人。尚憂失授。況兼天下之重,而可輕忽委任者乎!”
如今,李昭德“作福專威,橫絕朝野,愛憎與奪,旁若無人。”如果“陛下恩遇至深,蔽過甚厚”,須知。“權重一去,收之極難。”
依仗武皇對李昭德的信任,朝臣未敢輕易對李昭德提出非議,現在既有丘愔上疏,那些對李昭德心懷不滿的人也就及時跟進,很快就有長上果毅鄧注又著《碩論》數千言,備述李昭德專權之狀,鳳閣舍人逢弘敏立急上奏他的論著。
丘愔的上疏,加上鄧注的《碩論》,使武皇頓感事態嚴重。令武皇沒有想到的是。她在重用李昭德的同時,一些人也在窺視李昭德的一舉一動,並在內心暗含著對她的不滿。
他們對李昭德的指控。信誓旦旦,言之鑿鑿,由不得武皇不對李昭德做出慎重思考。
正如丘愔所言,李昭德所幹的許多事情都是在她的默許和庇護下進行的,這其中也包括在他的強勢麵前對他的種種遷就和容忍。
其實,對他的那種信任,完全是為了促成他幹成事;沒有李昭德的強勢,就沒李昭德今天的成功,同樣。沒有她的信任和支持,李昭德縱有天大本事。也將無能為力。
但是,信任和使用一個強勢的大臣。無形之中也在培育和擴大他的勢力,助長他旁若無人、專權用事的作風。如此而來,以天下之重,委於一人,也確實存在著“權重一去,收之極難”的風險。
盡管這種風險並沒有像丘愔所言那般嚴重,她也從未以天下之重委於一人,與之相反,她對於任何一個大臣包括身邊親信的使用,都保持充分的距離和冷靜的觀察,
從來都不會在信任中放鬆防範於未然的警惕。現在,既然有朝臣對李昭德提出非議,那麽,也正是根除李昭德專權用事以遺留後患的最佳時機,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於是,武皇斷然撇開與李昭德並這幫朝臣之間的周旋,直接謂納言姚璹曰:“昭德身為內史,備荷殊榮,誠如所言,實負於國。”
這就等於支持了進諫者,又將她以往對李昭德的信任進行了否定,使李昭德失去了賴以在朝廷生存的空間。
延載初,李昭德左遷欽州南賓尉,幾天之後,又下令免去死罪發配流放。之後雖又被召回拜監察禦史,但已在劫難逃。
對李昭德虎視眈眈的來俊臣,認為打擊李昭德的時機已經成熟,哪裏容得李昭德有絲毫喘息的機會,於是,便趁火打劫,誣陷李昭德有反謀,李昭德因此被下獄;又因來俊臣結恨甚多,觸犯眾怒,亦被下獄。
如此而來,敵對雙方在沒有分清勝負的情況下同時被解除武裝,失去了爭奪勝負的任何機會,等待他們的將是沒有辯解、沒有勝負的最後宣判,與他們本身的是非過節毫不相幹。
李昭德入獄,來自來俊臣的誣陷,而造成李昭德下台並走上絕路,始作俑者卻是那些向皇帝進諫者及其附和者!他們雖然像李昭德一樣痛恨來俊臣這樣一幫酷吏,也知道來俊臣是以謀反罪在陷害李昭德,
然而,他們彈劾李昭德,看到李昭德這種結局,又會做何感想呢!武皇不會去糾纏這些細枝末葉,也絕不會容許李昭德、來俊臣做任何是非曲直的辯解。
裁定是非曲直的隻有武皇,而他們的功過是非武皇心裏早有一杆稱,完全用不著他們去辯解。她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處置這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人。
她知道,來俊臣早晚會有這一天,像其他酷吏一樣,他的惡行已為天下所不容,如不從嚴處置,勢必引起公憤,禍及整個朝廷。
而李昭德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個精明強幹的大臣,他的全部作為包括他對朝廷對天下所做出的貢獻,在整個朝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拋開武承嗣、來俊臣對他由來已久的仇恨不說,雖然也有像進諫者那樣的反對者,
但同情和擁護他的畢竟是多數,不然朝廷也不會出現大多為李昭德的親信那樣的局麵。
她不相信李昭德會謀反,那是來俊臣誣陷大臣的一貫伎倆,但李昭德的專權卻是不可否定的事實。
同時。她也容不得李昭德在朝廷有那麽多親信,朋黨的危害同樣是危險的。
事情未經進諫者點破則以,一旦點破了。武皇不能不高度警惕,也不能不使她權衡利弊。重新做出選擇。
宰相專權曆朝曆代都是忌諱的,在武皇這裏也不例外。還在太宗時期,身為皇親貴戚的長孫無忌就因權寵過盛而被朝臣秘密上表。
太宗先是將那秘密呈送上來的表與長孫無忌過目,然後將表公之於朝臣。
表麵上太宗對長孫無忌撫慰有加,好像是要通過這件事表明他對長孫無忌充分信任的態度,拉近君臣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在不經意間向長孫無忌發出警告,最低也是在告誡和提醒長孫無忌不得擅權。
警覺的長孫無忌還有其妹文德皇後,以盈滿為戒。主動向太宗提出了辭去機要職務的要求,得到太宗的批準,不久,解除了尚書右仆射的職務。
貞觀十一年,太宗還曾下詔與包括長孫無忌在內有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十四位功臣,世襲刺史,企圖讓他們離開朝廷,世代治理外州。後由於長孫無忌等以外放等於流放為由不願接受而作罷。
高宗時期,長孫無忌以國舅的身份輔佐皇帝,由於擁帝有功。被高宗委以重用。
居功自傲的長孫無忌,在小輩麵前,再也不像太宗時期那般謹慎。由此招來高宗及武後的強烈不滿。
為了擺脫國舅對皇權的掣肘,他們不以皇家貴戚為念,在關鍵的時候,借故除去了長孫無忌的官爵,流放黔州,一舉打破了大臣專權的局麵。
如今,李昭德雖不能與長孫無忌同日而語,但專權的性質卻沒有根本的區別。
武皇可以給予李昭德更多的信任和容忍,也可以為他施展才華提供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多的條件,但決不能放任宰相專權故伎重演。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斷送武周王朝錦繡前程。
正是這種潛在的憂慮。使她借丘愔及鄧注之言,斷言李昭德的所作所為“實負於國”。
有了這個定論,那麽,不管李昭德功勞有多大,貢獻有多廣,都必須受到製裁。在核心利益麵前,任何個人的是非曲直都顯得蒼白無力。
李昭德有恃無恐的行為已經成為各方利益衝突的焦點,他的存在隻會加劇這種衝突,給朝廷造成很大的危害。
武皇重用李昭德,原本就是為了利用他來製衡武氏子弟並來俊臣一班酷吏,現在,這種作用已基本達到,即使是一位英雄,也已無用武之地。
於是,武皇經過多方權衡,最終做出了將李昭德、來俊臣同日而誅的抉擇。沒有個人的申辯,
沒有是非曲直的評判,完全是一種出乎朝臣出乎公眾意料的判決。這對洛陽市民更是造成巨大的心理衝擊,在他們看來,來俊臣的死是罪有應得,
死有餘辜,而李昭德的死,則令人同情和惋惜,他們沒有忘記李昭德為洛陽市民所做的好事。
也就是在那個暴雨傾盆的下午,他們用涇渭分明的行動宣泄了他們的情緒。
受到震撼的也包括武皇自己,她清楚地知道,這本身就是一種殘酷的選擇,沒有天下人所認定的公正,也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恩怨情仇。
處理完條幾上的各類奏章,已是夜深人靜之時,武皇仍處於亢奮狀態。侍立在旁的上官婉兒根據以往的經驗,很快察覺皇上有同自己商討朝政的意念,於是試探著輕聲問道:“陛下還有何事需要吩咐婉兒?”
武皇毫無倦意,順著批閱奏章時的思路微笑著道:“你所辦理的各類奏章涇渭分明,用詞精確,言簡意賅,盡合朕意。
看來婉兒成了朕肚裏的蛔蟲了啊!”上官婉兒得到武皇的讚揚,並沒有感到驚訝,自己所草擬的詔書或處理的文誥奏章武皇曆來都是滿意的,雖沒有過多誇獎,但每次都可以從武皇那得出肯定和認可的臉上看出。
經曆多了,也就習以為常,故麵帶幾分羞色,非常輕鬆地回答道:“陛下過獎了。
奴婢以陛下為師,深得陛下諄諄教誨,一切呈陛下旨意,想陛下之所想,言陛下之所言,能得陛下滿意,乃奴婢之榮幸。”武皇聽了大為高興。
婉兒所言雖有些誇獎,但也是實情,聯想到自己年輕時在先帝太宗身邊的往事,說道:“是啊,朕像你這個年齡時有幸在先帝太宗身邊服侍過十幾年,目睹先帝所作所為,得益匪淺,
以至於朕自當政以來就不時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同先帝相比較,總覺得先帝那裏有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東西啊!”婉兒深有同感,多少年過去了,
太宗的文治武功,貞觀年間所創造的輝煌,一直是武皇夢寐以求的,因而順著武皇的話題道:“奴婢常聽人說先帝敢做敢為,成就天下大事。
陛下承先帝之遺業,得先帝之真諦,以非凡之舉,創千秋偉業,天下景仰!”“天下景仰?”
武皇聽後哈哈大笑道,“婉兒你要知道,朕評判天下,然而天下也在評判朕啊!朕從來就不想盡善盡美,讓天下都滿意,朕隻做自己所要做的!”
稍作平靜之後,武皇談興未盡,就把自己在太宗先帝身邊所見所聞連同自己的感受,細說了一番,轉而又談到朝廷上的一些事情,時而慷慨陳詞,時而慢條斯理,心情完全隨著所談事情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作為自己的貼身知己,武皇可以在婉兒麵前無話不談,甚至在大臣麵前也不便言的沉重話題在婉兒這裏可以輕鬆自如地交換意見,聽取婉兒的見解。
隻有在這時,在這個才貌出眾的婉兒麵前才可以脫去威嚴的外衣,袒露一顆平凡之心。
婉兒不便插言,隻能隨著她的思緒和言談,做洗耳恭聽狀,麵上的表情也隨著武皇的變化而變化。
上官婉兒這個從十四歲開始就一直幫助武皇掌管宮中詔命文誥的侍女,在武皇身邊已有十幾年了,超群的智慧,出奇的才能和善解人意的心境使她成為武皇處理朝政的得力助手。
然而,連武皇自己有時都不敢相信,這個有著殺父之仇、與自己不共戴天的女人,怎麽會成為自己的親信(未完待續)
他強幹為臣,機巧蒞事,凡所製置,動有規模,一展大國宰相之風采;他殺死侯思止,法辦王慶之,挫敗來俊臣,一掃朝廷巧媚逢迎、讒言相告之風,朝廷因此朋黨逐漸衰敗,阿諛奸邪日益屏退。
其實,李昭德原本是一個敢於做事也善於做事之人。那涇渭分明、敢於直言的性格頗似其父李乾佑。
貞觀初,有鄃縣令裴仁軌私自使用門夫,太宗欲斬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製之於上,天下遵守於下,為天下共有,非陛下獨有。仁軌犯輕罪而致極刑,是有乖繆之嫌。刑罰不中,則人無所措手足。臣身為憲司,不敢奉製。”
太宗善解其意,免裴仁軌死罪。李乾佑遷侍禦史,後曆任長安令、治書禦史,皆有能名,被提拔為禦史大夫。
受其父影響,李昭德生性桀驁好強。長壽中,他負責改造洛陽城,在疏通道路,改善交通,便利百姓等諸多方麵均有建樹,一些前人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他手上得到了解決,因而深得朝廷讚賞,也為洛陽百姓所稱道。他耿介不阿,容不得朝廷上下媚俗之風。
一天,有人拿來一塊白色石頭,中間還有一道紅色花紋,送到皇宮,向武皇獻瑞。
李昭德不顧武皇情麵,當眾追問獻石者:“這塊石頭有什麽特別之處,你也敢拿來獻瑞?”
那人回答:“此石與它石不同,中間有赤心,故而呈上。”李昭德大怒:“這塊石頭有赤心,其它石頭都要造反嗎?”說得左右大臣哄堂大笑。
不久。襄州有個叫胡慶的人抓到一隻烏龜,便在龜皮上寫上“天子萬萬年”字樣,獻到闕下。
李昭德一見就知道荒唐。他取過刀來。在龜皮上一刮,字就全掉了。李昭德把刀一拍。要治胡慶的罪,嚇得胡慶逃之夭夭。
武皇對李昭德剛正不阿、敢於擔當的幹練作風自然滿意。武皇曆來看重有智慧會幹事有作為的人,對他們的桀驁之氣一向都比較寬容。
一連串的成功和不菲的成就,加上武皇的信賴,使李昭德充滿自信;而張揚的個性,豪無顧忌的作為,又把這種自信表現得淋漓盡致。
殊不知,他所對付的兩個強大的勁敵。一個是以武承嗣為代表的武氏家族,一個是以來俊臣為首的酷吏,而操縱和權衡兩者之上的恰恰是武皇,
換言之,包括李昭德在內,他們的所有行為從一開始就受製於武皇,其生死存亡的決定權也都掌握在武皇手裏。
武承嗣受立儲風波的影響被貶,一直對李昭德懷恨在心。他們一夥窺視著李昭德的一舉一動,隨時企圖通過武皇之手置李昭德於死地。
而酷吏來俊臣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向都是李昭德所鄙視的。對他們的胡作非為更是水火不能相容,其明爭暗鬥曆來已久。李昭德利用自己的強幹機巧,不斷地打消來俊臣他們囂張的氣焰。
來俊臣他們對於李昭德自然也是虎視眈眈。恨不得一夜之間使他成為他們的刀下客。
武皇顯然默許了他們的明爭暗鬥,巧妙地施展她對群臣的駕馭之術,饒有分寸地把握著事態的平衡。當武承嗣在武皇麵前狀告李昭德的時候,武皇反唇相譏:“我任昭德,每獲高臥,代我勞苦,非汝所及也。”
懾於武皇的神威,武承嗣不敢造次。李昭德果斷行事、大刀闊斧處理朝政,從不遷就任何人任何事。很多時候,甚至不會顧忌武皇的情麵和感受。
武皇並沒有製止李昭德的行為。相反,在很多場合或者對許多重大事情她是在鼓勵甚至慫恿著李昭德。有時候,她還會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法為李昭德阻擋一些來自各個方麵的非議和攻擊。
她用不著限定李昭德哪些能說能做,哪些不能說不能做,那不是明君所為。
她需要李昭德為朝廷服務,更需要李昭德來牽製各方,需要在動態中收放自如地維護朝廷各方麵的平衡和穩定,又在動態中掌握主動。
她知道這種平衡是暫時的,遲早總會被打破。至於什麽時候會打破,那就要看事態的發展,武皇隻能靜觀其變。
就在李昭德同武承嗣和來俊臣他們的爭鬥處於膠合狀態的時候,他的精明強幹和專權用事的作風,加上他“道乏弘持,器難苞貯,純剛是失,卷智不全”,
也引起了其他朝臣的嫉妒和不滿。前魯王府功曹參軍丘愔上疏列李昭德罪狀,他以“百王之失,皆由權歸於下”為定論,認為“宰臣持政,常以勢盛為殃。”
並以曆史上威震人主的功臣因專權而造成的禍害示武皇引以為戒。
又讚頌武皇:“陛下創業興王,撥亂英主,總權收柄,司契握圖。天授已前,萬機獨斷,發命皆中,舉事無遺,公卿百僚,具職而已。”轉而用惋惜的口吻責怪武皇“自長壽已來,厭怠細政,委任昭德,使掌機權。”
為了消除武皇對李昭德的信任,他首先斷定李昭德“幹濟小才,不堪軍國大用。”
進而抨擊李昭德“性好淩轢,氣負剛強,盲聾下人,芻狗同列,刻薄慶賞,矯枉憲章,國家所賴者微,所妨者大。”致使“天下杜口,莫敢一言,聲威翕赫,日已熾盛。”
對武皇遷就李昭德十分在意,“諸處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請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張,不可勝數。”明確指出,朝廷有品位的官吏,大多為李昭德的親信,勸告武皇“勿謂昭德小心,是我手臂。
臣觀其膽,乃大於身,鼻息所衝。上拂雲漢。”對這樣的人,不能委以重任,“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資,將以托人。尚憂失授。況兼天下之重,而可輕忽委任者乎!”
如今,李昭德“作福專威,橫絕朝野,愛憎與奪,旁若無人。”如果“陛下恩遇至深,蔽過甚厚”,須知。“權重一去,收之極難。”
依仗武皇對李昭德的信任,朝臣未敢輕易對李昭德提出非議,現在既有丘愔上疏,那些對李昭德心懷不滿的人也就及時跟進,很快就有長上果毅鄧注又著《碩論》數千言,備述李昭德專權之狀,鳳閣舍人逢弘敏立急上奏他的論著。
丘愔的上疏,加上鄧注的《碩論》,使武皇頓感事態嚴重。令武皇沒有想到的是。她在重用李昭德的同時,一些人也在窺視李昭德的一舉一動,並在內心暗含著對她的不滿。
他們對李昭德的指控。信誓旦旦,言之鑿鑿,由不得武皇不對李昭德做出慎重思考。
正如丘愔所言,李昭德所幹的許多事情都是在她的默許和庇護下進行的,這其中也包括在他的強勢麵前對他的種種遷就和容忍。
其實,對他的那種信任,完全是為了促成他幹成事;沒有李昭德的強勢,就沒李昭德今天的成功,同樣。沒有她的信任和支持,李昭德縱有天大本事。也將無能為力。
但是,信任和使用一個強勢的大臣。無形之中也在培育和擴大他的勢力,助長他旁若無人、專權用事的作風。如此而來,以天下之重,委於一人,也確實存在著“權重一去,收之極難”的風險。
盡管這種風險並沒有像丘愔所言那般嚴重,她也從未以天下之重委於一人,與之相反,她對於任何一個大臣包括身邊親信的使用,都保持充分的距離和冷靜的觀察,
從來都不會在信任中放鬆防範於未然的警惕。現在,既然有朝臣對李昭德提出非議,那麽,也正是根除李昭德專權用事以遺留後患的最佳時機,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於是,武皇斷然撇開與李昭德並這幫朝臣之間的周旋,直接謂納言姚璹曰:“昭德身為內史,備荷殊榮,誠如所言,實負於國。”
這就等於支持了進諫者,又將她以往對李昭德的信任進行了否定,使李昭德失去了賴以在朝廷生存的空間。
延載初,李昭德左遷欽州南賓尉,幾天之後,又下令免去死罪發配流放。之後雖又被召回拜監察禦史,但已在劫難逃。
對李昭德虎視眈眈的來俊臣,認為打擊李昭德的時機已經成熟,哪裏容得李昭德有絲毫喘息的機會,於是,便趁火打劫,誣陷李昭德有反謀,李昭德因此被下獄;又因來俊臣結恨甚多,觸犯眾怒,亦被下獄。
如此而來,敵對雙方在沒有分清勝負的情況下同時被解除武裝,失去了爭奪勝負的任何機會,等待他們的將是沒有辯解、沒有勝負的最後宣判,與他們本身的是非過節毫不相幹。
李昭德入獄,來自來俊臣的誣陷,而造成李昭德下台並走上絕路,始作俑者卻是那些向皇帝進諫者及其附和者!他們雖然像李昭德一樣痛恨來俊臣這樣一幫酷吏,也知道來俊臣是以謀反罪在陷害李昭德,
然而,他們彈劾李昭德,看到李昭德這種結局,又會做何感想呢!武皇不會去糾纏這些細枝末葉,也絕不會容許李昭德、來俊臣做任何是非曲直的辯解。
裁定是非曲直的隻有武皇,而他們的功過是非武皇心裏早有一杆稱,完全用不著他們去辯解。她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處置這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人。
她知道,來俊臣早晚會有這一天,像其他酷吏一樣,他的惡行已為天下所不容,如不從嚴處置,勢必引起公憤,禍及整個朝廷。
而李昭德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個精明強幹的大臣,他的全部作為包括他對朝廷對天下所做出的貢獻,在整個朝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拋開武承嗣、來俊臣對他由來已久的仇恨不說,雖然也有像進諫者那樣的反對者,
但同情和擁護他的畢竟是多數,不然朝廷也不會出現大多為李昭德的親信那樣的局麵。
她不相信李昭德會謀反,那是來俊臣誣陷大臣的一貫伎倆,但李昭德的專權卻是不可否定的事實。
同時。她也容不得李昭德在朝廷有那麽多親信,朋黨的危害同樣是危險的。
事情未經進諫者點破則以,一旦點破了。武皇不能不高度警惕,也不能不使她權衡利弊。重新做出選擇。
宰相專權曆朝曆代都是忌諱的,在武皇這裏也不例外。還在太宗時期,身為皇親貴戚的長孫無忌就因權寵過盛而被朝臣秘密上表。
太宗先是將那秘密呈送上來的表與長孫無忌過目,然後將表公之於朝臣。
表麵上太宗對長孫無忌撫慰有加,好像是要通過這件事表明他對長孫無忌充分信任的態度,拉近君臣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在不經意間向長孫無忌發出警告,最低也是在告誡和提醒長孫無忌不得擅權。
警覺的長孫無忌還有其妹文德皇後,以盈滿為戒。主動向太宗提出了辭去機要職務的要求,得到太宗的批準,不久,解除了尚書右仆射的職務。
貞觀十一年,太宗還曾下詔與包括長孫無忌在內有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十四位功臣,世襲刺史,企圖讓他們離開朝廷,世代治理外州。後由於長孫無忌等以外放等於流放為由不願接受而作罷。
高宗時期,長孫無忌以國舅的身份輔佐皇帝,由於擁帝有功。被高宗委以重用。
居功自傲的長孫無忌,在小輩麵前,再也不像太宗時期那般謹慎。由此招來高宗及武後的強烈不滿。
為了擺脫國舅對皇權的掣肘,他們不以皇家貴戚為念,在關鍵的時候,借故除去了長孫無忌的官爵,流放黔州,一舉打破了大臣專權的局麵。
如今,李昭德雖不能與長孫無忌同日而語,但專權的性質卻沒有根本的區別。
武皇可以給予李昭德更多的信任和容忍,也可以為他施展才華提供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多的條件,但決不能放任宰相專權故伎重演。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斷送武周王朝錦繡前程。
正是這種潛在的憂慮。使她借丘愔及鄧注之言,斷言李昭德的所作所為“實負於國”。
有了這個定論,那麽,不管李昭德功勞有多大,貢獻有多廣,都必須受到製裁。在核心利益麵前,任何個人的是非曲直都顯得蒼白無力。
李昭德有恃無恐的行為已經成為各方利益衝突的焦點,他的存在隻會加劇這種衝突,給朝廷造成很大的危害。
武皇重用李昭德,原本就是為了利用他來製衡武氏子弟並來俊臣一班酷吏,現在,這種作用已基本達到,即使是一位英雄,也已無用武之地。
於是,武皇經過多方權衡,最終做出了將李昭德、來俊臣同日而誅的抉擇。沒有個人的申辯,
沒有是非曲直的評判,完全是一種出乎朝臣出乎公眾意料的判決。這對洛陽市民更是造成巨大的心理衝擊,在他們看來,來俊臣的死是罪有應得,
死有餘辜,而李昭德的死,則令人同情和惋惜,他們沒有忘記李昭德為洛陽市民所做的好事。
也就是在那個暴雨傾盆的下午,他們用涇渭分明的行動宣泄了他們的情緒。
受到震撼的也包括武皇自己,她清楚地知道,這本身就是一種殘酷的選擇,沒有天下人所認定的公正,也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恩怨情仇。
處理完條幾上的各類奏章,已是夜深人靜之時,武皇仍處於亢奮狀態。侍立在旁的上官婉兒根據以往的經驗,很快察覺皇上有同自己商討朝政的意念,於是試探著輕聲問道:“陛下還有何事需要吩咐婉兒?”
武皇毫無倦意,順著批閱奏章時的思路微笑著道:“你所辦理的各類奏章涇渭分明,用詞精確,言簡意賅,盡合朕意。
看來婉兒成了朕肚裏的蛔蟲了啊!”上官婉兒得到武皇的讚揚,並沒有感到驚訝,自己所草擬的詔書或處理的文誥奏章武皇曆來都是滿意的,雖沒有過多誇獎,但每次都可以從武皇那得出肯定和認可的臉上看出。
經曆多了,也就習以為常,故麵帶幾分羞色,非常輕鬆地回答道:“陛下過獎了。
奴婢以陛下為師,深得陛下諄諄教誨,一切呈陛下旨意,想陛下之所想,言陛下之所言,能得陛下滿意,乃奴婢之榮幸。”武皇聽了大為高興。
婉兒所言雖有些誇獎,但也是實情,聯想到自己年輕時在先帝太宗身邊的往事,說道:“是啊,朕像你這個年齡時有幸在先帝太宗身邊服侍過十幾年,目睹先帝所作所為,得益匪淺,
以至於朕自當政以來就不時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同先帝相比較,總覺得先帝那裏有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東西啊!”婉兒深有同感,多少年過去了,
太宗的文治武功,貞觀年間所創造的輝煌,一直是武皇夢寐以求的,因而順著武皇的話題道:“奴婢常聽人說先帝敢做敢為,成就天下大事。
陛下承先帝之遺業,得先帝之真諦,以非凡之舉,創千秋偉業,天下景仰!”“天下景仰?”
武皇聽後哈哈大笑道,“婉兒你要知道,朕評判天下,然而天下也在評判朕啊!朕從來就不想盡善盡美,讓天下都滿意,朕隻做自己所要做的!”
稍作平靜之後,武皇談興未盡,就把自己在太宗先帝身邊所見所聞連同自己的感受,細說了一番,轉而又談到朝廷上的一些事情,時而慷慨陳詞,時而慢條斯理,心情完全隨著所談事情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作為自己的貼身知己,武皇可以在婉兒麵前無話不談,甚至在大臣麵前也不便言的沉重話題在婉兒這裏可以輕鬆自如地交換意見,聽取婉兒的見解。
隻有在這時,在這個才貌出眾的婉兒麵前才可以脫去威嚴的外衣,袒露一顆平凡之心。
婉兒不便插言,隻能隨著她的思緒和言談,做洗耳恭聽狀,麵上的表情也隨著武皇的變化而變化。
上官婉兒這個從十四歲開始就一直幫助武皇掌管宮中詔命文誥的侍女,在武皇身邊已有十幾年了,超群的智慧,出奇的才能和善解人意的心境使她成為武皇處理朝政的得力助手。
然而,連武皇自己有時都不敢相信,這個有著殺父之仇、與自己不共戴天的女人,怎麽會成為自己的親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