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是高宗時期的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顯慶五年,高宗患上頭風之疾,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武後代理朝政。
之後,高宗每每受製於武後而對她非常不滿,於是在麟德元年與宰相上官儀商議
,打算廢掉武後的皇後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後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後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麵前,追問此事,高宗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
年幼的上官婉兒隨母鄭氏配入內庭,年十四時被武後偶然發現。武皇記得當時見到上官婉兒時,簡直被她那高貴的氣質、罕見的美貌驚呆了。這難道就是上官儀的嫡孫女?
稍作觀察和詢問,那端莊典雅的嬌小身軀,那受過良好教育的言談舉止,不正是上官家族貴族血統的鮮明寫照麽?當問到她的年齡時,婉兒答道,剛滿十四歲。十四歲,多麽巧合的年齡!
也正是這個敏感的年齡使武皇對她產生了難以言狀的憐憫和疼愛。
為了確認她的才華,武皇當場出題,讓她試作一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詞藻華麗,語言優美。
武皇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除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這麽多年轉眼就過去了,
眼前的婉兒,已經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姑娘出落成辦事幹練、成竹在胸的成熟女人了,撰擬詔書、參與奏章、擬批百官奏牘,一切都得心應手。
當一件件詔誥文書出現在大臣麵前或頒布於天下的時候,有誰會想到,那才華橫溢、幹練老成的文字,竟出自一個柔弱女子的筆下!
望著站在自己麵前風華正茂的上官婉兒。想到自己日益失去的青春年華,武皇難免有些傷感,也身不由己地流露出幾分嫉妒。
婉兒見狀。慢慢走上前去,輕柔地為武皇做肩背按摩。就像是女兒對母親一樣的敬重和溫順。武皇雙目微閉,享受著這片刻的憩息。
當初武皇重用上官婉兒雖然是對她出眾才華的賞識,似乎隻是一時的衝動,然而在那衝動的背後,實際上也包含著武皇的良苦用心,這就是讓她在自己身邊協助處理朝政,
用自己溫暖之心去撫平她心靈的創傷,用處理朝政的實際行為去感化她對自己的仇恨。
讓她懂得治國的艱辛,看清宮廷的殘酷現實!同時也為她施展才華創造有利的條件,提供良好的環境。上官婉兒不辱使命,實現了武皇的夙願。
宮廷的環境陶冶了她,適者生存的法則教育了她,使她忘記過去,忘記國恨家仇,義無反顧地選擇現實。什麽苟且偷安,什麽醉生夢死,在強者、智者麵前。你就得服從,就得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華融合在天地日月之中,
演繹出人生的燦爛與輝煌。她從母親那裏學會了忍耐。秉承了母親的善良和溫順,也從母親那裏得到了那份智慧。
她疼愛自己的母親,在她眼裏,母親簡直就是美麗和智慧的化身。在母親那裏,她享受了一個孩童能夠享受的溫暖,養成了大家閨秀的良好品行,
學到了比宮廷別的女孩更多的知識。她始終不忘母親的教誨,用自己那顆通靈的心和一雙慧眼,
細心地觀察主子的言行舉止。不露痕跡地掌握著主子的意圖,亦步亦趨地跟隨主子而又不失體麵。幫助主子處理大小事情而又不失分寸。
在武皇麵前,武皇一個眼神。一句不經意的提示,她都能心領神會,做出
令武皇驚喜的結果。她崇拜武皇,總是被武皇的超強智慧所折服,心甘情願地服侍著武皇,默默地為武皇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年華。離開母親的關懷,
記憶中的母愛慢慢被現實所淡化,在同武皇朝夕相處的日子裏,她早已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武皇的身上,
其身心也早已融合到武皇的宏圖大業之中,同武皇共同體驗著喜怒哀樂,也為武皇分擔一部分來自朝野的壓力。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誠贏得武皇的信任,也用自身的才華和業績贏得了那份應有的尊嚴。
她知道什麽是可以爭取的,什麽是不可逾越的,在不可逾越的事實麵前,
她選擇放棄,選擇臣服。她由此而感到滿足,在宮廷的公眾場合裏,她會飲酒賦詩,抒發情懷,一首“帝裏重陽節,香園萬乘來。
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塔類承天湧,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的應承詩,就使群臣大開眼界。即便是一點小小的放縱,那釋放出的魅力,就足以讓眾多男人為之傾倒。
可惜這種出頭露麵和放縱的機會並不多,在她的背後總有一雙無形的眼在盯著她,使她在自製和自律之中而不失本分,
任何時候都不會得意忘形。如果把上官婉兒比喻成一首詩,那麽這首詩就是武皇用心血和智慧創作的上乘之作。
盡管婉兒會因青春年少而做出有違旨意甚至荒唐的事情來,但也隻是一時的衝動而已,並沒有惡意的對抗,因此,很多時候總會得到武皇的諒解;武皇高興的時候,還會故意慫恿她一時的嬌寵,讓她人性的本能得到釋放,武皇自己也會從中得到感染,
享受人生片刻的樂趣。伴隨著婉兒有節奏的按摩,武皇在軟榻上進入了睡眠狀態,發出了一陣陣輕微的鼾聲。
這鼾聲仿佛預示著國家進入休養生息時期,然而對上官婉兒來說,則警示著自己時刻保持清醒與謹慎,在武皇的身邊,一切都是難以預料的!
狄仁傑出現在武皇麵前,已是被貶官彭澤令輾轉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第二次出任宰相的時候。這次出任宰相並再次麵君,
狄仁傑難免有許多的感慨,仿佛是在意料之中。又仿佛在意料之外,完全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感受。
相反,此時的武皇要坦然得多。在她的心目中,使用一個大臣就像使用棋盤上的一顆棋子那樣得心應手。那樣輕而易舉。
使武皇感到吃驚的是眼前的狄仁傑已經衰老了許多,臉上掛滿的是那種飽經滄桑的神色,沒有改變的是他那敏捷持重的秉性,
而行為舉止則更加練達。這是一位不計前嫌靜守而安的大臣,無論是在彭澤任上還是在魏州、幽州任上,都有非凡的建樹,享有很高的社會聲望。
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前不久自己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題寫“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予以褒獎並勉勵。
對身邊的大臣,武皇曆來都是居高臨下,威嚴有加,但在狄仁傑麵前,始終有一種由衷敬佩的感覺,一種無形中的親近。武皇欣賞狄仁傑的超眾才華和遠見卓識。還有剛柔並濟的性格。
與其他一些大臣不同,狄仁傑在武皇麵前不會邀寵,在同僚或者上司麵前也不會曲意迎合。麵對大是大非,他是一個有獨特見解的人,一個能力挽狂浪的人,然而又是一個十分務實的人。
對那些平庸無能沒有主見的臣子,他會毫不留情的挖苦嘲諷,甚至嗤之以鼻。
在這樣一個足智多謀、敢做善為的大臣麵前,武皇會覺得,與其說是自己在影響著他,不如說他無形之中在影響著自己。
盡管在一些問題上武皇有自己的看法,或並不讚成狄仁傑的意見。但很多情況下最終還是被他說服了,心甘情願地接受了。這對於自己來說應該是極為少有的。
或許是同為強者和智者,或許是心靈的溝通,使他們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總能夠有效地達成共識。
像對待其他許多大臣一樣,武皇處罰過狄仁傑,但狄仁傑在武皇心目中的分量卻是身邊許多被處罰過的大臣所不能及,隨著歲月的增長,
世事的變遷,武皇對狄仁傑的看重也在與日俱增,甚至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狄仁傑不可能沒有城府,隻是他可以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
也可以用自己的人格尊嚴去影響別人,但卻不會用自己的道德是非去評判和責難他人;他總是立足現實,總能從現實的比較中作出正確的選擇,
發揮更大的作用;他雖然執著,但又不是一個抱住成規不放的人,國事當前,總能秉公舍私,體現出更多的大度和豁達。這正是武皇欣賞的。
而最能同武皇心靈相通的是狄仁傑的大道治國,不拘常法的治國理念。“人猶水也,壅之則為泉,疏之則為川,通塞隨流,豈有常性。”
“持大國者不可以小道,理事廣者不可以細分,人生恢弘,不拘常法。”
武皇仿佛覺得這不是狄仁傑所言,而是武皇自己所為!何謂大道?勸農桑、薄賦徭、省工費力役是大道;禁浮巧、廣言路、杜讒口是大道;開科取士,放手招賢,
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是大道;製朝律、頒臣規、設大典是大道;掃叛逆、平賊寇、除佞臣是大道;重社稷、申大義、滅故親更是大道!然而,大道治國,大道無常法啊。想當年,當自己立誌圖治,
破門閥、舉庶族,革陳規、創朝綱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能夠鼎力相助!武皇堅信,天下為能者所為、智者所謀。她相信自己的智慧,
然而,更渴望有更多的舉大道,無成見,能除舊布新的天下豪傑;曾記得,在輔佐先皇的前前後後,身邊缺乏的就是真心實意為自己出謀獻策的智者、賢者,
那些同樣以輔佐身份出現在先皇身邊的遺老遺少們,他們有的是冠冕堂皇的亙古常規,有的是士族門閥的上流傲氣;他們抱殘守缺,排斥庶幾,
以至於自己不得不改弦易轍,把光明正大的治國大道,變為隱性的私家行為,
變為叛逆的叛逆,用非常的手段、虛張的鋪墊掩飾自己的無奈和無助。並由此誘發非議和攻擊。而這些隻有狄仁傑能夠認識和理解。
麵對眼前的狄仁傑,武皇一方麵要撫慰這位朝廷功臣,另一方麵是要聽取狄仁傑對朝廷選人用人的意見和見解。
因此。寒暄過後,武皇就對狄仁傑讚揚道:“狄國老以天下為己任。輔國安邦、勤政慧民,得天下信譽,可謂勞苦功高啊!”狄仁傑回答道:“陛下言重了。能為國盡力、為君分憂實乃臣之福份,也是臣之本分!”聯想到武皇對自
己的賞賜,進而謝恩道,“臣盡菲薄之力,愧受陛下重賞;為報陛下之恩澤,
報百姓之厚愛。臣當鞠躬盡瘁!”武皇感歎道:“我武周有狄國老等諸多大臣鼎力輔佐,安邦國、定邊疆,哪有不強盛之理啊!”談到治國安邦的話題,
狄仁傑對武皇稱帝後更加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由衷地敬佩:“陛下廣開入仕之門,做到‘進用不疑,求訪不倦’,大開製科,還要求臣下舉薦人才,又可以毛遂自薦,使大批賢才得以重用。此乃我朝固本強基之源。”
武皇道:“是啊,天下之廣,庶事至繁。非一人所能周啊!”狄仁傑深有同感,接言道:“為政之本,必先人事。治天下者須得人才,
得人才者得天下!”武皇對狄仁傑的見解大為讚同:“古人言,‘國有賢士而不用,非士之過,有國者之恥’。
朕自執政以來,就把廣招賢才看成治國之本,天子之責。力求除舊布新,創殿試。設武舉,擬試用。舉天下之賢,得股肱之才。然有大臣言朕用人過寬過濫,不知狄國老有何見解?”
多年的從政經曆和以他對武皇秉性的熟悉,狄仁傑清楚認識到,武皇執政,既沒有太宗李世民時代“太原元從功臣”,
又不能名正言順地放心使用朝廷舊臣,武皇所使用的隻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微賤之士。自恃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武皇當然清楚,治國之道,首在用人。
武周王朝畢竟是武皇畢生為之奮鬥的心血所在,她不僅需要君王的權力和名分,更希望武周王朝能夠繁榮強盛,萬世永昌,因而她必須打破常規,廣選天下人才,形成與武周王朝鞏固和發展相適應的強大的人才隊伍。
正因為如此,才有載初元年,上萬考生雲集神都的壯舉;才有製科取士,武皇親自下詔,親自主持,親發策問,直接選拔賢才,開帝王親試舉人的先河。
狄仁傑稍作考慮後回答道:“陛下廣開選才之門,廣納天下之才,以人才舉國,行天子大道,天下為之振奮。”考慮到現在朝廷內外確有冗官,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進而言道,“然朝廷應以事設人,不可以人浮於事,多餘官員應予裁汰,以利於激勵官員勤政,提高執事效率,進而減輕國家負擔。”
武皇道:“狄國老言之有理,減員裁冗之事朕已著手辦理。朕曆來認為,治國安邦,
務求真才實學,也容不得濫竽充數。”為了表明自己選才用才的意向,武皇進而說道,“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
而我朝一些大臣對選人、用人始終抱有世俗的偏見,他們以豪門士族自居,對寒門庶幾動輒以非難,這是朕最不能容忍的!”狄仁傑雖出身官宦之家,但對於唯門閥是舉、排斥庶幾的做法曆來反對,故對武皇之言頗有同感。
但他知道,經過武皇曆年的清肅和矯正,這種現象和行為幾乎不複存在,
武皇在這裏隻是發泄一下對過去的不滿而已。同時在選才用人標準上,狄仁傑看重的是德。早在調露元年,左司郎王本立仗恃受到高宗的寵愛,
橫行霸道,朝廷官員都對他畏懼。時任侍禦史的狄仁傑,揭發他作奸犯法的罪行,請求交付司法處理。皇帝李治卻特別對他原諒,
狄仁傑毫不退讓,對皇帝道:“國家雖然缺乏英才,難道會沒有王本立這種人!陛下為什麽如此愛惜一個罪犯,寧願破壞法律?
陛下一定要扭曲事實赦免王本立,請把我流放到沒有人跡的蠻荒,作為忠貞人士警惕。”
皇帝李治讓步,王本立由此被判刑,於是政治一片肅穆。與狄仁傑不同的是,武皇更看重才,甚至不分良莠,也不考慮實際需要,以至於選材之門一經洞開,
一些投機鑽營者乘隙而入,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擾亂了朝政、敗壞了朝綱,
大臣們的意見主要集中於此。看來武皇對問題的嚴重性並沒有完全看清,還一味地沉浸和陶醉在自己選才用才的壯舉上,
作為朝中重臣,自己有責任表明自己的態度,於是進言道:“陛下用人不計門第,不欺無名,不避仇怨,大批有用之才脫穎而出,實為我朝之大幸。
然而,無德不貴,無能不官;君子不以言舉人。對於那些投陛下所好、沽名釣譽者不可遷就,更不可委以重用!”武皇不以為然:“行則用之,不行則廢,乃朕之一貫做法。狄國老大可不必為此憂慮。”
為避免現在已經出現的事後濫殺悲劇的重演,狄仁傑進而規勸道:“與其事後糾正,不如事前嚴格篩選。”武皇不想就此再費更多口舌,現實之中,有些事情言之容易,做之則難,舉國選才,難免魚目混珠。事前篩選固然是好,事後清理也不足為過。
選人用人一直是武皇的重大策略,有著比狄仁傑更為深遠的考慮。
她之所以不怕用人過濫,是她認為,隻有廣泛選才,才能挑選更多有用之才。
同時,更重要的是,她還需要有數量上的優勢,也就是為朝廷為自己貯備更多的人才,用以壯大自己的勢力。那樣,作為有效的補充,她還可以隨時清除和淘汰那些無用或與己作對的官員。
強勢是她的立足之本,立國之基,也是她的性格使然。這種強勢不僅僅表現為她自己的精明強幹,還在於自己身邊有一大批為己所用的精明強幹之人。
歸根到底,除了智慧和謀略,強勢必須有實力做支撐;立國之基,她需要更多的可以由自己來扶持並為自己所利用的新生力量。
盡管泛選難免魚目混珠,使那些濫竽充數的不屑之徒混跡於朝野,但也隻是一時的現象,與她所要實現的宏圖大業相比,實不為大過。狄仁傑見武皇自有主見,便不再多言。
狄仁傑知道,像武皇這樣的強勢君主,有些話點到為此則好,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狄仁傑的明智之處就在於審時度勢,遵循的是“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世而製”,在“能為”與“不能為”之間做出明智的選擇,量力而行,有所為,
有所不為,並因此成就了他的“大為”。即使是對待自己的宿敵,他也可以避其鋒芒,巧妙應對,甚至反擊,在特定的環境下,他不能打倒宿敵,
但可以做到不被宿敵打倒。想到此次出任宰相的任務是要竭誠幫助武皇治理國家大事,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取得武皇的信賴。狄仁傑明白,離開同武皇的真情合作,自己將會一事無成,那樣於國於己均為不利,
因而狄仁傑放緩口氣道:“為江山社稷,臣願為陛下舉賢薦能。”武皇聽後,甚為欣慰,
然意欲未盡,又同狄仁傑探討朝廷用人之道,說古論今,旁征博引,好像是在說服別人,又好像是在愉悅自己。狄仁傑深明治國與用人之道,
也不時地發表自己的主見,但他說得很有分寸,很為得體,與其說是個人智慧的發揮,不如說是在盡一個做大臣職責。(未完待續)
之後,高宗每每受製於武後而對她非常不滿,於是在麟德元年與宰相上官儀商議
,打算廢掉武後的皇後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後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後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麵前,追問此事,高宗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
年幼的上官婉兒隨母鄭氏配入內庭,年十四時被武後偶然發現。武皇記得當時見到上官婉兒時,簡直被她那高貴的氣質、罕見的美貌驚呆了。這難道就是上官儀的嫡孫女?
稍作觀察和詢問,那端莊典雅的嬌小身軀,那受過良好教育的言談舉止,不正是上官家族貴族血統的鮮明寫照麽?當問到她的年齡時,婉兒答道,剛滿十四歲。十四歲,多麽巧合的年齡!
也正是這個敏感的年齡使武皇對她產生了難以言狀的憐憫和疼愛。
為了確認她的才華,武皇當場出題,讓她試作一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詞藻華麗,語言優美。
武皇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除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這麽多年轉眼就過去了,
眼前的婉兒,已經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姑娘出落成辦事幹練、成竹在胸的成熟女人了,撰擬詔書、參與奏章、擬批百官奏牘,一切都得心應手。
當一件件詔誥文書出現在大臣麵前或頒布於天下的時候,有誰會想到,那才華橫溢、幹練老成的文字,竟出自一個柔弱女子的筆下!
望著站在自己麵前風華正茂的上官婉兒。想到自己日益失去的青春年華,武皇難免有些傷感,也身不由己地流露出幾分嫉妒。
婉兒見狀。慢慢走上前去,輕柔地為武皇做肩背按摩。就像是女兒對母親一樣的敬重和溫順。武皇雙目微閉,享受著這片刻的憩息。
當初武皇重用上官婉兒雖然是對她出眾才華的賞識,似乎隻是一時的衝動,然而在那衝動的背後,實際上也包含著武皇的良苦用心,這就是讓她在自己身邊協助處理朝政,
用自己溫暖之心去撫平她心靈的創傷,用處理朝政的實際行為去感化她對自己的仇恨。
讓她懂得治國的艱辛,看清宮廷的殘酷現實!同時也為她施展才華創造有利的條件,提供良好的環境。上官婉兒不辱使命,實現了武皇的夙願。
宮廷的環境陶冶了她,適者生存的法則教育了她,使她忘記過去,忘記國恨家仇,義無反顧地選擇現實。什麽苟且偷安,什麽醉生夢死,在強者、智者麵前。你就得服從,就得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華融合在天地日月之中,
演繹出人生的燦爛與輝煌。她從母親那裏學會了忍耐。秉承了母親的善良和溫順,也從母親那裏得到了那份智慧。
她疼愛自己的母親,在她眼裏,母親簡直就是美麗和智慧的化身。在母親那裏,她享受了一個孩童能夠享受的溫暖,養成了大家閨秀的良好品行,
學到了比宮廷別的女孩更多的知識。她始終不忘母親的教誨,用自己那顆通靈的心和一雙慧眼,
細心地觀察主子的言行舉止。不露痕跡地掌握著主子的意圖,亦步亦趨地跟隨主子而又不失體麵。幫助主子處理大小事情而又不失分寸。
在武皇麵前,武皇一個眼神。一句不經意的提示,她都能心領神會,做出
令武皇驚喜的結果。她崇拜武皇,總是被武皇的超強智慧所折服,心甘情願地服侍著武皇,默默地為武皇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年華。離開母親的關懷,
記憶中的母愛慢慢被現實所淡化,在同武皇朝夕相處的日子裏,她早已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武皇的身上,
其身心也早已融合到武皇的宏圖大業之中,同武皇共同體驗著喜怒哀樂,也為武皇分擔一部分來自朝野的壓力。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誠贏得武皇的信任,也用自身的才華和業績贏得了那份應有的尊嚴。
她知道什麽是可以爭取的,什麽是不可逾越的,在不可逾越的事實麵前,
她選擇放棄,選擇臣服。她由此而感到滿足,在宮廷的公眾場合裏,她會飲酒賦詩,抒發情懷,一首“帝裏重陽節,香園萬乘來。
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塔類承天湧,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的應承詩,就使群臣大開眼界。即便是一點小小的放縱,那釋放出的魅力,就足以讓眾多男人為之傾倒。
可惜這種出頭露麵和放縱的機會並不多,在她的背後總有一雙無形的眼在盯著她,使她在自製和自律之中而不失本分,
任何時候都不會得意忘形。如果把上官婉兒比喻成一首詩,那麽這首詩就是武皇用心血和智慧創作的上乘之作。
盡管婉兒會因青春年少而做出有違旨意甚至荒唐的事情來,但也隻是一時的衝動而已,並沒有惡意的對抗,因此,很多時候總會得到武皇的諒解;武皇高興的時候,還會故意慫恿她一時的嬌寵,讓她人性的本能得到釋放,武皇自己也會從中得到感染,
享受人生片刻的樂趣。伴隨著婉兒有節奏的按摩,武皇在軟榻上進入了睡眠狀態,發出了一陣陣輕微的鼾聲。
這鼾聲仿佛預示著國家進入休養生息時期,然而對上官婉兒來說,則警示著自己時刻保持清醒與謹慎,在武皇的身邊,一切都是難以預料的!
狄仁傑出現在武皇麵前,已是被貶官彭澤令輾轉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第二次出任宰相的時候。這次出任宰相並再次麵君,
狄仁傑難免有許多的感慨,仿佛是在意料之中。又仿佛在意料之外,完全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感受。
相反,此時的武皇要坦然得多。在她的心目中,使用一個大臣就像使用棋盤上的一顆棋子那樣得心應手。那樣輕而易舉。
使武皇感到吃驚的是眼前的狄仁傑已經衰老了許多,臉上掛滿的是那種飽經滄桑的神色,沒有改變的是他那敏捷持重的秉性,
而行為舉止則更加練達。這是一位不計前嫌靜守而安的大臣,無論是在彭澤任上還是在魏州、幽州任上,都有非凡的建樹,享有很高的社會聲望。
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前不久自己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題寫“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予以褒獎並勉勵。
對身邊的大臣,武皇曆來都是居高臨下,威嚴有加,但在狄仁傑麵前,始終有一種由衷敬佩的感覺,一種無形中的親近。武皇欣賞狄仁傑的超眾才華和遠見卓識。還有剛柔並濟的性格。
與其他一些大臣不同,狄仁傑在武皇麵前不會邀寵,在同僚或者上司麵前也不會曲意迎合。麵對大是大非,他是一個有獨特見解的人,一個能力挽狂浪的人,然而又是一個十分務實的人。
對那些平庸無能沒有主見的臣子,他會毫不留情的挖苦嘲諷,甚至嗤之以鼻。
在這樣一個足智多謀、敢做善為的大臣麵前,武皇會覺得,與其說是自己在影響著他,不如說他無形之中在影響著自己。
盡管在一些問題上武皇有自己的看法,或並不讚成狄仁傑的意見。但很多情況下最終還是被他說服了,心甘情願地接受了。這對於自己來說應該是極為少有的。
或許是同為強者和智者,或許是心靈的溝通,使他們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總能夠有效地達成共識。
像對待其他許多大臣一樣,武皇處罰過狄仁傑,但狄仁傑在武皇心目中的分量卻是身邊許多被處罰過的大臣所不能及,隨著歲月的增長,
世事的變遷,武皇對狄仁傑的看重也在與日俱增,甚至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狄仁傑不可能沒有城府,隻是他可以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
也可以用自己的人格尊嚴去影響別人,但卻不會用自己的道德是非去評判和責難他人;他總是立足現實,總能從現實的比較中作出正確的選擇,
發揮更大的作用;他雖然執著,但又不是一個抱住成規不放的人,國事當前,總能秉公舍私,體現出更多的大度和豁達。這正是武皇欣賞的。
而最能同武皇心靈相通的是狄仁傑的大道治國,不拘常法的治國理念。“人猶水也,壅之則為泉,疏之則為川,通塞隨流,豈有常性。”
“持大國者不可以小道,理事廣者不可以細分,人生恢弘,不拘常法。”
武皇仿佛覺得這不是狄仁傑所言,而是武皇自己所為!何謂大道?勸農桑、薄賦徭、省工費力役是大道;禁浮巧、廣言路、杜讒口是大道;開科取士,放手招賢,
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是大道;製朝律、頒臣規、設大典是大道;掃叛逆、平賊寇、除佞臣是大道;重社稷、申大義、滅故親更是大道!然而,大道治國,大道無常法啊。想當年,當自己立誌圖治,
破門閥、舉庶族,革陳規、創朝綱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能夠鼎力相助!武皇堅信,天下為能者所為、智者所謀。她相信自己的智慧,
然而,更渴望有更多的舉大道,無成見,能除舊布新的天下豪傑;曾記得,在輔佐先皇的前前後後,身邊缺乏的就是真心實意為自己出謀獻策的智者、賢者,
那些同樣以輔佐身份出現在先皇身邊的遺老遺少們,他們有的是冠冕堂皇的亙古常規,有的是士族門閥的上流傲氣;他們抱殘守缺,排斥庶幾,
以至於自己不得不改弦易轍,把光明正大的治國大道,變為隱性的私家行為,
變為叛逆的叛逆,用非常的手段、虛張的鋪墊掩飾自己的無奈和無助。並由此誘發非議和攻擊。而這些隻有狄仁傑能夠認識和理解。
麵對眼前的狄仁傑,武皇一方麵要撫慰這位朝廷功臣,另一方麵是要聽取狄仁傑對朝廷選人用人的意見和見解。
因此。寒暄過後,武皇就對狄仁傑讚揚道:“狄國老以天下為己任。輔國安邦、勤政慧民,得天下信譽,可謂勞苦功高啊!”狄仁傑回答道:“陛下言重了。能為國盡力、為君分憂實乃臣之福份,也是臣之本分!”聯想到武皇對自
己的賞賜,進而謝恩道,“臣盡菲薄之力,愧受陛下重賞;為報陛下之恩澤,
報百姓之厚愛。臣當鞠躬盡瘁!”武皇感歎道:“我武周有狄國老等諸多大臣鼎力輔佐,安邦國、定邊疆,哪有不強盛之理啊!”談到治國安邦的話題,
狄仁傑對武皇稱帝後更加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由衷地敬佩:“陛下廣開入仕之門,做到‘進用不疑,求訪不倦’,大開製科,還要求臣下舉薦人才,又可以毛遂自薦,使大批賢才得以重用。此乃我朝固本強基之源。”
武皇道:“是啊,天下之廣,庶事至繁。非一人所能周啊!”狄仁傑深有同感,接言道:“為政之本,必先人事。治天下者須得人才,
得人才者得天下!”武皇對狄仁傑的見解大為讚同:“古人言,‘國有賢士而不用,非士之過,有國者之恥’。
朕自執政以來,就把廣招賢才看成治國之本,天子之責。力求除舊布新,創殿試。設武舉,擬試用。舉天下之賢,得股肱之才。然有大臣言朕用人過寬過濫,不知狄國老有何見解?”
多年的從政經曆和以他對武皇秉性的熟悉,狄仁傑清楚認識到,武皇執政,既沒有太宗李世民時代“太原元從功臣”,
又不能名正言順地放心使用朝廷舊臣,武皇所使用的隻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微賤之士。自恃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武皇當然清楚,治國之道,首在用人。
武周王朝畢竟是武皇畢生為之奮鬥的心血所在,她不僅需要君王的權力和名分,更希望武周王朝能夠繁榮強盛,萬世永昌,因而她必須打破常規,廣選天下人才,形成與武周王朝鞏固和發展相適應的強大的人才隊伍。
正因為如此,才有載初元年,上萬考生雲集神都的壯舉;才有製科取士,武皇親自下詔,親自主持,親發策問,直接選拔賢才,開帝王親試舉人的先河。
狄仁傑稍作考慮後回答道:“陛下廣開選才之門,廣納天下之才,以人才舉國,行天子大道,天下為之振奮。”考慮到現在朝廷內外確有冗官,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進而言道,“然朝廷應以事設人,不可以人浮於事,多餘官員應予裁汰,以利於激勵官員勤政,提高執事效率,進而減輕國家負擔。”
武皇道:“狄國老言之有理,減員裁冗之事朕已著手辦理。朕曆來認為,治國安邦,
務求真才實學,也容不得濫竽充數。”為了表明自己選才用才的意向,武皇進而說道,“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
而我朝一些大臣對選人、用人始終抱有世俗的偏見,他們以豪門士族自居,對寒門庶幾動輒以非難,這是朕最不能容忍的!”狄仁傑雖出身官宦之家,但對於唯門閥是舉、排斥庶幾的做法曆來反對,故對武皇之言頗有同感。
但他知道,經過武皇曆年的清肅和矯正,這種現象和行為幾乎不複存在,
武皇在這裏隻是發泄一下對過去的不滿而已。同時在選才用人標準上,狄仁傑看重的是德。早在調露元年,左司郎王本立仗恃受到高宗的寵愛,
橫行霸道,朝廷官員都對他畏懼。時任侍禦史的狄仁傑,揭發他作奸犯法的罪行,請求交付司法處理。皇帝李治卻特別對他原諒,
狄仁傑毫不退讓,對皇帝道:“國家雖然缺乏英才,難道會沒有王本立這種人!陛下為什麽如此愛惜一個罪犯,寧願破壞法律?
陛下一定要扭曲事實赦免王本立,請把我流放到沒有人跡的蠻荒,作為忠貞人士警惕。”
皇帝李治讓步,王本立由此被判刑,於是政治一片肅穆。與狄仁傑不同的是,武皇更看重才,甚至不分良莠,也不考慮實際需要,以至於選材之門一經洞開,
一些投機鑽營者乘隙而入,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擾亂了朝政、敗壞了朝綱,
大臣們的意見主要集中於此。看來武皇對問題的嚴重性並沒有完全看清,還一味地沉浸和陶醉在自己選才用才的壯舉上,
作為朝中重臣,自己有責任表明自己的態度,於是進言道:“陛下用人不計門第,不欺無名,不避仇怨,大批有用之才脫穎而出,實為我朝之大幸。
然而,無德不貴,無能不官;君子不以言舉人。對於那些投陛下所好、沽名釣譽者不可遷就,更不可委以重用!”武皇不以為然:“行則用之,不行則廢,乃朕之一貫做法。狄國老大可不必為此憂慮。”
為避免現在已經出現的事後濫殺悲劇的重演,狄仁傑進而規勸道:“與其事後糾正,不如事前嚴格篩選。”武皇不想就此再費更多口舌,現實之中,有些事情言之容易,做之則難,舉國選才,難免魚目混珠。事前篩選固然是好,事後清理也不足為過。
選人用人一直是武皇的重大策略,有著比狄仁傑更為深遠的考慮。
她之所以不怕用人過濫,是她認為,隻有廣泛選才,才能挑選更多有用之才。
同時,更重要的是,她還需要有數量上的優勢,也就是為朝廷為自己貯備更多的人才,用以壯大自己的勢力。那樣,作為有效的補充,她還可以隨時清除和淘汰那些無用或與己作對的官員。
強勢是她的立足之本,立國之基,也是她的性格使然。這種強勢不僅僅表現為她自己的精明強幹,還在於自己身邊有一大批為己所用的精明強幹之人。
歸根到底,除了智慧和謀略,強勢必須有實力做支撐;立國之基,她需要更多的可以由自己來扶持並為自己所利用的新生力量。
盡管泛選難免魚目混珠,使那些濫竽充數的不屑之徒混跡於朝野,但也隻是一時的現象,與她所要實現的宏圖大業相比,實不為大過。狄仁傑見武皇自有主見,便不再多言。
狄仁傑知道,像武皇這樣的強勢君主,有些話點到為此則好,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狄仁傑的明智之處就在於審時度勢,遵循的是“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世而製”,在“能為”與“不能為”之間做出明智的選擇,量力而行,有所為,
有所不為,並因此成就了他的“大為”。即使是對待自己的宿敵,他也可以避其鋒芒,巧妙應對,甚至反擊,在特定的環境下,他不能打倒宿敵,
但可以做到不被宿敵打倒。想到此次出任宰相的任務是要竭誠幫助武皇治理國家大事,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取得武皇的信賴。狄仁傑明白,離開同武皇的真情合作,自己將會一事無成,那樣於國於己均為不利,
因而狄仁傑放緩口氣道:“為江山社稷,臣願為陛下舉賢薦能。”武皇聽後,甚為欣慰,
然意欲未盡,又同狄仁傑探討朝廷用人之道,說古論今,旁征博引,好像是在說服別人,又好像是在愉悅自己。狄仁傑深明治國與用人之道,
也不時地發表自己的主見,但他說得很有分寸,很為得體,與其說是個人智慧的發揮,不如說是在盡一個做大臣職責。(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