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樸市田來津對扶餘豐陳述了自己的理由:避城距離敵人太近,隻有一夜的路程,如果敵軍兵臨而至,恐怕後悔莫及。而周留雖然條件艱苦,卻是依山而建,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那時的扶餘豐沒有聽進去,當扶餘豐把都城真正遷到避城之後,才發現了樸市田來津所言非虛,於是,又於第二年即663年2月份,再次把都城回遷到周留。唐羅聯軍頭大了。
不但周留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而且來援的倭國將領中還這麽厲害!勝負未料!從8月13日,聯軍來到周留城,以新羅軍為主的陸軍主要負責攻擊周留城。叛軍麵對聯軍的攻擊,堅守不出,畢竟要揚長(善守)避短(不善野戰),才能取勝嘛。這讓聯軍很是惱火!8月27日,聯軍不惱火了,盼都盼不出來的叛軍,竟然出城了!
不過,聯軍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出城的這股叛軍並不是衝向他們,而是掉頭直奔白江岸邊去了,幹嘛去?接應援軍——倭國水師!總算來了,等你們等的好久!倭國水師架勢很大,史載“倭船千艘”!大家想象一下,千艘戰艦雲集於海麵是何等壯觀!大家比較一下,此時劉仁軌率領的大唐水師有戰艦多少艘?170艘!勝負已分!
倭國將領很自信!開打前先排兵布陣?用不著!六倍於敵,直接衝吧!倭國水師的先鋒艦隊直奔唐軍而去!一個回合下來,唐軍巋然不動!攻擊未奏效?差距如此懸殊,竟然沒有取勝!作為軍事將領這個時候應該立刻查找失利的原因,並重新布陣!
不過,這是對於正常人來說的!而現在對陣大唐水師的是倭國,我們不能用正常的思維來看待他們!第一次攻擊沒有奏效之後。倭國水師暫停進攻了,並不是因為他們要查找原因,而是因為天黑了。
8月28日。看到區區170艘大唐戰艦呈橫向隊形布陣於江麵,倭國將領頗有點三國周郎赤壁那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自信:“我等爭先。彼應自退”。
倭國作為島國,善於且熟練水戰,他們深知水戰的陣型是極為重要的,而大唐的橫向布陣,顯然是不知兵法而為。水戰中,橫向隊形布陣的艦隊很容易被縱向隊形從中路突破,導致橫向陣型的一方輕易被一分為二,彼此不能照應而落敗!兵力占優!將領占優!陣型占優!倘若不勝。天理難容!
在“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戰略思想的知道下,倭國水師向大唐水師的中軍發起了衝擊!一擊,大唐水師中軍後退;二擊,大唐水師中軍再後退;三擊,大唐水師中軍繼續後退;……現在,大唐水師的陣型已經由橫向的“丨”型被衝擊成了“>”型。看到唐軍中軍即將被擊潰,倭國水師瞬間便能將唐軍切割為兩個孤立的小部時,倭國水師發動了最後一次衝擊!
咦?衝不動了,大唐中軍不退了!滿是疑惑的倭國水師才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陷入了唐軍的包圍之中!(說實話,我真沒看出來,是他們陷進去的!我看到的隻是他們自己衝進去的)這埋頭苦幹的!
把自己都給賣了!那就關門打狗吧!裝了半天孫子的唐軍總算到了出氣的時候了。中軍頂住,兩翼合圍!箭、弩、矛、戟……一股腦使出來了——這隻是開胃菜!接下來的才是主菜——拋石機!這個,就不用我再次介紹了啊。
大家自己去想吧,一邊是配備拋石機的航母級別戰艦,一邊是釣魚采蓮的舢板船!天可憐見千裏迢迢趕來的倭兵,稀裏糊塗地埋頭埋腦地衝了半天,正勝利在望之時,卻逆天了!
我本想多用一些精彩華麗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場景,最後放棄了這想法。一是沒必要,二是沒史料描述的精彩!為什麽沒必要呢。因為從唐軍開始反擊到倭軍全沒時間很短,短到什麽程度呢,倭國史書告訴我們了:“須臾之際。官軍敗績”。
“須臾”的意思我不是太清楚,或許也就是一袋煙的工夫吧,更或者也就是打個噴嚏的時間吧,反正不長!二是我覺得場麵的精彩程度呢,史料就寫的很好了,不需要我再添油加醋了!
“赴水溺死者眾”……溺死不會流血吧,那要被矛捅箭射多少人才能“海水皆赤”呢?我覺得一兩萬肯定不夠,至少得三四萬!也就是倭水師全部!這是倭兵,那麽倭國將領呢?
史料中就寫了一個人,就是我們剛認識的倭國高手樸市田來津,這人,為扶餘豐選國都時很有眼光,麵對大唐時,卻不靈了。最後死於亂軍之中!
但是倭國來援的將領有很多,那為什麽隻記錄了一個樸市田來津呢?開始時我沒在意這個問題,後來我想明白了:因為其他人不能記錄!在倭國,隻有戰死才是一種榮譽,才能留名於後世。
說明其他將領在兵敗時跑了!很不光彩!光彩的是倭國的後人把他們給隱身了,我遍查史料,都沒有!光彩?還是不光彩?倭國心中有杆秤!好了,不評論了,沒意義,就如日本以為自己能在釣魚島之戰中完勝中國海軍。乍一聽此話,我沒笑!真心沒笑!理他作甚!記住:“不能用正常的思維來看待他們”!
百濟,其亡也亦宜矣將我唐宋元明等朝代列入其史書最後一卷“諸蕃夷”的大日本敗了!敗得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這一戰,使得這個自以為強大的倭國老實了900年!老老實實裝孫子去了!直到900年後,又犯病了,被他們眼中的末等蕃夷大明給收拾得服服帖帖!
好了,不在倭國身上浪費太多口舌了,我們回到百濟!百濟叛軍的精神所在是周留城的扶餘豐,扶餘豐的精神所在是倭國水師!白江之戰後,偽王扶餘豐丟下周留城跑了,看樣子他在倭國待了這麽多年。學到了很強的逃跑本事,竟然能夠從亂軍之中全身而退。
很多史料中,都沒有標注此時扶餘豐逃往何處。後人在重述這段曆史的時候,基本都是搬照史書的記載。稱扶餘豐“不知所在,或雲奔高句麗”,其實隻要多參照一些資料,還是能夠找到答案的,《日本書紀》記載“是時,百濟王豐璋(即扶餘豐)與數人乘船逃去高(句)麗”;《大日本史》也有記載“百濟王餘豐走高麗”;《資治通鑒》在後來也有記載扶餘豐被俘並被流放到嶺南!扶餘豐逃走之後,留守周留的百濟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誌等率叛軍及倭軍攜城向唐軍投降。
周留一降,百濟境內的形勢就走上了書生將軍劉仁軌戰前預測的“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的軌跡了:“百濟盡平”!各處叛軍在頭領的帶領下紛紛走出城池,放下武器,歸順大唐。
我真懷疑這些叛軍頭領當初起兵反唐的動機不純!王室降,不代表國家必亡!若是真心反唐,何必在意王室降否?他們起兵的目的我懷疑就是為了以後撈取政治資本,大唐首征高句麗,給降官三千餘人都安排了工作,送回大唐就任,我相信,他們也知道這個事情。
所以。在扶餘豐跑路之後,紛紛投降!投降的將領裏,良莠不齊!但是我們的書生將軍劉仁軌卻在軍事之外。又展現了其犀利的識人之智!
在眾多的降將中,劉仁軌一眼看中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來讓吐蕃和突厥極為頭疼的黑齒常之!當然了,除了劉仁軌慧眼識人之外,黑齒常之的形象也不可能使他自己低調起來,史載他“長七尺”,按唐代的一尺約為現在的30公分,此人身高達2.1米!站人堆裏,不出頭都不行!黑齒常之此次算是正式列入大唐編製。我破個例,提前讓大家認識一下此人!黑齒常之簡曆姓名:黑齒常之簡稱:常之國籍:原百濟國生卒年:?
——689年仕途履曆:百濟亡前。時任二品達率、風達郡將;主要功績:以殘兵敗將擊退滅國專家蘇定方的圍剿軍!從唐軍手中解放百濟200餘城!黑齒常之投降之後,劉仁軌極為信任他。當場給兵給糧給槍,讓他與別將沙吒相如帶兵去攻打任存城!
任存城守將遲受信不識時務,拒不投降!這時唐軍中有人擔心了,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給劉仁軌提醒:這種人人麵獸心,不能信任他們啊!孫仁師這麽說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是黑齒常之率部第二次向唐軍投降!所以孫仁師等人不相信他也是情理之中的。
具體是這麽回事:三年前,百濟王室投降之後,黑齒常之很識時務,也率部向蘇定方投降了。可惜,取勝之後的唐軍開始出現了軍紀不嚴的情況,發生了多起唐兵搶劫的事件,一些百濟百姓忍無可忍開始出現抗拒行為,結果被唐兵給殺了。
黑齒常之一看這架勢,覺得自己投錯了人,就帶著十來個心腹跑到任存山,占山為王,十來天時間就拉起了一支三萬多人的部隊。這讓英雄的蘇定方大為惱火,就親自帶兵來攻打任存山。
但是因為任存山地勢險峻,叛軍又修造了很多防禦工事,再加上唐軍兵微糧少,就撤軍了!直到現在,百濟複國運動失敗,看到大勢已去,黑齒常之才再次投降!聽到孫仁師的提醒,劉仁軌堅決地表達了對二人精準的看法:我看這兩個人都是智勇兼備之人,很重視信義。
以前降而又叛,是因為投錯了人。現在我不但不追究他們的責任,反而給槍給糧,他們肯定會感恩戴德,以死效力,不用懷疑!黑齒常之沒有辜負劉仁軌的信任,帶著隊伍直接就去攻打任存城。黑齒常之不負眾望,以實際行動回報了劉仁軌對他的信任,沒費大多力氣就攻克了任存城。
自此,百濟完全徹底滅亡!在《三國史記》百濟本紀最後,史官對百濟做了一些評價,我呢,就引用其中的一句話吧:“百濟,所行多非道,……唐天子再下詔,平其怨,陽從而陰違之,以獲罪於大國,其亡也亦宜矣。”“再”是“一再,一而再”的意思!往後已經沒有百濟什麽事了,從此開始,百濟隻能存在於史書中了。
但是,對於唐軍,對於劉仁軌來說,接下來還要做很多工作!畢竟,殺的人要埋,拆的城要修,逃亡的百姓要返鄉……劉仁軌一直在致力於戰後的恢複工作,直到公元664年,長達三年之久。
高宗李治體恤劉仁軌在外辛勞,派劉仁願前來代替他,讓他回國。劉仁願跟劉仁軌的關係應該不錯,當初李義府就翻船事件就曾經暗示劉仁願找個機會找個借口殺掉劉仁軌,但是劉仁願沒有屈服於李義府的淫威,不但保護了劉仁軌,而且還大力支持他。
劉仁願來到百濟後,也勸劉仁軌回國休息,他推心置腹地對劉仁軌說:作為將軍,常年帶兵在外,很容易遭到一些人的誹謗,去年我從百濟回國後,就遭受過這麽一次。
你還是趕緊回去吧,免得惹禍上身!但是,劉仁軌再次拒絕了皇帝和劉仁願的好意!雖然有可能受到小人的誹謗,雖然有可能被扣上“謀反”的罪名!我無畏無懼!為將者,隻要有利於國家,即使承擔風險,我也將堅持下去!“人臣苟利於國,知無不為,豈恤其私”
劉仁軌還是比較懂政治的,並沒有傻傻低頭苦幹,他給皇帝上了一份奏章,提前分析了形勢:“夷人心服,眾心未安,必將生變”、“百濟、高麗,舊相黨援,倭人雖遠,亦共為影響,若無鎮兵,還成一國。”他相信,這個說辭能夠讓皇帝放心!因為他知道,滅亡百濟並不是大唐東征的最終目的,皇帝的真正目的是:“留兵海外,殄滅高句麗。”
【笑容寄語】大家先將就著看啊,我呢因為時間的原因,最近一段時間(約一個星期)可能用於更新的精力不夠。待日後,我將重新審慎,還大家一個精彩的大唐征戰史啊!(未完待續)
不但周留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而且來援的倭國將領中還這麽厲害!勝負未料!從8月13日,聯軍來到周留城,以新羅軍為主的陸軍主要負責攻擊周留城。叛軍麵對聯軍的攻擊,堅守不出,畢竟要揚長(善守)避短(不善野戰),才能取勝嘛。這讓聯軍很是惱火!8月27日,聯軍不惱火了,盼都盼不出來的叛軍,竟然出城了!
不過,聯軍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出城的這股叛軍並不是衝向他們,而是掉頭直奔白江岸邊去了,幹嘛去?接應援軍——倭國水師!總算來了,等你們等的好久!倭國水師架勢很大,史載“倭船千艘”!大家想象一下,千艘戰艦雲集於海麵是何等壯觀!大家比較一下,此時劉仁軌率領的大唐水師有戰艦多少艘?170艘!勝負已分!
倭國將領很自信!開打前先排兵布陣?用不著!六倍於敵,直接衝吧!倭國水師的先鋒艦隊直奔唐軍而去!一個回合下來,唐軍巋然不動!攻擊未奏效?差距如此懸殊,竟然沒有取勝!作為軍事將領這個時候應該立刻查找失利的原因,並重新布陣!
不過,這是對於正常人來說的!而現在對陣大唐水師的是倭國,我們不能用正常的思維來看待他們!第一次攻擊沒有奏效之後。倭國水師暫停進攻了,並不是因為他們要查找原因,而是因為天黑了。
8月28日。看到區區170艘大唐戰艦呈橫向隊形布陣於江麵,倭國將領頗有點三國周郎赤壁那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自信:“我等爭先。彼應自退”。
倭國作為島國,善於且熟練水戰,他們深知水戰的陣型是極為重要的,而大唐的橫向布陣,顯然是不知兵法而為。水戰中,橫向隊形布陣的艦隊很容易被縱向隊形從中路突破,導致橫向陣型的一方輕易被一分為二,彼此不能照應而落敗!兵力占優!將領占優!陣型占優!倘若不勝。天理難容!
在“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戰略思想的知道下,倭國水師向大唐水師的中軍發起了衝擊!一擊,大唐水師中軍後退;二擊,大唐水師中軍再後退;三擊,大唐水師中軍繼續後退;……現在,大唐水師的陣型已經由橫向的“丨”型被衝擊成了“>”型。看到唐軍中軍即將被擊潰,倭國水師瞬間便能將唐軍切割為兩個孤立的小部時,倭國水師發動了最後一次衝擊!
咦?衝不動了,大唐中軍不退了!滿是疑惑的倭國水師才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陷入了唐軍的包圍之中!(說實話,我真沒看出來,是他們陷進去的!我看到的隻是他們自己衝進去的)這埋頭苦幹的!
把自己都給賣了!那就關門打狗吧!裝了半天孫子的唐軍總算到了出氣的時候了。中軍頂住,兩翼合圍!箭、弩、矛、戟……一股腦使出來了——這隻是開胃菜!接下來的才是主菜——拋石機!這個,就不用我再次介紹了啊。
大家自己去想吧,一邊是配備拋石機的航母級別戰艦,一邊是釣魚采蓮的舢板船!天可憐見千裏迢迢趕來的倭兵,稀裏糊塗地埋頭埋腦地衝了半天,正勝利在望之時,卻逆天了!
我本想多用一些精彩華麗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場景,最後放棄了這想法。一是沒必要,二是沒史料描述的精彩!為什麽沒必要呢。因為從唐軍開始反擊到倭軍全沒時間很短,短到什麽程度呢,倭國史書告訴我們了:“須臾之際。官軍敗績”。
“須臾”的意思我不是太清楚,或許也就是一袋煙的工夫吧,更或者也就是打個噴嚏的時間吧,反正不長!二是我覺得場麵的精彩程度呢,史料就寫的很好了,不需要我再添油加醋了!
“赴水溺死者眾”……溺死不會流血吧,那要被矛捅箭射多少人才能“海水皆赤”呢?我覺得一兩萬肯定不夠,至少得三四萬!也就是倭水師全部!這是倭兵,那麽倭國將領呢?
史料中就寫了一個人,就是我們剛認識的倭國高手樸市田來津,這人,為扶餘豐選國都時很有眼光,麵對大唐時,卻不靈了。最後死於亂軍之中!
但是倭國來援的將領有很多,那為什麽隻記錄了一個樸市田來津呢?開始時我沒在意這個問題,後來我想明白了:因為其他人不能記錄!在倭國,隻有戰死才是一種榮譽,才能留名於後世。
說明其他將領在兵敗時跑了!很不光彩!光彩的是倭國的後人把他們給隱身了,我遍查史料,都沒有!光彩?還是不光彩?倭國心中有杆秤!好了,不評論了,沒意義,就如日本以為自己能在釣魚島之戰中完勝中國海軍。乍一聽此話,我沒笑!真心沒笑!理他作甚!記住:“不能用正常的思維來看待他們”!
百濟,其亡也亦宜矣將我唐宋元明等朝代列入其史書最後一卷“諸蕃夷”的大日本敗了!敗得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這一戰,使得這個自以為強大的倭國老實了900年!老老實實裝孫子去了!直到900年後,又犯病了,被他們眼中的末等蕃夷大明給收拾得服服帖帖!
好了,不在倭國身上浪費太多口舌了,我們回到百濟!百濟叛軍的精神所在是周留城的扶餘豐,扶餘豐的精神所在是倭國水師!白江之戰後,偽王扶餘豐丟下周留城跑了,看樣子他在倭國待了這麽多年。學到了很強的逃跑本事,竟然能夠從亂軍之中全身而退。
很多史料中,都沒有標注此時扶餘豐逃往何處。後人在重述這段曆史的時候,基本都是搬照史書的記載。稱扶餘豐“不知所在,或雲奔高句麗”,其實隻要多參照一些資料,還是能夠找到答案的,《日本書紀》記載“是時,百濟王豐璋(即扶餘豐)與數人乘船逃去高(句)麗”;《大日本史》也有記載“百濟王餘豐走高麗”;《資治通鑒》在後來也有記載扶餘豐被俘並被流放到嶺南!扶餘豐逃走之後,留守周留的百濟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誌等率叛軍及倭軍攜城向唐軍投降。
周留一降,百濟境內的形勢就走上了書生將軍劉仁軌戰前預測的“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的軌跡了:“百濟盡平”!各處叛軍在頭領的帶領下紛紛走出城池,放下武器,歸順大唐。
我真懷疑這些叛軍頭領當初起兵反唐的動機不純!王室降,不代表國家必亡!若是真心反唐,何必在意王室降否?他們起兵的目的我懷疑就是為了以後撈取政治資本,大唐首征高句麗,給降官三千餘人都安排了工作,送回大唐就任,我相信,他們也知道這個事情。
所以。在扶餘豐跑路之後,紛紛投降!投降的將領裏,良莠不齊!但是我們的書生將軍劉仁軌卻在軍事之外。又展現了其犀利的識人之智!
在眾多的降將中,劉仁軌一眼看中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來讓吐蕃和突厥極為頭疼的黑齒常之!當然了,除了劉仁軌慧眼識人之外,黑齒常之的形象也不可能使他自己低調起來,史載他“長七尺”,按唐代的一尺約為現在的30公分,此人身高達2.1米!站人堆裏,不出頭都不行!黑齒常之此次算是正式列入大唐編製。我破個例,提前讓大家認識一下此人!黑齒常之簡曆姓名:黑齒常之簡稱:常之國籍:原百濟國生卒年:?
——689年仕途履曆:百濟亡前。時任二品達率、風達郡將;主要功績:以殘兵敗將擊退滅國專家蘇定方的圍剿軍!從唐軍手中解放百濟200餘城!黑齒常之投降之後,劉仁軌極為信任他。當場給兵給糧給槍,讓他與別將沙吒相如帶兵去攻打任存城!
任存城守將遲受信不識時務,拒不投降!這時唐軍中有人擔心了,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給劉仁軌提醒:這種人人麵獸心,不能信任他們啊!孫仁師這麽說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是黑齒常之率部第二次向唐軍投降!所以孫仁師等人不相信他也是情理之中的。
具體是這麽回事:三年前,百濟王室投降之後,黑齒常之很識時務,也率部向蘇定方投降了。可惜,取勝之後的唐軍開始出現了軍紀不嚴的情況,發生了多起唐兵搶劫的事件,一些百濟百姓忍無可忍開始出現抗拒行為,結果被唐兵給殺了。
黑齒常之一看這架勢,覺得自己投錯了人,就帶著十來個心腹跑到任存山,占山為王,十來天時間就拉起了一支三萬多人的部隊。這讓英雄的蘇定方大為惱火,就親自帶兵來攻打任存山。
但是因為任存山地勢險峻,叛軍又修造了很多防禦工事,再加上唐軍兵微糧少,就撤軍了!直到現在,百濟複國運動失敗,看到大勢已去,黑齒常之才再次投降!聽到孫仁師的提醒,劉仁軌堅決地表達了對二人精準的看法:我看這兩個人都是智勇兼備之人,很重視信義。
以前降而又叛,是因為投錯了人。現在我不但不追究他們的責任,反而給槍給糧,他們肯定會感恩戴德,以死效力,不用懷疑!黑齒常之沒有辜負劉仁軌的信任,帶著隊伍直接就去攻打任存城。黑齒常之不負眾望,以實際行動回報了劉仁軌對他的信任,沒費大多力氣就攻克了任存城。
自此,百濟完全徹底滅亡!在《三國史記》百濟本紀最後,史官對百濟做了一些評價,我呢,就引用其中的一句話吧:“百濟,所行多非道,……唐天子再下詔,平其怨,陽從而陰違之,以獲罪於大國,其亡也亦宜矣。”“再”是“一再,一而再”的意思!往後已經沒有百濟什麽事了,從此開始,百濟隻能存在於史書中了。
但是,對於唐軍,對於劉仁軌來說,接下來還要做很多工作!畢竟,殺的人要埋,拆的城要修,逃亡的百姓要返鄉……劉仁軌一直在致力於戰後的恢複工作,直到公元664年,長達三年之久。
高宗李治體恤劉仁軌在外辛勞,派劉仁願前來代替他,讓他回國。劉仁願跟劉仁軌的關係應該不錯,當初李義府就翻船事件就曾經暗示劉仁願找個機會找個借口殺掉劉仁軌,但是劉仁願沒有屈服於李義府的淫威,不但保護了劉仁軌,而且還大力支持他。
劉仁願來到百濟後,也勸劉仁軌回國休息,他推心置腹地對劉仁軌說:作為將軍,常年帶兵在外,很容易遭到一些人的誹謗,去年我從百濟回國後,就遭受過這麽一次。
你還是趕緊回去吧,免得惹禍上身!但是,劉仁軌再次拒絕了皇帝和劉仁願的好意!雖然有可能受到小人的誹謗,雖然有可能被扣上“謀反”的罪名!我無畏無懼!為將者,隻要有利於國家,即使承擔風險,我也將堅持下去!“人臣苟利於國,知無不為,豈恤其私”
劉仁軌還是比較懂政治的,並沒有傻傻低頭苦幹,他給皇帝上了一份奏章,提前分析了形勢:“夷人心服,眾心未安,必將生變”、“百濟、高麗,舊相黨援,倭人雖遠,亦共為影響,若無鎮兵,還成一國。”他相信,這個說辭能夠讓皇帝放心!因為他知道,滅亡百濟並不是大唐東征的最終目的,皇帝的真正目的是:“留兵海外,殄滅高句麗。”
【笑容寄語】大家先將就著看啊,我呢因為時間的原因,最近一段時間(約一個星期)可能用於更新的精力不夠。待日後,我將重新審慎,還大家一個精彩的大唐征戰史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