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麵對我大唐,能夠做的就是防守,不足為患,可以隨時來收拾;而回紇卻是來犯!不作為是不行的!於是高宗李治火速從平壤前線將契苾何力與蕭嗣業兩路大軍調回,與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作物為將軍薛仁貴等人前去迎敵反擊!為何將契苾何力與蕭嗣業調回呢?


    前麵介紹契苾何力時說過,何力為鐵勒族,與回紇、同羅、仆固同為一族,知己知彼,還有老相識,打起來也順手!蕭嗣業呢,15年前隨李世勣平定薛延陀(也是鐵勒族),對大漠環境及敵情也比較熟悉,用起來也順手!於是,在高句麗戰場上,除了蘇定方外,陸路大軍就剩下任雅相、龐孝泰等總管各部了,其實還有一個人——當初攻克沙卑城的程名振。


    但是史料上沒有留下程名振在此次戰役中的任何資料,連名字也沒有出現過,說明程名振根本沒有像樣的戰鬥或者斬獲!我不想、也不會、更不敢杜撰曆史!沒有就是沒有!那我們就把目光集中在蘇定方、任雅相、龐孝泰三路軍身上吧。


    先看任雅相,“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甲戌,浿江道大總管任雅相薨於軍”任雅相病死了!為將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為忠也!再看龐孝泰!上節中我說過,龐孝泰應該立傳,至少是進入忠義傳(所謂忠義傳,就是功績不多不足以成傳,但為國捐軀且壯烈者的專屬傳記)。


    龐孝泰,史料上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唐高祖李淵時“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四月,南州刺史龐孝泰反。陷南越州”然後……就沒有下文了,直到39年之後,現在領沃沮道行軍總管!


    在沒有標注出處的記載中。顯示龐孝泰生於公元601年,不過也基本可信。龐孝泰現在已是花甲老將了!曾叛唐,今又為唐征戰,說明他沒有因為叛唐而遭受處分!接下來的表現,將證明,他在報答大唐,報答大唐的知遇之恩!龐孝泰帶著5000廣西兵來到了平壤近郊一個叫蛇水


    。(《三國史記》地理誌中也未查到此處,無考)的地方!生於長於煙台的我,尚不習慣十月份的東北初冬!生於長於廣西的唐兵。肯定更不習慣二月份的東北寒冬!龐孝泰帶著5000子弟兵與高句麗軍隊遭遇了!高句麗軍數量不詳,但是應該比唐軍多,麵對戰鬥力遠遠在己方之上的唐軍,要做到“圍之”,恐怕至少是唐軍的五倍以上。


    畢竟,當初在駐蹕山,


    15萬大軍被3萬唐軍一舉擊潰的慘象肯定還在高句麗士兵的腦中記憶猶新!


    5000唐軍被包圍了,水土不服,敵眾我寡。勝負已分!屬下將領主張馬上突圍,與友軍會合。伺機而動!龐孝泰肯定回想到了39年前,大唐對他的知遇之恩,叛而無責。且委以重任!


    龐孝泰說出了他不願意突圍的原因:“我服侍大唐兩代(疑有誤,實為三代,高祖、太宗、高宗),過(有過錯,即為叛唐之舉)蒙恩遇,高麗不滅,吾必不還!”接著,這位知恩的總管大人又說道:“率鄉裏子弟五千餘人,今並盡死。豈一身自求生邪!”龐孝泰率軍衝向了蜂擁而至的高句麗軍隊。


    史載“舉軍沒,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雖然戰敗,但我是血灑疆場。以身報國!我用我的實際行動回報了這個盛世帝國給我的恩遇!偉大的朝鮮民族英雄淵蓋蘇文總算閃亮地親自揮了一刀,取得了史上第一次對大唐軍隊的完勝!同時,也是最後一次!最後一戰,蘇定方!陸路大軍相繼撤回,蘇定方則繼續圍困平壤!失去陸軍支援的蘇定方開始出現糧草不濟的問題,唐軍戰鬥力再強那也不是神,是人!


    是人總得吃飯,是馬總得吃草!平壤作為高句麗的國都,自然是易守難攻,隻能長期圍困,迫使其投降。所以,後勤補給的問題成為當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現今,二月的平壤,氣溫平均為零下8度。


    拋去氣候變暖因素的影響,1400年前平壤的氣溫至少也在零下10度。浿江大概是上凍了,所以靠水陸運糧就不太現實。不擔心,我大唐在朝鮮半島上還有個“小兄弟”——新羅!大唐當即令新羅火速往平壤前線運送糧草。


    此時的新羅對大唐那是言聽計從,俯首聽命!(注意,是“此時”)接到命令後,新羅王金法敏相當重視,並即刻執行,準備了2000多車,派親信大將軍金庾信等親自護送到平壤。如果這一幕能夠延續下去,蘇定方必定能夠一舉滅亡高句麗,從而打破由其自己保持的“前後滅三國”的紀錄!


    無奈,這個新羅小兄弟,辦事的決心是有的,但是辦事的能力是懷疑的!作為朝鮮半島上的國家,按理對朝鮮半島的地理、氣溫等狀況比較熟悉,但是,在此次運送糧草時,卻出現了“(運糧)人馬多凍死”的情況!


    ——哎,這組織能力!怪不得總是被人欺負,被人打得狼狽不堪!怨誰?新羅我們就甭抱太大希望了!天不滅高句麗!今年的冬天格外冷,連新羅人馬都“多凍死”了,那我們寶貴的大唐士兵怎能冤死在暴風雪中呢。於是,無奈的蘇定方撤圍而回了!


    蘇定方無須遺憾!他的記錄仍將成為世界記錄,無人可破,包括他自己在內!高句麗又僥幸躲過了一劫!不過,不用開心,也沒活多長!僅僅六年而已!是我的,跑都跑不掉!是我的,躲都躲不掉!我大唐還會回來的!再回首時,你高句麗將隻能存在於史冊上了


    兄弟鬩於牆公元666年,淵蓋蘇文死了!自古有蓋棺定論之說,淵蓋蘇文的一生算是悲催的一生!他在朝鮮曆史上留下的光輝事跡主要有兩個,一是殘暴弑君,殘暴到什麽程度呢?


    將高句麗王高建武殺死後,竟殘忍地分屍。並將碎屍棄於溝中;這第二個事跡呢,就有點說頭了。第二個事跡就是成功抵禦了大唐要滅亡高句麗的企圖。寫了以上那麽多,大家也看出來了。唐之所以兩征高句麗失敗的原因,實在是沒淵蓋蘇文什麽事兒。


    首征高句麗。如果說有功勞,是人安市城主的功勞;再征高句麗,唐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兵臨平壤,若非天降大雪,氣溫極低,恐怕直接就亡了。由淵蓋蘇文親自指揮的戰役,見於史冊的也就是蛇水之戰,全殲了龐孝泰水土不服的5000廣西兵!


    淵蓋蘇文。你說他不懂軍事,有點冤枉他,畢竟他創造了一套高句麗運用地行雲流水的“王八戰法”;你要說他懂軍事,能打仗?唉……不可否認,淵蓋蘇文是個能人,否則不可能攝政24年而無恙!他是個能人,但是,僅僅是對自己人而言!用中國人的說法,他就是個“窩裏橫”的人!


    淵蓋蘇文總算死了,解脫了!不用再因大唐的騷擾而噩夢連連了!他解脫了。但他的後代、他的高句麗的故事還得進行下去!淵蓋蘇文有三個兒子,長子淵男生(即第2節中守鴨綠江的淵蓋男生),次子淵男建。三子淵男產!他的這三個兒子,都比較有個性!長子淵男生,識時務!次子淵男建,有血性!三子淵男產,善投機!


    淵蓋蘇文死的時候,安排得挺好,長子淵男生繼承大莫離支的職位,繼續由他們淵氏攝政,掌控高句麗的實際統治大權。不過。安排歸安排,但執行起來就是另一回事兒了。什麽情況呢?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唐高祖李淵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結果次子李世民不服,把李建成並兄弟李元吉殺了。是為“玄武門之變”!淵蓋蘇文的次子淵男建可能也知道這個“玄武門之變”,被人一忽悠,就也想搞個“平壤之變”!


    具體是這麽回事兒!淵男生繼承大莫離支的職位後,新官上任嘛,總得到各處巡視一番,一是樹立一下自己的地位;二是順便熟悉下國情。他這安排,真是損己利人,而且還是利了兩撥人!淵男生就離開了平壤,到各地巡視了,留下兩個弟弟淵男建、淵男產在國都代理國政。


    我相信,淵蓋蘇文在世時,他這三個兒子肯定為了爭奪繼承權曾經明爭暗鬥、拉幫結夥過;而高句麗的王公大臣們,肯定也為了以後的前程,紛紛進行了投機。


    在不斷的爭奪繼承權的鬥爭中,他們逐漸形成了兩派,一個是長子淵男生派;


    一個是淵男建及淵男產派!淵男生前腳剛出了都城巡視去了,後腳就有人來到淵男建和淵男產耳邊忽悠了:先前爭奪繼承權的時候,淵男生苦於你們兩個弟弟的競爭,一直記恨在心,他總想找個機會除掉你們兩個。


    不如先下手為強!稍明白事理的人就知道,這是*裸的造謠!競爭是必然的,但想除掉兩個兄弟是空穴來風的!如果淵男生真的“記恨在心,意欲除之”他們兩兄弟,怎麽可能還放心的讓他們代理國政呢?幸運的是,淵男建和淵男產沒相信!淵男建與淵男產肯定得罪過人!


    不甘心的好事者又跑到正在外出巡的淵男生身邊造謠:你的兩個弟弟怕你回都後奪了他們的權,打算關緊國都城門,不讓你回去了!


    幸運的是,淵男生也沒相信!不過雖然他沒有相信謠言,但他還是不放心,就做了一件極為蹩腳的事情:暗中派了一個親信回平壤去探查並順便監視一下兩個兄弟的情況。沒成想他的這個親信辦事很不力,竟然被兩兄弟給逮著了。


    這次完蛋了,淵男生親手毀了兄弟間的信任!“竟然派人監視我們!”於是淵男建就自立為大莫離支,並且與弟弟淵男產以高句麗王的名義詔淵男生回京!淵男生也不傻,肯定不敢回去!矛盾公開化了,謠言成真了!


    淵男建先殺了留守國都的淵男產的兒子淵獻忠!然後發兵攻打淵男生!淵男生一看這架勢,直接跑到了國內城(今吉林集安附近),並召集了靺鞨、契丹兩族的軍隊,對抗淵男建。兄弟背叛,兒子被殺!


    淵男生很識時務,索性投降大唐算了!氣憤填膺的淵男生讓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淵獻誠來到長安,表示歸順並乞求援兵!淵獻誠來到長安,將事變的前後經過向高宗做了詳細的匯報,希望高宗能夠做主,畢竟,名義上,我高句麗還是您的屬國,屬國不穩定了,宗主國有責任加以管教的。


    淵男生之所以願意在這個時候歸順大唐,除了被兄弟逼得走投無路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高句麗國內局勢穩定,淵蓋蘇文仍在世,尚且難以抵擋大唐的最後一擊;如今高層離析內鬥,民不聊生,若唐來擊,亡國必矣!淵男生對形勢分析得比較透徹,看得比較明白!順帶提一句,除了淵男生之外,高句麗還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也很識時務——淵蓋蘇文的弟弟、淵男生的叔叔——淵淨土,也“割地請降”了。


    淵淨土是守衛高句麗南部邊境的高級將領,看到國內局勢混亂後,就帶著“12城,763戶,3543人,24屬官”就近向新羅投降了。當然了,作為宗主國,大唐完全有理由在自己的史書上記載為:“蓋蘇文弟淨土亦請割地降”。降的是我大唐,你新羅的主權是不能自主的!


    高句麗已亂,此時不取,更待何時!公元666年六月初七高宗李治當即組建三征高句麗之先遣軍:以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作為先遣軍主帥,以淵獻誠為右武衛將軍,作為先遣軍的向導,率兵救援淵男生,先期會合,再圖後舉!另以左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偘為行軍總管,隨軍一起出擊高句麗。先遣軍出發後,皇帝又做了個很明智的安排,派出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和左監門將軍李謹行率軍為後援!(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