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決定很明智!高宗還是知人的!為什麽這麽說?按慣例,先來認識下幾位新麵孔!1、先遣軍龐同善,太宗朝48功臣之一龐卿惲之子,在史料上基本就是露了下臉:“子同善,右金吾大將軍”,史書上再沒有關於龐同善的其他記載,無論是南征北討,還是鎮壓叛亂,都沒有,那就奇怪了,沒有功績,卻能官至右金吾大將軍,怎麽回事?這就得拚爹了!
他爹龐卿惲在“玄武門之變”中跟對了人,在弑殺李建成時出了很大力,李世民為了回報他,就封了他個右驍衛將軍。別人對龐同善有過一句話評價“龐同善雖不善鬥,而持軍嚴整。”
也就是說這人打仗不是長項,但帶隊行,做做政治工作是可以的!不過,此次征討高句麗,要的就是打仗,政治,是沒必要的!不擔心,龐同善也沒差到哪兒去,即使不行,還有薛仁貴在後為援呢。2、先遣軍營州都督高偘,高偘的知名度很低,在座的認識他的沒幾個人,可能一個也沒有。不過,他的孫子知名度很大,他孫子是個詩人,寫過一首詩《燕歌行》。
現在大家有點眉目了吧?如果還是沒有,就看看這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詩肯定聽說過,他的孫子就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高適,在史書上可有立傳,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他爺爺強!回頭看看高偘,他的出場率比龐同善高一點,但也沒有立傳。
此人以前見於史冊的軍事方麵的記載還不錯,不但不錯,還很利落:十七年前,即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時為右驍衛郎將的高偘奉太宗之命率回紇、仆固兩族兵出擊出爾反爾的突厥車鼻可汗阿史那斛勃(詳見後篇),高偘愣是把阿史那斛勃從堂堂的突厥可汗打成了孤家寡人、打得落荒而逃,還沒逃掉。被高偘生俘了!
這個車鼻可汗阿史那斛勃確切說是後突厥的首領,那突厥呢?早在更早的630年。就被李世勣和李靖聯手給滅了!也就是說,高偘是做善後工作的——大將滅國,高偘收拾殘局!以後,高偘從事的也將繼續是這個工作!以後再說吧。
3、認識下先遣軍最後一位新人——左監門將軍(禁軍)李謹行!李謹行靺鞨人,史載“偉容貌,勇蓋軍中”!這是個厲害的角色,在以後的掃尾戰中我們會認識他,今天我們就簡單介紹下。就一句話,他很厲害,他老婆也很厲害!大家拭目以待!好了,新人交流會就到這裏,切入正題,大家也等急了,我也等急了!
公元666年九月(高句麗亡前整整兩年)很簡單,先遣軍進入高句麗境內,史載“龐同善大破高句麗兵”,龐同善與淵男生會合了。皇帝李治下詔任淵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也就是說,確定了淵男生的“高奸”身份!讓他死心塌地為大唐滅高句麗出力!
一支先遣軍分隊。一個沒帶過兵的龐同善都能“大破高句麗兵”,高句麗也實在太窩囊了!淵男建頭疼了!他不知道,還有讓他更頭疼的!
公元666年十二月(高句麗亡前一年零九個月)大唐皇帝高宗李治任命英國公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率兩萬大軍出擊高句麗!
李世勣最後一戰!致命一擊!廉頗老矣?英公未老!玩夠了,從先帝太宗親征開始,至今,已經22年了,是時候結束這一切了!我已經沒有耐心陪你繼續玩下去了!我未嚐沒有做過努力,為了徹底滅亡你,我先收拾了百濟。我也曾派出了滅國專家蘇定方,也曾派出了獨耳將軍契苾何力!然。天不遂人願!
自663年開始,國基本無事。我可以騰出手來專門收拾你了!公元666年十二月(高句麗亡前一年零九個月)高宗李治以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開府儀同三司、司空、英國公李世勣為主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組建遼東道大軍,繼先期出發的契苾何力、薛仁貴的先遣軍之後,征討高句麗!以司列少常伯郝處俊(善用兵)為遼東道副大總管,作為李世勣的副手。
以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總是讓人失望)為水軍總管兼運糧使,這一路的主要工作就是為大軍運糧,在戰役中,基本沒事!令劉仁願為畢列道行軍總管,自百濟出兵高句麗南方;令金待問為海穀道行軍總管,自新羅出兵高句麗南方;
圍殲高句麗的大軍初步組建完畢,各路大軍分頭擊敵,進入高句麗境內,目標:平壤!好了,各路大軍還在路上,得走一會兒,那我們回頭看看高句麗這邊近況如何,他們最近弄明白了一件事情:淵男建或者說高句麗百姓不需疑惑了,一個困擾他們幾百年的讖語(讖chèn:預言、預兆)總算得到了認證!高句麗曆史上有一本書《高句麗秘記》,裏麵有一句話:“不及九百年,當有八十大將滅之”他們曾以為將會有八十個將軍來滅亡自己,而今發現,一直理解錯了,不是八十個,而是八十歲!這位大將就是我們的大軍主帥——李世勣!
最後一戰!李世積!高句麗錯了,李世積今年才74歲!離80死還早著呢。不過,也沒錯得太離譜,74歲的老人跟80歲的老人也機會沒多大差別!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李世積再次跨上戰馬,舉起戰刀,為了這個盛世帝國,揮出最後一擊!
同樣是在料峭的寒冬,踏上千裏冰封的東北大地,老驥伏櫪,尚且誌在千裏,我還沒老!這個盛世帝國不但給了我至上的榮耀,更給了我留名千載的舞台!顫抖乏力的手,抑製不住我的興奮!或許,征戰沙場。才是我最終的歸宿!我理解,聖上的必得之心,我無怨無悔。我將用完美的答卷來為自己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我12歲時,身為強盜。逢人便殺!我14歲時,身為草寇,遇到不順眼的人就殺!我17歲時,身為義軍,行軍打仗麵對敵人時才殺!我20歲時,始為大將,殺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不被殺!今天。率兵出征高句麗,滅你,是拯救你!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不會再遭受戰火的荼毒!此役若不勝,後續的征討將連綿不絕,受苦的終究是無辜的百姓!包括你高句麗的,包括我大唐的!必勝!為天下!
公元667年9月(高句麗亡前一年)“新城,高(句)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李世積率軍走的還是首征高句麗的路線,首站選擇的是新城!新城的戰略位置及險要在第一章中描述過。一個詞:易守難攻!新城可以說是高句麗西北邊防大門上的一把鎖,撬開了,門也就開了!甭分析了。打吧!
唐軍在新城西南方向一座臨城的山上安營紮寨,攻一會兒,歇一會兒,勞逸結合,不是太辛苦!
城中倒是被折磨地不輕,不過,唐軍不要太悠閑,有句話叫做: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新城爆發了!新城城主決意抵抗到底!決心不錯!
新城市民也很苦悶。你每次來,都先來打我們。雖然沒被攻克過,但是整天提心吊膽的過日子是很折磨人的!這麽多年了。又是首征、又是騷擾、今兒個又來了!這日子還讓不讓人過?新城百姓出離憤怒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照樣,得市民者,得城池!新城市民忍無可忍了,決定爆發一次!唐軍似乎有危險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能淹沒一切!這些市民中有一個代表——師夫仇!
師夫仇帶著幾個市民直接找到新城城主!看到這些普通的市民怒氣衝衝地找到自己,城主肯定開心了:民心若此,何愁不勝!
不過,等等,這些仁兄手上拿的兵器不是刀槍劍戟,而是一捆捆繩子,用繩子克敵?高人呐!城主正由衷地暗暗讚佩的時候,師夫仇竟將繩子套到了他身上,把措手不及的城主五花大綁捆起來了!
得嘞,跟我走吧!師夫仇直接把城主牽到城門口,開門,直奔唐軍大營,投降!這一幕始料未及,守兵傻眼兒了!頭都沒了,這仗沒法打了,一起降了吧,據說大唐是優待俘虜的!
戰俘營雖然不如城裏自由,但是至少能夠睡個安穩覺了!史載: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李世積旗開得勝,於是安排契苾何力駐防新城,自己親自帶兵繼續東進!迎接李世積的將是“橫掃千軍如卷席”!但是駐防的契苾何力也將上演他最後的一幕!極為囂張的一幕!
“王八戰法”深析李世積率領大軍出發了,留下契苾何力一個人獨守孤城!中朝韓的史料都沒有表明契苾何力此時手上有多少兵力,有人根據臆斷認為契苾何力隻有區區2000兵力,我認為不可信!李世積大軍在攻克新城前,並沒有經曆過任何戰鬥,所以李世積此次進入高句麗境內,仍然是采取的奇襲戰術,從其他防守薄弱甚或無防守的地區繞道進入高句麗,兵臨新城。
也就是說,高句麗的防守主力沒有受損,仍然保存著相當強的實力陳列在邊境地區。那麽高句麗的主力現在何處呢?
我們有必要來深刻認識一下淵蓋蘇文為高句麗創造的“王八戰法”,同時呢,也是對高句麗亡國做一個提前的防禦策略做一個分析(這裏我就不賣關子了,其實也沒關子賣了,高句麗必亡,沒有任何僥幸心理!沒有任何天助!)“王八戰法”中對於中原宗主國方向的防禦配置基本如下:第一道防線:無邊遼澤及遼河天險。
遼澤,通俗稱就是遼河流域的沼澤。什麽是沼澤?大家基本都清楚,遠看去,像是草原。
不同於草原的是,草叢上方會籠罩著陰蒙的濃霧,在草叢的下方,則是交錯的暗流、泛濫的積水、腐爛的動植物,基本沒有承載力,若不留神,一腳踩上去,直接就陷下去!那真是輕則道路泥濘阻斷,重則汪洋一片!
很要命!如果你幸運地成功渡過了遼澤,也不要太開心,因為前麵還有一條遼河,照樣是天險!高句麗軍不可能把大軍駐防在遼澤,但是可以駐防在遼河,擊你於半渡!這才是要命的!
高句麗的這第一道防線給中原宗主國曾造成了很大的麻煩,55年前(公元612年),隋煬帝率號稱200萬大軍征討高句麗時,走的就是這條路線,在被遼澤吞噬了大量士兵之後來到遼河邊,結果在強渡遼河之戰中,接連損失了左屯衛將軍麥鐵仗、虎賁郎將錢世雄和孟叉三員大將!第二道防線:邊境眾多山城。
如第一章中提到的新城、遼東城、安市城、建安城等等,這些城池大都建在山上,城牆高大、重兵駐防、糧草充足。
太宗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嚴格來說就是被這些山城把刀給砍鈍了,不得已才回去磨刀的!
第三道防線:縱深防禦的眾多城池以及鴨綠江天險。這些城池以前提到過的有國內城、泊汋城等,然後配以諸多小城,按今天說法就叫做衛星城。城內駐紮兵力不如第一道防線,城池也不如第一道防線的山城高厚堅固。主要目的是遲滯敵軍進軍速度,為組織反擊力量爭取時間!
第四道防線:國都平壤。這個,就等大軍圍困平壤時再介紹吧。趕緊省點時間回去找找高句麗的防守主力部隊在哪裏吧!他們比較孤單,李世積理都沒理他們就直接長驅直入了!太不尊重人了!太瞧不起人了!
我們可是重兵集團呢,招呼也不打一聲就走了?你將為你的無禮付出代價!李世積!你會後悔的!
李世積的計劃上篇中在發牢騷的重兵集團就是淵男建集結的防守主力,兵力達15萬!這是其亡國前能夠集結的最大的機動兵力,此時仍駐紮在遼河一帶,計劃憑借遼河天險阻擋唐軍。(未完待續)
他爹龐卿惲在“玄武門之變”中跟對了人,在弑殺李建成時出了很大力,李世民為了回報他,就封了他個右驍衛將軍。別人對龐同善有過一句話評價“龐同善雖不善鬥,而持軍嚴整。”
也就是說這人打仗不是長項,但帶隊行,做做政治工作是可以的!不過,此次征討高句麗,要的就是打仗,政治,是沒必要的!不擔心,龐同善也沒差到哪兒去,即使不行,還有薛仁貴在後為援呢。2、先遣軍營州都督高偘,高偘的知名度很低,在座的認識他的沒幾個人,可能一個也沒有。不過,他的孫子知名度很大,他孫子是個詩人,寫過一首詩《燕歌行》。
現在大家有點眉目了吧?如果還是沒有,就看看這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詩肯定聽說過,他的孫子就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高適,在史書上可有立傳,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他爺爺強!回頭看看高偘,他的出場率比龐同善高一點,但也沒有立傳。
此人以前見於史冊的軍事方麵的記載還不錯,不但不錯,還很利落:十七年前,即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時為右驍衛郎將的高偘奉太宗之命率回紇、仆固兩族兵出擊出爾反爾的突厥車鼻可汗阿史那斛勃(詳見後篇),高偘愣是把阿史那斛勃從堂堂的突厥可汗打成了孤家寡人、打得落荒而逃,還沒逃掉。被高偘生俘了!
這個車鼻可汗阿史那斛勃確切說是後突厥的首領,那突厥呢?早在更早的630年。就被李世勣和李靖聯手給滅了!也就是說,高偘是做善後工作的——大將滅國,高偘收拾殘局!以後,高偘從事的也將繼續是這個工作!以後再說吧。
3、認識下先遣軍最後一位新人——左監門將軍(禁軍)李謹行!李謹行靺鞨人,史載“偉容貌,勇蓋軍中”!這是個厲害的角色,在以後的掃尾戰中我們會認識他,今天我們就簡單介紹下。就一句話,他很厲害,他老婆也很厲害!大家拭目以待!好了,新人交流會就到這裏,切入正題,大家也等急了,我也等急了!
公元666年九月(高句麗亡前整整兩年)很簡單,先遣軍進入高句麗境內,史載“龐同善大破高句麗兵”,龐同善與淵男生會合了。皇帝李治下詔任淵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也就是說,確定了淵男生的“高奸”身份!讓他死心塌地為大唐滅高句麗出力!
一支先遣軍分隊。一個沒帶過兵的龐同善都能“大破高句麗兵”,高句麗也實在太窩囊了!淵男建頭疼了!他不知道,還有讓他更頭疼的!
公元666年十二月(高句麗亡前一年零九個月)大唐皇帝高宗李治任命英國公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率兩萬大軍出擊高句麗!
李世勣最後一戰!致命一擊!廉頗老矣?英公未老!玩夠了,從先帝太宗親征開始,至今,已經22年了,是時候結束這一切了!我已經沒有耐心陪你繼續玩下去了!我未嚐沒有做過努力,為了徹底滅亡你,我先收拾了百濟。我也曾派出了滅國專家蘇定方,也曾派出了獨耳將軍契苾何力!然。天不遂人願!
自663年開始,國基本無事。我可以騰出手來專門收拾你了!公元666年十二月(高句麗亡前一年零九個月)高宗李治以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開府儀同三司、司空、英國公李世勣為主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組建遼東道大軍,繼先期出發的契苾何力、薛仁貴的先遣軍之後,征討高句麗!以司列少常伯郝處俊(善用兵)為遼東道副大總管,作為李世勣的副手。
以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總是讓人失望)為水軍總管兼運糧使,這一路的主要工作就是為大軍運糧,在戰役中,基本沒事!令劉仁願為畢列道行軍總管,自百濟出兵高句麗南方;令金待問為海穀道行軍總管,自新羅出兵高句麗南方;
圍殲高句麗的大軍初步組建完畢,各路大軍分頭擊敵,進入高句麗境內,目標:平壤!好了,各路大軍還在路上,得走一會兒,那我們回頭看看高句麗這邊近況如何,他們最近弄明白了一件事情:淵男建或者說高句麗百姓不需疑惑了,一個困擾他們幾百年的讖語(讖chèn:預言、預兆)總算得到了認證!高句麗曆史上有一本書《高句麗秘記》,裏麵有一句話:“不及九百年,當有八十大將滅之”他們曾以為將會有八十個將軍來滅亡自己,而今發現,一直理解錯了,不是八十個,而是八十歲!這位大將就是我們的大軍主帥——李世勣!
最後一戰!李世積!高句麗錯了,李世積今年才74歲!離80死還早著呢。不過,也沒錯得太離譜,74歲的老人跟80歲的老人也機會沒多大差別!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李世積再次跨上戰馬,舉起戰刀,為了這個盛世帝國,揮出最後一擊!
同樣是在料峭的寒冬,踏上千裏冰封的東北大地,老驥伏櫪,尚且誌在千裏,我還沒老!這個盛世帝國不但給了我至上的榮耀,更給了我留名千載的舞台!顫抖乏力的手,抑製不住我的興奮!或許,征戰沙場。才是我最終的歸宿!我理解,聖上的必得之心,我無怨無悔。我將用完美的答卷來為自己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我12歲時,身為強盜。逢人便殺!我14歲時,身為草寇,遇到不順眼的人就殺!我17歲時,身為義軍,行軍打仗麵對敵人時才殺!我20歲時,始為大將,殺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不被殺!今天。率兵出征高句麗,滅你,是拯救你!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不會再遭受戰火的荼毒!此役若不勝,後續的征討將連綿不絕,受苦的終究是無辜的百姓!包括你高句麗的,包括我大唐的!必勝!為天下!
公元667年9月(高句麗亡前一年)“新城,高(句)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李世積率軍走的還是首征高句麗的路線,首站選擇的是新城!新城的戰略位置及險要在第一章中描述過。一個詞:易守難攻!新城可以說是高句麗西北邊防大門上的一把鎖,撬開了,門也就開了!甭分析了。打吧!
唐軍在新城西南方向一座臨城的山上安營紮寨,攻一會兒,歇一會兒,勞逸結合,不是太辛苦!
城中倒是被折磨地不輕,不過,唐軍不要太悠閑,有句話叫做: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新城爆發了!新城城主決意抵抗到底!決心不錯!
新城市民也很苦悶。你每次來,都先來打我們。雖然沒被攻克過,但是整天提心吊膽的過日子是很折磨人的!這麽多年了。又是首征、又是騷擾、今兒個又來了!這日子還讓不讓人過?新城百姓出離憤怒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照樣,得市民者,得城池!新城市民忍無可忍了,決定爆發一次!唐軍似乎有危險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能淹沒一切!這些市民中有一個代表——師夫仇!
師夫仇帶著幾個市民直接找到新城城主!看到這些普通的市民怒氣衝衝地找到自己,城主肯定開心了:民心若此,何愁不勝!
不過,等等,這些仁兄手上拿的兵器不是刀槍劍戟,而是一捆捆繩子,用繩子克敵?高人呐!城主正由衷地暗暗讚佩的時候,師夫仇竟將繩子套到了他身上,把措手不及的城主五花大綁捆起來了!
得嘞,跟我走吧!師夫仇直接把城主牽到城門口,開門,直奔唐軍大營,投降!這一幕始料未及,守兵傻眼兒了!頭都沒了,這仗沒法打了,一起降了吧,據說大唐是優待俘虜的!
戰俘營雖然不如城裏自由,但是至少能夠睡個安穩覺了!史載: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李世積旗開得勝,於是安排契苾何力駐防新城,自己親自帶兵繼續東進!迎接李世積的將是“橫掃千軍如卷席”!但是駐防的契苾何力也將上演他最後的一幕!極為囂張的一幕!
“王八戰法”深析李世積率領大軍出發了,留下契苾何力一個人獨守孤城!中朝韓的史料都沒有表明契苾何力此時手上有多少兵力,有人根據臆斷認為契苾何力隻有區區2000兵力,我認為不可信!李世積大軍在攻克新城前,並沒有經曆過任何戰鬥,所以李世積此次進入高句麗境內,仍然是采取的奇襲戰術,從其他防守薄弱甚或無防守的地區繞道進入高句麗,兵臨新城。
也就是說,高句麗的防守主力沒有受損,仍然保存著相當強的實力陳列在邊境地區。那麽高句麗的主力現在何處呢?
我們有必要來深刻認識一下淵蓋蘇文為高句麗創造的“王八戰法”,同時呢,也是對高句麗亡國做一個提前的防禦策略做一個分析(這裏我就不賣關子了,其實也沒關子賣了,高句麗必亡,沒有任何僥幸心理!沒有任何天助!)“王八戰法”中對於中原宗主國方向的防禦配置基本如下:第一道防線:無邊遼澤及遼河天險。
遼澤,通俗稱就是遼河流域的沼澤。什麽是沼澤?大家基本都清楚,遠看去,像是草原。
不同於草原的是,草叢上方會籠罩著陰蒙的濃霧,在草叢的下方,則是交錯的暗流、泛濫的積水、腐爛的動植物,基本沒有承載力,若不留神,一腳踩上去,直接就陷下去!那真是輕則道路泥濘阻斷,重則汪洋一片!
很要命!如果你幸運地成功渡過了遼澤,也不要太開心,因為前麵還有一條遼河,照樣是天險!高句麗軍不可能把大軍駐防在遼澤,但是可以駐防在遼河,擊你於半渡!這才是要命的!
高句麗的這第一道防線給中原宗主國曾造成了很大的麻煩,55年前(公元612年),隋煬帝率號稱200萬大軍征討高句麗時,走的就是這條路線,在被遼澤吞噬了大量士兵之後來到遼河邊,結果在強渡遼河之戰中,接連損失了左屯衛將軍麥鐵仗、虎賁郎將錢世雄和孟叉三員大將!第二道防線:邊境眾多山城。
如第一章中提到的新城、遼東城、安市城、建安城等等,這些城池大都建在山上,城牆高大、重兵駐防、糧草充足。
太宗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嚴格來說就是被這些山城把刀給砍鈍了,不得已才回去磨刀的!
第三道防線:縱深防禦的眾多城池以及鴨綠江天險。這些城池以前提到過的有國內城、泊汋城等,然後配以諸多小城,按今天說法就叫做衛星城。城內駐紮兵力不如第一道防線,城池也不如第一道防線的山城高厚堅固。主要目的是遲滯敵軍進軍速度,為組織反擊力量爭取時間!
第四道防線:國都平壤。這個,就等大軍圍困平壤時再介紹吧。趕緊省點時間回去找找高句麗的防守主力部隊在哪裏吧!他們比較孤單,李世積理都沒理他們就直接長驅直入了!太不尊重人了!太瞧不起人了!
我們可是重兵集團呢,招呼也不打一聲就走了?你將為你的無禮付出代價!李世積!你會後悔的!
李世積的計劃上篇中在發牢騷的重兵集團就是淵男建集結的防守主力,兵力達15萬!這是其亡國前能夠集結的最大的機動兵力,此時仍駐紮在遼河一帶,計劃憑借遼河天險阻擋唐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