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關於薛仁貴的成長經曆就回放到此,時間很緊,前線又出事兒了,需要薛將軍火速前去救場!


    新城之戰依然隻是擊潰高句麗重兵,其有生力量尚存,剩下的十餘萬敗軍一路向北撤退到金山城。


    既然是敗軍,那就由高偘前去追擊吧。“以前”和“以後”的事實將會證明,高偘確實適合擔任掃清殘敵的任務。不過,那是以前和以後的事,不是現在!高偘率軍向北追擊敵軍,畢竟,落水狗還是好打的。不過,高偘忽略了一個問題,落水狗也是狗,逼急了照樣跳牆!


    龜縮在金山城內的敵軍發現來的又是高偘,便出城野戰了。薛仁貴我打不過,但是打你高偘是不難的。十餘萬高句麗軍重新排兵布陣,聲勢浩大。夠了,堂堂十餘萬大軍,竟然被你們一而再羞辱,知恥而後勇!金山將是唐軍的墳場、墓地!不能再退了,不能再敗了!即使不是為了高句麗,隻是為了軍人的榮譽!決戰!金山!高句麗勇氣可嘉!不過,勇氣也是有區別的,有匹夫之勇,有智者之勇!而高句麗的勇氣,恰恰不是後者!


    高偘也就是能欺負下被拔了牙的狗,麵對已經被契苾何力和薛仁貴連續擊敗兩次的潰軍,唐軍竟然戰“不利”——通俗講就是戰敗了!這一敗,後果很嚴重!敗出事兒了!以前都是唐軍追著高句麗軍跑,今天,高句麗軍總算出了一口氣,可以追著唐軍跑了!被長期打壓的人,一朝得誌,便會更加氣焰囂張!高句麗軍士氣大振。“乘勝逐北”——《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寶藏王》十餘萬高句麗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追擊著高偘部,畢竟,擊敗曾經的勝者對於軍人來講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如果讓高句麗軍就這樣追下去。前麵契苾何力、薛仁貴的努力全都白費了。


    高句麗軍正追地興起的時候,薛仁貴來了!薛仁貴的出場方式總是很高調!在駐蹕山下。以一己之力攪亂15萬大軍!而今,在金山,薛仁貴將再次證明自己的實力!


    狹路相逢勇者勝麵對蜂擁而至的敵軍,已經貴為從三品左武衛將軍的薛仁貴再次一馬當先、率部迎頭逆擊!從中路突破高句麗軍陣,將十餘萬敵軍一分為二。中路突破後,薛仁貴再次蹂陣而入,左突右衝,毫無懼色。視十萬敵兵如草芥耳,視敵陣如閑庭!領導是最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薛仁貴打高句麗已經打順手了,麵對薛仁貴,高句麗軍也被打出了心理陰影。這個如鬼似魅的人物恐怕是永遠也戰勝不了了。高句麗軍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經到了極限,此人曾累計擊潰我高句麗40餘萬人次的大軍,陣斬我豆方婁、溫沙門兩員大將,斬殺我累計萬餘將士,俘虜我百餘員將軍大臣……麵對這個雙手沾滿高句麗鮮血的凶神惡煞,高句麗軍徹底奔潰了。史載“大破高(句)麗,斬首五萬餘級”——《資治通鑒》


    金山之戰是薛仁貴一生的巔峰之戰!不但擊敗十餘萬敵軍。更是斬首五萬餘級!這個龐然大物總算被打殘了!


    關於此戰薛仁貴殺敵的真實數目史書記載略有出入,我一一列出,答案大家自己分析。不難:“(高句麗)眾即潰,斬馘五千”(馘:guo古時戰爭中,以割下敵人左耳來計數報功)——《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賊眾大敗,斬首五萬餘級”——《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大破高(句)麗,斬首五萬餘級”——《資治通鑒》唐紀十七“賊大敗,斬首五萬餘級”——《冊府元龜》卷九百八十六外臣部征討第五“大破之,斬首五萬級”——《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薛仁貴引兵橫擊,殺我軍五萬餘人”——《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九……雖然有出入,但是大家也能看出來到底斬殺了多少人!


    剩下的幾萬敗軍一哄而散。相信他們打死也不會再來跟唐軍對陣了。明顯不是一個級別的。丟掉性命事兒小,但一而再地敗於同一人手下。顏麵何存!


    薛仁貴攜戰勝之軍威,一舉連克南蘇(今遼寧撫順鐵背山)、木底(今遼寧新賓縣木奇鎮)、蒼岩(今吉林通化南)三座城池。與來自國內城方向的淵男產會合了。在這裏。薛仁貴收到了皇帝李治的親筆嘉獎令:“金山大陣,凶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


    至此,高句麗北部領地已經被唐軍於東西方向從中間隔斷了(具體,可參照1月19日發布的地圖,東起國內城,西至新城之間的城池,已經悉數為唐軍攻克,此線以北地區,完全孤立於高句麗本土之外了)。被隔於北部的地區通稱扶餘川,扶餘川的戰略要地就是扶餘城。


    隻要攻克重地扶餘城,則高句麗北部餘城自下,唐軍便可放心大膽地難進。攻克蒼岩城之後,薛仁貴讓大軍休整。四個月後,部隊休整完畢,薛仁貴決定出兵扶餘城。但是,薛仁貴的提議被其他將領們否決了,他們的理由是:“兵少”!薛仁貴心意已決,兵少?沒關係,給我2000兵馬足矣!


    “在主將善用耳,不在多也”——薛仁貴薛仁貴帶著2000精兵出發了。薛仁貴絕非匹夫之勇。新城一戰,金山再戰。不但打掉了高句麗企圖負隅頑抗的決心,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我大唐將士高昂的士氣。再者,兩次大戰,也讓我薛仁貴威名遠揚!接下來的戰鬥,不再僅僅是刀光劍影的廝殺了,而是心理戰,威懾戰!此時的高句麗軍,畏懼的不隻是唐軍的眾寡了,而是唐軍的存在!隻要唐軍出現於你麵前,你隻有兩條路可走:被擊敗,或者投降!


    帶著自信的薛仁貴出發了!扶餘城的敵軍或許為自己沒有與高宗朝第一名將薛仁貴交過手而怕留下遺憾,竟然“以己之短攻敵之長”了。出城前來阻擊。畢竟,留下“與之戰,被斬殺xx人”的記載。總比隻留下“望風請降”的記載強多了。那我薛仁貴就成全你們!戰鬥過程很簡單,史載:“賊眾來拒。逆擊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高句麗北部諸城徹底放棄了抵抗!


    公元668年二月二十八日(高句麗亡前七個月)薛仁貴攻克扶餘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降。”高句麗北部地區全部臣服於大唐,北部平矣。薛仁貴為李世勣的大軍創造了安全無憂的後方環境,使得李世勣可以放手南下,進軍平壤。平定高句麗北部地區後,薛仁貴便也率軍南下了,他的目標也是平壤。


    好了。薛仁貴將軍在高句麗滅亡前(注意是滅亡前)的故事到這裏也進入尾聲了,接下來,他也將與契苾何力一樣,成為李世勣的副手,同李世勣一道,為滅亡高句麗繼續征戰。


    在薛將軍大鬧高句麗時,發生了幾件事情,比較有趣的事情。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吧。其中一件事情告訴我們,有才可以,但是不要賣弄才華。否則會落得跟三國楊修一樣的下場,輕則罷官,重則砍頭!


    以上是李世勣、契苾何力、薛仁貴等人率領的唐軍主力之戰況。橫掃了一切敢於阻擋大軍前進的高句麗敵對勢力。那麽其他幾路偏師的戰況如何?我們回過頭來分別看看,先看令人振奮的吧。第一路偏師:郝處俊部“卿(郝處俊)之遠識,非眾人所及也”——唐高宗李治公元667年,約10月份!安市城下。已經60歲高齡的遼東道(一說浿江道)行軍副大總管、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郝處俊率軍抵達安市。對於安市這座城市,大家比較熟悉了。無論在隋時、還是在唐時,都沒有被攻克過。安市城內的守軍自以為戰鬥力超常,在其北部15萬大軍被唐軍一口口吞噬掉後,仍然膽敢主動出擊。不過,這也不怪他們。郝處俊太沒有名氣了。先來認識下副大總管郝處俊先生,我盡量簡單介紹。因為此人在軍事方麵就露了這一次臉。(關於郝處俊的介紹,我就一言概之其一生吧。不同於之前對武將們的介紹。)郝處俊。安州安陸人(今湖北安陸),喜歡讀書,官至中書令(丞相)、太子少保,死後被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絕對的高官,後人給予他的評價主要有:直言敢諫、為官清廉等。不但是個大官,也是個好官!另外,他還有一個身份,能與千古名人攀上親戚,而且關係不太遠——詩仙李白。李白的嶽父是郝處俊的姑表兄弟!好了,李白出生,還得三十多年後,先看眼下到底發生了什麽讓人振奮的事情。此次率軍出征是郝處俊的戰場首秀,到底是文官,不懂得行伍之事,郝總管率軍來到安市城下時,大軍亂糟糟的,竟然不先把陣型擺好,就一個人躲帳篷裏坐在躺椅上飲酒小酌。安市守軍還是善於發現軍機的,看此情景,三萬大軍疾馳而至!這邊唐軍“未及成列”,那邊敵軍已經“掩至”了。(所謂“掩至”,就是趁敵不備、防守空虛之時,突然襲擊而來之意。)此時,唐軍大駭!(眼熟吧,當初張亮在建安城下就領教過一次。)趕緊跑來報告。郝處俊與張亮的不同之處在此時顯現出來了!虛而實之,實而虛之!三萬高句麗守軍衝向毫無防備、毫無陣型的唐軍!15萬主力被殲滅,數十座城池被攻克,士氣已經降到極點,此時的高句麗太需要一場勝利了來振奮士氣了。抱著“必勝”信念的高句麗大軍衝向了看起來一片混亂的唐軍。一擊必勝!


    快衝到唐軍聚集地時,高句麗發現混亂的唐軍士兵向兩翼散開,一分為二了。高句麗軍不要高興太早,因為從混亂的唐軍後方竟然衝出了一支彪悍的精銳大軍!史載:“(唐軍)擊敗之”——《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郝處俊原來你唐軍呈現出來的混亂情景都是假象啊?自此,後人對郝處俊的評價又多了一條:“膽略過人”!擊敗安市守軍之後,郝處俊便率兵繼續南下,他的目標也是:平壤!第二路偏師:積利道總管郭待封部聰明反被聰明誤!郭待封是名將郭孝恪之子,郭孝恪以後將會頻繁出現在我們視野裏,是唐初絕對的名將,可惜他兒子郭待封沒有繼承父親的軍事才能。郭待封的任務是率領水師沿大同江溯流而上直趨平壤。圍繞這一路發生了一件事情,將給我們很大的借鑒作用。不過,故事的主角不是郭待封,而是另一個人:元萬頃!故事是這樣的:郭待封率部抵達平壤城下時,李世勣還遠在鴨綠江的薩賀水附近,郭待封就在這兒等待李世勣的陸軍達到後一起攻城,等著等著糧草就沒了,於是李世勣派偏將馮師本走水路從黃海運糧給郭待封,結果在海上運糧船遇險,沉了!糧草沒送到!郭待封急了,就打算給李世勣寫一封求援信,但是又怕半路上高句麗截獲信件,從而得知唐軍虛實,就做了一首內容為求援糧草的離合詩給李世勣。郭待封不知道的是,他做的這首詩,別說是落到高句麗手上,就是在李世勣手上,能夠弄明白,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李世積行軍打仗那是沒的說,但是吟詩作樂就差了點,畢竟嘛,李世積是有名的軍事家,不是文學家,也不是詩人!乍一收到郭待封的這首離合詩時,李世積不但沒看懂,而且還生氣了!大總管生氣的後果很嚴重:現在軍情緊急,你還有心情作詩?一定要斬了你!跟隨李世積一起出征的行軍管記(書記員)元萬頃覺得不對勁,郭待封沒事作詩?肯定不是來消遣李世積的,於是就拿過信件看了一眼,這一看,看出來了。就告訴了李世積郭待封這首詩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於是,李世積就重新派人運糧給郭待封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