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萬頃出名了,不但挽救了大唐的水師,使得唐軍沒有貽誤軍情。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李世積的賞識!如果事情這就完了,我肯定沒興趣說出來,關鍵亮點在後麵。


    亮點出現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離合詩高手元萬頃。元萬頃其人生年不詳,其生平隻存在於《新唐書文藝傳》中,但是有限的史料告訴我們此人“善屬文,敏文辭”,而且還留下了一部通俗理論專著《樂書要論》。


    這本說講的什麽我實在沒有太大興趣看,不過,在古代,能夠留下一部專著,說明此人不是才華橫溢就是才高八鬥!我們先來看看什麽是離合詩。離合詩是指用拆字法寫成的詩,是雜體詩的一種,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文字遊戲。


    在這裏,竟然被我們的郭待封用在了軍事密碼方麵,算是首創!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離合詩有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晚秋吟》:東皋煙雨歸耕日,免去玄冠手刈禾。火滿酒爐詩在口,今人無計奈儂何。


    日與免為晚,禾與火為秋,口與今為吟,合起來就是“晚秋吟”,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李世積發現元萬頃是個人才,於是就交個他一件極為重要事情,寫《檄高(句)麗文》。


    檄文很重要,寫好了,不但能夠提升己方士氣,獲得民心,還能打壓敵方氣勢!能夠得到大總管的賞識,是個機會,得好好表現。


    於是元萬頃龍飛鳳舞、文思泉湧、一氣嗬成寫就了檄文,為了增加檄文對高句麗的威懾效果,他在檄文了加了一句話“不知守鴨綠之險”。


    這檄文,起到效果了。不過是反麵效果。淵男建比較有意思,看到檄文後,回了一句話給李世積“謹聞命矣!”並火速派兵占據了鴨綠江沿岸險要之地。導致“唐兵不得渡!”。


    傻眼兒了,不但元萬頃傻眼兒了。李世積也傻眼兒了,唐軍也傻眼兒了!得知此事之後,皇帝一怒之下,把元萬頃流放到嶺南了。不過,我相信,元萬頃的本意是嘲笑淵男建不懂軍事,絕對沒有通敵的意思。怪隻能怪他太自負了。


    (沒想到,一個離合詩的故事。寫了這麽多。希望沒有太羅嗦啊。)


    第三路:南方麵軍集合這第三路軍不是一支,而是多支部隊的總稱,總計有:畢列道行軍總管劉仁願部;海穀道行軍總管金待問部;浿江道行軍總管劉仁軌部;新羅王金法敏部;以上幾路大軍分別從百濟、新羅方向進入高句麗南部,目標也是:平壤!因高句麗防守主力都集中在北部地區,所以,南方麵軍沒有經過什麽戰鬥,就進至到平壤近郊。


    南方麵軍收獲不錯,一路上有共計二郡十二城歸降!其他的暫時沒什麽可寫的。


    既然南方麵軍沒什麽可寫的,那我們就回頭看看北路唐軍近況如何!李世積——橫掃千軍如卷席!


    高句麗,其亡可翹足待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二月。高句麗亡前七個月。李世積本來是擔負的最重的阻擊任務,可是這一路上完全沒有遇到像樣兒的抵抗,自新城之戰後。一路連克一十六座城池,順利抵達鴨綠江附近的薛賀水(亦稱薩賀水,約在今遼寧丹東附近)。


    在這裏,淵男建幫助李世積實現了其阻擊的價值。當時薛仁貴率兵在攻打扶餘城,淵男建坐不住了,派出了多達5萬的重兵,前去救援。


    15萬大軍被殲滅的情況下,淵男建為什麽還要出兵救援扶餘城?我分析原因有二:第一,牽製。救援扶餘城。在唐軍後方始終保持一定規模的兵力,牽製唐軍南下平壤;第二。外援。


    扶餘城淪陷事小,即使整個扶餘川地區投降大唐也不是大事兒。關鍵是,自此將割斷高句麗與其盟友靺鞨的聯係,將得不到外部的救援。


    所以,扶餘城必救!契苾何力、薛仁貴等為了李世積的後腦勺兒安全擊敗了高句麗15萬大軍;李世積為了契苾何力、薛仁貴等的安全也必須擊敗高句麗這5萬援軍;2萬唐軍與5萬高句麗軍在薩賀水相遇了。史載:“合戰,大破之,斬獲三萬餘人!”


    其中,斬首5000人,俘虜30000人。高句麗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無能,太難為它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世人:高句麗無能!這已經是高句麗亡前的定律了。何為定律?就板上釘釘的事兒了!改變不了。


    薩賀水之戰後,李世積順便攻克了大行城(今遼寧丹東)。大行城,鴨綠江北岸的最後一座城池!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高句麗亡前五個月。長安,彗星見於五車,右相許敬宗曰:“彗見東北,高句麗將滅之兆也”


    ——《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這純屬瞎扯,科技如此先進的今天,我們肯定不信。在崇尚迷信、星宿的古代,我們的皇帝李治同誌竟也不相信,實在難能可貴:“朕之不德,謫見於天,豈可歸咎小夷!


    ……”好了,這隻是個小插曲。說正事吧。高句麗北方唐軍各路總管已經齊聚大行城了。攻克大行城後,李世積令大軍稍作休整,在此期間,契苾何力、薛仁貴等各路總管都率部先後抵達於此,合兵一處。


    前方就是鴨綠江天險!接下來呢,太簡單了,我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更好的表述方式了。


    總之,“唐軍勢如破竹,高句麗不堪一擊、望風請降”之敵我態勢很明了。


    在下無需造次,直接搬用史料吧:“(唐軍)進至鴨綠柵欄,高句麗發兵拒戰,積等奮擊,大破之,追奔二百餘裏,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郡),諸城遁逃及降者相繼。”


    (具體行軍路線可參照我1月19日手繪的唐滅高句麗草圖)攻克辱夷城。前方一路無阻,便是平壤!李世積分遣契苾何力率軍先行出發,契苾何力帶了多少兵力?


    新舊唐書皆記載為50萬!我對這個數字一直持懷疑態度。首先。中外史料中僅僅有新舊唐書記載其率兵50萬,證據不充分!其次。牛刀殺雞何其遲也!


    這個就不深究了吧,耗時耗力不說,也難以求證!即便求證,亦未可盡信!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七月,高句麗亡前一個月。


    蛇水複仇!蛇水,朝韓史料亦稱蛇川,契苾何力進軍平壤必經之要地。


    六年前,白州刺史、沃沮道行軍總管龐孝泰攜13子並5000廣西兵盡歿於此。為唐軍自征討騷擾高句麗以來唯一一次整建製被殲滅之戰,也是大唐唯一一次敗戰。


    固然有諸多主客觀因素,但是對於英雄的唐軍來說,這仍然是不可接受的恥辱。逝人已遠去,先烈已作古!複仇!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何況才過去了六年!七月十六日,契苾何力率部到達蛇水時,一支盟軍加入到陣營中——來自新羅的卑列城州行軍總管金文穎等率領的新羅軍一部。


    蛇水為守護平壤的最後一道防線,淵男建必須拚死一搏。方有扭轉局勢之機。史料沒有留下此役淵男建投入的兵力規模,不過,高句麗應該也拿不出多少兵力了。


    自唐軍進入高句麗境內。高句麗先後投入野戰的作戰兵力見於史冊的就已經高達23萬,加上靺鞨數萬、已被攻克、投降的城池總計近30城,總計兵力至少30萬!


    這對於此時的高句麗來說,已經接近極限了。契苾何力有點壞。也該讓新羅表現一下了。開戰時,契苾何力讓新羅兵衝在最前麵,史載“新羅兵馬,獨為前鋒”。


    後麵有大隊唐兵撐腰,新羅兵馬便“狐威”了,大破高句麗軍!蛇水複仇之戰後。契苾何力引兵到達平壤,圍了個水泄不通。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高句麗指日便亡!李世積、薛仁貴、契苾何力等大唐水陸各軍先後抵達平壤。此時大唐最為厲害的精兵悍將已齊聚平壤城!金法敏、金庾信、金仁問等新羅各路大軍也先後抵達平壤。


    此時新羅最為厲害的精兵悍將也齊聚平壤城!為了滅亡高句麗,大唐與新羅拿出了全部的誠意!那麽高句麗呢?麵對如此重的誠意。不該做點什麽嗎?


    公元668年,大唐總章元年,高句麗寶藏王廿七年,九月二十一日。高句麗第28任國王高寶藏率淵男產及文武大臣總計98人舉白旗出城投降!


    李世積“以禮待之”!傳國705年的高句麗亡!高句麗王高寶藏攜一班文武大臣出城投降了,但是大莫離支淵男建卻依然堅守城池,繼續抵抗唐羅聯軍。


    這中間就產生疑問了,當時高句麗的實際掌權者為淵男建,如果沒有得到他的允許,是不可能又是打開城門,又是讓高寶藏攜那麽多大臣出城投降的!


    可能性隻有兩個:一,淵男產認清了高句麗必亡的形勢,背著哥哥淵男建率高寶藏等偷偷出城。


    二,淵男建的緩兵之計,淵男建故意放高寶藏等人出城,用來拖延時間。


    第二條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唐羅聯軍已經把平壤城重重包圍了,平壤城內內的兵力就那麽多,士氣就那麽低,都不會增也不會減,緩兵之計毫無用處。緩兵之計的另一目的就是拖延時間,堅守待援。


    但是當時高句麗除了平壤城,其他地方基本或降或逃或被唐軍攻克,國內已無援兵可召;那外援呢?


    畢竟高句麗與倭國和靺鞨還是同盟關係。倭國就甭指望了,五年前在百濟的白江口之戰中,已經被打出心理陰影了,現在正忙著在全國各地修築防禦工事呢,自保尚且不暇,何倫救援?靺鞨?


    高句麗與靺鞨之間的通道已經被唐軍徹底堵死,即使靺鞨有心來救,也不可能空降而來。


    所以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第一條,淵男產!在韓國拍攝的電視劇《淵蓋蘇文》中是這樣描述平壤陷落的:大哥淵男生在平壤陷入重圍之後,隻身潛入城中找到三弟淵男產,以保全平壤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為由,說服淵男產偷偷打開城門,裏應外合,放唐軍入城。


    史料記載,淵男產確實出城了,卻隻是投降,而不是所謂的裏應外合。


    不過“裏應外合,放唐軍入城”又是確有其事,但不是淵男產做的,而是另有其人。這個就隨後再說吧。


    淵男產知道這次大唐是玩真的,玩恨的了。愣是把高句麗打得隻剩一座孤城了。城破隻是早晚的事兒,還不如早日投降,謀個好出路。


    事後證明,淵男產做對了,被押回到長安後,大唐皇帝李治給他封了個司宰少卿。


    雖然隻是管管祭祀、朝會、酒宴等無實權的事務,但好歹是個從四品的高幹了。在我們的角度來說,淵男產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但是在朝韓的角度來看,淵男產是個膽小懦弱的貴族、投降派。


    好了,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淵男建到底要鬧哪樣兒,內無士氣、外無援兵,要逆天?


    不得不說,淵男建是個真忠義!雖然他繼承了父親一手遮天、獨斷專橫的獨裁者行為,雖然他趕走了自己的大哥、殺害了自己的親侄子。


    但,這隻是高句麗的內政、家事。麵對大唐,我一直在努力,明知以卵擊石,但我依然不斷出擊;明知毫無勝算,但我依然沒有放棄!蚍蜉撼樹,尤可歎也!


    螳臂當車,勇氣可嘉!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結局已定,卻還在為試圖改變結局而苦苦掙紮!在我唐看來,淵男建是冥頑不靈,但是對於朝韓,他實實在在是個英雄!


    麵對數十萬唐羅聯軍,淵男建決定拚死一搏!史載:“(男建)閉門拒守,頻遣兵出戰”,但結果“皆敗”!出擊除了徒增傷亡外,毫無任何作用,於是淵男建便固守城池了。


    淵男建也是人,需要休息,需要幫手。於是他找了一個親信來協助他一起防守,這個親信是個叫信誠的和尚。他信任了和尚,和尚卻利用了他的信任——“(信誠)密遣人詣(李世)積,請為內應。”


    高句麗王投降後第五天,淵男建的親信信誠如約打開城門,放唐羅聯軍入城。李世積跟契苾何力一樣不地道,把攻城最光榮的任務交給了新羅軍。(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