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使野戰失敗,即使其他城池丟失,大多數城池依然能夠頑強堅守,迫使隋軍和唐軍隻能逐城攻堅。而當年遼西一帶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中原王朝隻能在每年有限的幾個月內展開大的軍事行動,想簡單地依仗數量優勢短時間內徹底擊滅高句麗是不可能的。


    三是隋軍和唐軍指揮上的失誤。隋錯在托大,煬帝的瞎指揮就不說了,連來護兒在平壤也因大意而慘敗,說明全軍上下一開始太輕視對手了。


    而唐軍最初也準備速戰速決,一擊即將高句麗打垮,說明對高句麗的認識和了解還是不夠深刻,後來的襲擾、疲敵再決戰的戰略才是上上之策。


    其次以天子的安危為由,在殲滅了高句麗最大的野戰兵力後,放棄遠程奔襲的方案,又錯失了良機。


    其實大可以讓太宗留駐遼東城,由李績、李道宗等人執行奔襲任務,高句麗當時是拿不出足夠的兵力在應戰二李的同時,對遼東展開大規模進攻的。


    胸懷匡扶宇內、一統三韓的新羅王金法敏麵對區區四萬唐軍,慌張了。什麽驅逐唐軍,什麽統一半島是不敢想了,先把眼下的難關度過吧。


    搞不好偷雞不成蝕把米,把老本新羅賠進去,那就連哭的地兒都沒了。為了避免唐軍攻入新羅,金法敏當即加強邊境防禦力量,依靠邊境地區多山且險峻的地形,構築防守工事,派駐重兵。


    企圖阻擊唐軍於境外。“使將卒各守要害”——《三國史記》金庾信傳在加強軍事守備力量的同事,偉大的新羅文武大王金法敏在大唐麵前低下了高昂的頭顱——繼《答薛仁貴書》之後再次上表《乞罪書》。


    這份《乞罪書》沒有分析的必要和價值,因為通篇金法敏都在極力奉承大唐,說到大唐都是什麽“聖朝”、“天兵”。說到自己都是“臣某”,一會兒“頓首頓首”(磕頭),一會兒“死罪死罪”。全篇沒有任何正式的、具體的內容。隨後。我把這篇《乞罪書》也附上來吧,其絕響之奉承、其無恥之厚顏。足可做後人書寫《檢討書》《道歉書》的範本。


    當然了,金法敏知道,光說不練是不行的,大唐不是那麽好忽悠的,為了表示一點誠意,金法敏還拿出了賠罪禮,共計銀子33500分,銅33000分。針400枚,牛黃120分,金120分,四十升布6匹,三十升布60匹。


    這個分在當時到底是個什麽計量單位,我不知道,按照我的理解,10分為1錢,10錢為1兩。那這家夥也就拿出了1兩2錢的金子,335兩的銀子。330兩的銅錢……真是寒酸。我們都覺得寒酸,對於物產豐富的泱泱大國來說,更是九牛之一汗毛——也談不上。


    金法敏知道這點禮不多。但他隻能拿出這些了,最近新羅的日子也不好過,連年累戰,幾乎掏空了新羅的國力,又趕上今年收成不好——“是歲,穀貴人饑”——《三國史記》但是金法敏還有後招,這才是金法敏真正的大禮——170名大唐戰俘。


    這170名戰俘包括熊津都督府的司馬禰軍、包括運送軍糧的鉗耳大侯等人。除了歸還戰俘,金法敏把搶奪的大唐的運糧船等軍資也還給了大唐。


    總之,為了自保。金法敏做著很多努力:修工事、送金銀、裝孫子……不過,金法敏你多慮了。目前大唐壓根兒就沒想著來打你。因為相對於你新羅,高句麗的鎮叛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在擊敗新羅軍之後。唐軍在高偘、李謹行的統帥下,繼續清剿高句麗叛軍。


    畢竟,高句麗叛軍不收拾幹淨,唐軍不可能放心南下攻打新羅,因為背後總是有人拿著刀,不管來不來砍你,你心裏總是擔心,這也是正常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唐兵力不多,沒有多到可以一戰而攻滅新羅。


    大唐滅亡高句麗和百濟兩國,所投入兵力都在十萬以上,且大軍主帥都是戰功赫赫、經驗豐富的李世勣蘇定方等人。而新羅能夠與高句麗、百濟二國周旋幾十年沒有被滅亡,可見實力與兩國也不相上下。


    所以,就憑高偘、李謹行,就憑四萬唐軍,就想滅掉人家?大唐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至少不是現在。新羅跑了,高句麗叛軍再一次失去外部支援,將獨自直麵唐軍。


    這次,我們把主角換成了李謹行,前麵說過李謹行很厲害,有多厲害?我們來看看李謹行的表現,希望不要讓我們失望。


    這段時間淨幹了些無味的分析工作,很久沒有深刻來認識哪怕一位大唐將領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從李謹行開始說起。“(李)謹行偉容貌,勇蓋軍中,……,夷人畏之。”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三諸夷蕃將李謹行簡曆姓名:李謹行民族:靺鞨族生年:無可考卒年:公元682年仕途履曆:665年,營州都督;666年,左監門將軍;670年,右領軍衛大將軍;……主要功績:此前,尚無明顯戰功著於史冊,且出場次數不多,截止目前僅有的幾次露臉機會要麽是跟在名將(如李世勣)後麵打掃打掃戰場,要麽就是和其他知名度不高的將領一起剿下匪(如現在正在進行的清剿高句麗叛軍),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看完這份簡曆,實在讓人失望——這樣就能坐上十六衛之一的右領軍衛大將軍?


    不需疑惑,因為李謹行是個“將二代”,其父突地稽生前可是部落酋長、右衛將軍、耆國公,而且這個公爵是靠戰功拚來的。俗話說,將門虎子,這李謹行從小跟著其父打過劉黑闥、打過突厥,算是從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戰爭對他來說肯定不陌生,經驗對他來說肯定不缺少。


    此外。李謹行還有一支精銳兵力——數千人的私人部隊!這支私人武裝的前因後果曆史沒有告訴我們,不過,大家知道但凡能夠豢養私人武裝的都是不好惹的主兒就行了!


    身上流著靺鞨的血、又是將門之後、還豢養著私人武裝、又常駐邊境。你說他不會打仗,可能冤枉他了。從他五年的升官經曆可以得知。李謹行在邊境地區沒少打仗,但是為什麽名氣不大?史書著墨不多呢?


    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李謹行之前打的仗可能規模都不打,頂多就是“某某族寇邊,李謹行敗之”之類的;其次,在高宗朝,李世勣、蘇定方、薛仁貴、契苾何力等等眾多的名將太風光了。以至於像李謹行這樣的隻能生活在名將的光輝之下,沒有露一手的機會。現在,李世勣、蘇定方等人死的死,老的老,才有了李謹行出頭的機會了。


    被雪藏了許久,現在,輪到我李謹行出場了。好了,介紹了這麽多,我們就來看看李謹行在朝鮮半島上的表現吧。鹹亨四年即公元673年,五月。李謹行率軍來到平壤附近的伐奴城,並打算以此為根據地,四麵出擊。掃蕩高句麗叛軍。李謹行的計劃是好的,但是存在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將決定這一計劃能否實施,那就是無將可用——派何人留守?


    所以,以一城為點,向四麵出擊的關鍵就是這個點要穩固,否則你前腳剛出城,後腳被叛軍再占據了,那唐軍就別做其他事兒了。隻剩下不停攻城了。


    在冷兵器時代,攻城戰還是很不好打的。李謹行率領的是三萬靺鞨兵。大家都知道,靺鞨兵的戰鬥力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千軍易得良將難求。從李謹行出場到現在,未見有一得力屬下能夠為李謹行分憂。


    而我們從唐軍鎮壓高句麗叛亂的曆次軍事行動中可以得知,叛軍分布於高句麗各地,你不可能坐等叛軍主動進攻——叛軍不傻,還是知道自己的實力的——他們的策略就是拖、耗、磨,拖上個幾年,等叛軍力量發展壯大到唐軍無可奈何時,就算勝了。


    挑來挑去,李謹行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於是他做了個大膽的決定——不守了,量你高句麗叛軍也不敢來攻城。於是,李謹行就把少量部隊和老弱婦孺留在城中,親自帶兵出城掃蕩去了。


    順便說一句,為了讓留守人員安心,他一視同仁,把自己的老婆也留下了。意思大概就是:我把老婆都留在這裏了,說明我堅信叛軍是不會來的,


    你們是安全的,放心呆著吧。李謹行很自信!就這樣,李謹行率領大軍主力出城尋找高句麗叛軍了,自信滿滿的李謹行行軍在高句麗故地上時,他不知道,一雙雙叛軍的眼睛正密切注視著李謹行部的一舉一動。


    自從新羅在石城被唐軍擊敗撤回國內後,高句麗叛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最為強大的援手,現在將獨自麵對大唐。


    以前我們力量分散,吃了大虧,被唐軍各個擊破。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否則早晚被大唐一個個收拾掉,複國運動將會就此全部失敗。


    現在隻能團結一致,共同抵抗唐軍了,叛軍們集結了最大的兵力,另外又拉來了一支不服從大唐的靺鞨一部的軍隊,準備進行最後一擊。但是,他們相當清楚李謹行部靺鞨兵的戰鬥力,是不能與之直接硬拚的。


    既然硬拚不行,那就偷襲,偷襲你落單的小股部隊——真是天助我也,李謹行竟然分兵了,隻留下了少量兵力在伐奴城。那就從伐奴城開刀吧。


    待李謹行部主力走遠了之後,叛軍主力迅速向伐奴城出擊了——這幾乎是個空城,如果連這個城池都攻不下來,那真是天理難容!兵微且無將,伐奴城危矣!


    叛軍知道李謹行不在城中,但是,叛軍不知道李謹行的老婆在城中。女人是不好欺負的!


    發現叛軍主力出現在伐奴城外時,李謹行的老婆劉氏沒有慌張,立刻召集城中所有人全部跑上城頭,搖旗呐喊,裝腔作勢,偽造出一幅城中駐有重兵的假象。出擊?別想了。就在城頭做做樣子就可以了。


    為了給守軍鼓舞士氣,劉氏也穿上盔甲,親自跑上城頭,為大家加油打氣!


    同時,劉氏嚴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城,畢竟城中的虛實叛軍不清楚,她還是很清楚的。劉氏的組織能力還是很值得褒獎的,就憑這些濫竽充數的守兵,竟然抵擋了叛軍的數次進攻,使得叛軍隻能“望城興歎”了。


    攻城戰要的就是速戰速決,拖久了,等敵方的援兵到了,那就是打也打不得,跑也跑不掉,隻能等著被包餃子了。一個據說兵微無將的伐奴城竟然都攻不下來,不是唐軍太厲害,而是叛軍太無能!


    這對叛軍心理的打擊還是相當嚴重的。於是,叛軍崩潰了,撤吧!晚了等李謹行回來了,迎接他們的將是大唐靺鞨兵的大刀長矛,那才是更要命的!


    不過,他們也沒跑多遠,就遭遇了他們最不願意遭遇的情況。史載:“久之,虜退!”——《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李謹行妻劉氏淺析:對於劉氏此次的軍事表現,史書應該所言非虛。


    李謹行出征都把老婆帶著,可知劉氏每天都伺候在李謹行身邊,跟隨他東征西討,長期耳濡目染,看自己老公如何指揮部隊攻城摧陣,漸漸也懂得了行軍打仗。而且作為一個女人,竟然有自己的盔甲,可以看得出來,這女人就沒想著隻做女人的事兒,應該也是個


    喊打喊殺的悍婦。


    此次李謹行把她留守伐奴城,倒是給了她一個出名的機會!戰後劉氏因此功被封為“燕國夫人”!好了,劉氏的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那我們看看劉氏的老公李謹行現在什麽情況。


    李謹行率領著大軍還在到處找尋高句麗叛軍呢,終於,運氣不錯,在瓠瀘河(瓠,音hu,唐史稱為發廬河,今朝鮮臨津江)附近遭遇了剛剛從伐奴城撤退下來的叛軍主力了。人倒黴了,就是喝涼水都塞牙。(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