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叛軍就是這樣的一群倒黴蛋。“乞丐中的霸主?那是什麽?——還是乞丐!”——《武狀元蘇乞兒》經典台詞烏合之眾的主力?那是什麽?——還是烏合之眾。高句麗叛軍,就是烏合之眾。
自高句麗叛軍掀起反唐運動以來,前後與唐交手的所有回合,無一不敗,毫無亮點。稱之為“軍”,真是侮辱了“軍”這個名字,更是抬舉了他們。當烏合之眾遭遇彪悍靺鞨兵,結果可想而知了。
史載“李謹行大破高句麗叛者於瓠瀘河,俘獲數千人,餘眾皆奔新羅。”
這是《資治通鑒》的記載,還不夠詳細,《新唐書》給予補充了:“俘馘萬計”史書沒有詳細記載戰鬥的過程,那就說明戰鬥是沒有懸念的一邊倒;沒有懸念的一邊倒,那就說明交戰雙方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不是一個級別的,那就說明叛軍輸得很慘;輸得很慘,那就說明戰鬥過程很利落;很利落,那就根本不值得記載於史冊……得!
這又繞回來了!自此,起於公元669年,持續了四年之久的所謂的高句麗“複國運動”徹底失敗了。
“於是平壤(高句麗)痍殘不能軍,相率奔新羅。凡四年乃平”——《新唐書》東夷高句麗真真正正地死亡了!李謹行完美地為高句麗拉下了曆史的帷幕。
可是,等等,李謹行沒有我們看到的這麽優秀,國內的史料有所隱瞞,李謹行接下來吃了敗仗,而且是很多、很大的敗仗!
“文武王十三年(即公元673年)九月,……唐兵與靺鞨、契丹兵來侵北邊,凡九戰。我兵克之,斬首二千(百)餘級。”“唐兵溺瓠瀘、王逢二河,死者不可勝計。”這兩段記載均來自國外的史料《三國史記》。
怎麽回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文武王十三年(即公元673年)九月,……唐兵與靺鞨、契丹兵來侵北邊。凡九戰,我兵克之,斬首二千(百)餘級。唐兵溺瓠瀘、王逢二河,死者不可勝計。”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卷七我大概翻譯一下:公元673年九月(瓠瀘河之戰後),高侃率唐兵、李謹行率靺鞨兵及契丹兵攻打我新羅北部邊境,曆經九戰,我新羅擊敗唐軍,斬首2000或者200人。搞不清楚了。然後,唐軍在瓠瀘河與王逢河淹死了很多人,數都數不過來
。
這是一段僅存在於新羅史料的記載,國內史料如《資治通鑒》《新舊唐書》等等都沒有!
這不符合中國史官的作風,雖然中國史官在記載曆史時偶爾會帶有個人因素,但是基本不會隱藏敗績,最多就是對勝利多著墨一點,對失敗一筆帶過,而不會閉口不提,如大非川之敗。中國史官不負責任。那我們就權且相信新羅的記載吧!
雖然信,但是不能全信!要帶著懷疑的態度來批判性地發現其中的真相!《三國史記》的不嚴謹讓我產生了懷疑,“斬首二千(百)餘級”。
到底是二千。還是二百?新羅史料的記載都模棱兩可,數字相差十倍,你讓我們如何相信?如果四萬唐軍被斬首2000人,再加上傷殘失蹤以及溺水而死的“不可勝計”,那麽,此戰唐軍損失不可謂不大,對陣的必定是新羅之主力(至少五萬)。
好問題出來了,唐軍損失“不可勝計”,對方又是剛剛獲得大勝的新羅主力。這個時候唐軍應該撤軍休整才對。可是《三國史記》露出了破綻:“冬,唐兵攻高句麗牛岑城。降之。契丹、靺鞨兵攻大楊城、童子城,滅之。”
遭受重創的唐軍隨即又發動了大規模進攻。而且降一城、滅兩城!答案
出來了:要麽《三國史記》是在胡說,要麽唐軍全是“天兵天將”!真相揭曉,不過,也不能太絕對,事實真相或許是唐軍進攻失利,稍作調整,隨即再次發動進攻也不是沒有可能性的。
但絕對不是《三國史記》所說的戰敗!好了,關於此戰的真真假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戰後發生的事情,這一點,新羅史官記載得很清楚“高句麗餘眾相率奔新羅”!
所謂高句麗餘眾,其實就是高句麗叛軍!高句麗叛軍作為大唐的死對頭,被擊敗後,逃到新羅,作為大唐藩屬國,新羅理應將其法辦或者遣送大唐接受大唐的處分。
但是金法敏沒有這樣做,反而“納高句麗叛眾”,而且這隻是個開始,
後麵的做法更加印證了金法敏打算與大唐對抗到底的決心。太囂張了!這分明就是跟我大唐對著幹!是可忍孰不可忍!新仇舊恨一起算吧!
是時候了!大唐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忍無可忍的大唐皇帝高宗李治決定出兵收拾這個一而再、再而三、反反覆覆的昔日盟友新羅。
“上元元年,春,正月,壬午,以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發兵討新羅。”
皇帝李治下詔罷免金法敏的一切爵位,另立正在大唐為官的金法敏的弟弟、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金仁問為新的新羅王,隨大軍一起出征新羅,待征服新羅後,就地為王!
罷免自己親封的國王,可見李治還是相當氣憤金法敏的所作所為了,你辜負了我的信任,就要為此付出代價!
大唐的憤怒!大唐出兵高句麗的新仇舊恨是什麽?新仇“納高句麗叛眾”也,舊恨“據百濟故地”也!本來,大唐因精力不足,難以同時應付東西線戰事,暫時默認新羅對百濟故地的侵占,畢竟,你新羅占再多地盤也逃不了是我大唐藩屬國的緊箍咒。
可是金法敏偏偏是一頭貪得無厭、得隴望蜀的狼,一個小小的百濟滿足不了他的胃口。他還妄想吃下高句麗,實現自己一統朝鮮半島的偉業!
高句麗叛眾投奔到新羅之後,金法敏不但不處分他們。反而給予厚待,並於當年(公元674年)九月。冊封高句麗叛軍名義上的首領安舜為報德王!
作為政治家,作為一國之君,絕對沒有無緣無故的冊封!其目的必定是以安舜為旗幟,繼續召集高句麗遺民掀起反唐叛亂!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我大唐本來就在西線被吐蕃牽製了大部分的精力,好不容易把高句麗叛亂運動清剿幹淨,你金法敏卻明目張膽地給我添亂,如果這樣還不出兵揍你,那你真當我大唐朝中無人。任你欺辱了?
大軍主帥已經確定,新任國王已經確定,那就出兵吧!但是,在中外史料中都顯示,在接下來的近一年時間裏,唐軍並沒有進攻新羅。
而是直到第二年(即公元675年)二月,才進入新羅。戰前準備要這麽長時間?非也!戰前準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那其他原因是什麽呢?是兩個人!這兩個人導致了大唐推遲了向新羅發動進攻的時間。
第一人,張文瓘(瓘,音guàn)“新羅外叛。高宗將發兵討除。張文瓘……奏曰:‘比為吐蕃犯邊,兵屯寇境,新羅雖未即順。師不內侵。若東西俱事征討,臣恐百姓不堪其弊。請息兵修德以安百姓。’高宗從之。”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五大意就是新羅叛變,皇帝要發兵討伐它,張文瓘卻勸諫說現在吐蕃犯邊,重兵屯集邊境,新羅雖然沒有順服,但是它的軍隊也打不到大唐來,如果東西兩麵同時開戰,怕百姓們承受不起沉重的兵役徭役啊。然後。然後皇帝就同意了。張文瓘,何許人也?
時任黃門侍郎、太子左庶子、大理卿、侍中(宰相)。絕對的當朝重臣。
不過,這個張文瓘最厲害的地方倒還不是他當了多大多大的官。而是他說的話很管用,下到文武百官,上到皇帝,遇到事如果沒有他的意見,是絕對不能拍板決定的!“朝廷每有大事,上必問諸宰臣曰:‘與文瓘議未?’奏雲未者,則遣共籌之。奏雲已議者,皆報可從之。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五大意為:每當國家有事,皇帝就問大臣這事兒跟張文瓘商量過了沒有,如果沒商量,那就回去跟他商量。
如果已經商量過了,那就直接同意了。這就不奇怪了,皇帝為什麽聽從張文瓘,他說現在不打,那就不能打,張文瓘肯定是對的!相對於張文瓘,這第二個人的意見才是更為重要的。
第二人,武曌(音zhào),即武則天,當朝皇後。“上元元年,(武則天)進號天後,建言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複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新唐書》列傳第一後妃上大家看下第三條就可以了“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此時大唐國事的決斷權,大部分已經落到天後武則天手上了,她說話了,別說劉仁軌,就是皇帝,也得聽著。
一個是以不要同時東西兩線開戰為由提出反對意見,一個是以要“以德服人”為由提出反對意見的。
一個左膀一個右臂,同時反對,於是,高宗李治便也猶豫了,暫時就沒有讓大軍出征!當然了,新羅的不法事實就在那裏,隻增不減,今天不收拾你,不代表永遠不收拾你!欠下的債,總要還的!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龍有逆鱗,觸之必死!大唐早晚要去收拾新羅,新羅也知道唐軍早晚會打過來,隻是不知道具體什麽時候來。龍有逆鱗,觸之必死!敢摸老虎的屁股,如果老虎不回擊咬你,那就不是老虎了
大唐恰恰就是那麽一隻猛虎,金法敏心裏清楚得很!在大唐皇帝高宗李治猶豫的這一年裏,金法敏也沒有閑著,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唐軍,他加強軍備,先後兩次舉行大規模閱兵以來鼓舞新羅士兵的士氣,並演練作戰陣法,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忙碌準備著。
“(公元674年),八月,大閱於西兄山下。”“(公元674年),九月,幸靈廟寺前路閱兵,觀阿湌薛秀道六陣兵法”——《三國史記》這邊猶豫不決,那邊強軍練兵一派火熱!金法敏,你的努力不會白白付出,大唐將免費為你檢驗練兵的成效。
※阿達城之戰公元675年,春,新羅,阿達城。阿達城,位於新羅北部邊境臨津江流域,與大唐高句麗故地接壤,往北就是大唐安東都護府轄境了,屬於新羅麵對大唐的一座橋頭堡。
如果唐軍從陸路進攻新羅,這裏是首戰之地。新羅對阿達城極為重視,駐守此城的武將為素那,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說起素那,不得不先說他的父親——“新羅飛將”沈那。
沈那生前曾率兵駐守新羅白城郡,白城郡位於新羅與百濟的接壤地帶,沈那駐防此地時正是新羅、百濟兩國連年征戰不休的混戰時代。
每當兩國在北線發生武裝衝突時,戰鬥基本都是從這裏打響的,這個沈那天生神力、武藝高強,每次打仗都是衝鋒在第一線,隻要是他帶隊,都是無堅不摧。除了武藝高強之外,沈那還有一身絕活,身輕如燕,行動迅捷,反應靈敏,善於躲閃。
跟這樣的人打仗,隻有被砍的份,絕對沒有砍他的機會。所以,時間久了,百濟士兵被打怕了,基本見到他就跑。以至於當時百濟士兵就產生了一個共識:“沈那尚生,莫近白城。”意思就是隻要沈那還活著,就別打白城郡的主意。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素那就在他老爹的影響下,也慢慢成長為新羅的一位猛將,史載“素那雄豪有父風”,而且其勇猛之風絕對不在其父之下,反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並精於箭術。
於是慢慢地就混出了名堂,名氣越來越大。所以,金法敏在決定阿達城守城武將人選的時候,新羅漢州都督<都儒公>就推薦了素那(未完待續)
自高句麗叛軍掀起反唐運動以來,前後與唐交手的所有回合,無一不敗,毫無亮點。稱之為“軍”,真是侮辱了“軍”這個名字,更是抬舉了他們。當烏合之眾遭遇彪悍靺鞨兵,結果可想而知了。
史載“李謹行大破高句麗叛者於瓠瀘河,俘獲數千人,餘眾皆奔新羅。”
這是《資治通鑒》的記載,還不夠詳細,《新唐書》給予補充了:“俘馘萬計”史書沒有詳細記載戰鬥的過程,那就說明戰鬥是沒有懸念的一邊倒;沒有懸念的一邊倒,那就說明交戰雙方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不是一個級別的,那就說明叛軍輸得很慘;輸得很慘,那就說明戰鬥過程很利落;很利落,那就根本不值得記載於史冊……得!
這又繞回來了!自此,起於公元669年,持續了四年之久的所謂的高句麗“複國運動”徹底失敗了。
“於是平壤(高句麗)痍殘不能軍,相率奔新羅。凡四年乃平”——《新唐書》東夷高句麗真真正正地死亡了!李謹行完美地為高句麗拉下了曆史的帷幕。
可是,等等,李謹行沒有我們看到的這麽優秀,國內的史料有所隱瞞,李謹行接下來吃了敗仗,而且是很多、很大的敗仗!
“文武王十三年(即公元673年)九月,……唐兵與靺鞨、契丹兵來侵北邊,凡九戰。我兵克之,斬首二千(百)餘級。”“唐兵溺瓠瀘、王逢二河,死者不可勝計。”這兩段記載均來自國外的史料《三國史記》。
怎麽回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文武王十三年(即公元673年)九月,……唐兵與靺鞨、契丹兵來侵北邊。凡九戰,我兵克之,斬首二千(百)餘級。唐兵溺瓠瀘、王逢二河,死者不可勝計。”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卷七我大概翻譯一下:公元673年九月(瓠瀘河之戰後),高侃率唐兵、李謹行率靺鞨兵及契丹兵攻打我新羅北部邊境,曆經九戰,我新羅擊敗唐軍,斬首2000或者200人。搞不清楚了。然後,唐軍在瓠瀘河與王逢河淹死了很多人,數都數不過來
。
這是一段僅存在於新羅史料的記載,國內史料如《資治通鑒》《新舊唐書》等等都沒有!
這不符合中國史官的作風,雖然中國史官在記載曆史時偶爾會帶有個人因素,但是基本不會隱藏敗績,最多就是對勝利多著墨一點,對失敗一筆帶過,而不會閉口不提,如大非川之敗。中國史官不負責任。那我們就權且相信新羅的記載吧!
雖然信,但是不能全信!要帶著懷疑的態度來批判性地發現其中的真相!《三國史記》的不嚴謹讓我產生了懷疑,“斬首二千(百)餘級”。
到底是二千。還是二百?新羅史料的記載都模棱兩可,數字相差十倍,你讓我們如何相信?如果四萬唐軍被斬首2000人,再加上傷殘失蹤以及溺水而死的“不可勝計”,那麽,此戰唐軍損失不可謂不大,對陣的必定是新羅之主力(至少五萬)。
好問題出來了,唐軍損失“不可勝計”,對方又是剛剛獲得大勝的新羅主力。這個時候唐軍應該撤軍休整才對。可是《三國史記》露出了破綻:“冬,唐兵攻高句麗牛岑城。降之。契丹、靺鞨兵攻大楊城、童子城,滅之。”
遭受重創的唐軍隨即又發動了大規模進攻。而且降一城、滅兩城!答案
出來了:要麽《三國史記》是在胡說,要麽唐軍全是“天兵天將”!真相揭曉,不過,也不能太絕對,事實真相或許是唐軍進攻失利,稍作調整,隨即再次發動進攻也不是沒有可能性的。
但絕對不是《三國史記》所說的戰敗!好了,關於此戰的真真假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戰後發生的事情,這一點,新羅史官記載得很清楚“高句麗餘眾相率奔新羅”!
所謂高句麗餘眾,其實就是高句麗叛軍!高句麗叛軍作為大唐的死對頭,被擊敗後,逃到新羅,作為大唐藩屬國,新羅理應將其法辦或者遣送大唐接受大唐的處分。
但是金法敏沒有這樣做,反而“納高句麗叛眾”,而且這隻是個開始,
後麵的做法更加印證了金法敏打算與大唐對抗到底的決心。太囂張了!這分明就是跟我大唐對著幹!是可忍孰不可忍!新仇舊恨一起算吧!
是時候了!大唐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忍無可忍的大唐皇帝高宗李治決定出兵收拾這個一而再、再而三、反反覆覆的昔日盟友新羅。
“上元元年,春,正月,壬午,以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發兵討新羅。”
皇帝李治下詔罷免金法敏的一切爵位,另立正在大唐為官的金法敏的弟弟、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金仁問為新的新羅王,隨大軍一起出征新羅,待征服新羅後,就地為王!
罷免自己親封的國王,可見李治還是相當氣憤金法敏的所作所為了,你辜負了我的信任,就要為此付出代價!
大唐的憤怒!大唐出兵高句麗的新仇舊恨是什麽?新仇“納高句麗叛眾”也,舊恨“據百濟故地”也!本來,大唐因精力不足,難以同時應付東西線戰事,暫時默認新羅對百濟故地的侵占,畢竟,你新羅占再多地盤也逃不了是我大唐藩屬國的緊箍咒。
可是金法敏偏偏是一頭貪得無厭、得隴望蜀的狼,一個小小的百濟滿足不了他的胃口。他還妄想吃下高句麗,實現自己一統朝鮮半島的偉業!
高句麗叛眾投奔到新羅之後,金法敏不但不處分他們。反而給予厚待,並於當年(公元674年)九月。冊封高句麗叛軍名義上的首領安舜為報德王!
作為政治家,作為一國之君,絕對沒有無緣無故的冊封!其目的必定是以安舜為旗幟,繼續召集高句麗遺民掀起反唐叛亂!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我大唐本來就在西線被吐蕃牽製了大部分的精力,好不容易把高句麗叛亂運動清剿幹淨,你金法敏卻明目張膽地給我添亂,如果這樣還不出兵揍你,那你真當我大唐朝中無人。任你欺辱了?
大軍主帥已經確定,新任國王已經確定,那就出兵吧!但是,在中外史料中都顯示,在接下來的近一年時間裏,唐軍並沒有進攻新羅。
而是直到第二年(即公元675年)二月,才進入新羅。戰前準備要這麽長時間?非也!戰前準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那其他原因是什麽呢?是兩個人!這兩個人導致了大唐推遲了向新羅發動進攻的時間。
第一人,張文瓘(瓘,音guàn)“新羅外叛。高宗將發兵討除。張文瓘……奏曰:‘比為吐蕃犯邊,兵屯寇境,新羅雖未即順。師不內侵。若東西俱事征討,臣恐百姓不堪其弊。請息兵修德以安百姓。’高宗從之。”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五大意就是新羅叛變,皇帝要發兵討伐它,張文瓘卻勸諫說現在吐蕃犯邊,重兵屯集邊境,新羅雖然沒有順服,但是它的軍隊也打不到大唐來,如果東西兩麵同時開戰,怕百姓們承受不起沉重的兵役徭役啊。然後。然後皇帝就同意了。張文瓘,何許人也?
時任黃門侍郎、太子左庶子、大理卿、侍中(宰相)。絕對的當朝重臣。
不過,這個張文瓘最厲害的地方倒還不是他當了多大多大的官。而是他說的話很管用,下到文武百官,上到皇帝,遇到事如果沒有他的意見,是絕對不能拍板決定的!“朝廷每有大事,上必問諸宰臣曰:‘與文瓘議未?’奏雲未者,則遣共籌之。奏雲已議者,皆報可從之。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五大意為:每當國家有事,皇帝就問大臣這事兒跟張文瓘商量過了沒有,如果沒商量,那就回去跟他商量。
如果已經商量過了,那就直接同意了。這就不奇怪了,皇帝為什麽聽從張文瓘,他說現在不打,那就不能打,張文瓘肯定是對的!相對於張文瓘,這第二個人的意見才是更為重要的。
第二人,武曌(音zhào),即武則天,當朝皇後。“上元元年,(武則天)進號天後,建言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複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新唐書》列傳第一後妃上大家看下第三條就可以了“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此時大唐國事的決斷權,大部分已經落到天後武則天手上了,她說話了,別說劉仁軌,就是皇帝,也得聽著。
一個是以不要同時東西兩線開戰為由提出反對意見,一個是以要“以德服人”為由提出反對意見的。
一個左膀一個右臂,同時反對,於是,高宗李治便也猶豫了,暫時就沒有讓大軍出征!當然了,新羅的不法事實就在那裏,隻增不減,今天不收拾你,不代表永遠不收拾你!欠下的債,總要還的!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龍有逆鱗,觸之必死!大唐早晚要去收拾新羅,新羅也知道唐軍早晚會打過來,隻是不知道具體什麽時候來。龍有逆鱗,觸之必死!敢摸老虎的屁股,如果老虎不回擊咬你,那就不是老虎了
大唐恰恰就是那麽一隻猛虎,金法敏心裏清楚得很!在大唐皇帝高宗李治猶豫的這一年裏,金法敏也沒有閑著,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唐軍,他加強軍備,先後兩次舉行大規模閱兵以來鼓舞新羅士兵的士氣,並演練作戰陣法,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忙碌準備著。
“(公元674年),八月,大閱於西兄山下。”“(公元674年),九月,幸靈廟寺前路閱兵,觀阿湌薛秀道六陣兵法”——《三國史記》這邊猶豫不決,那邊強軍練兵一派火熱!金法敏,你的努力不會白白付出,大唐將免費為你檢驗練兵的成效。
※阿達城之戰公元675年,春,新羅,阿達城。阿達城,位於新羅北部邊境臨津江流域,與大唐高句麗故地接壤,往北就是大唐安東都護府轄境了,屬於新羅麵對大唐的一座橋頭堡。
如果唐軍從陸路進攻新羅,這裏是首戰之地。新羅對阿達城極為重視,駐守此城的武將為素那,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說起素那,不得不先說他的父親——“新羅飛將”沈那。
沈那生前曾率兵駐守新羅白城郡,白城郡位於新羅與百濟的接壤地帶,沈那駐防此地時正是新羅、百濟兩國連年征戰不休的混戰時代。
每當兩國在北線發生武裝衝突時,戰鬥基本都是從這裏打響的,這個沈那天生神力、武藝高強,每次打仗都是衝鋒在第一線,隻要是他帶隊,都是無堅不摧。除了武藝高強之外,沈那還有一身絕活,身輕如燕,行動迅捷,反應靈敏,善於躲閃。
跟這樣的人打仗,隻有被砍的份,絕對沒有砍他的機會。所以,時間久了,百濟士兵被打怕了,基本見到他就跑。以至於當時百濟士兵就產生了一個共識:“沈那尚生,莫近白城。”意思就是隻要沈那還活著,就別打白城郡的主意。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素那就在他老爹的影響下,也慢慢成長為新羅的一位猛將,史載“素那雄豪有父風”,而且其勇猛之風絕對不在其父之下,反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並精於箭術。
於是慢慢地就混出了名堂,名氣越來越大。所以,金法敏在決定阿達城守城武將人選的時候,新羅漢州都督<都儒公>就推薦了素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