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無他法,李盡忠決定試一下,如果張玄遇不答應,那就來硬的!


    讓李盡忠大為意外的是,武周朝“二十八將大軍”主帥張玄遇沒有拒絕他,很利索地在軍牒上簽上了他的大名。


    當大唐後軍主帥燕匪石、宗懷昌收到軍牒時,不敢怠慢,命令大軍以最快的速度強行軍趕往營州,不分晝夜,人馬無食……


    畢竟,去晚了,是要掉腦袋的。


    史料描述為:“晝夜兼行,不遑寢食以赴之,士馬疲弊”——這就是李盡忠要的結果。


    結局沒有任何懸念:“契丹伏兵於中道邀之,全軍皆沒”


    全軍皆沒!


    武周朝武則天的“二十八將大軍”以完敗收場!黃麞穀之戰,武則天寄予厚望的“二十八將大軍”竟然全軍覆沒,這對於任何人都是難以接受的,更何況武則天從來都以為自己是強於男人的。


    武則天的自信是有根據的,借用鳳姐的話說“前數三百年,後數三百年,六百年之內,沒人(女人)能超得過我。”超得過鳳姐的,多如牛毛;但是超得過武則天,恐怕還真沒有,不但六百年沒有,恐怕一千六百年都不會有,就人家為了清除異己而殺的人數這一項,就沒哪個女人能超得過!


    兵敗事兒小,冇得麵子事兒大!


    黃麞穀之戰,無疑是李盡忠給武則天一記響亮的耳光。


    女人是不好惹的!


    羞憤之下的武則天下了一道《天下令》:全國所有囚犯以及官民的家奴中驍勇有力者,全部充軍,贖身錢由政府按市場價支付,發往前線攻擊契丹;另令崤山以東所有靠近邊地的各州設置武騎團兵,由同州刺史、右武威衛大將軍武攸宜為清邊道行軍大總管,率軍討伐契丹。


    雖然史料沒有給出這支大軍的具體人數。但從中我們可以猜測,其規模不亞於先前的“二十八將大軍。”所以,我們有必要認識一下這支大軍的最高統帥——武攸宜。


    武攸宜。來頭很大,大唐開國功臣武士彠(彠音yuē)的哥哥武士讓的孫子、當今聖上武則天的侄子。絕對的皇親國戚、朝廷高幹。可惜的是,此人的能力,與其身份地位是成反比的。對於軍事,那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


    您可能要問了,既然他是這麽個貨色,那麽武則天為什麽還要讓他做主帥呢?就因為他是武則天的侄子嗎?是的!就因為他是武則天的侄子!


    國中無將才了嗎?有!婁師德、王孝傑,哪一個都是可堪大將的人才。為什麽不用此兩人呢?因為八個月前,這兩位仁兄對吐蕃作戰失利。被貶官了,婁師德被貶到原州做員外司馬了,也就是一個小軍分區的參謀長,而且還不是編製內的;王孝傑更幹脆,直接從兵部尚書被擼為“庶人”。


    讓這麽個貨色擔任大軍主帥,結果可想而知。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此次武攸宜出征,竟然也有大大的收獲,隻是。不是在軍事方麵,而是在文學方麵——雖然收獲者不是武攸宜,武攸宜是間接的促成因素!


    大軍主帥如此不堪。不過武則天給武攸宜配置的幾個副手,還是相當厲害的。


    第一個副手,清邊道行軍副總管張九節。張九節,史無立傳。關於其人的記載也隻有隻字片語,不過,確實很厲害、很有頭腦的一個人,我們拭目以待。


    第二個副手,更厲害了,時任右拾遺(類似言官)的陳子昂。


    (子昂)是必為海內文宗


    陳子昂。字伯玉,四川射洪縣人。史書稱“資褊躁,然輕財好施。篤朋友”,史書又稱“十八未知書,以富家子,尚氣決,弋博自如。”


    從這兩句中,可以看出陳子昂的性格為人:出身大戶人家,從小不學無術,到十八歲時還是個文盲,不過卻喜歡舞槍弄棒。為人呢,性格狹隘、浮躁,卻又輕財好施,有俠者風範,很重情義。一雙重個性的;。


    陳子昂的幼年、童年、少年就是一直在玩,直到18歲的一天,偶爾路過一所鄉校,看到別的孩子(確切說是大人了)在搖頭晃腦地讀書,這位仁兄才覺得不能再玩下去了。突然之間就感悟了,要好好讀書。


    陳子昂到底是個人才,才讀了七年,參加科舉考試,就中了進士,踏上了從政之路。如果這哥們兒打小就讀書,說不定,中國曆史上又會多一位神通,又會多一位足以將範進再次氣暈的人!


    開始時,陳子昂就直接在中央謀了個麟台正字的官職,厲害吧?不厲害,所謂麟台正字,雖然是中央直屬部門的,名頭很大。其實也就是中央秘書處裏一個小小的文字校對官,負責一些中央下發文件的文字校對工作,找找有沒有錯別字啊,找找有沒有語法錯誤啊之類的。


    不過,陳子昂就是陳子昂,他並沒有安於現狀,雖然身在秘書處,卻胸懷天下。針對當下的時政,經常上書皇帝發表自己的獨特的看法。


    上書的次數多了,又加上其看法不但獨到,而且還很有建設性意見,就引起了武則天的重視,數次受到武則天的親自接見,就當今天下大勢,與之進行交流。


    慢慢地,陳子昂就官升右拾遺了。


    陳子昂在此次征討契丹中,本不是主角,但是他的個人經曆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便囉嗦了一番,多給了一些筆墨。目的呢,隻有一個,就是想告訴大家,如果你想做什麽事情,如果你有什麽理想,那就趕緊來付諸實踐吧,從來不要因為自己的年齡而擔心自己的能力。


    古人行,我們更行!


    此次出征契丹,陳子昂被委任為清邊道大總管武攸宜總管府的參謀。在出征前,陳子昂再次上書武則天,就武則天的《天下令》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陳子昂認為:您用囚犯和臨時贖來得家奴組成征討大軍,首先。這是病急亂投醫,不但現在囚犯和家奴人數很少,而且這些人多是怯懦膽小之輩。“未足可用”。其次,說好聽的這叫一支大軍。實際全是一批烏合之眾,拿出來,丟人,丟國,“損國大體”。


    陳子昂知道,如果就這樣把奏章呈給武則天的話,肯定會激怒這個女人。在表達擔憂(實際是批評)之後,陳子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今天下忠臣勇士。萬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誅。”大意就是,現在國內的忠臣義士,正在為國家效力的還不到萬分之一,隻要朝廷下個命令把這些人召集來,就能滅掉契丹。


    可惜,盛怒之下的武則天沒有理會陳子昂的這份奏章。


    主帥無能,士兵雜莠。


    這支大軍浩浩蕩蕩開往前線去了!


    讓我們所有人大為驚訝的是,這支大軍首戰取勝了!


    公元696年。大唐,檀州


    聽聞武攸宜率軍前來,孫萬榮打算給武攸宜一個驚喜——夜襲檀州。趁唐軍立足未穩之際!


    孫萬榮率數萬精卒,在夜幕的掩護下,銜枚奔襲而來,防備大意的唐軍一片混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有武攸宜這樣的主帥,不亂才怪。


    唐軍即將崩潰之時,副總管張九節挺身而出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張九節臨陣招募了數百敢死隊員。


    在一批囚犯和家奴中,招募數百死士應該不難,這些人別無他求。反正爛命一條,機會好的話。活下來還能得到一大筆賞錢。


    老子為了賞錢,命都不要了。還怕你們?唐軍敢死隊員逆擊而上!


    此時,錢是萬能的,至少沒有比錢更好的方法能讓這些烏合之眾爆發超能力了。


    勝利在望的孫萬榮被翻盤了,契丹軍大敗而逃。


    確切地說,契丹不是敗在唐軍手上,也不是敗在張九節手上,而是敗在金錢手上!


    錢,真是個好玩意兒!


    孫萬榮,這次檀州之敗隻是個開始,接下來,你也會收到驚喜,比你給武攸宜的驚喜更大的驚喜,你絕對意想不到!


    公元696年十月二十二日(契丹反唐五個月後)


    李盡忠死了。


    諸位不用猜測了,李盡忠不是死於武則天之手,也不是死於唐軍之手,而是自然死,老死了。


    於是契丹就推舉孫萬榮為新的首領,繼續他們的反唐大業。


    臨危受命。


    孫萬榮將不負眾望,他將用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擔當得起如此重擔!


    隻是,一個第三方勢力的加入,給了孫萬榮一個措手不及。


    第三方勢力:後突厥。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蚌就是唐與契丹,漁翁就是後突厥。


    正當武則天被契丹折磨地頭大的時候,後突厥出現了。


    在後突厥介入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突厥的秉性,這有利於我們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否則,你會看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太宗李世民曾說過:“突厥,……君臣惟利是視。”


    太宗李世民還說過:“(突厥)與我鄰而棄信擾邊……”


    蔡國公杜如晦曾經說過:“夷狄無信,我雖如約,彼常負之,……”


    鄭國公魏征則概括地比較全麵,可以作為突厥的“自我評價”之語:“突厥世為中國仇,……。彼鳥獸野心,非我族類,弱則伏,強則叛,其天性也。”


    突厥就這麽個秉性,雖然唐史有詆毀人家的嫌疑,但是也非完全的誹謗!


    後突厥此時的可汗是默啜可汗,姓阿史那氏,名環,全名阿史那環,這個人介紹起來很簡單——很有代表性——典型的突厥人:反複無常。


    隻有了解了默啜的這一性格特點,我們不會疑惑於其以下的所作所為。


    那我們一步步來見識一下。


    第一次亮相:率眾寇邊


    3年前(公元696年),默啜的哥哥、後突厥的老可汗骨咄祿病死,默啜欺負其侄子年幼,就自立為可汗了。冬月剛坐上可汗的寶座,臘月他就帶兵來打靈州(今寧夏靈武附近)。


    前麵說過,女人是不好欺負的,更何況這個女人是武則天。


    武則天也不客氣,直接派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予以反擊,李多祚不辱使命,擊敗了默啜。


    默啜可是捅了馬蜂窩。


    默啜被擊敗後,武則天還不解氣,在隨後的公元694年,派出了陣容僅次於“二十八將大軍”的“十八將大軍”。


    聲勢甚是浩大,主帥為武則天的小情人、江湖貨郎薛懷義。這十八將軍裏麵有幾個名氣不小的,如契苾明(獨耳將軍契苾何力的兒子)、沙吒忠義(與黑齒常之合力擊退過蘇定方)、百戰餘雄李多祚、兵部尚書王孝傑、安西都護田揚名等等等等,不是讓吐蕃頭疼的,就是讓突厥做噩夢的,隨便拿出一個都是能征善戰的主——除了主帥薛懷義。


    以前說過一句話,一隻羊帶領著一群狼,那麽這群狼也就變成羊了。


    羊遇到狼(突厥),後果可想而知。


    還好的是,薛懷義沒有讓他的老相好武則天失望,竟然從突厥全師而回了,未曾遭受任何損失。


    江湖貨郎這麽厲害啊?


    非也!因為他出去轉了一圈壓根兒就沒碰到默啜(不見虜,還)。


    武則天怎肯罷休,於公元695年再次派出兵部尚書王孝傑駐紮邊境,防備突厥,伺機出擊。


    第二次亮相:率眾請降


    沒有任何征兆,於當年底(公元695年),默啜卻遣使請降了。


    第三次亮相:率眾叛唐


    (接下來,默啜的表現,會讓你明白,為什麽說他是典型的突厥人——反複無常)


    剛剛投降了不到一年,默啜卻突然背信棄義了——“突厥寇涼州”


    這裏有個小插曲,是不能省略的。


    當時涼州都督許欽明正在城外視差工作,事先沒有任何預警,數萬突厥大軍突然兵臨城下,將涼州(今甘肅武威)圍了個水泄不通。這一圍,城外的許欽明也進不去了。


    端的是一條好漢,許欽明帶著幾個隨從直接殺入敵陣,終因寡不敵眾,力屈被擒。(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