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
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淚前致辭,官軍入城人不知。
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下的《平蔡州三首》中的第二首,蔡州,天寶時為汝南郡,
詩中寫出了蔡州父老再見王師時的激動心情,謳歌了大唐名將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千古傳奇,其情其景,
再現了大唐雄師踏平叛軍巢穴的神威,為大唐的曆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證明。
說起李愬雪夜入蔡州,就不能不提當時的曆史背景,
就不能不提節度使這種官銜的演變。節度使的名稱起源於東漢安帝時期,意為節製調度,到了大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朝廷讓涼州都督充任河西節度使,才正式確立節度使地方軍政長官的位置,
成為大唐為鞏固邊疆而設立的邊疆官製。唐玄宗後期,募兵製逐漸取代了府兵製,職業軍人連年征戰,邊疆沒有片刻安寧,到了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節度使已增加到十個,河西節度使、範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節度使,節度使集軍政、民政、財政大權於一身,擁兵多達四十九萬人,完全改變了大唐帝國以前居中以製外的兵力分布,
這種內輕外重的局麵終於引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生靈塗炭,橫屍遍野,官軍與叛軍都打得精疲力竭。朝廷在國內遍置節度使,
這種邊關的軍事製度移植到內地,埋下了後來尾大不掉的藩鎮之禍。叛亂平定後。已經傷筋動骨的大唐朝廷與安祿山、史思明的舊將達成妥協,
任命他們為成德、魏博、盧龍三鎮的節度使。史稱河朔三鎮,除此之外,還有淄青鎮(治青州,今山東益都)、淮西鎮(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等其他藩鎮,
唐憲宗元和年間,全國已有節度使四十七個,削藩。就成為唐憲宗迫在眉睫的任務。
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他的兒子吳元濟隱瞞父親死亡的消息,以吳少陽的名義,
向朝廷要求,讓吳元濟做留後,遭到唐憲宗的否決後,吳元濟擁兵自立,
以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三州與朝廷對抗,燒殺搶掠。
無惡不作,他還與成德(今河北正定)的王承宗、淄青(今山東益都)的李師道狼狽為奸,讓他們上表為自己說話。李師道的奏表沒有得到唐憲宗的首肯。竟然派兵偽裝成強盜,
燒毀了朝廷在河陰(在今河南滎陽東北)的糧倉儲備,破壞唐軍平叛的後勤供應,他膽大包天,派訓練有素的刺客潛入京城,殺害了當朝宰相武元衡,殺傷了主戰派的裴度,
幸虧裴度手下舍命相救,才免於橫屍街頭。藩鎮的瘋狂舉動。更堅定了唐憲宗一統社稷的決心,他讓裴度繼任宰相職位。主持平叛大局,正是這個時候。太子詹事李愬上表自薦,要求為國家分憂。
李愬有一個名滿天下的父親,那就是再造大唐的西平郡王李晟,李晟出自隴西李氏,與李唐皇室同祖同宗。
在今天甘肅省臨洮縣城附近的“欽王灣”,就有李晟之父太子太保唐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欽與其妻王氏代國夫人的墳墓,還有一塊“李欽神道碑”,可惜在特殊時期中被毀。根據史料的記載,李愬與他的父親一樣,善長騎射,
事母至孝,李愬的生母是李晟的妾室,很早就去世了,他一直由晉國夫人王氏撫養,王氏將他視為己出,他也將王氏當作親媽,後來王氏病死,
按照禮製,兒子要為母親服孝,因為李愬不是正室所出,隻是庶子,李晟隻要求他“服緦”,緦麻的料子是一種精細的熟麻布,用來做喪服,
“服緦”表明男子與死者的關係隔得較遠,隻有孝子及嫡長孫才有資格“服縗”,縗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衣邊不縫,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李愬號哭不忍,李晟為兒子的真情所感動,
就讓兒子為王氏“服縗”。李晟去世以後,李愬按照禮製,回家為父親丁憂,他和李憲在父親的墳墓旁邊搭起了一個棚子,風寒露宿,粗茶淡飯,為父親守孝三年,唐德宗不忍功臣之子如此自苦,
下詔讓他回家,他在家裏隻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回到父親的墓地,唐德宗見他心誌如此堅定,就不再加以阻攔,讓他完成了三年的煎熬。
這種孝行是常人做不到的,所以時人對完成這種孝行的人極為敬重,視為當世楷模。
除孝之後,李愬被朝廷授予右庶子的職務,後又轉為少府監、左庶子。他曾外任坊、晉二州的刺史,因為政績出眾,被朝廷加封金紫光祿大夫,
調回京城,一路升遷到太子詹事。當時淮西平叛已曆經年,眾將中除了李光顏,都存了養寇自重的想法,九萬人圍攻吳元濟的地盤,卻久戰無功,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李愬被任命為唐(今河南唐河縣)、隨(今湖北隨縣)、鄧(今河南鄧縣)節度使,一個施展宏圖大業的機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北路唐軍在李光顏的指揮下,在郾城外與三萬淮西兵惡戰,殲敵十之二三,郾城的淮西守將向唐軍投降,
吳元濟將所有淮西軍的精銳都調到北線防守李光顏,蔡州的兵力呈現空虛的局麵。
唐憲宗派裴度到前線督戰,聽從裴度的建議,撤消宦官監陣的慣例,將領們可以乾綱獨斷,都踴躍為朝廷出力。李愬到任以後。
安撫部卒,慰問傷員,很快與大家打成一片。他有意向淮西軍示弱,治軍寬鬆。麻痹敵人的鬥誌。淮西軍以前多次打敗過西路唐軍,
又見李愬缺少帶兵經驗,沒有將李愬列為重點防範對象,給後來的奇襲創造了機會。為了增加西線的實力,李愬向朝廷奏請增兵,
得到了唐憲宗從昭義(今山西長治)、河中(今山西永濟東)、鄜坊(今陝西富縣)調來的二千步騎,與淮西軍抗衡有了充足的資本。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李愬對降將的態度展示了他充分的自信。唐軍抓獲淮西軍驍將丁士良,
眾人都要求將其刨腹挖心,丁士良卻凜然不懼,一副慷慨赴死的神態,李愬喜歡這樣的硬漢子,
叫人為丁士良鬆綁,饒恕了他的性命。丁士良感激李愬的寬宏大量,主動為李愬獻計獻策,“吳秀琳據守文城柵(今河南遂平西南)。
與吳元濟互為掎角之勢,他有謀主陳光洽為他出謀劃策,官軍才討不到便宜。陳光洽自恃勇武。喜歡單獨行動,隻要能把他抓來,
吳秀琳肯定會不戰而降”,李愬依計抓獲了陳光洽,果然招降了吳秀琳的三千部眾。李愬向吳秀琳問計,吳秀琳認為,要破蔡州,
非得收用吳元濟的騎將李祐不可,李祐足智多謀。熟悉吳元濟的內情,堡壘從內部攻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時李祐駐守在興橋柵(今河南遂平東南),
屢屢讓唐軍頭痛之級。李愬調兵遣將,乘著李祐在田裏收割小麥,三百唐軍精銳從附近的樹林裏一躍而出,將李祐生擒活捉。
唐軍以前常常吃李祐的悶虧,早就想殺之泄憤,李愬深知事情的輕重,竭力保全李祐的性命。
人言可畏,對於李愬經常與兩位降將李祐和李忠義在帳中密談,軍中議論紛紛,匿名信滿天飛,指證李祐是淮西軍的內奸,
李愬感到了很大的壓力,他擔心唐憲宗因此產生誤會,決定把李祐送到長安,讓皇帝來處理這件事情,事先,他給皇帝上了一個奏章,裏麵說,
“如果殺了李祐,平定淮西就不會取得成功”,唐憲宗一代英主,當然理解臣子的心情,他赦免了李祐,讓李祐回到唐州協助李愬的行動。
李愬見李祐安全返回,十分欣慰,他握住了李祐的雙手,動情地說道,“你能回來,這是大唐的福份”。他馬上對李祐委以軍職,允許李祐佩刀進出自己的軍帳,不久,又讓李祐擔任六院兵馬使。李愬的信任和保護,
讓李祐感到由衷的溫暖,他推心置腹,向李愬獻上了奇襲蔡州的計劃,這計劃與李愬的想法不謀而合,為了穩妥起見,
李愬派人向裴度匯報了這一計劃,裴度要李愬見機行事、全權處理。有了上司的充分信任,李愬要做的就是放手一搏了。在這以前,
他廢除了“有舍賊諜者屠其家”的舊軍令,通過對敵方間諜的懷柔,收集了大量情報,對蔡州內部的情形了如指掌,一切準備就緒,元和十二年陰曆十月辛未日,一出千古傳奇拉開了大幕。
這天,寒風呼嘯,冰涼刺骨,
李祐率領三千人的敢死隊出發了,隨後是李愬三千人的中軍,再後是田進誠三千人的後軍,
大軍一路向東,線路卻一直向眾人保密,行出六十裏,到達淮西軍據守的張柴村(今河南遂平東),唐軍將戍卒全部殺掉,以免敵人得到烽火示警,
然後稍事休息,吃些幹糧,整理好馬具、兵器。李愬讓義誠軍五百人留守當地,以防備敵人朗山(今河南確山)方向的增援,此時,大雪紛飛,
天寒地凍,大風把軍旗都刮破了,馬匹戰戰兢兢,士兵手腳僵硬,李愬這才告訴眾人,“到蔡州去抓吳元濟”。
張柴村東南七十裏就是蔡州城,自從吳少誠割據此地,官軍已有三十多年沒到過蔡州,諸將聽到李愬的命令,大驚失色,監軍哭著說道,“果然中了李祐的奸計”。
李愬軍令如山,催促眾人全速前進,除了分兵五百人去切斷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通往蔡州的路橋,其餘士兵在風雪之中輕裝東進,大雪鋪天蓋地,人馬凍死者相望於道,
李愬隻有一個指令,前進,前進。敵人萬萬沒有料到如此天氣會有官軍到訪,四更時分,李愬的部隊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兵臨蔡州城下。
李祐、李忠義在城牆上挖出一個個可供踏足的坎兒,率先登城,兵士們緊隨其後,官軍手起刀落,幹淨利落地解決了守城的淮西士兵,隻留下了打更的人。
城門大開,官軍魚貫而入,進入了蔡州城。黎明時分,大雪停止了,官軍已經攻入了吳元濟的外宅,吳元濟還在夢鄉之中,絲毫沒有察覺。
有個淮西兵士衝入裏屋,向吳元濟告急,“不好了,官軍進城了”,
吳元濟睡意未醒,以為手下謊報軍情,“一定是囚犯在鬧事,等天亮了再收拾他們”,語音未落,又有兵士來報,“城門讓官軍打開了”,
吳元濟兀自不信,“大概是洄曲那邊的守軍找我討要寒衣”,此時,外麵的喊聲震天動地,“常侍傳令了(常侍是李愬此時的官銜)”,
吳元濟聽到了上萬士兵的回應,這才大吃一驚,“這是什麽常侍,跑到這裏來傳令”,此時,他終於明白了,官軍已經到了自己眼皮子底下。
吳元濟不甘束手就擒,率領左右親信負隅頑抗,李愬知道他在等待駐守洄曲的淮西將領董重質派來援軍,就搶先采取了行動。
李愬派人撫慰董重質的家人,給他們吃了定心丸,董重質的兒子被派到洄曲向父親勸降,一舉成功,董重質單人匹馬,親自趕赴蔡州,向李愬投降。
切斷了吳元濟的退路,官軍晝夜攻打蔡州牙城,毀其外門,
奪取了軍械庫,第二天,又放火燒毀了南門,蔡州百姓背負柴草,踴躍相助官軍。官軍流箭如雨,射到內院裏的箭,如同刺蝟毛那樣密集,
傍晚時分,內院攻破了,吳元濟黔驢技窮,在院牆上向李愬請罪,向官軍繳械投降,蔡州回到了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中。
李愬派人將吳元濟用囚車押送京師,向唐憲宗報捷,一麵安定民心,等待裴度的到來。
官軍的連連勝利,震懾了叛軍的囂張氣焰,申、光二州和諸鎮兵二萬餘人相繼來降,征討淮西的戰役曆時四年,耗費巨大,終於因為李愬的雪夜奔襲而一舉平定,留下了一段蕩氣回腸的千古佳話。(未完待續)
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淚前致辭,官軍入城人不知。
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下的《平蔡州三首》中的第二首,蔡州,天寶時為汝南郡,
詩中寫出了蔡州父老再見王師時的激動心情,謳歌了大唐名將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千古傳奇,其情其景,
再現了大唐雄師踏平叛軍巢穴的神威,為大唐的曆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證明。
說起李愬雪夜入蔡州,就不能不提當時的曆史背景,
就不能不提節度使這種官銜的演變。節度使的名稱起源於東漢安帝時期,意為節製調度,到了大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朝廷讓涼州都督充任河西節度使,才正式確立節度使地方軍政長官的位置,
成為大唐為鞏固邊疆而設立的邊疆官製。唐玄宗後期,募兵製逐漸取代了府兵製,職業軍人連年征戰,邊疆沒有片刻安寧,到了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節度使已增加到十個,河西節度使、範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節度使,節度使集軍政、民政、財政大權於一身,擁兵多達四十九萬人,完全改變了大唐帝國以前居中以製外的兵力分布,
這種內輕外重的局麵終於引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生靈塗炭,橫屍遍野,官軍與叛軍都打得精疲力竭。朝廷在國內遍置節度使,
這種邊關的軍事製度移植到內地,埋下了後來尾大不掉的藩鎮之禍。叛亂平定後。已經傷筋動骨的大唐朝廷與安祿山、史思明的舊將達成妥協,
任命他們為成德、魏博、盧龍三鎮的節度使。史稱河朔三鎮,除此之外,還有淄青鎮(治青州,今山東益都)、淮西鎮(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等其他藩鎮,
唐憲宗元和年間,全國已有節度使四十七個,削藩。就成為唐憲宗迫在眉睫的任務。
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他的兒子吳元濟隱瞞父親死亡的消息,以吳少陽的名義,
向朝廷要求,讓吳元濟做留後,遭到唐憲宗的否決後,吳元濟擁兵自立,
以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三州與朝廷對抗,燒殺搶掠。
無惡不作,他還與成德(今河北正定)的王承宗、淄青(今山東益都)的李師道狼狽為奸,讓他們上表為自己說話。李師道的奏表沒有得到唐憲宗的首肯。竟然派兵偽裝成強盜,
燒毀了朝廷在河陰(在今河南滎陽東北)的糧倉儲備,破壞唐軍平叛的後勤供應,他膽大包天,派訓練有素的刺客潛入京城,殺害了當朝宰相武元衡,殺傷了主戰派的裴度,
幸虧裴度手下舍命相救,才免於橫屍街頭。藩鎮的瘋狂舉動。更堅定了唐憲宗一統社稷的決心,他讓裴度繼任宰相職位。主持平叛大局,正是這個時候。太子詹事李愬上表自薦,要求為國家分憂。
李愬有一個名滿天下的父親,那就是再造大唐的西平郡王李晟,李晟出自隴西李氏,與李唐皇室同祖同宗。
在今天甘肅省臨洮縣城附近的“欽王灣”,就有李晟之父太子太保唐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欽與其妻王氏代國夫人的墳墓,還有一塊“李欽神道碑”,可惜在特殊時期中被毀。根據史料的記載,李愬與他的父親一樣,善長騎射,
事母至孝,李愬的生母是李晟的妾室,很早就去世了,他一直由晉國夫人王氏撫養,王氏將他視為己出,他也將王氏當作親媽,後來王氏病死,
按照禮製,兒子要為母親服孝,因為李愬不是正室所出,隻是庶子,李晟隻要求他“服緦”,緦麻的料子是一種精細的熟麻布,用來做喪服,
“服緦”表明男子與死者的關係隔得較遠,隻有孝子及嫡長孫才有資格“服縗”,縗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衣邊不縫,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李愬號哭不忍,李晟為兒子的真情所感動,
就讓兒子為王氏“服縗”。李晟去世以後,李愬按照禮製,回家為父親丁憂,他和李憲在父親的墳墓旁邊搭起了一個棚子,風寒露宿,粗茶淡飯,為父親守孝三年,唐德宗不忍功臣之子如此自苦,
下詔讓他回家,他在家裏隻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回到父親的墓地,唐德宗見他心誌如此堅定,就不再加以阻攔,讓他完成了三年的煎熬。
這種孝行是常人做不到的,所以時人對完成這種孝行的人極為敬重,視為當世楷模。
除孝之後,李愬被朝廷授予右庶子的職務,後又轉為少府監、左庶子。他曾外任坊、晉二州的刺史,因為政績出眾,被朝廷加封金紫光祿大夫,
調回京城,一路升遷到太子詹事。當時淮西平叛已曆經年,眾將中除了李光顏,都存了養寇自重的想法,九萬人圍攻吳元濟的地盤,卻久戰無功,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李愬被任命為唐(今河南唐河縣)、隨(今湖北隨縣)、鄧(今河南鄧縣)節度使,一個施展宏圖大業的機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北路唐軍在李光顏的指揮下,在郾城外與三萬淮西兵惡戰,殲敵十之二三,郾城的淮西守將向唐軍投降,
吳元濟將所有淮西軍的精銳都調到北線防守李光顏,蔡州的兵力呈現空虛的局麵。
唐憲宗派裴度到前線督戰,聽從裴度的建議,撤消宦官監陣的慣例,將領們可以乾綱獨斷,都踴躍為朝廷出力。李愬到任以後。
安撫部卒,慰問傷員,很快與大家打成一片。他有意向淮西軍示弱,治軍寬鬆。麻痹敵人的鬥誌。淮西軍以前多次打敗過西路唐軍,
又見李愬缺少帶兵經驗,沒有將李愬列為重點防範對象,給後來的奇襲創造了機會。為了增加西線的實力,李愬向朝廷奏請增兵,
得到了唐憲宗從昭義(今山西長治)、河中(今山西永濟東)、鄜坊(今陝西富縣)調來的二千步騎,與淮西軍抗衡有了充足的資本。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李愬對降將的態度展示了他充分的自信。唐軍抓獲淮西軍驍將丁士良,
眾人都要求將其刨腹挖心,丁士良卻凜然不懼,一副慷慨赴死的神態,李愬喜歡這樣的硬漢子,
叫人為丁士良鬆綁,饒恕了他的性命。丁士良感激李愬的寬宏大量,主動為李愬獻計獻策,“吳秀琳據守文城柵(今河南遂平西南)。
與吳元濟互為掎角之勢,他有謀主陳光洽為他出謀劃策,官軍才討不到便宜。陳光洽自恃勇武。喜歡單獨行動,隻要能把他抓來,
吳秀琳肯定會不戰而降”,李愬依計抓獲了陳光洽,果然招降了吳秀琳的三千部眾。李愬向吳秀琳問計,吳秀琳認為,要破蔡州,
非得收用吳元濟的騎將李祐不可,李祐足智多謀。熟悉吳元濟的內情,堡壘從內部攻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時李祐駐守在興橋柵(今河南遂平東南),
屢屢讓唐軍頭痛之級。李愬調兵遣將,乘著李祐在田裏收割小麥,三百唐軍精銳從附近的樹林裏一躍而出,將李祐生擒活捉。
唐軍以前常常吃李祐的悶虧,早就想殺之泄憤,李愬深知事情的輕重,竭力保全李祐的性命。
人言可畏,對於李愬經常與兩位降將李祐和李忠義在帳中密談,軍中議論紛紛,匿名信滿天飛,指證李祐是淮西軍的內奸,
李愬感到了很大的壓力,他擔心唐憲宗因此產生誤會,決定把李祐送到長安,讓皇帝來處理這件事情,事先,他給皇帝上了一個奏章,裏麵說,
“如果殺了李祐,平定淮西就不會取得成功”,唐憲宗一代英主,當然理解臣子的心情,他赦免了李祐,讓李祐回到唐州協助李愬的行動。
李愬見李祐安全返回,十分欣慰,他握住了李祐的雙手,動情地說道,“你能回來,這是大唐的福份”。他馬上對李祐委以軍職,允許李祐佩刀進出自己的軍帳,不久,又讓李祐擔任六院兵馬使。李愬的信任和保護,
讓李祐感到由衷的溫暖,他推心置腹,向李愬獻上了奇襲蔡州的計劃,這計劃與李愬的想法不謀而合,為了穩妥起見,
李愬派人向裴度匯報了這一計劃,裴度要李愬見機行事、全權處理。有了上司的充分信任,李愬要做的就是放手一搏了。在這以前,
他廢除了“有舍賊諜者屠其家”的舊軍令,通過對敵方間諜的懷柔,收集了大量情報,對蔡州內部的情形了如指掌,一切準備就緒,元和十二年陰曆十月辛未日,一出千古傳奇拉開了大幕。
這天,寒風呼嘯,冰涼刺骨,
李祐率領三千人的敢死隊出發了,隨後是李愬三千人的中軍,再後是田進誠三千人的後軍,
大軍一路向東,線路卻一直向眾人保密,行出六十裏,到達淮西軍據守的張柴村(今河南遂平東),唐軍將戍卒全部殺掉,以免敵人得到烽火示警,
然後稍事休息,吃些幹糧,整理好馬具、兵器。李愬讓義誠軍五百人留守當地,以防備敵人朗山(今河南確山)方向的增援,此時,大雪紛飛,
天寒地凍,大風把軍旗都刮破了,馬匹戰戰兢兢,士兵手腳僵硬,李愬這才告訴眾人,“到蔡州去抓吳元濟”。
張柴村東南七十裏就是蔡州城,自從吳少誠割據此地,官軍已有三十多年沒到過蔡州,諸將聽到李愬的命令,大驚失色,監軍哭著說道,“果然中了李祐的奸計”。
李愬軍令如山,催促眾人全速前進,除了分兵五百人去切斷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通往蔡州的路橋,其餘士兵在風雪之中輕裝東進,大雪鋪天蓋地,人馬凍死者相望於道,
李愬隻有一個指令,前進,前進。敵人萬萬沒有料到如此天氣會有官軍到訪,四更時分,李愬的部隊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兵臨蔡州城下。
李祐、李忠義在城牆上挖出一個個可供踏足的坎兒,率先登城,兵士們緊隨其後,官軍手起刀落,幹淨利落地解決了守城的淮西士兵,隻留下了打更的人。
城門大開,官軍魚貫而入,進入了蔡州城。黎明時分,大雪停止了,官軍已經攻入了吳元濟的外宅,吳元濟還在夢鄉之中,絲毫沒有察覺。
有個淮西兵士衝入裏屋,向吳元濟告急,“不好了,官軍進城了”,
吳元濟睡意未醒,以為手下謊報軍情,“一定是囚犯在鬧事,等天亮了再收拾他們”,語音未落,又有兵士來報,“城門讓官軍打開了”,
吳元濟兀自不信,“大概是洄曲那邊的守軍找我討要寒衣”,此時,外麵的喊聲震天動地,“常侍傳令了(常侍是李愬此時的官銜)”,
吳元濟聽到了上萬士兵的回應,這才大吃一驚,“這是什麽常侍,跑到這裏來傳令”,此時,他終於明白了,官軍已經到了自己眼皮子底下。
吳元濟不甘束手就擒,率領左右親信負隅頑抗,李愬知道他在等待駐守洄曲的淮西將領董重質派來援軍,就搶先采取了行動。
李愬派人撫慰董重質的家人,給他們吃了定心丸,董重質的兒子被派到洄曲向父親勸降,一舉成功,董重質單人匹馬,親自趕赴蔡州,向李愬投降。
切斷了吳元濟的退路,官軍晝夜攻打蔡州牙城,毀其外門,
奪取了軍械庫,第二天,又放火燒毀了南門,蔡州百姓背負柴草,踴躍相助官軍。官軍流箭如雨,射到內院裏的箭,如同刺蝟毛那樣密集,
傍晚時分,內院攻破了,吳元濟黔驢技窮,在院牆上向李愬請罪,向官軍繳械投降,蔡州回到了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中。
李愬派人將吳元濟用囚車押送京師,向唐憲宗報捷,一麵安定民心,等待裴度的到來。
官軍的連連勝利,震懾了叛軍的囂張氣焰,申、光二州和諸鎮兵二萬餘人相繼來降,征討淮西的戰役曆時四年,耗費巨大,終於因為李愬的雪夜奔襲而一舉平定,留下了一段蕩氣回腸的千古佳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