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上記載,宰相裴度到蔡州,
“李愬具櫜鞬以軍禮迎度,拜之路左”,李愬身穿櫜鞬服,以軍禮晉見裴度,裴度表示不敢當。櫜鞬服是唐代一種特殊的戎服,形成於西北,這身裝束大致是,
頭上戴著紅抹額,下身穿著袴奴,腳上穿靴,左手握刀,右邊佩櫜鞬,“櫜以受箭,鞬以受弓”,櫜鞬是盛弓箭之器,意思就是佩弓帶箭,
李愬身為節度使,以這種武將裝束迎接宰相,有一種自降身份的意思,表示對朝廷的尊重。李愬告訴裴度,“此方不識上下等威之分久矣,
請公因以示之”,裴度就以宰相之禮受其拜謁,讓蔡人見識了早已陌生的朝廷威儀,在場的蔡人皆聳然動容,仿佛又回到了天寶時期。淮西平定後,上下形勢一片大好,橫海節度使程權請求舉族入朝,
得到唐憲宗的批準,滄、景(今河北景縣東北)二州回歸中央政府的管轄,幽州(今北京)節度使劉總請以所部歸附朝廷,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請以二子為質,獻德(今山東陵縣)、棣(今山東惠民縣南)二州,
王承宗死後,其弟王承元上表請朝廷命帥,藩鎮紛紛向朝廷表達忠心,為朝廷鞍前馬後地效勞,唐憲宗一統天下的雄心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吳元濟在長安被斬首,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弟弟,也被處決。
李愬的功勞得到了唐憲宗的重賞,進封涼國公、上柱國,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五百戶,一個兒子成為五品正員官。宰相裴度本就位高權重。社稷安危係於一身,這時也進封為晉國公。
李祐封為神武將軍,後來遷至劍南西川行營節度使。他治軍有方,“羌戎畏服”。董重質本是吳元濟的得力幹將。因為李愬曾許其不死,
唐憲宗特予寬恕,貶為春州司戶,後來在李愬的要求下,征入武寧軍,為軍前驅,為平叛立下了汗馬功勞。
平定淮西的戰役,振奮人心。群臣紛紛上表要求勒石紀功,唐憲宗就讓韓愈撰寫碑文,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平淮西碑》,
因為當時是宰相裴度主政,韓愈就把平定淮西的最大功勞歸於裴度,碑文在朝廷上得到了群臣的認可,卻引起了李愬家人和部屬的不滿。
石碑剛立不久,就讓李愬的部將石孝忠給砸得不成樣子,李愬的妻子是唐安公主的女兒,她也要為丈夫爭一口閑氣。獨自進宮向唐憲宗哭訴,
為丈夫擺功,皇親國戚。皇帝不是招惹不起,但其意見不能不考慮,加之宰相裴度胸懷大度,唐憲宗權衡輕重,就讓翰林學士段文昌重寫碑文
,這就是史上所稱的“段碑”,雖然“段碑”擺平了軍功之爭,但流傳至今、為人稱道的依然是韓愈所寫的“韓碑”,可見青史鐵筆。公道自在人心。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為著光複隴右故地的目標。朝廷將李愬封為鳳翔隴右節度使,期望他在邊塞建功立業。李愬還沒到任,
淄青李師道惹出的麻煩已經讓唐憲宗忍無可忍。平定淮西以後,李師道憂心忡忡,為了自保,他上表請長子入侍,
做朝廷的人質,並獻出沂、密、海三州,得到朝廷的首肯以後,李師道公然反悔,陳兵威脅朝廷使節。
唐憲宗下令讓田弘正等五節度使聯手征討李師道,大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光是田弘正所部就殲敵數萬,李愬身為武寧軍節度使,“
理兵有方略”,他讓淮西降將董重質充當牙將,整頓隊伍,武寧軍與李師道的手下曆經十一戰,抓獲賊將五十人,俘斬一萬多人,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李師道的部將劉悟眼見大勢已去,反戈一擊,
殺死了李師道,到田弘正那裏向唐軍投降,大唐收複了李師道盤據的淄(今山東淄博南)、青(今山東青州)十二州,再度展現了盛世的輝煌,
唐王朝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至安東,西至鹹海,南至越南北部,北到蒙古高原北部,自安史之亂以後,紛亂不止,國土淪喪,隻有在唐憲宗元和末年,
大唐才出現了重新統一的局麵,這個時候,恢複全盛時期的疆域似乎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李愬當上了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興寧裏有了一套皇帝賜予的宅第,也是在這一年,唐憲宗被宦官所害,太子李恒被擁戴即位,這就是唐穆宗。
此時的李愬已經取代田弘正成為魏博節度使,而田弘正被朝廷派往成德鎮,成為成德節度使。田弘正曾帶領魏博軍參加平叛,與成德軍血戰多次,
雙方結下了很深的仇怨,此次赴任,不得不帶上二千魏博士兵用以自衛。上任不久,朝廷答應調撥的一百萬緡軍餉遲遲不到位,
軍心浮動,氣勢洶洶,田弘正憂心如焚,無奈之中,他隻得讓二千士兵返回魏博,田弘正勢單力孤,原成德軍都知兵馬使王庭湊趁機煽動牙兵,
將田弘正及其家屬將吏三百餘人統統殺害,造成了驚天血案。李愬聽到消息,為朝廷失去這一棟梁之材而感到十分悲痛,他下令三軍素服,立誌為田弘正報仇。
他把自己的寶劍贈給深、冀節度使牛元翼,“我的先人以此劍成就大功,我又以此劍平定蔡州,現在成德鎮發生叛亂,希望閣下能以此劍翦除賊寇”,牛元翼信誓旦旦,“願以眾從,竭其死力”,
正當李愬蓄勢待發的時候,卻突然得了重病,不能理事,朝廷得知情況,派田布來接替他,讓他回洛陽養病,長慶元年,李愬在洛陽病逝。享年四十九歲,唐穆宗聞訊十分震驚,追贈他為太尉。
在李晟所有的兒子當中。李愬以仁孝著稱,他的一些兄弟仰仗父蔭。“率以仆馬第宅相矜”,隻有他奉己儉素,“所處先人舊宅一院而已”,如此將才,卻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歎息。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作為曆史上的父子名將,李晟、李愬在當朝都享受了一代功臣應有的榮耀和待遇,皇恩深厚,蔭及子孫,
也許正因為少了這層悲劇色彩,他們在民間的聲望反而遠不及宋朝的楊業、楊延昭父子,由於戲曲和小說的渲染,楊家父子家喻戶曉,人人都知道他們精忠報國,
而戰功遠勝於他們的李晟、李愬父子在百姓心目中就遜色許多。也許這正符合心理學的規律,英雄身處絕路時的悲涼和無奈,最能打動人心。
渾瑊
“九廟無塵八馬回。奉天城壘長春苔。鹹陽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養馬來”,
他是大唐詩篇中的英雄,忠勇無雙,連他的家奴都因戰功卓著被封為渤海郡王,“香勝燒蘭紅勝霞,
城中最數令公家。人人散後君須看,歸到江南無此花”,他是大唐詩篇中的品位。
家中種植的牡丹冠絕京城,成為一處遊覽勝景。他不是漢人,卻從未被漢人當作外人。他是位高權重的大唐宰相,卻被大唐皇帝視為親人,
一句“上不疑我”令多少臣子羨慕不已,他就是渾瑊,他就是舍生忘死、再造大唐的傳奇侍中。
渾瑊(公元736年—公元799年)出自鐵勒九姓中的渾部,世居皋蘭州(今寧夏銀南黃河河曲兩岸),
他的高祖渾阿貪支是渾部的大俟利發,唐太宗貞觀年間內附大唐,從此以部為氏,唐朝為了安置鐵勒諸姓,在今天的寧夏境內設置了皋蘭、祁連等州,
渾氏家族世為皋蘭州都督,根據《舊唐書》中《地理誌》的描述,其州治在鳴沙城,九姓雜居,在這裏繁衍生息。渾瑊的父親渾釋之武藝高強,
投身朔方軍中,戰功赫赫,一路升遷到開府儀同三司、寧朔郡王,渾瑊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成為一代名將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十一歲的渾瑊跟著父親參加例行的冬季邊防,朔方節度使張齊丘看他一臉稚氣,忍不住開起了玩笑,“帶乳母來了沒有”,在張齊丘眼裏,他根本就是個乳臭未幹的小屁孩。
事情很快就讓張齊丘跌破了眼鏡,當年渾瑊就立了跳蕩功(為少年兵設置的軍功),
兩年後,攻破石堡城,收複龍駒島,渾瑊都參與其中,立下了不小的戰功,他“勇冠諸軍”,很快當上了折衝果毅,
並受安思順的派遣,首次帶領偏師深入敵境,大破阿布思部,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他就憑軍功做到了中郎將的位置。
“安史之亂”爆發後,渾瑊跟隨河東節度史李光弼在河北平叛,在攻打常山城(今河北省唐縣)的戰役中,他一箭射死叛軍驍將李立節,立下首功,大大鼓舞了唐軍的士氣。
唐肅宗在靈州登基後,渾瑊率領所部趕赴行在,及時向朝廷報到。他跟隨郭子儀收複兩京,
與安慶緒的叛軍浴血奮戰,被提拔為武鋒軍使,又跟隨仆固懷恩平定史朝義,大小數十戰,軍功最盛,被授予太常卿,食實封兩百戶。“安史之亂”平定後,安史餘部還保持著相當的勢力,
仆固懷恩為了養寇自重,朝廷為了求得苟安,容忍了藩鎮割據的局麵,藩鎮賦稅不入中央,法令自成一套,唐憲宗時期的《元和國計薄》裏記載,
天下方鎮四十八道,向中央政府登記戶口和納稅的隻有南方的一小部分,約為三分之一;天下兵馬八十三萬,通通由中央政府供給錢糧,
而中央政府掌握的納稅戶卻隻有一百四十萬戶,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中央政府的形勢就跟七國之亂前夕的西漢政府一樣惡劣。有功之臣擁兵自重,
仆固懷恩因為不滿朝廷的某些措施,竟然與回紇、吐蕃勾結,向朝廷反戈一擊,在這種情況下,渾瑊率領所部歸附了郭子儀,向朝廷表達了忠貞之心。
當時,渾瑊的父親渾釋之擔任朔方節度史留後,鎮守靈州,被仆固懷恩的叛軍殺死,朝廷當即任命渾瑊為朔方行營兵馬使,聽從郭子儀的指揮。
郭子儀說服回紇,共同對敵,將入寇的吐蕃軍打得一敗塗地,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又一次度過了難關。
渾瑊作為郭子儀部下最有戰鬥力的將領,委以重任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他因軍功升為太子賓客,率部屯駐奉天(今陝西省乾縣)。不久,華州(今陝西省華縣)節度史周智光造反,渾瑊親率步騎萬人前往平叛,
很快就安定了當地的局麵。當時吐蕃是大唐最猖獗的敵人,
渾瑊以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刺史的身份,嚴守京城的西大門,讓吐蕃人無機可趁。
公元780年,唐德宗繼位,他勵精圖治,力圖改變中央政府的被動局麵,政局風雲變幻,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德宗解除了郭子儀及其部將的兵權,渾瑊明升暗降,在京城當上了左金吾衛大將軍,過上了一段清閑的日子。唐德宗按照既定的削藩目標,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行動。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他的兒子李惟嶽向朝廷請求父死子繼,魏博節度使田悅也在一旁幫腔,唐德宗不為所動,堅決拒絕了李惟嶽的要求,
李惟嶽惱羞成怒,就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反唐。不久,李正己身亡,他的兒子同樣要求承襲父位,
遭到了唐德宗的拒絕,從此,戰火熊熊,兵連禍結,整整打了五年。建中四年,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叛亂,
圍哥舒曜於襄城,朝廷無奈之下,調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前往解圍,沒料到,卻引來一場滅頂之災。
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五千人馬冒雨來到長安,軍士們即將上前線拚命,都希望得到朝廷豐厚的賞賜,
結果迎接他們的是朝廷的粗茶淡飯,軍士們怒不可遏,衝進皇宮府庫,
哄搶金銀財帛,唐德宗眼見形勢不妙,趕緊帶上妻妾兒女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
涇原兵犯下誅滅九族的大罪,也沒指望得到朝廷的寬恕,他們索性請出賦閑在家的太尉朱泚,擁戴他做了大秦皇帝。朱泚明白,
不消滅在奉天避難的唐德宗,自己這個政權就永遠沒有合法性,他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奉天城。(未完待續)
“李愬具櫜鞬以軍禮迎度,拜之路左”,李愬身穿櫜鞬服,以軍禮晉見裴度,裴度表示不敢當。櫜鞬服是唐代一種特殊的戎服,形成於西北,這身裝束大致是,
頭上戴著紅抹額,下身穿著袴奴,腳上穿靴,左手握刀,右邊佩櫜鞬,“櫜以受箭,鞬以受弓”,櫜鞬是盛弓箭之器,意思就是佩弓帶箭,
李愬身為節度使,以這種武將裝束迎接宰相,有一種自降身份的意思,表示對朝廷的尊重。李愬告訴裴度,“此方不識上下等威之分久矣,
請公因以示之”,裴度就以宰相之禮受其拜謁,讓蔡人見識了早已陌生的朝廷威儀,在場的蔡人皆聳然動容,仿佛又回到了天寶時期。淮西平定後,上下形勢一片大好,橫海節度使程權請求舉族入朝,
得到唐憲宗的批準,滄、景(今河北景縣東北)二州回歸中央政府的管轄,幽州(今北京)節度使劉總請以所部歸附朝廷,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請以二子為質,獻德(今山東陵縣)、棣(今山東惠民縣南)二州,
王承宗死後,其弟王承元上表請朝廷命帥,藩鎮紛紛向朝廷表達忠心,為朝廷鞍前馬後地效勞,唐憲宗一統天下的雄心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吳元濟在長安被斬首,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弟弟,也被處決。
李愬的功勞得到了唐憲宗的重賞,進封涼國公、上柱國,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五百戶,一個兒子成為五品正員官。宰相裴度本就位高權重。社稷安危係於一身,這時也進封為晉國公。
李祐封為神武將軍,後來遷至劍南西川行營節度使。他治軍有方,“羌戎畏服”。董重質本是吳元濟的得力幹將。因為李愬曾許其不死,
唐憲宗特予寬恕,貶為春州司戶,後來在李愬的要求下,征入武寧軍,為軍前驅,為平叛立下了汗馬功勞。
平定淮西的戰役,振奮人心。群臣紛紛上表要求勒石紀功,唐憲宗就讓韓愈撰寫碑文,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平淮西碑》,
因為當時是宰相裴度主政,韓愈就把平定淮西的最大功勞歸於裴度,碑文在朝廷上得到了群臣的認可,卻引起了李愬家人和部屬的不滿。
石碑剛立不久,就讓李愬的部將石孝忠給砸得不成樣子,李愬的妻子是唐安公主的女兒,她也要為丈夫爭一口閑氣。獨自進宮向唐憲宗哭訴,
為丈夫擺功,皇親國戚。皇帝不是招惹不起,但其意見不能不考慮,加之宰相裴度胸懷大度,唐憲宗權衡輕重,就讓翰林學士段文昌重寫碑文
,這就是史上所稱的“段碑”,雖然“段碑”擺平了軍功之爭,但流傳至今、為人稱道的依然是韓愈所寫的“韓碑”,可見青史鐵筆。公道自在人心。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為著光複隴右故地的目標。朝廷將李愬封為鳳翔隴右節度使,期望他在邊塞建功立業。李愬還沒到任,
淄青李師道惹出的麻煩已經讓唐憲宗忍無可忍。平定淮西以後,李師道憂心忡忡,為了自保,他上表請長子入侍,
做朝廷的人質,並獻出沂、密、海三州,得到朝廷的首肯以後,李師道公然反悔,陳兵威脅朝廷使節。
唐憲宗下令讓田弘正等五節度使聯手征討李師道,大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光是田弘正所部就殲敵數萬,李愬身為武寧軍節度使,“
理兵有方略”,他讓淮西降將董重質充當牙將,整頓隊伍,武寧軍與李師道的手下曆經十一戰,抓獲賊將五十人,俘斬一萬多人,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李師道的部將劉悟眼見大勢已去,反戈一擊,
殺死了李師道,到田弘正那裏向唐軍投降,大唐收複了李師道盤據的淄(今山東淄博南)、青(今山東青州)十二州,再度展現了盛世的輝煌,
唐王朝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至安東,西至鹹海,南至越南北部,北到蒙古高原北部,自安史之亂以後,紛亂不止,國土淪喪,隻有在唐憲宗元和末年,
大唐才出現了重新統一的局麵,這個時候,恢複全盛時期的疆域似乎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李愬當上了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興寧裏有了一套皇帝賜予的宅第,也是在這一年,唐憲宗被宦官所害,太子李恒被擁戴即位,這就是唐穆宗。
此時的李愬已經取代田弘正成為魏博節度使,而田弘正被朝廷派往成德鎮,成為成德節度使。田弘正曾帶領魏博軍參加平叛,與成德軍血戰多次,
雙方結下了很深的仇怨,此次赴任,不得不帶上二千魏博士兵用以自衛。上任不久,朝廷答應調撥的一百萬緡軍餉遲遲不到位,
軍心浮動,氣勢洶洶,田弘正憂心如焚,無奈之中,他隻得讓二千士兵返回魏博,田弘正勢單力孤,原成德軍都知兵馬使王庭湊趁機煽動牙兵,
將田弘正及其家屬將吏三百餘人統統殺害,造成了驚天血案。李愬聽到消息,為朝廷失去這一棟梁之材而感到十分悲痛,他下令三軍素服,立誌為田弘正報仇。
他把自己的寶劍贈給深、冀節度使牛元翼,“我的先人以此劍成就大功,我又以此劍平定蔡州,現在成德鎮發生叛亂,希望閣下能以此劍翦除賊寇”,牛元翼信誓旦旦,“願以眾從,竭其死力”,
正當李愬蓄勢待發的時候,卻突然得了重病,不能理事,朝廷得知情況,派田布來接替他,讓他回洛陽養病,長慶元年,李愬在洛陽病逝。享年四十九歲,唐穆宗聞訊十分震驚,追贈他為太尉。
在李晟所有的兒子當中。李愬以仁孝著稱,他的一些兄弟仰仗父蔭。“率以仆馬第宅相矜”,隻有他奉己儉素,“所處先人舊宅一院而已”,如此將才,卻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歎息。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作為曆史上的父子名將,李晟、李愬在當朝都享受了一代功臣應有的榮耀和待遇,皇恩深厚,蔭及子孫,
也許正因為少了這層悲劇色彩,他們在民間的聲望反而遠不及宋朝的楊業、楊延昭父子,由於戲曲和小說的渲染,楊家父子家喻戶曉,人人都知道他們精忠報國,
而戰功遠勝於他們的李晟、李愬父子在百姓心目中就遜色許多。也許這正符合心理學的規律,英雄身處絕路時的悲涼和無奈,最能打動人心。
渾瑊
“九廟無塵八馬回。奉天城壘長春苔。鹹陽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養馬來”,
他是大唐詩篇中的英雄,忠勇無雙,連他的家奴都因戰功卓著被封為渤海郡王,“香勝燒蘭紅勝霞,
城中最數令公家。人人散後君須看,歸到江南無此花”,他是大唐詩篇中的品位。
家中種植的牡丹冠絕京城,成為一處遊覽勝景。他不是漢人,卻從未被漢人當作外人。他是位高權重的大唐宰相,卻被大唐皇帝視為親人,
一句“上不疑我”令多少臣子羨慕不已,他就是渾瑊,他就是舍生忘死、再造大唐的傳奇侍中。
渾瑊(公元736年—公元799年)出自鐵勒九姓中的渾部,世居皋蘭州(今寧夏銀南黃河河曲兩岸),
他的高祖渾阿貪支是渾部的大俟利發,唐太宗貞觀年間內附大唐,從此以部為氏,唐朝為了安置鐵勒諸姓,在今天的寧夏境內設置了皋蘭、祁連等州,
渾氏家族世為皋蘭州都督,根據《舊唐書》中《地理誌》的描述,其州治在鳴沙城,九姓雜居,在這裏繁衍生息。渾瑊的父親渾釋之武藝高強,
投身朔方軍中,戰功赫赫,一路升遷到開府儀同三司、寧朔郡王,渾瑊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成為一代名將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十一歲的渾瑊跟著父親參加例行的冬季邊防,朔方節度使張齊丘看他一臉稚氣,忍不住開起了玩笑,“帶乳母來了沒有”,在張齊丘眼裏,他根本就是個乳臭未幹的小屁孩。
事情很快就讓張齊丘跌破了眼鏡,當年渾瑊就立了跳蕩功(為少年兵設置的軍功),
兩年後,攻破石堡城,收複龍駒島,渾瑊都參與其中,立下了不小的戰功,他“勇冠諸軍”,很快當上了折衝果毅,
並受安思順的派遣,首次帶領偏師深入敵境,大破阿布思部,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他就憑軍功做到了中郎將的位置。
“安史之亂”爆發後,渾瑊跟隨河東節度史李光弼在河北平叛,在攻打常山城(今河北省唐縣)的戰役中,他一箭射死叛軍驍將李立節,立下首功,大大鼓舞了唐軍的士氣。
唐肅宗在靈州登基後,渾瑊率領所部趕赴行在,及時向朝廷報到。他跟隨郭子儀收複兩京,
與安慶緒的叛軍浴血奮戰,被提拔為武鋒軍使,又跟隨仆固懷恩平定史朝義,大小數十戰,軍功最盛,被授予太常卿,食實封兩百戶。“安史之亂”平定後,安史餘部還保持著相當的勢力,
仆固懷恩為了養寇自重,朝廷為了求得苟安,容忍了藩鎮割據的局麵,藩鎮賦稅不入中央,法令自成一套,唐憲宗時期的《元和國計薄》裏記載,
天下方鎮四十八道,向中央政府登記戶口和納稅的隻有南方的一小部分,約為三分之一;天下兵馬八十三萬,通通由中央政府供給錢糧,
而中央政府掌握的納稅戶卻隻有一百四十萬戶,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中央政府的形勢就跟七國之亂前夕的西漢政府一樣惡劣。有功之臣擁兵自重,
仆固懷恩因為不滿朝廷的某些措施,竟然與回紇、吐蕃勾結,向朝廷反戈一擊,在這種情況下,渾瑊率領所部歸附了郭子儀,向朝廷表達了忠貞之心。
當時,渾瑊的父親渾釋之擔任朔方節度史留後,鎮守靈州,被仆固懷恩的叛軍殺死,朝廷當即任命渾瑊為朔方行營兵馬使,聽從郭子儀的指揮。
郭子儀說服回紇,共同對敵,將入寇的吐蕃軍打得一敗塗地,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又一次度過了難關。
渾瑊作為郭子儀部下最有戰鬥力的將領,委以重任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他因軍功升為太子賓客,率部屯駐奉天(今陝西省乾縣)。不久,華州(今陝西省華縣)節度史周智光造反,渾瑊親率步騎萬人前往平叛,
很快就安定了當地的局麵。當時吐蕃是大唐最猖獗的敵人,
渾瑊以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刺史的身份,嚴守京城的西大門,讓吐蕃人無機可趁。
公元780年,唐德宗繼位,他勵精圖治,力圖改變中央政府的被動局麵,政局風雲變幻,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德宗解除了郭子儀及其部將的兵權,渾瑊明升暗降,在京城當上了左金吾衛大將軍,過上了一段清閑的日子。唐德宗按照既定的削藩目標,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行動。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他的兒子李惟嶽向朝廷請求父死子繼,魏博節度使田悅也在一旁幫腔,唐德宗不為所動,堅決拒絕了李惟嶽的要求,
李惟嶽惱羞成怒,就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反唐。不久,李正己身亡,他的兒子同樣要求承襲父位,
遭到了唐德宗的拒絕,從此,戰火熊熊,兵連禍結,整整打了五年。建中四年,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叛亂,
圍哥舒曜於襄城,朝廷無奈之下,調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前往解圍,沒料到,卻引來一場滅頂之災。
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五千人馬冒雨來到長安,軍士們即將上前線拚命,都希望得到朝廷豐厚的賞賜,
結果迎接他們的是朝廷的粗茶淡飯,軍士們怒不可遏,衝進皇宮府庫,
哄搶金銀財帛,唐德宗眼見形勢不妙,趕緊帶上妻妾兒女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
涇原兵犯下誅滅九族的大罪,也沒指望得到朝廷的寬恕,他們索性請出賦閑在家的太尉朱泚,擁戴他做了大秦皇帝。朱泚明白,
不消滅在奉天避難的唐德宗,自己這個政權就永遠沒有合法性,他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奉天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