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身為禁衛軍將軍的渾瑊已經來到唐德宗身邊,他威望素著,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大家堅守城池,等待著各路勤王之師的到來。
本來按照渾瑊的意思,援軍應走乾陵北邊那條路,盧杞則勸說皇帝,漠穀道近,又不至於驚動先皇陵寢,要求援軍走漠穀這條道,
結果正如渾瑊所料,叛軍占盡地形優勢,以大弩、巨石連敗四路援軍,援軍隻得暫時退卻,朱泚軍隊圍困奉天城一個多月,城中糧食消耗殆盡,
連皇帝每天也隻有兩斛粗米裹腹,情勢日益危急,而叛軍在城外正日夜趕造巨型雲梯,要置守城的唐軍於死地。
雲梯高有九丈,下裝巨輪,外麵裹著水浸的濕牛革,周圍懸滿了水囊,梯上可裝兵士五百人,
一旦用於攻城實戰,奉天城的存亡就是未知之數。渾瑊久經戰陣、精通兵法,他向唐德宗說明了應對之策,
雲梯大而沉重,重則易陷,隻要按照叛軍來襲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裏麵堆滿木柴、膏油、鬆脂,就能破解敵人的這一攻勢。
唐軍按照渾瑊的要求做好準備,嚴陣以待。十一月十五日,北風呼嘯,叛軍的雲梯車開始攻城了,雲梯車中的兵士箭發如雨,守城的唐軍死傷慘重。
雲梯車配有轒轀車助攻,賊兵們抱薪負土,填平壕塹,矢石、火炬此時都耐何不了賊兵,叛軍的雲梯上已有不少賊兵登上了城樓,最後的時刻來到了。
唐德宗拿出千餘張空百委任狀交給渾瑊,讓渾瑊招募死士禦敵,授權渾瑊可以按照功勞大小任意填寫,如果委任狀用完。渾瑊可以直接在將士的身上書寫所授官職,事後朝廷一律認帳。
其實唐德宗心裏明白,渾瑊此番上陣。也許就是永別,皇帝淚流滿麵。渾瑊也泣不成聲,他們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捱過這一天。
守城的唐軍將士饑寒交迫,缺少甲胄和兵器,而叛軍兵強馬壯,氣勢正旺,
唐軍在渾瑊的激勵下,死戰不退。支撐他們的信念正是忠義二字。渾瑊身中流箭,隨手拔出,
血流滿衣而麵不改色,繼續指揮作戰,在場的唐軍都深受感動,唐軍眾誌成城、意誌如鋼,
終於感動了上蒼,叛軍的雲梯車陷進了挖好的地道,火油點燃,順風燃燒。
城上的唐軍趁機投下葦柴、火炬,雲梯車籠罩在火球之中,轉瞬之間就化為灰燼。數千攻城賊兵不及逃跑,
都被活活燒死,唐軍士氣大振,三麵出擊,皇太子李誦親自督戰,倚仗將士忠勇,終於擊退了賊兵。
朱泚心有不甘,半夜又卷土重來,賊兵流箭如雨。有的已經射到離唐德宗三步以內,皇帝大驚失色。渾瑊鎮定自若,率領唐軍堅守城池。這個夜晚方才有驚無險。命運終於向唐德宗露出了難得的笑臉,
李懷光的朔方軍日夜兼程,去給大唐皇帝救駕,兵馬使張韶被派往奉天,給唐德宗通風報信。
張韶懷揣蠟書,化妝成難民,當他到達奉天城的時候,被朱泚的叛軍當成百姓,驅趕到城邊去填唐軍挖下的壕塹,
張韶跑到城下,放聲大叫,“我是朔方軍的軍使”,城上的唐軍趕緊把他拉上城牆,
張韶身中數十箭,九死一生,終於讓唐德宗看到了李懷光的書信。唐德宗喜不自禁,讓人抬著張韶繞城一周,
向軍民宣示朔方軍的到來,奉天城內一片歡聲雷動,希望趕走了絕望。朔方軍一直是朝廷的正規軍隊,戰鬥力極強,大軍趕至,在澧泉(今陝西禮泉北)大敗朱泚叛軍,
朱泚抵擋不住,隻能放棄奉天,退回長安。要是朔方軍晚來三天,奉天城就要陷落,李懷光救大唐皇帝於萬劫不複,功高蓋世,
難怪很多年以後,唐德宗還念著他的好處,出錢奉養李懷光的遺孀,讓李懷光的外甥繼承李懷光的姓氏,傳承李懷光的血脈。
圍困既除,君臣緩過氣來,各路貢奉源源不斷,唐德宗封渾瑊為行在都知兵馬使,食實封五百戶,
渾瑊的二個兒子在這之前已被授予官職,以答謝渾瑊在奉天之難中的舍生忘死,唐德宗是有良心的,但他性格上的缺陷卻一再導致他的皇帝生涯波濤洶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如賈隱林的諫言,“陛下性子太急躁,不能容物,如果不改一改,就算朱泚敗亡,其他的禍患還會接踵而至”,
事情果然不幸被賈隱林言中,很快,唐德宗又犯了老毛病,逼反了救駕有功的李懷光。
李懷光武將出身,性情粗疏,他千裏赴難,卻連皇帝的麵都見不著,皇帝直接下令,讓李懷光協同其他部隊,盡快攻取長安。
李懷光氣憤難當,自認受到奸臣的排擠,他屯軍鹹陽,不斷上書要求皇帝給個說法,唐德宗為了平息他的怨氣,將盧杞等人貶為遠州司馬,
又殺掉了自己一向信任的宦官翟文秀,希望以此換來李懷光的合作。為了團結多數打擊少數,
唐德宗特意派人去赦免田悅、王武俊、李納三個藩鎮首領,藩鎮喜出望外,趕緊向朝廷宣誓效忠,雙方按下以前的恩怨,結成了“統一戰線”。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李懷光逼走了奸臣盧杞之後,也自忐忑不安,他在鹹陽(今陝西鹹陽東)盤桓不進,暗中與朱泚勾結,反叛朝廷,唐德宗得知消息,在渾瑊的護衛下,
逃到了梁州(今陝西漢中),唐德宗依照韓信拜將的故事,授予渾瑊極大的權利,渾瑊以行營副元帥的身份,殫心竭慮,督軍平叛。
叛軍據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渾瑊率軍出擊,斬首萬級。進駐奉天,他與李晟的神策軍協同作戰,
很快拿下了鹹陽。在此之前,李懷光內憂部下心向朝廷。外懼官軍虎視眈眈,
帶領朔方軍逃歸河中(今山西永濟),沿途對百姓大肆搶掠。五月,李晟率領唐軍收複長安,朱泚與他的一萬多叛軍倉皇逃命,唐軍圍追堵截,
在涇州彭原西域屯(今甘肅鎮原東),朱泚被其部將殺死。為唐朝的這場涇原兵變畫上了句號。唐德宗九死一生,終於返回了長安,回首前塵往事,
對忠心耿耿的渾瑊感激萬分,他將渾瑊晉升為侍中,冊封鹹寧郡王,食實封八百戶,在大寧裏賜豪宅一座,與李晟平分秋色,享受同樣的榮光。
在如何處置李懷光的問題上。通過多方討論,朝廷上下取得了一致的意見。渾瑊出任朔方行營副元帥,與馬燧一起。
討伐李懷光,短短時間,河中平定,李懷光眾叛親離,在絕望中自殺,渾瑊再升為檢校司空,一個兒子加授五品官,聖眷濃厚。
渾瑊從此出鎮河中,大唐獲得了難得的安定局麵。自封為楚帝的李希烈連打敗仗。逃回蔡州後被部將殺死,奉天之難至此方才幹戈平息。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唐朝著名詩人盧綸長期在渾瑊的幕府效力,親眼目睹渾瑊的英勇事跡,
有感而發,寫下了不少讚美渾瑊的傳世名篇,在中唐的邊塞詩中獨樹一幟,
正因為有了盧綸的渲染,後人對唐朝將軍的意氣風發才有了鮮明的印象,對渾瑊的武功箭術才有了了直接的認識。在當時,
渾瑊總是與漢朝的金日磾相提並論,他為人忠謹,恪守漢家的君臣倫理,饒是唐德宗一向猜忌功臣,對他也是另眼相看,信任有加,正如史書所言,
貞元以後,唐德宗常恐藩鎮生事,往往姑息養奸,惟獨對渾瑊的奏論“不盡從可”,渾瑊反而為此沾沾自喜,因為這說明皇帝對他沒有疑心。渾瑊在河中十六年,“猜間不能入”,成為曆史上君臣相得的典範,
為後世所稱道。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寇邊,屢屢受挫於名將李晟,吐蕃尚結讚對手下言道,“唐朝的名將,惟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
不除掉他們,終為我們的心腹大患”。尚結讚設計了一個鴻門宴,要讓大唐名將落入他的圈套。
吐蕃多次要求與大唐會盟,歸還了鹽(今寧夏鹽池縣北)、夏(今陝西省橫山縣西)二州表示誠意,唐徳宗考慮再三,決定派渾瑊主持這次唐蕃會盟。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蕃會盟於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應尚結讚的要求,渾瑊等人入幕更換禮服。突然間,鼓聲四起,數萬吐蕃伏兵蜂擁而上,渾瑊久經戰陣,趕緊從幕後逃出,
搶到一匹沒有馬鐙的戰馬,突圍而出。渾瑊武功卓絕,又有唐軍接應,得以幸免,其他自副使崔漢衡以下,全都陷入吐蕃人手中,平涼劫盟,
唐軍戰死五百,被俘一千餘人,損失慘重。渾瑊回朝後向唐徳宗請罪,唐徳宗絲毫沒有加以責怪,依然讓他帶兵抵抗吐蕃進犯,渾瑊不負所望,
為大唐築起了一道鋼鐵長城,吐蕃隻能望而興歎,染指中原的夢想化為了泡影。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渾瑊奉命重修被吐蕃軍隊摧毀的鹽州城,他盡心盡力,帶領六千人,兩旬時間就築城完畢,
讓唐德宗十分嘉許,視為臣子的楷模。渾瑊多年勞苦功高,保境安民,最後升至檢校司徒和中書令,貞元十五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唐德宗得知噩耗,極為悲痛,追贈渾瑊為太師,諡號忠武,為他兩度廢朝,大哭不已。愛屋及烏,渾瑊的兩個兒子也因為父親的蔭庇,成為當朝達官。
孔子在《春秋》中說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也就是說,夷狄和華夏不在於血統,而在於文化,
這正是對渾瑊的真實寫照。他生於大唐,長於大唐,熱愛華夏文化,喜讀《春秋》、《漢書》,在大廈將傾的生死關頭,他為大唐拋頭顱灑熱血,
九死不悔,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赤子情懷,他忠貞地守護著大唐的平安,守護著大唐的恢宏和燦爛,到了今天,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正直和勇敢。
薛訥
“那時節夫人來對陣,你那裏見麵就要提親。本帥再三不肯允,夫人你又把巧計生。設下了移山倒海陣,將本帥吊至在半空存。那時我叫天,天高不應,本帥要入地,地厚無門。萬般無奈才應允,
收下了夫人進唐營”,這唱段很多人一聽就明白,是戲曲中大名鼎鼎的薛丁山與樊梨花,有關兩人的故事可謂長篇累牘,什麽《樊江關》、《馬上緣》,講的都是小白臉薛丁山被敵營女將一見鍾情的故事,
後麵的《薛剛反唐》則演化到武則天殺害薛丁山,樊梨花、薛剛母子為親人報仇雪恨、光複唐室的故事,對照曆史,卻是荒誕不經,
三棄三請的情節在正史上找不到任何根據。大唐名將薛仁貴確實有一位不亞乃父的兒子,
他就是“臨大敵益壯”的薛訥。他不僅沒有被武則天殺害,反而就是武則天將他提拔重用,鎮守邊關幾十年。他有一個弟弟名叫薛楚玉,
開元年間曾當過範陽節度使,生有一個兒子薛嵩,“氣豪邁,不肯事產利”,安史之亂爆發後,居然投身叛軍,當上了亂臣賊子,唐軍長驅河朔,
薛嵩又及時反正,成為一方節度使,他奉公守法,政績卓著,死後竟以太保的身份下葬,與戲曲中的《薛剛反唐》倒是有一點點類似,
著名的唐代傳奇《紅線盜盒》講的就是薛嵩身邊的奇人異士紅線,此美女擅長飛簷走壁,深夜盜走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寶盒,
讓老奸巨滑的一世梟雄飽受驚嚇,暫時放棄了吞並潞州的主意。在各種戲曲中,唐朝的天是薛家撐著的,薛家是大唐的擎天白玉柱、跨海紫金梁,
雖然這種說辭在正史上實在是言過其實,但是薛家父子保境安民、戰功赫赫卻是不爭的事實,“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講的就是薛仁貴,“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講的就是薛仁貴的兒子薛訥。
薛訥(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字慎言,絳州萬泉(今山西萬泉縣南)人,他的父親薛仁貴是大唐一代名將,
死後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老子英雄兒好漢,薛訥身為將門子弟,大有乃父之風,沉勇寡言,顯示了不同一般的膽量和氣度。(未完待續)
本來按照渾瑊的意思,援軍應走乾陵北邊那條路,盧杞則勸說皇帝,漠穀道近,又不至於驚動先皇陵寢,要求援軍走漠穀這條道,
結果正如渾瑊所料,叛軍占盡地形優勢,以大弩、巨石連敗四路援軍,援軍隻得暫時退卻,朱泚軍隊圍困奉天城一個多月,城中糧食消耗殆盡,
連皇帝每天也隻有兩斛粗米裹腹,情勢日益危急,而叛軍在城外正日夜趕造巨型雲梯,要置守城的唐軍於死地。
雲梯高有九丈,下裝巨輪,外麵裹著水浸的濕牛革,周圍懸滿了水囊,梯上可裝兵士五百人,
一旦用於攻城實戰,奉天城的存亡就是未知之數。渾瑊久經戰陣、精通兵法,他向唐德宗說明了應對之策,
雲梯大而沉重,重則易陷,隻要按照叛軍來襲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裏麵堆滿木柴、膏油、鬆脂,就能破解敵人的這一攻勢。
唐軍按照渾瑊的要求做好準備,嚴陣以待。十一月十五日,北風呼嘯,叛軍的雲梯車開始攻城了,雲梯車中的兵士箭發如雨,守城的唐軍死傷慘重。
雲梯車配有轒轀車助攻,賊兵們抱薪負土,填平壕塹,矢石、火炬此時都耐何不了賊兵,叛軍的雲梯上已有不少賊兵登上了城樓,最後的時刻來到了。
唐德宗拿出千餘張空百委任狀交給渾瑊,讓渾瑊招募死士禦敵,授權渾瑊可以按照功勞大小任意填寫,如果委任狀用完。渾瑊可以直接在將士的身上書寫所授官職,事後朝廷一律認帳。
其實唐德宗心裏明白,渾瑊此番上陣。也許就是永別,皇帝淚流滿麵。渾瑊也泣不成聲,他們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捱過這一天。
守城的唐軍將士饑寒交迫,缺少甲胄和兵器,而叛軍兵強馬壯,氣勢正旺,
唐軍在渾瑊的激勵下,死戰不退。支撐他們的信念正是忠義二字。渾瑊身中流箭,隨手拔出,
血流滿衣而麵不改色,繼續指揮作戰,在場的唐軍都深受感動,唐軍眾誌成城、意誌如鋼,
終於感動了上蒼,叛軍的雲梯車陷進了挖好的地道,火油點燃,順風燃燒。
城上的唐軍趁機投下葦柴、火炬,雲梯車籠罩在火球之中,轉瞬之間就化為灰燼。數千攻城賊兵不及逃跑,
都被活活燒死,唐軍士氣大振,三麵出擊,皇太子李誦親自督戰,倚仗將士忠勇,終於擊退了賊兵。
朱泚心有不甘,半夜又卷土重來,賊兵流箭如雨。有的已經射到離唐德宗三步以內,皇帝大驚失色。渾瑊鎮定自若,率領唐軍堅守城池。這個夜晚方才有驚無險。命運終於向唐德宗露出了難得的笑臉,
李懷光的朔方軍日夜兼程,去給大唐皇帝救駕,兵馬使張韶被派往奉天,給唐德宗通風報信。
張韶懷揣蠟書,化妝成難民,當他到達奉天城的時候,被朱泚的叛軍當成百姓,驅趕到城邊去填唐軍挖下的壕塹,
張韶跑到城下,放聲大叫,“我是朔方軍的軍使”,城上的唐軍趕緊把他拉上城牆,
張韶身中數十箭,九死一生,終於讓唐德宗看到了李懷光的書信。唐德宗喜不自禁,讓人抬著張韶繞城一周,
向軍民宣示朔方軍的到來,奉天城內一片歡聲雷動,希望趕走了絕望。朔方軍一直是朝廷的正規軍隊,戰鬥力極強,大軍趕至,在澧泉(今陝西禮泉北)大敗朱泚叛軍,
朱泚抵擋不住,隻能放棄奉天,退回長安。要是朔方軍晚來三天,奉天城就要陷落,李懷光救大唐皇帝於萬劫不複,功高蓋世,
難怪很多年以後,唐德宗還念著他的好處,出錢奉養李懷光的遺孀,讓李懷光的外甥繼承李懷光的姓氏,傳承李懷光的血脈。
圍困既除,君臣緩過氣來,各路貢奉源源不斷,唐德宗封渾瑊為行在都知兵馬使,食實封五百戶,
渾瑊的二個兒子在這之前已被授予官職,以答謝渾瑊在奉天之難中的舍生忘死,唐德宗是有良心的,但他性格上的缺陷卻一再導致他的皇帝生涯波濤洶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如賈隱林的諫言,“陛下性子太急躁,不能容物,如果不改一改,就算朱泚敗亡,其他的禍患還會接踵而至”,
事情果然不幸被賈隱林言中,很快,唐德宗又犯了老毛病,逼反了救駕有功的李懷光。
李懷光武將出身,性情粗疏,他千裏赴難,卻連皇帝的麵都見不著,皇帝直接下令,讓李懷光協同其他部隊,盡快攻取長安。
李懷光氣憤難當,自認受到奸臣的排擠,他屯軍鹹陽,不斷上書要求皇帝給個說法,唐德宗為了平息他的怨氣,將盧杞等人貶為遠州司馬,
又殺掉了自己一向信任的宦官翟文秀,希望以此換來李懷光的合作。為了團結多數打擊少數,
唐德宗特意派人去赦免田悅、王武俊、李納三個藩鎮首領,藩鎮喜出望外,趕緊向朝廷宣誓效忠,雙方按下以前的恩怨,結成了“統一戰線”。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李懷光逼走了奸臣盧杞之後,也自忐忑不安,他在鹹陽(今陝西鹹陽東)盤桓不進,暗中與朱泚勾結,反叛朝廷,唐德宗得知消息,在渾瑊的護衛下,
逃到了梁州(今陝西漢中),唐德宗依照韓信拜將的故事,授予渾瑊極大的權利,渾瑊以行營副元帥的身份,殫心竭慮,督軍平叛。
叛軍據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渾瑊率軍出擊,斬首萬級。進駐奉天,他與李晟的神策軍協同作戰,
很快拿下了鹹陽。在此之前,李懷光內憂部下心向朝廷。外懼官軍虎視眈眈,
帶領朔方軍逃歸河中(今山西永濟),沿途對百姓大肆搶掠。五月,李晟率領唐軍收複長安,朱泚與他的一萬多叛軍倉皇逃命,唐軍圍追堵截,
在涇州彭原西域屯(今甘肅鎮原東),朱泚被其部將殺死。為唐朝的這場涇原兵變畫上了句號。唐德宗九死一生,終於返回了長安,回首前塵往事,
對忠心耿耿的渾瑊感激萬分,他將渾瑊晉升為侍中,冊封鹹寧郡王,食實封八百戶,在大寧裏賜豪宅一座,與李晟平分秋色,享受同樣的榮光。
在如何處置李懷光的問題上。通過多方討論,朝廷上下取得了一致的意見。渾瑊出任朔方行營副元帥,與馬燧一起。
討伐李懷光,短短時間,河中平定,李懷光眾叛親離,在絕望中自殺,渾瑊再升為檢校司空,一個兒子加授五品官,聖眷濃厚。
渾瑊從此出鎮河中,大唐獲得了難得的安定局麵。自封為楚帝的李希烈連打敗仗。逃回蔡州後被部將殺死,奉天之難至此方才幹戈平息。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唐朝著名詩人盧綸長期在渾瑊的幕府效力,親眼目睹渾瑊的英勇事跡,
有感而發,寫下了不少讚美渾瑊的傳世名篇,在中唐的邊塞詩中獨樹一幟,
正因為有了盧綸的渲染,後人對唐朝將軍的意氣風發才有了鮮明的印象,對渾瑊的武功箭術才有了了直接的認識。在當時,
渾瑊總是與漢朝的金日磾相提並論,他為人忠謹,恪守漢家的君臣倫理,饒是唐德宗一向猜忌功臣,對他也是另眼相看,信任有加,正如史書所言,
貞元以後,唐德宗常恐藩鎮生事,往往姑息養奸,惟獨對渾瑊的奏論“不盡從可”,渾瑊反而為此沾沾自喜,因為這說明皇帝對他沒有疑心。渾瑊在河中十六年,“猜間不能入”,成為曆史上君臣相得的典範,
為後世所稱道。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寇邊,屢屢受挫於名將李晟,吐蕃尚結讚對手下言道,“唐朝的名將,惟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
不除掉他們,終為我們的心腹大患”。尚結讚設計了一個鴻門宴,要讓大唐名將落入他的圈套。
吐蕃多次要求與大唐會盟,歸還了鹽(今寧夏鹽池縣北)、夏(今陝西省橫山縣西)二州表示誠意,唐徳宗考慮再三,決定派渾瑊主持這次唐蕃會盟。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蕃會盟於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應尚結讚的要求,渾瑊等人入幕更換禮服。突然間,鼓聲四起,數萬吐蕃伏兵蜂擁而上,渾瑊久經戰陣,趕緊從幕後逃出,
搶到一匹沒有馬鐙的戰馬,突圍而出。渾瑊武功卓絕,又有唐軍接應,得以幸免,其他自副使崔漢衡以下,全都陷入吐蕃人手中,平涼劫盟,
唐軍戰死五百,被俘一千餘人,損失慘重。渾瑊回朝後向唐徳宗請罪,唐徳宗絲毫沒有加以責怪,依然讓他帶兵抵抗吐蕃進犯,渾瑊不負所望,
為大唐築起了一道鋼鐵長城,吐蕃隻能望而興歎,染指中原的夢想化為了泡影。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渾瑊奉命重修被吐蕃軍隊摧毀的鹽州城,他盡心盡力,帶領六千人,兩旬時間就築城完畢,
讓唐德宗十分嘉許,視為臣子的楷模。渾瑊多年勞苦功高,保境安民,最後升至檢校司徒和中書令,貞元十五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唐德宗得知噩耗,極為悲痛,追贈渾瑊為太師,諡號忠武,為他兩度廢朝,大哭不已。愛屋及烏,渾瑊的兩個兒子也因為父親的蔭庇,成為當朝達官。
孔子在《春秋》中說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也就是說,夷狄和華夏不在於血統,而在於文化,
這正是對渾瑊的真實寫照。他生於大唐,長於大唐,熱愛華夏文化,喜讀《春秋》、《漢書》,在大廈將傾的生死關頭,他為大唐拋頭顱灑熱血,
九死不悔,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赤子情懷,他忠貞地守護著大唐的平安,守護著大唐的恢宏和燦爛,到了今天,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正直和勇敢。
薛訥
“那時節夫人來對陣,你那裏見麵就要提親。本帥再三不肯允,夫人你又把巧計生。設下了移山倒海陣,將本帥吊至在半空存。那時我叫天,天高不應,本帥要入地,地厚無門。萬般無奈才應允,
收下了夫人進唐營”,這唱段很多人一聽就明白,是戲曲中大名鼎鼎的薛丁山與樊梨花,有關兩人的故事可謂長篇累牘,什麽《樊江關》、《馬上緣》,講的都是小白臉薛丁山被敵營女將一見鍾情的故事,
後麵的《薛剛反唐》則演化到武則天殺害薛丁山,樊梨花、薛剛母子為親人報仇雪恨、光複唐室的故事,對照曆史,卻是荒誕不經,
三棄三請的情節在正史上找不到任何根據。大唐名將薛仁貴確實有一位不亞乃父的兒子,
他就是“臨大敵益壯”的薛訥。他不僅沒有被武則天殺害,反而就是武則天將他提拔重用,鎮守邊關幾十年。他有一個弟弟名叫薛楚玉,
開元年間曾當過範陽節度使,生有一個兒子薛嵩,“氣豪邁,不肯事產利”,安史之亂爆發後,居然投身叛軍,當上了亂臣賊子,唐軍長驅河朔,
薛嵩又及時反正,成為一方節度使,他奉公守法,政績卓著,死後竟以太保的身份下葬,與戲曲中的《薛剛反唐》倒是有一點點類似,
著名的唐代傳奇《紅線盜盒》講的就是薛嵩身邊的奇人異士紅線,此美女擅長飛簷走壁,深夜盜走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寶盒,
讓老奸巨滑的一世梟雄飽受驚嚇,暫時放棄了吞並潞州的主意。在各種戲曲中,唐朝的天是薛家撐著的,薛家是大唐的擎天白玉柱、跨海紫金梁,
雖然這種說辭在正史上實在是言過其實,但是薛家父子保境安民、戰功赫赫卻是不爭的事實,“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講的就是薛仁貴,“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講的就是薛仁貴的兒子薛訥。
薛訥(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字慎言,絳州萬泉(今山西萬泉縣南)人,他的父親薛仁貴是大唐一代名將,
死後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老子英雄兒好漢,薛訥身為將門子弟,大有乃父之風,沉勇寡言,顯示了不同一般的膽量和氣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