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他以城門郎的身份起家,
升遷到藍田(今陝西蘭田)令。當時,酷吏來俊臣正灸手可熱,擔任左台禦史中丞的職位,他擅長羅織罪名,被其定罪殺害的有一千多家,按照比例計算,
至少有幾萬人遭了來俊臣的毒手。酷吏凶狠,但薛訥凜然不懼,在當時,這需要不同凡響的勇氣。倪姓富商出錢賄賂來俊臣,來俊臣收人錢財,
替人消災,就令薛訥從義倉撥出數千石官糧給倪姓富商,薛訥不從,據理力爭,認為義倉的貯備是為了水旱災荒,為百姓救急,
“安敢絕眾人之命,以資一家之產”,後來,來俊臣惡貫滿盈,遭到誅殺的下場,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後突厥默啜可汗向武則天索要安置在豐(今內蒙古五原西南)、
勝(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靈(今寧夏靈武西南)、夏(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朔(今山西朔縣)、代(今山西代縣)六州的突厥降戶和單於都護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之地,
以及穀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件、鐵四萬斤,武則天權衡利弊,答應了他的要求,並派淮陽王武延秀等前往突厥,
與默啜可汗的女兒成親。默啜可汗借口武氏是寒門小姓、非李唐正朔,拘留了武延秀,扯起了“奉唐伐周”的大旗,帶領十萬騎兵,大舉寇邊。
後突厥騎兵先後攻襲靜難(今天津薊縣)、平狄(今山西代縣境內)、清夷(河北懷來東)等地的唐軍,進犯媯(今河北懷來東)、檀(今屬北京)等州縣,
繼而進犯飛狐(今河北淶源),攻陷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圍困趙州(今河北趙縣),大肆劫掠河北道各州。形勢岌岌可危,武則天鎮定自若。有條不紊地調兵遣將。
薛訥出身將門,甚得武則天的親睞。他很快提升為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開始了獨當一麵的軍旅生涯。
薛訥向武則天獻策,“突厥人猖獗,是以廬陵王李顯為借口,隻要明確李顯的皇儲身份,
突厥人師出無名,就會不戰自退”,武則天點頭稱是。她馬上冊立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
同時擔任河北道行軍大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十萬唐軍浩浩蕩蕩,直逼默啜可汗的軍隊,
默啜可汗懾於唐軍的氣勢,退回了蒙古大沙漠以北,臨行前,他還坑殺了虜掠而來的男女*萬人,使內地百姓遭到了很大的損失。
後突厥默啜可汗一世梟雄,擁兵四十萬。又有契丹、奚等民族依附後突厥,狼狽為奸,
屢為邊患。薛訥擔當大任,長期擔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都督和安東都護,治軍有方,二十年來,保得國泰民安,強敵不敢進犯。
由於薛訥與燕州(今北京順義縣)刺史李進不和,唐睿宗就讓左羽林將軍孫佺接替幽州都督的位置,
任命薛訥為並州(今山西太原西南)長史和檢校左衛大將軍。孫佺不知輕重,口出大話。“薛訥長期鎮守邊關,卻沒有為大唐光複營州(今遼寧朝陽)。
現在敵人對我軍沒有防備,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六月,
孫佺率領十餘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奚和契丹,結果全軍覆沒,孫佺被奚族酋長獻給後突厥默啜可汗,默啜可汗將之處死立威。
同年,李隆基登上大寶,是為唐玄宗,他勵精圖治,決心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解除周邊的軍事威脅。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他講武新豐(今潼關東北),任命薛訥為左軍節度。崇山峻嶺中,
匯集了二十多萬唐軍,唐玄宗眼見軍禮不肅、軍容不整,大發雷霆,拿兵部尚書郭元振和知禮儀事唐紹開刀,郭元振被流放新州(今屬廣東),
唐紹被當場斬首。各路兵馬目睹兩位大臣受譴,大都驚慌失措,隻有薛訥和解琬所部穩如泰山,巋然不動。皇帝派輕騎召見薛訥,薛訥所部號令森嚴,
騎士無法進入陣營,直到唐玄宗親給手敕,才得以進見。唐玄宗對薛訥大為欣賞,從此十分器重,信任有加。
開元二年,契丹、奚和後突厥幾次在邊境挑釁,是戰是和,唐玄宗聽從了薛訥的意見,
任命薛訥為紫微黃門三品,率領六萬唐軍,以左監門衛將軍杜賓客和定州刺史崔宣道為副,
向契丹大舉出擊。此前,杜賓客曾持反對意見,他認為,“盛夏季節,士兵全副盔甲,
攜帶軍需糧草,遠征敵境,恐怕不易成功”,薛訥立功心切,力排眾議,唐玄宗才下決心剿滅契丹。大軍行至灤水穀(今河北承德地區灤河山穀),
遭遇契丹埋伏的重兵,居高臨下,前後圍堵。諸將心生怯意,隻想逃命,無奈契丹軍占盡了地形優勢,以逸待勞,
唐軍死者十之*,損失慘重,薛訥帶領數十騎兵奮力突圍,才撿回了自己的性命。崔宣道的後軍聽到前軍的消息,趕緊撤退,這次行動遂以失敗而告終。
薛訥回朝以後,把罪責推給崔宣道和李思敬等人,唐玄宗以眾將不肯用命為由,將這幾人統統斬首,將薛訥免官為民,隻赦免了杜賓客一人。
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八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洮州(今甘肅臨潭),
繼而進攻蘭州(今甘肅蘭州)和渭州(今甘肅隴西縣東)的渭源縣(今甘肅渭源東北),搶走了大批牧馬,唐廷震動,全國上下招募勇士,去充實河隴地區的防禦。
鄯州都督楊矩在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讚普的時候,曾請求朝廷將河西九曲之地賜給吐蕃。唐朝門戶因此大開,吐蕃軍以河西九曲為據點,頻頻進攻唐境。造成嚴重後果,楊矩悔恨交集。自殺身亡。
唐玄宗讓薛訥以布衣身份代理左羽林將軍、隴右防禦使,以杜賓客、王晙、安思順等人為部將,統兵十萬,戰馬四萬匹,迎擊吐蕃。十月,薛訥大軍進至武街驛(今甘肅臨洮東),
與駐紮在武街南麵大來穀的十萬吐蕃軍對峙。太仆少卿王晙精選勇士七百人,分為前後兩隊。身穿吐蕃服裝,前隊乘著夜黑風高,
向吐蕃坌達延部發起了突然襲擊,五裏外的後隊則擂戰鼓、吹號角,黑暗中仿佛來了千軍萬馬,吐蕃軍以為唐軍主力已經出動,慌忙逃竄,夜色中難辨敵我
,陷入自相殘殺的局麵,死傷萬餘。兩度偷襲成功後。薛訥率領的唐軍主力也及時趕到,
前後夾擊,吐蕃軍傷亡慘重。狼狽逃竄。坌達延率部逃向洮水(今甘肅臨潭西北),唐軍緊追不舍,
如影隨形,雙方在長城堡(今甘肅臨洮境)展開血戰,唐軍氣勢如虹,打得敵人潰不成軍,一戰就斬首一萬七千級,繳獲牛羊一百二十萬頭。
吐蕃殘部眼見前有洮水,後有追兵。幾乎是無路可逃,他們隻有使出全力。與唐軍進行最後的決戰。
吐蕃人將薛訥軍先鋒、豐安軍使郎將王海賓圍入陣中,王海賓驍勇善戰。此時卻寡不敵眾,其他唐將妒嫉王海賓的戰功,
也沒有及時施予援手,這位出身太原王氏的一代名將就此壯烈犧牲,以身殉國。薛訥主力趕到後,將敵人分割包圍,盡數殲滅,吐蕃軍屍橫遍野,
連洮水都被屍體堵塞,河水盡赤。數萬吐蕃軍葬身沙場,吐蕃將領六指鄉彌洪被唐軍生擒活捉,繳獲軍械無數,大唐帝國此戰重創吐蕃,朝廷上下揚眉吐氣。
唐玄宗本來準備禦駕親征,聞聽大捷,龍心大悅,冊封薛訥為左羽林軍大將軍,複封平陽郡公,
冊封薛訥的兒子薛暢為朝散大夫。追贈王海賓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賞賜其家帛三百段、粟三百石,將王海賓九歲的兒子王訓改名王忠嗣,拜為朝散大夫,養於宮中,
與皇子們一起接受教育,王忠嗣長大後,投身軍旅,成為一代名將,戰功赫赫,威震四方。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為了防禦後突厥默啜可汗的侵擾,唐玄宗任命薛訥為涼州鎮大總管,
統軍鎮守涼州(今甘肅武威),又任命郭虔瓘為朔州鎮大總管,統兵鎮守並州(今山西太原),
唐軍嚴陣以待,無懈可擊,默啜可汗避實就虛,向歸附唐朝的葛邏祿、胡祿屋、鼠尼施三個部落發起進攻,
屢屢得手,唐玄宗十分惱怒,他任命薛訥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杜賓客等人為副,率領大軍,征討默啜。
開元四年六月,正當唐朝大軍即將開拔,默啜可汗與歸附唐朝的拔曳固部落開戰,大獲全勝,在歸途當中,一名拔曳固小兵挺身而出,
刺殺了默啜,將默啜的首級獻給了唐軍,唐朝北部邊境的形勢頓時好轉,同羅、仆固等部落紛紛來降,後突厥四分五裂,日益沒落。
默啜可汗死後,毗伽成為後突厥的可汗,他幾次向大唐請求和親,都遭到了唐玄宗的拒絕。毗伽可汗深得突厥人的信服,被唐朝安置在河曲之地的突厥降戶,聽說毗伽可汗自立以後,
大多背叛朝廷,前去投奔毗伽可汗,薛訥奉命追擊,王晙也率軍渡過黃河,追趕叛逃的突厥降戶,有一千五百餘突厥人作了王晙部的刀下之鬼。
薛訥鎮守邊關多年,此時因為年老體衰,退休回家,頤養天年,開元八年(公元720年),薛訥去世,享年七十二歲,朝廷追贈太常卿,諡號昭定。
“燕台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曆史上沉勇寡言的薛訥,在戲曲中卻成了對妻子百般挑剔的小心眼,反映了一種民族性格的失落,前者豪邁恢宏,
後者委瑣卑劣,難怪日本學者斷言,漢唐時期的中國人與元清時期的中國人根本就是兩個民族,華夏後人傷感之餘,亦當發憤圖強,勿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契苾何力
他是唐朝最著名的蕃將,生為大唐人,死為大唐鬼,其忠貞不渝,令人蕩氣回腸,“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他精通漢文,讓飽學之士發出“禮失求之於野”的感慨,他以德報怨,
讓朋友和對手都為之動容,他勇猛絕倫,讓敵人聞風喪膽,望風而逃,他就是契苾何力,他就是大唐高大偉岸的男人。
契苾何力大約生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突厥人,祖先曾是鐵勒別部的酋長,“契苾”是他所屬部落的名稱,
“何力”是他自己的名字。祖父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父親契苾葛,隋大業中繼位莫賀咄特勒。因為部落與吐穀渾相鄰,地域狹窄,
又多瘴癘,遂遷居於熱海(今蘇聯吉爾吉斯伊塞克湖),契苾葛去世時,契苾何力年方九歲,降號大俟利發。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
契苾何力和母親一起,率領本部落千餘家到達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奉表內附,唐太宗將契苾部落安置在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二州,
隸屬燕然都護府(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南),契苾何力的弟弟契苾沙門當上了賀蘭州都督,契苾何力的母親被授予姑臧夫人的封號。
契苾何力本人奉詔來到了長安,當上了左領軍將軍,開始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征戰生涯。
貞觀八年,吐穀渾可汗慕容伏允侵擾唐廓、蘭州,威脅河西走廓,遭到左驍衛大將軍段誌玄的反擊後,逃之夭夭,
沒過多久,吐穀渾又卷土重來,再次侵擾涼州,唐太宗十分震怒,他要好好教訓吐穀渾。
契苾何力率領所部作為且末道行軍總管李大亮的部下,聽從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的指揮,向吐穀渾進發。唐軍所向披靡,
捷報頻傳,使軍中上下都產生了輕敵思想,這個時候,薛萬均、薛萬徹兄弟在赤水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遇險,陷入了吐穀渾軍的包圍圈。(未完待續)
升遷到藍田(今陝西蘭田)令。當時,酷吏來俊臣正灸手可熱,擔任左台禦史中丞的職位,他擅長羅織罪名,被其定罪殺害的有一千多家,按照比例計算,
至少有幾萬人遭了來俊臣的毒手。酷吏凶狠,但薛訥凜然不懼,在當時,這需要不同凡響的勇氣。倪姓富商出錢賄賂來俊臣,來俊臣收人錢財,
替人消災,就令薛訥從義倉撥出數千石官糧給倪姓富商,薛訥不從,據理力爭,認為義倉的貯備是為了水旱災荒,為百姓救急,
“安敢絕眾人之命,以資一家之產”,後來,來俊臣惡貫滿盈,遭到誅殺的下場,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後突厥默啜可汗向武則天索要安置在豐(今內蒙古五原西南)、
勝(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靈(今寧夏靈武西南)、夏(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朔(今山西朔縣)、代(今山西代縣)六州的突厥降戶和單於都護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之地,
以及穀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件、鐵四萬斤,武則天權衡利弊,答應了他的要求,並派淮陽王武延秀等前往突厥,
與默啜可汗的女兒成親。默啜可汗借口武氏是寒門小姓、非李唐正朔,拘留了武延秀,扯起了“奉唐伐周”的大旗,帶領十萬騎兵,大舉寇邊。
後突厥騎兵先後攻襲靜難(今天津薊縣)、平狄(今山西代縣境內)、清夷(河北懷來東)等地的唐軍,進犯媯(今河北懷來東)、檀(今屬北京)等州縣,
繼而進犯飛狐(今河北淶源),攻陷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圍困趙州(今河北趙縣),大肆劫掠河北道各州。形勢岌岌可危,武則天鎮定自若。有條不紊地調兵遣將。
薛訥出身將門,甚得武則天的親睞。他很快提升為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開始了獨當一麵的軍旅生涯。
薛訥向武則天獻策,“突厥人猖獗,是以廬陵王李顯為借口,隻要明確李顯的皇儲身份,
突厥人師出無名,就會不戰自退”,武則天點頭稱是。她馬上冊立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
同時擔任河北道行軍大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十萬唐軍浩浩蕩蕩,直逼默啜可汗的軍隊,
默啜可汗懾於唐軍的氣勢,退回了蒙古大沙漠以北,臨行前,他還坑殺了虜掠而來的男女*萬人,使內地百姓遭到了很大的損失。
後突厥默啜可汗一世梟雄,擁兵四十萬。又有契丹、奚等民族依附後突厥,狼狽為奸,
屢為邊患。薛訥擔當大任,長期擔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都督和安東都護,治軍有方,二十年來,保得國泰民安,強敵不敢進犯。
由於薛訥與燕州(今北京順義縣)刺史李進不和,唐睿宗就讓左羽林將軍孫佺接替幽州都督的位置,
任命薛訥為並州(今山西太原西南)長史和檢校左衛大將軍。孫佺不知輕重,口出大話。“薛訥長期鎮守邊關,卻沒有為大唐光複營州(今遼寧朝陽)。
現在敵人對我軍沒有防備,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六月,
孫佺率領十餘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奚和契丹,結果全軍覆沒,孫佺被奚族酋長獻給後突厥默啜可汗,默啜可汗將之處死立威。
同年,李隆基登上大寶,是為唐玄宗,他勵精圖治,決心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解除周邊的軍事威脅。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他講武新豐(今潼關東北),任命薛訥為左軍節度。崇山峻嶺中,
匯集了二十多萬唐軍,唐玄宗眼見軍禮不肅、軍容不整,大發雷霆,拿兵部尚書郭元振和知禮儀事唐紹開刀,郭元振被流放新州(今屬廣東),
唐紹被當場斬首。各路兵馬目睹兩位大臣受譴,大都驚慌失措,隻有薛訥和解琬所部穩如泰山,巋然不動。皇帝派輕騎召見薛訥,薛訥所部號令森嚴,
騎士無法進入陣營,直到唐玄宗親給手敕,才得以進見。唐玄宗對薛訥大為欣賞,從此十分器重,信任有加。
開元二年,契丹、奚和後突厥幾次在邊境挑釁,是戰是和,唐玄宗聽從了薛訥的意見,
任命薛訥為紫微黃門三品,率領六萬唐軍,以左監門衛將軍杜賓客和定州刺史崔宣道為副,
向契丹大舉出擊。此前,杜賓客曾持反對意見,他認為,“盛夏季節,士兵全副盔甲,
攜帶軍需糧草,遠征敵境,恐怕不易成功”,薛訥立功心切,力排眾議,唐玄宗才下決心剿滅契丹。大軍行至灤水穀(今河北承德地區灤河山穀),
遭遇契丹埋伏的重兵,居高臨下,前後圍堵。諸將心生怯意,隻想逃命,無奈契丹軍占盡了地形優勢,以逸待勞,
唐軍死者十之*,損失慘重,薛訥帶領數十騎兵奮力突圍,才撿回了自己的性命。崔宣道的後軍聽到前軍的消息,趕緊撤退,這次行動遂以失敗而告終。
薛訥回朝以後,把罪責推給崔宣道和李思敬等人,唐玄宗以眾將不肯用命為由,將這幾人統統斬首,將薛訥免官為民,隻赦免了杜賓客一人。
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八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洮州(今甘肅臨潭),
繼而進攻蘭州(今甘肅蘭州)和渭州(今甘肅隴西縣東)的渭源縣(今甘肅渭源東北),搶走了大批牧馬,唐廷震動,全國上下招募勇士,去充實河隴地區的防禦。
鄯州都督楊矩在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讚普的時候,曾請求朝廷將河西九曲之地賜給吐蕃。唐朝門戶因此大開,吐蕃軍以河西九曲為據點,頻頻進攻唐境。造成嚴重後果,楊矩悔恨交集。自殺身亡。
唐玄宗讓薛訥以布衣身份代理左羽林將軍、隴右防禦使,以杜賓客、王晙、安思順等人為部將,統兵十萬,戰馬四萬匹,迎擊吐蕃。十月,薛訥大軍進至武街驛(今甘肅臨洮東),
與駐紮在武街南麵大來穀的十萬吐蕃軍對峙。太仆少卿王晙精選勇士七百人,分為前後兩隊。身穿吐蕃服裝,前隊乘著夜黑風高,
向吐蕃坌達延部發起了突然襲擊,五裏外的後隊則擂戰鼓、吹號角,黑暗中仿佛來了千軍萬馬,吐蕃軍以為唐軍主力已經出動,慌忙逃竄,夜色中難辨敵我
,陷入自相殘殺的局麵,死傷萬餘。兩度偷襲成功後。薛訥率領的唐軍主力也及時趕到,
前後夾擊,吐蕃軍傷亡慘重。狼狽逃竄。坌達延率部逃向洮水(今甘肅臨潭西北),唐軍緊追不舍,
如影隨形,雙方在長城堡(今甘肅臨洮境)展開血戰,唐軍氣勢如虹,打得敵人潰不成軍,一戰就斬首一萬七千級,繳獲牛羊一百二十萬頭。
吐蕃殘部眼見前有洮水,後有追兵。幾乎是無路可逃,他們隻有使出全力。與唐軍進行最後的決戰。
吐蕃人將薛訥軍先鋒、豐安軍使郎將王海賓圍入陣中,王海賓驍勇善戰。此時卻寡不敵眾,其他唐將妒嫉王海賓的戰功,
也沒有及時施予援手,這位出身太原王氏的一代名將就此壯烈犧牲,以身殉國。薛訥主力趕到後,將敵人分割包圍,盡數殲滅,吐蕃軍屍橫遍野,
連洮水都被屍體堵塞,河水盡赤。數萬吐蕃軍葬身沙場,吐蕃將領六指鄉彌洪被唐軍生擒活捉,繳獲軍械無數,大唐帝國此戰重創吐蕃,朝廷上下揚眉吐氣。
唐玄宗本來準備禦駕親征,聞聽大捷,龍心大悅,冊封薛訥為左羽林軍大將軍,複封平陽郡公,
冊封薛訥的兒子薛暢為朝散大夫。追贈王海賓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賞賜其家帛三百段、粟三百石,將王海賓九歲的兒子王訓改名王忠嗣,拜為朝散大夫,養於宮中,
與皇子們一起接受教育,王忠嗣長大後,投身軍旅,成為一代名將,戰功赫赫,威震四方。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為了防禦後突厥默啜可汗的侵擾,唐玄宗任命薛訥為涼州鎮大總管,
統軍鎮守涼州(今甘肅武威),又任命郭虔瓘為朔州鎮大總管,統兵鎮守並州(今山西太原),
唐軍嚴陣以待,無懈可擊,默啜可汗避實就虛,向歸附唐朝的葛邏祿、胡祿屋、鼠尼施三個部落發起進攻,
屢屢得手,唐玄宗十分惱怒,他任命薛訥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杜賓客等人為副,率領大軍,征討默啜。
開元四年六月,正當唐朝大軍即將開拔,默啜可汗與歸附唐朝的拔曳固部落開戰,大獲全勝,在歸途當中,一名拔曳固小兵挺身而出,
刺殺了默啜,將默啜的首級獻給了唐軍,唐朝北部邊境的形勢頓時好轉,同羅、仆固等部落紛紛來降,後突厥四分五裂,日益沒落。
默啜可汗死後,毗伽成為後突厥的可汗,他幾次向大唐請求和親,都遭到了唐玄宗的拒絕。毗伽可汗深得突厥人的信服,被唐朝安置在河曲之地的突厥降戶,聽說毗伽可汗自立以後,
大多背叛朝廷,前去投奔毗伽可汗,薛訥奉命追擊,王晙也率軍渡過黃河,追趕叛逃的突厥降戶,有一千五百餘突厥人作了王晙部的刀下之鬼。
薛訥鎮守邊關多年,此時因為年老體衰,退休回家,頤養天年,開元八年(公元720年),薛訥去世,享年七十二歲,朝廷追贈太常卿,諡號昭定。
“燕台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曆史上沉勇寡言的薛訥,在戲曲中卻成了對妻子百般挑剔的小心眼,反映了一種民族性格的失落,前者豪邁恢宏,
後者委瑣卑劣,難怪日本學者斷言,漢唐時期的中國人與元清時期的中國人根本就是兩個民族,華夏後人傷感之餘,亦當發憤圖強,勿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契苾何力
他是唐朝最著名的蕃將,生為大唐人,死為大唐鬼,其忠貞不渝,令人蕩氣回腸,“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他精通漢文,讓飽學之士發出“禮失求之於野”的感慨,他以德報怨,
讓朋友和對手都為之動容,他勇猛絕倫,讓敵人聞風喪膽,望風而逃,他就是契苾何力,他就是大唐高大偉岸的男人。
契苾何力大約生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突厥人,祖先曾是鐵勒別部的酋長,“契苾”是他所屬部落的名稱,
“何力”是他自己的名字。祖父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父親契苾葛,隋大業中繼位莫賀咄特勒。因為部落與吐穀渾相鄰,地域狹窄,
又多瘴癘,遂遷居於熱海(今蘇聯吉爾吉斯伊塞克湖),契苾葛去世時,契苾何力年方九歲,降號大俟利發。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
契苾何力和母親一起,率領本部落千餘家到達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奉表內附,唐太宗將契苾部落安置在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二州,
隸屬燕然都護府(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南),契苾何力的弟弟契苾沙門當上了賀蘭州都督,契苾何力的母親被授予姑臧夫人的封號。
契苾何力本人奉詔來到了長安,當上了左領軍將軍,開始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征戰生涯。
貞觀八年,吐穀渾可汗慕容伏允侵擾唐廓、蘭州,威脅河西走廓,遭到左驍衛大將軍段誌玄的反擊後,逃之夭夭,
沒過多久,吐穀渾又卷土重來,再次侵擾涼州,唐太宗十分震怒,他要好好教訓吐穀渾。
契苾何力率領所部作為且末道行軍總管李大亮的部下,聽從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的指揮,向吐穀渾進發。唐軍所向披靡,
捷報頻傳,使軍中上下都產生了輕敵思想,這個時候,薛萬均、薛萬徹兄弟在赤水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遇險,陷入了吐穀渾軍的包圍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