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時時相伴,以致身虛。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二月,在他入朝麵聖的路上,行至土門軍時,因為洗澡導致突然中風,昏迷很久方才蘇醒過來,落下半身不遂的後遺症


    ,回京以後,隻好在家中閉門不出。有時候,死得其時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此時哥舒翰一命歸西,他一定會與王忠嗣一樣,善始善終,


    留下忠臣良將的美名,在史書上流芳後世,隻可惜他偏偏被救活過來,遇上安史之亂,一世英名,遂毀於一旦。


    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矛盾越演越烈,終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天寶十四年,範陽(今北京城西南)、平盧(今遼寧朝陽市)、河東(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率領十五萬蕃、漢兵,詐稱奉了朝廷密旨,


    以討伐楊國忠為名,殺向洛陽、長安,長期以來,唐朝的兵力布置外重內輕,安祿山的部隊戰鬥力甲於天下,一時間叛軍長驅直入,


    占領了黃河以北的很多郡縣。唐玄宗這才大夢初醒,倉猝部署對安祿山的防禦。他讓名將封常清、高仙芝領兵禦敵,無奈雙方實力相差太大,


    唐軍一路敗退,洛陽失守,隻得退守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堅壁不出。唐玄宗接受不了這樣的挫折,又聽信宦官邊令誠的誣陷,


    派人將封常清、高仙芝斬首示眾,朝廷喪失了兩員經驗豐富的大將,為後麵的驚天禍患埋下了伏筆。


    這時,唐玄宗想到了病廢在家的哥舒翰,雖然哥舒翰以身體原因極力推辭,但最後還是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唐玄宗又讓田良丘充任行軍司馬。王思禮、李承光等人擔任屬將,領軍二十萬


    ,赴潼關拒敵。臨行。唐玄宗親自餞行,讓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對哥舒翰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哥舒翰據守潼關以後,因為身體原因,難以處理日常軍務,遂委任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大局。


    田良丘不敢獨斷專行,就讓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禮和李承光互不服氣,


    常常爭執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軍中號令不一。加上哥舒翰統軍又“嚴而不恤”,唐軍士氣低落,人無鬥誌。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封大燕皇帝,他的族弟安思順因為事先向唐玄宗告發安祿山的謀反圖謀,


    因此沒有被唐玄宗問罪。但是,哥舒翰一向討厭安思順。這時,大權在握,


    就讓人偽造了一封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信。假裝在潼關城門口抓住送信人,


    讓安思順背上了無法辯解的黑鍋,安思順和弟弟安元貞都被朝廷處死,


    家人都被流放到了嶺南荒蕪之地。兔死狐悲,一向支持哥舒翰的楊國忠也感到後背冷嗖嗖的,他擔心哥舒翰下一個要清除的敵人就是自己。


    當時人們都認為安祿山的叛亂是楊國忠的逼迫所致,所以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禮就勸說哥舒翰,“安祿山造反,


    是以清除楊國忠為借口。如果我們留兵三萬鎮守潼關,其餘精銳回師京城。誅殺楊國忠,


    安祿山的進兵就沒了借口”。哥舒翰也有此意,但又考慮到,真要如此行動,自己就成了安祿山第二了,最終沒有采納王思禮的意見。


    但是,二人的謀劃很快傳到了楊國忠那裏,現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的手中,隻要哥舒翰振臂一呼,


    楊國忠就死無葬身之地,為了自保,楊國忠想出了一條對策,他征得了唐玄宗的同意,


    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統領,日夜訓練,又招募了一萬人屯兵灞上,由心腹杜乾運統領,名義上是抵禦叛軍,實際上是防備哥舒翰。


    哥舒翰心知肚明,馬上上表請求將灞上的軍隊納入潼關軍隊的統一指揮,又以商討軍情為名,將杜乾運召到自己的大營,將其斬首,吞並其軍。


    經過這次較量,楊國忠恐慌萬狀,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將一相,都在心裏打鼓。


    此時,李光弼與郭子儀率軍接連大敗叛軍史思明部,


    切斷了叛軍前線與範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叛軍東進被張巡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南下又被魯炅阻於南陽(今河南鄧州),安祿山腹背受敵,一度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範陽固守。


    潼關在哥舒翰的經營下,固若金湯,安軍主力對潼關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延續半年之久,都勞而無功,


    西進長安的目標變得十分渺茫。哥舒翰乃一代名將,對當前形勢看得十分清楚,他認為,安祿山雖然占據了河北廣大地區,但手下盡是蕃將胡人,


    所到之地燒殺搶掠,百姓決不會歸心。如果唐軍堅守潼關,叛軍久攻不下,一定會軍心渙散,眾叛親離,到時趁勢出擊,大局可定。


    當時形勢也確實向有利於唐軍的方向發展,各地捷報頻傳,令唐玄宗重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奸相楊國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風點火,要求唐軍兵出潼關,與叛軍決戰。


    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讒言,不斷派中使催促哥舒翰,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


    “安祿山久在軍中,精通兵法,現在有備而來,利在速戰。叛軍暗藏精銳,以老弱病殘引誘我軍,肯定有詭計,如果我軍輕出,必然落入叛軍的圈套,到時悔之不及“,


    唐玄宗此時已經被衝昏了頭腦,聽不進哥舒翰的金玉良言,他嚴詞苛責,走出了遺恨千古的昏招。


    唐玄宗以“賊方無備”為由,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使者“項背相望”,給哥舒翰造成極大壓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車之鑒,


    哥舒翰當然知道抗命的後果是什麽,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陰曆六月四日。哥舒翰“慟哭出關”,


    唐軍駐紮於靈寶(今河南靈寶)西原。靈寶南麵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七十裏長的狹窄山道,叛軍依山傍水精心布陣,隻等唐軍闖入伏擊區。


    初八,決戰打響了,王思禮率五萬精銳一馬當先,龐忠等人率十萬大軍緊隨其後,


    還有三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叛軍故意示弱。隊伍不整,唐軍果然中計,一路前行,被誘進隘路。山上無數滾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


    唐軍在隘道上卻沒有周轉餘地,死傷籍枕,遭到重創。哥舒翰眼見大勢不好,


    急令氈車在前麵開路,叛軍早有後手,把數十輛點燃的草車推下山穀。很快烈焰熏天,唐軍看不清目標,隻知道胡亂放箭。直到日落時分,


    弩箭用盡,才發現沒傷到敵人分毫。此時,叛軍統帥崔乾祐命令精銳騎兵從唐軍背後殺出,前後夾擊,唐軍根本發揮不了人多的威力,


    亂作一團,潰散逃命,掉進黃河淹死的就有幾萬人。絕望的號叫聲驚天動地。


    黃河邊的唐軍爭相擠上運糧船,由於超載。幾百艘運糧船最後都沉入了黃河河底。剩餘的唐軍把軍械捆綁在一起,


    以槍當槳。劃向黃河對岸,最終上岸的士兵僅有十分之一二。潼關城外挖有三條塹壕,均寬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軍墜落其中,很快就填滿深溝,


    後麵的人踏著他們的身體,才跑回潼關,哥舒翰清點人數,二十萬大軍,僅僅剩下八千人。叛軍潛鋒蓄銳,引誘唐軍棄險出戰,決戰之際,


    又假裝不敵,引誘唐軍進入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敗,他常勝將軍的聲名,也因此付諸東流。


    哥舒翰收拾殘兵敗將,重新守住關口,想繼續與敵人周旋。叛軍稍事休整,就向唐軍直撲過來。


    哥舒翰提拔起來的蕃將火撥歸仁等人眼見大勢已去,打定主意,劫持了哥舒翰,


    “二十萬大軍在你手中全軍覆沒,你還有什麽麵目去見天子?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場你沒看見嗎”,哥舒翰此時倒還鎮定,他正色說道,


    “我寧可像高仙芝那樣被皇帝殺頭,你們放開我”,火撥歸仁等人見他不肯就範,將哥舒翰的雙腳綁在馬腹上,連同其他不肯投降的將領,


    一起押往東去。這時,叛軍將領田乾真趕到,火拔歸仁就投降了他,幾十名唐軍將領被送往洛陽,潼關失陷了,長安岌岌可危。


    安祿山見到哥舒翰後,得意洋洋,“你過去一直看不起我,現在怎麽樣”,哥舒翰此時卻完全沒有了英雄膽色,居然跪在安祿山麵前,伏地謝罪,“肉眼不識陛下,以至於此。


    陛下是撥亂之主,天命所歸,現在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


    我為陛下招降他們,可一舉平定這三方唐軍”,安祿山大喜,馬上將哥舒翰封為司空,又命人將火撥歸仁拖下去斬首示眾,以此向哥舒翰示好。


    哥舒翰昔日手下諸將接到書信後,都複書責罵他不為國家死節,有失國家大臣的體麵,安祿山大失所望,就把哥舒翰囚禁在禁苑之中。


    靈寶之戰使戰場形勢急轉而下,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姐妹,還有自己的皇子、皇孫,加上官員和禁軍數千人,


    倉皇逃往蜀地。隊伍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時,禁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殺掉了楊國忠及其黨羽,又迫使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


    皇太子李亨在眾人的擁戴下,來到朔方,指揮抗敵,七月,他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登基,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奉為太上皇。


    張巡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每當讀到唐書中張巡的傳記,總是心中黯然,當抽象的道德重於實體的生命成為共識,


    什麽駭人聽聞的事情都可能發生,由此又想到了當時的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


    他堅守南陽整整一年,最後彈盡糧絕,率軍突圍,叛軍在遭到重創的情況下,進攻江漢地區的圖謀化為泡影。張巡沒有效仿魯炅,


    他選擇了將睢陽城中的百姓當作軍糧,吃完了城中的婦女,接著吃男性中的老人和孩子,史料上記載,城中的百姓打個盹就可能被別人吃掉,


    真是一副人間地獄的畫麵,張巡飽讀聖賢之書,不知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心中作何感想?柏楊先生曾就此發表評論,“悲劇性地以身相殉,


    是表現個人盡責的誠實行為,卻絕不能慷他人之慨,強迫別人以身相殉。更不可以殺戰友,尤其不可殺婦女兒童,有一於此,便是禽獸”,


    中國人的生命,在強盜匪徒的眼中,固然是一文不值,在忠臣義士的眼中,同樣是一文不值,難怪柏楊先生“每一思及,悲憤交集”。


    睢陽之戰,曆時十個月,保障了江淮的補給源源不斷地支持平叛的唐軍,唐朝不亡,張巡立有蓋世功勳,他以不足萬人之眾,奇計百出,消滅叛軍十二萬人,射瞎叛軍首領尹子奇一隻眼睛,前後牽製了安慶緒的幾十萬大軍,


    使唐軍的主力部隊能夠從容反擊,一路凱歌,迅速收複長安和洛陽,如果張巡不算大唐名將,那麽大唐就沒有名將,如果張巡沒有守住睢陽,


    江淮地區的千萬百姓就要遭到戰火的蹂躪,生靈塗炭就是就是不可避免的下場,但是,睢陽要靠吃人才能堅守,卻讓人對張巡的道德情操產生了懷疑,


    孟子曾說過,“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張巡,這個爭論不休的人物,唐朝以來就讓人無所適從。


    張巡生於公元709年,死於公元757年,他的籍貫,《舊唐書》說是蒲州河東,《新唐書》說是鄧州南陽,在這裏采用《新唐書》的說法,鄧州南陽屬於今天的河南。


    張巡自幼聰明過人,讀書不過三遍,就終身不忘,寫文章不打草稿,從來都是一蹴而就。


    他博聞強記,每結識一個人,馬上會記住他的名字,以後見麵都是脫口而出,沒有不認識的,這就是說,他守睢陽時,城中百姓數萬人,他後來率領士兵宰殺的每一個人,他都認識。(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