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詐的安祿山自然知道其中的奧妙!


    安祿山曾經對李隆基動情地說:“臣生蕃戎,寵榮過甚,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為陛下死。”(《新唐書.逆臣上》)


    煽情三部曲:憶童年、話成長、表決心。


    我本來是社會最低層的胡人,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雖然我隻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可是陛下不嫌棄我,對我一再提拔重用,我也沒有什麽好回報陛下的,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這些動情的話語估計都連安祿山都會被自己感動,何況李隆基呢?


    一次,李隆基令安祿山參見皇太子李亨。安祿山見到太子竟然不參拜,身邊的人急忙提醒:“這可是當今皇太子!”


    安祿山若無其事地說:“我不懂朝廷儀,皇太子是什麽官?‘


    李隆基笑著說:‘我百歲以後要將皇位傳給太子。‘


    安祿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微臣愚鈍,隻知道陛下而不知太子,真是罪該萬死!”


    安祿山為什麽敢說出這樣的話呢?生性狡詐的他其實是在進行一項風險巨大的政治投機!


    太子要麽成為新皇帝,要麽成為新皇帝的犧牲品,因為雖然太子是帝國法定繼承人,可是並不是每一個太子都有機會登基稱帝.


    太子被廢之日也就是被殺身亡之時,所以向前一步是幸福,向後一步是殺戮!與目標近在咫尺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


    唐代尤其如此!


    唐朝建國以來絕大多數太子仿佛受到政治詛咒一般難以擺脫宿命般的噩運。


    唐帝國首位太子、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建成死於弟弟秦王李世民的屠刀之下。


    雖然“玄武門之變”為唐帝國帶來一位英明君主唐太宗,但由此帶來的不良影響卻始終揮之不去。


    李世民冊立的太子李承乾企圖仿效父親發動另一場“玄武門之變”,最終卻被幽禁而死。


    經過調查,李世民發覺李承乾之所以走上反叛的不歸路是因為愈加強烈地感受到來自弟弟魏王李泰的政治威脅。


    呼聲最高的太子繼任者魏王李泰降爵為東萊郡王,而且被勒令離開京城。


    隨著兩個最具競爭力的皇位繼承人的離去,晉王李治在舅舅長孫無忌的力推下登上太子職位。


    這場皇室風波使得心力交瘁的李世民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最終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晉王李治幸運地登基成為高宗皇帝,可是他的好運並沒有帶給自己的兒子們。


    高宗李治與皇後武則天共生下四個兒子。


    長子李弘先被冊立為太子,但是正值壯年的李弘卻突然去世。關於他死亡的真相史學界一直眾說紛紜。


    次子李賢又被冊立為太子。隨著他與母後武則天關係的惡化,李賢被廢後賜死。


    懦弱的三子李顯成為新的太子。可是兩個哥哥的悲慘結局讓他變得猶如驚弓之鳥。


    父親李治一直疾病纏身可是又一時半會兒死不了。這為武則天攫取帝國最高權力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政治機遇。


    李顯比哥哥們幸運,因為父親高宗李治終於徹底地無可挽回地走了。


    李顯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他的母親武則天很快便把他趕下了台,又將小兒子李旦推上了皇帝寶座,但李旦不過是母親手中的政治玩偶。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武則天再次無情地將李旦趕下台,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


    被廢為廬陵王的李顯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死亡威脅的籠罩之下,直到母親武則天病入膏肓。


    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聯手發動神龍政變。闊別皇帝寶座二十二年之久的李顯得以複位。隨即冊立兒子李崇俊為太子。


    庶出的李崇俊並非韋皇後所生。每當看到如今貴為太子的李崇俊,韋皇後總會想起已經逝去的兒子,所以“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韋皇後及其女兒安樂公主百般蔑視和欺辱李崇俊。


    這哪是尊貴的太子啊!簡直淪為任人宰割的受氣包。


    忍無可忍的李崇俊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但最終兵敗被殺。


    受到中宗李顯溺愛的安樂公主居然產生當皇太女的奇怪想法。她與母親韋皇後聯手毒死了李顯,可是她們母女顯然缺乏控製政局的能力。


    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將貪婪的母女二人送上了斷頭台。相王李旦被擁戴為新皇帝。李隆基因為在政變中立有大功而被立為太子,可是政治強人太平公主卻一心想更換太子。


    左右為難的李旦最終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將皇位傳給太子李隆基,自己當起了太上皇。


    雖然李隆基貴為皇帝。可是太上皇和太平公主的存在使得他感受到力不從心。太平公主最終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死去,而太上皇最終也在不久駕崩。李隆基此時才成為真正的皇帝。


    備嚐太子之位艱辛的李隆基並沒有自始至終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自己冊立的太子李瑛。


    太宗李世民隻是將擁有謀反既定事實的太子李承乾幽禁,而李隆基竟然僅僅憑借一些並不充分的證據將太子李瑛賜死。


    從李亨登上太子之位的那一天起。宰相李林甫便不遺餘力地利用各種機會企圖將他趕下台。這是因為李林甫在冊立太子的過程中已經明確表態支持壽王,所以一旦李亨順利接班,他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天寶五載(公元746年)正月,曾經擔任忠王友(這是一個從五品下階的官職)的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兼領河西節度使。


    為了謝恩,他特地從駐地返回京師長安向李隆基進獻從吐蕃手中繳獲的戰利品。


    好大喜功的李隆基對於進京述職的節度使們總是好言勉勵一番,而李隆基的寵信使得皇甫惟明忽然間變得飄飄然。


    有些得意忘形的皇甫惟明說了一句後悔莫及的話:“微臣請求陛下罷黜李林甫的宰相之位!韋堅是值得托付重任的股肱之臣”


    大殿內的空氣頓時凝固了。李隆基久久地凝視著皇甫惟明。


    這句話使皇甫惟明在不久便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句話有時候會毀了一輩子!


    原本湧動的暗流因為這句話而突然間變得洶湧澎湃。


    老辣的李林甫開始著手布置政治反擊,但他並沒有急於出手,而是讓楊慎矜暗中窺探皇甫惟明的一舉一動。


    李林甫仿佛是一隻在黑暗中默默注視著獵物行蹤的狼。一旦時機到了會毫不留情地咬斷獵物的脖子!


    天寶五載(公元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風清月朗。這個迷人的夜晚注定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唐代實行夜間宵禁製度。隻有在元宵節等重大節日期間才取消宵禁。


    長安的大街小巷充斥著歡樂的人群。盡情地享受著這個祥和而又喜慶的夜晚.


    太子李亨帶領家人以及屬下也加入到歡慶的人群之中。沉浸在節日喜悅之中的李亨此時還不會想到一場針對他的陰謀即將上演。


    駐足觀看花燈的李亨在熱鬧的大街上碰上了大舅哥韋堅。兩人簡單寒暄幾句便匆匆話別,因為韋堅將要去參加一個重要的約會。


    笑容滿麵的韋堅此時還沒有覺察到背後有一雙陰森可怕的眼睛正在密切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


    韋堅步履匆匆地前往位於崇仁坊的景龍觀。景龍觀位於宮城與勝業坊(李隆基兄弟們的住所)之間。這裏是長安城中為數不多的“鬧中取靜”的絕妙去處。


    韋堅要見的人正是進京謝恩的皇甫惟明。韋堅與皇甫惟明有一個共同的交匯點。那就是太子!


    皇甫惟明曾經是李亨還是忠王時的屬官,而韋堅與太子的關係更加親密,他是太子妃韋氏的哥哥。


    身份如此特殊的兩人在如此幽靜的地點密會自然會引起無限遐想!


    有的史學家認為韋堅、皇甫惟明、裴寬以及宰相李適之等人組成了一個反對李林甫的強有力的政治集團。


    韋堅與裴寬主管財政、皇甫惟明手握軍權、李適之身居相位。


    這種觀點值得商榷,與其說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政治集團,不如說是因政見相似而自發組成的鬆散政治聯盟。


    政治嗅覺極其靈敏的李林甫迅速捕捉到這個難得的政治機遇。


    告發韋堅與皇甫惟明密謀擁立太子即位的奏章呈現在李隆基的麵前。


    一個是手握重兵的邊將,一個是身負重任的朝臣,一個是身為繼承人的太子。三個人聯係在一起引發的可怕聯想使李隆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


    李隆基很快便恢複了理智和平靜,因為他此前已經因自己一時的衝動而失去了三個兒子!


    皇甫惟明麾下那些精兵遠在河西和隴右。在曆次血雨腥風的宮廷政變中,駐紮在京城的禁軍一直充當著急先鋒的角色,從未出現過邊防軍的身影!


    盡管如此,這件事觸動了李隆基最敏感的那根神經,所以他當即下令有關部門進行調查。


    能夠順利立案便意味著成功了一半,下麵要做的就是如何將太子牽連進來。


    案件審理人員楊慎矜、禦史中丞王鉷以及京兆府法曹吉溫都是李林甫的人,所以李林甫對於案件的審理結果充滿了期待!


    案件的進展卻並不順利,因為首鼠兩端的楊慎矜並不想徹底地站到太子李亨的對立麵,因為李林甫與李亨的政治對決誰輸誰贏還難以預料!


    李隆基也隱約覺察到李林甫的不良動機,所以他要求立即結案。防止韋堅案擴大化。


    韋堅以“幹進不已”的罪名由刑部尚書貶為縉雲郡(今浙江麗水市)太守,皇甫惟明以“離間君臣”的罪名由河西兼隴右節度使貶為播川郡(今貴州遵義市)太守。


    “幹進不已”就是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說白了就是違反組織紀律大肆跑官要官!


    韋堅為了升官暗中指使皇甫惟明在皇帝麵前推薦自己。而皇甫惟明利用麵見天子的機會企圖離間皇帝與宰相的關係。


    這是李隆基為這起案件定下的主基調。他這麽做是想將自己的兒子從這起複雜的案件中解脫出來。


    與韋堅過從甚密的李適之主動請求解除宰相職務。李林甫推薦聽話的李希烈繼任左相,但李林甫卻並不滿足,因為這場震驚朝野的案件並沒有達到置太子李亨於死地的預期目標。


    對於皇甫惟明免職後留下的職位空缺,李隆基任命朔方、河東節度使王忠嗣兼任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也成為第一位也是安史之亂前唯一一位兼任四鎮節度使的人。


    王忠嗣與李亨情同兄弟。朝廷上下對此盡人皆知。李隆基此時並沒有因為這個案件而對兒子心存芥蒂。


    有驚無險的太子李亨幸運地逃過一劫,可是他的政治對手絕不肯善罷甘休。


    正當李林甫因苦於沒有借口而一籌莫展時,韋堅的弟弟們卻給了他求之不得的興風作浪的機會。


    看到哥哥韋堅無緣無故地被貶官,韋蘭和韋芝自然感到忿忿不平,所以他們決定為哥哥打抱不平。


    他們絕對想不到這個本來想還哥哥清白的舉動居然會將他們的家族拖入痛苦的深淵。


    韋蘭和韋芝上書為哥哥辯解而且還請求讓李亨為哥哥出麵作證,因為他們天真地認為李隆基可以不信任自己的臣子但不能不信任自己的兒子。


    政治上太過稚嫩的兩個人做到了李林甫想做但一直沒有做到的事!


    再也無法“獨善其身”的李亨終於被牽涉其中。謹小慎微的李亨最終還是被老婆娘家的這幫親戚們推進了火坑!


    這封鳴冤信無疑是對皇帝權威的極大挑戰。原本已經平息的風波再次掀起波瀾。而且因為李亨被牽涉進來而使得局勢變得愈加複雜!


    韋堅再貶為江夏別駕。韋蘭和韋芝貶往嶺南。


    麵對龍顏震怒的父親,李亨心中的恐懼達到了極點。因為上一個太子血淋淋的教訓讓他感到有些不寒而栗。


    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李亨決心與韋家人徹底地劃清界限。於是以感情不和為由向父親上書請求與太子妃韋氏離婚。(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