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在關鍵時刻的忍痛割愛終於化解了李隆基心中的猜忌與不滿。


    李隆基對兒子撫慰一番,而且對於兒子的離婚請求采取了默認態度。


    太子妃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四個孩子。她不得不獨自忍受冷酷的丈夫帶給她的無盡傷害。


    她本身並沒有錯,唯一的錯就是有幾個不識時務的親戚!


    曾經尊貴無比的太子妃最終削發為尼。了卻塵緣的她淒苦地在青燈古佛旁了卻殘生,所有的榮華與富貴都伴隨著燃盡的燈芯化作一縷塵埃。


    這場充滿政治意味的離婚使李亨度過了這場讓他心驚膽戰的政治危機。


    冷眼旁觀的李亨冷漠地注視著李林甫對韋堅一家人進行的殘酷的政治迫害。直到李林甫死後,這起聲勢浩大而且牽連甚廣的政治迫害才徹底宣告結束。


    那場發端於元宵節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淡去。


    在新年即將來臨的時候,一場新的風波突然向李亨襲來,看來老天爺是不想讓他好好過年了!


    太子妃韋氏被廢後,杜良娣成為太子府新的女主人。正三品的良娣在太子諸姬妾中的地位僅次於太子妃。


    太子李亨的老丈人杜有鄰突然惹上了官司,而告發他的人正是他的女婿柳勣。


    女婿這個角色在曆次政治鬥爭中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女婿與老丈人家既有親屬關係卻沒有血緣關係,所以政治對手往往將女婿作為政治鬥爭的突破口。


    柳勣狀告杜有鄰的罪名是“亡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


    關於的柳勣狀告自己老丈人的動機無非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私人恩怨,柳勣與老人一家因家庭瑣事而矛盾不斷激化。


    第二種是政治投機。柳勣希望借此巴結李林甫,從而為自己日後的升遷鋪平道路。


    第二種的可能性最大。混跡官場的柳勣自然知道蓄意捏造老丈人“交構東宮,指斥乘輿”的罪狀可是重罪。如果背後沒有人指示。他這個正八品下階的小官怎麽敢冒著這麽大的風險幹出如此石破天驚的事情!


    鑒於案情重大,李隆基直接委派宰相李林甫具體負責此案。這正是李林甫所希望的!


    這起案件成為韋堅案的翻版,大有廢太子李亨於朝夕之勢的氣勢,但是事態並沒有朝著李林甫期待的方向發展。


    李隆基在處理這件事時依舊表現得格外理性與謹慎。高力士的仗義執言使得李隆基隱約察覺到些許內情。


    高力士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麵是因為他對李隆基的忠誠,一方麵是因為他與李林甫因為爭寵而產生了種種摩擦和矛盾。


    惶惶不可終日的李亨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再次提出與杜良娣離婚。


    走出了繁華而又陰森的東宮,杜良娣發覺自己的家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而這一切都緣於那樁曾經帶給她無上榮耀的政治婚姻。


    李亨再次逃過一劫。杜有鄰與柳勣成為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和替罪羊。


    鑒於杜有鄰與柳勣屬於皇親,李隆基特意開恩免去兩人的死刑。杖刑後貶往嶺南。


    杖刑在執行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彈性,既可以叫人生,也可以叫人死!


    李林甫自然不希望知道得太多的柳勣繼續活下去,所以行刑者手中肆意揮舞著手中的大棒,將柳勣和他的嶽父杜有鄰送上了黃泉路。


    柳勣不會想到自己的那一紙訴狀竟然會使自己付出生命的代價。


    論私,杜有鄰是太子李亨的嶽父;論公,杜有鄰擔任的讚善大夫(正五品上階)是東宮屬官。杜有鄰與李亨的交往無論於公於私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杜有鄰卻因此遭遇殺身大禍。


    李林甫是想告訴滿朝文武離太子李亨遠一點!


    未能如願的李林甫將一腔憤恨投向了已經貶謫外地的韋堅與皇甫惟明。兩名禦史在他的授意下將韋堅與皇甫惟明賜死。


    每一個與太子親近的人都難逃厄運,就連深受李隆基寵信的王忠嗣也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


    作為烈士遺孤,王忠嗣自幼生活在皇子們居住的十王宅。李隆基與他恩若父子。李亨與他情同兄弟。


    為了消除猜忌,身兼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屢次請求解除朔方、河東節度使。盡管如此,王忠嗣仍舊終究沒能逃過政治暗算!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冬。石堡城之戰陷入膠著狀態。石堡城險峻異常,“其城三麵險絕,惟一徑可上”。


    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石堡城仍舊牢牢地控製在吐蕃人的手中。


    對於這場猶如絞肉機一般的血腥戰爭,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充滿了抵觸情緒,因為他覺得不值得!


    對此渾然不知的楊慎矜仍舊對王鉷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他偷偷地告訴王鉷關於讖語的秘密。


    讖語其實就是預言。每當改朝換代的時候總會出現讖語的身影,所以曆代統治者對於涉及帝國興衰的讖語一直頗為忌憚。


    讖語來源於史敬忠之口。關於史敬忠的身份,不同的史書有“術士”、“還俗僧”以及“胡人”三種身份。這個神秘兮兮的史敬忠在世人眼中具有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史敬忠說天下即將大亂。所以勸楊慎矜在臨汝山中購買山莊躲避戰亂。


    唐帝國的確在九年後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但他們永遠也等不到這一天了!


    楊慎矜父親墓田中的草木突然間無緣無故地流出類似於鮮血的紅色液體。


    驚恐不已的楊慎矜認定這是不祥之兆。所以急忙求助於“神通廣大”的史敬忠。


    史敬忠設立道場為他去除邪祟,祈求平安。


    下麵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草木流血”的奇異景象竟然神奇地消失了!


    這一切都是秘密進行的,可是這件事卻因一個名叫明珠的女人傳到李隆基的耳裏,而楊慎矜的厄運也從此開始了。


    對此。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版本!


    《資治通鑒》版本:史敬忠對於楊慎矜貌美如花的丫鬟明珠垂涎三尺。楊慎矜慷慨地將明珠送給好友史敬忠。誌得意滿的楊慎矜用車拉著明珠回府。


    可是途經楊貴妃的三姐柳氏(也就是後來的秦國夫人)宅邸時,柳氏盛情邀請史敬忠到樓上坐坐。柳氏無意中發現了坐在車中的明珠。美貌的明珠不僅能引起男人的垂涎,也得到女人的喜愛。柳氏當即提出希望史敬忠能夠將明珠送給自己。史敬忠知道柳氏得罪不起。所以隻得忍痛割愛。


    《新唐書》版本:楊慎矜的丫鬟青草因為做錯了事。楊慎矜想要殺掉他。史敬忠勸說楊慎矜不如將青草賣個好價錢。青草這樣便被賣到柳氏家中。


    兩個不同的版本隨後有了一個交匯點。明珠或者青草跟隨柳氏進宮時引起了李隆基的關注。李隆基關切地詢問她的來曆,她隻得如實回答。李隆基從而得知楊慎矜勾結術士大行妖法的事情。


    這自然引起李隆基的不滿。一個帝國官員居然放鬆主觀世界的改造。相信歪理邪說。


    盡管如此,李隆基“含怒未發”。這件事原本可以平靜地過去,可是卻因一個人的出現變得愈加複雜多變。


    這個人就是可以經常出入宮廷的外戚楊釗。楊釗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楊國忠。此時的楊國忠還是一個事業剛剛起步的中下級官員,正在費盡心機地向上攀爬。


    楊釗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領導王鉷,因為他知道王鉷與表叔楊慎矜的矛盾已經日趨尖銳。


    此前,主管財經的楊慎矜奪去了王鉷的職田。唐朝官員的收入分為官祿、俸料和職田三大類。職田是一項“福利分地”製度,根據官員品級給予的一定數量的田地。很多官員利用製度漏洞多吃多占,而王鉷便屬於此類人!


    楊慎矜還毫不避諱地說王鉷母親的出身如何卑賤!


    “英雄莫問出身”。所以很多出身卑微的人功成名就後很忌諱知情人提及當年的辛酸往事!


    李林甫與王鉷開始編製一張構陷的大網。


    楊慎矜擁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隋煬帝楊廣的玄孫。楊慎矜故意宣傳所謂的天下大亂的讖言,其實就是想蓄意製造社會混亂從而企圖恢複祖業。


    這可是嚴重的政治事件!楊慎矜當即被朝廷逮捕。


    鑒於案情重大,李隆基命三司(刑部、大理寺與禦史台)會審此案。禦史中丞王鉷、侍禦史楊釗、殿中侍禦史盧鉉急於借此向李林甫邀功請賞。


    京兆府法曹參軍事吉溫負責抓捕史敬忠。史敬忠是吉溫父親的好朋友。吉溫年幼時,史敬忠經常抱著他玩。


    吉溫的手下人欺騙史敬忠說:“楊慎矜已經招供了,隻是需要您的證詞證實他的供述而已。如果你還識趣,就快快招供,否則死路一條!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史敬忠對吉溫說:“七郎,求求你給我一張紙。”


    滿心歡喜的吉溫卻施展欲擒故縱的伎倆。


    在史敬忠的再三懇求下,吉溫才命手下人遞給他一張紙。


    史敬忠就像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那樣抓過那張紙。然後奮筆疾書寫下自己知道的一切。


    望著史敬忠的證詞,吉溫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雖然史敬忠的到案使得案件日趨明朗,但最關鍵的證據讖書卻遲遲沒有找到。


    在李林甫的授意下。盧鉉帶領手下人到楊慎矜的家中搜查。盧鉉將事先準備好的讖書帶在身上,然後帶人到楊慎矜家中搜查。


    盧鉉在楊慎矜小妾的臥室裏裝模作樣地搜查一番,然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讖書,煞有介事地說:“逆賊居然藏得如此隱秘。”


    這起重大案件僅僅一個月便審理結束。對於這起冤案,滿朝文武竟然全都噤若寒蟬。


    除了楊慎矜名聲不好外,李林甫的淫威已經使得百官畏懼萬分。


    審理王忠嗣案的官員們不得不為自己的身家性命好好考慮了。王忠嗣案終於回到了李林甫期望的軌道上。


    李林甫將案件的卷宗遞給李隆基,意味深長地說:“太子應該知道此事!”


    李隆基沉默許久,說:“我兒位居深宮,怎麽能夠跟外人合謀串通呢?你們隻管審理王忠嗣阻撓軍事行動就行了!”


    李隆基的話無疑為這起案件定性了。這不是一起嚴重的政治案件。而且一起普通的瀆職案件!


    既然李林甫沒有撼動李亨的地位,於是將滿腔的怒火撒向了王忠嗣。三司判處王忠嗣死罪。立即執行。


    哥舒翰入朝前,將領們紛紛勸他多多攜帶金銀財寶為老領導王忠嗣活動。


    哥舒翰卻說:“如果天理尚在。王公必然不會冤死;如果天意如此,一切都是徒勞的!”


    李隆基對於英勇善戰的哥舒翰早有耳聞。誌在威服四方的李隆基對勇將有一種特殊的偏好。


    哥舒翰利用麵見李隆基的機會力陳王忠嗣的冤情,請求用自己的官爵為王忠嗣贖罪。


    不耐煩的李隆基站起身向禁中走去。禁中可是“朝臣止步”的禁地。


    倔強的哥舒翰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一邊叩頭一邊跟隨著李隆基。


    “男兒有淚不輕彈”,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居然在李隆基在麵前痛哭不已。李隆基不得不為之而動容!


    望著聲淚俱下的哥舒翰,李隆基對王忠嗣切齒的恨緩解了。


    哥舒翰的苦苦哀求終於為王忠嗣打開了一扇生的希望之門。


    死裏逃生的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


    讓哥舒翰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後來在不經意間將老領導的這扇希望之門關上了。


    兩年後,哥舒翰在付出了數萬士卒的生命代價之後終於攻下了李隆基夢寐以求的石堡城。


    戰爭的結果與王忠嗣預料的一摸一樣。雖然唐朝控製了戰略要地石堡城,可是卻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此後不久,年僅四十五歲的王忠嗣突然暴病而亡。這也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王忠嗣的死不僅使我們想到了東漢末年袁紹手下的著名謀士田豐。


    官渡之戰前夕,田豐曾經言辭激烈地勸阻主公袁紹不要貿然與曹操決戰。(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