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怒的袁紹將直言進諫的田豐抓了起來。
戰爭失利的消息傳回冀州後,田豐的朋友們興奮地對他說,袁紹因沒有聽從你的建議果然大敗而歸!
田豐的臉上卻沒有一絲笑容,因為他知道如果袁紹能夠凱旋興許自己還有一線生機,如今袁紹卻铩羽而歸,自己的死期已經不遠了。
王忠嗣或許與田豐有著相似的際遇。
我們難以準確地判斷安祿山到底是什麽時候開始萌生反叛之心,但他的一個舉動足以證明他那顆本已不安分的心開始躁動了,那就是他讓自己的心腹劉駱穀長期留在京師,刺探朝廷的各種情報。
如果說此時的安祿山還隻是有了不安分的想法,仍舊在背叛與忠誠的艱難抉擇中糾結著,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使得他在反叛的路上越走越遠,直到無法回頭。
天寶十年無疑是安祿山人生曆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叛亂已經不再是安祿山的想法,已經開始低調地付諸行動。安祿山之所以行事低調是因為他最害怕的人李林甫還活著!
安祿山這個河東節度使並沒有按照慣例兼任太原尹。雖然此時並不像安史之亂之後那樣節度使必然兼任治所州刺史,但這卻成為一種不成文的潛規則。
此前,安祿山出任平盧節度使兼任柳城太守,出任範陽節度使時兼任範陽大都督長史(範陽大都督由親王遙領,長史為大都督府的實際長官),而安祿山這次出任河東節度使僅僅擔任雲中郡(今山西大同市)太守。由此帶來的深遠的政治軍事影響將在日後逐漸顯現出來。
這年秋天,新任河東節度使安祿山決定用一次軍事勝利來確立自己在河東鎮將士心中的地位,可是卻事與願違,安祿山這次出征收獲的卻是一場慘痛的失敗。但損兵折將的安祿山卻看到了一個常人想不到的擴充實力的機會。
第二年,為了一雪前恥,安祿山決定統率二十萬大軍征討契丹。其實這次討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安祿山上奏李隆基希望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率軍配合這次征討行動。阿布思本是九姓胡人的首領,後來率部內附唐朝。身材魁梧而且素有謀略的阿布思深受李隆基的寵愛。阿布思的得寵自然引起安祿山的嫉妒和不滿。
安祿山此前曾經上奏將阿布思及其率領的部眾遷移到他的轄區內。這件事因為遭到阿布思的反對而作罷。安祿山想利用這次聯合征討契丹的機會趁機殺害阿布思。不僅可以鏟除一個強勁的對手,而且收服他的部眾以增強自身的實力。
此時的漠北已經成為日漸強盛的回紇的天下。在回紇的打擊下,窮途末路的阿布思最終投奔葛邏祿部落。
在北庭都護程千裏的軍事威懾下,葛邏祿人將阿布思以及他的妻子、部眾數千人押送北庭都護府。阿布思的人生最終以悲劇收場,程千裏升任右金吾衛大將軍,主管京城治安。
安祿山無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在阿布思敗亡過程中,安祿山不斷地將阿布思散落的部眾收歸到自己麾下。“祿山已得(阿)布思眾,則兵雄天下。愈偃肆。”(《新唐書》)
很多史家將安史之亂歸罪於李林甫為了一己私利而提出的“以番代漢”政策。這個政策的確為包括安祿山在內的一大批胡人將領的升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可是安祿山之所以最終走上反叛之路的原因卻是極其複雜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李林甫的死。
安祿山逐漸蛻變為埋藏在唐帝國內部的一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正是因為一個人的觸碰,這個炸彈才進入爆炸倒計時。
這個人就是楊國忠,早年名叫楊釗。楊釗的祖父楊友諒與楊玉環的名義上的祖父楊誌謙是親兄弟,所以他隻是楊玉環的一個遠房親戚。
劍南是哪裏?劍南指劍閣以南的廣大區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以及雲南東北部。
後來肅宗李亨當政時認為劍南節度使管轄區域過於遼闊,所以分拆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東川節度使。代宗李豫將劍南西川節度使、東川節度使以及山南東道節度使合並設立“三川節度使”。唐代沒有“四川”的概念隻有“三川”的概念。
許多人以為四川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境內的四條大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個“川”並不是大河的意思而是平原或者原野的意思。北宋政府將唐代的“三川”分割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和利州路,合成川陝四路,簡稱“四川”。不過這個四川要比現在的四川省要大。
唐代宰相製度的特色
在人們的印象中,宰相往往官居一品,但唐朝的宰相卻並非如此。一品職事官都是被邊緣化的虛職。如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自從尚書令撤銷後,正二品中便沒有職事官的身影,直到唐代宗時期,侍中與中書令的品秩從正三品提升到正二品,但此時的侍中與中書令逐漸淪為並不管理本省事務的名譽職銜。從二品職事官基本淪為榮譽性職銜,大都督的權力被長史侵奪,府牧的權力被府尹侵奪,尚書左、右仆射的權力被尚書左、右丞侵奪,大都護隨著都護府的名存實亡而喪失權力。至於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及上將軍以及統軍自從設立之初便是基本沒有實權的職官。唐代宰相一般情況下為三品官甚至更低。宰相製度的低級別化是皇帝集權化的結果。高級別的官員因相對而言難以駕馭容易對皇權產生威脅,因此高級別官員位高而權不重。而中級官員位雖不高而權重。這種政治格局可以增強皇帝的政局控製能力。
唐朝沿用隋朝創建的三省六部製。三省相互製衡,分工合作。為了加強三省協調與溝通並提高工作效率。朝廷在門下省設立政事堂。獲得在政事堂參議朝政權力的官員稱為宰相。唐高祖時期,宰相為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唐太宗時期。為了保持權力平衡,三省長官以外的其他官員加授“參議朝政”、“平章國計”、“專典機密”或“參議政事”等頭銜後也可參與最高決策,成為“委任宰相”。“委任宰相”必須得到皇帝授予的相應頭銜方可履行宰相職務。而三省長官一旦擔任該官職便理所當然地出任宰相即“當然宰相”,“委任宰相”的地位遜於“當然宰相”。唐朝前期。“委任宰相”的名號並不統一。
唐太宗即位後尚書令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唐太宗曾擔任改職因此被廢棄,但實際上李世民即位權曾擔任中書令。空置尚書令與削弱尚書省權力是緊密相連的。唐朝建國後,雖然三省體製得以確立,但三省的力量卻並不均衡。尚書省長官不僅參與最高決策而且負責行政執行工作。尚書省的地位明顯高於中書省與門下省。尚書令的品級為正二品,而中書令、侍中的品級為正三品,僅與尚書省管轄的六部尚書的品級相當。在《開元令》頒布前,中書令、侍中的排名甚至在吏部尚書之後。
尚書令退出曆史舞台後。尚書左、右仆射(從二品)成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成為新的當然宰相。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勣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這項任命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之後,尚書左、右仆射退出當然宰相的行列。如果不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尚書左、右仆射便不再是最高決策層的一員,後尚書左、右仆射不擔任宰相成為慣例。被排擠在權力核心之外的尚書左、右仆射僅僅管理尚書省日常事務,但尚書左、右仆射對尚書省事務的管理權限也逐漸被尚書左、右丞侵奪。雖然尚書左、右丞、六部尚書以及六部侍郎依舊是躋身宰相的重要途徑,但一旦擔任宰相後往往改任或兼任中書省或門下省的職務。
中書與門下兩省擔任宰相的人數遠多於尚書省。尚書省地位衰落的同時,門下省的地位不斷提升。門下省的封駁權在唐太宗時期得到製度保證。政事堂設於門下省,因此門下省在三省的博弈中占得先機。門下省的優勢地位很快便喪失。貞觀末年,中書令長孫無忌知三省事。這無疑拉開了中書省地位上升的序幕。
由於門下省擁有封駁皇帝詔書的權力。武則天刻意壓製門下省。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侍中裴炎升任中書令後將政事堂移至中書省。侍中升任中書令成為宰相的重要升遷途徑。與此同時,名目眾多的使職侵奪了原本屬於尚書省的行政職權。使職向上匯報普遍采用狀,因此奏狀取代奏抄在上行文書中處於主體地位。門下省的駁正權因此受到極大削弱。中書省成為三省新的核心。
開元十一年(723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列五房於其後: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更。中書門下由單純的議事機構變身為政務決策與中樞處理機構。中書門下成為超然於三省的宰相機構的同時,三省的職能與作用也因此而發生重大而又深刻的變革。唐初確立的三省製逐步走向瓦解。
尚書省因為被排除在中書門下權力核心之外,因此其地位一落千丈。《大正新修大藏經?2156號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收錄建中二年敕旨文書記載:“祠部牒安國寺僉定律疏院。”《不空表製集?表一降誕日請度七僧祠部敕牒一首》記載:“中書門下牒祠部”。這說明許多敕旨和敕牒直接下發到所司,不再下發尚書省。製書類下行文書一般經尚書省簽轉,但尚書左右仆射簽署權被省略,見《南宋館閣續錄》所載《李紳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告身》。尚書左右仆射逐漸與尚書省分離。逐漸淪為下野宰相、朝中重臣或者藩鎮將領的過渡性職務或名譽職務。尚書省成為以左右丞為長官並受中書門下領導的製敕的簽署轉發機關。尚書省的權力無疑被逐漸架空。
雖然中書侍郎與門下侍郎依舊是中書省與門下省的名義長官,但卻向著中書門下長官的方向轉變。
中書省逐漸成為中書門下領導下的以中書舍人為實際長官的草擬詔書的秘書機構。唐朝中後期。首相一般由中書侍郎擔任並實際主持中書門下工作,因此中書省的地位和命運中書門下緊緊聯係在一起。但中書省與中書門下呈現分離態勢。
在中書門下權力擴張的同時,門下省與中書門下產生激烈的磨擦與衝突。門下侍郎雖然為門下省的名義長官,門下省以主要行使駁正權變為主要行使封還權。唐代中後期,史書對門下省駁正上行文書的記載寥寥,而對封還下行文書的記載激增。
《資治通鑒?第二百四十五卷?唐紀六十一》記載:“尋以仲言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次封還敕書。德裕將出中書,謂涯曰:‘且喜給事中封敕!涯即召肅、謂曰:‘李公適留語,令二閣老不用封敕。’二人即行下,明日,以白德裕,德裕驚曰:‘德裕不欲封還,當麵聞,何必使人傳言!且有司封駁,敢複稟宰相意邪!’二人悵恨而去。”朝廷任命李仲言為四門助教的敕書被給事中鄭肅、韓次封還,而身為門下侍郎的鄭涯不得不假稱李德裕不同意才使得敕書得以頒布。這說明門下侍郎對門下省的控製力較唐朝前期已經大為減弱,而給事中成為門下省的實際長官。
中書省與門下省職能演變過程是長期而複雜的。(未完待續)
戰爭失利的消息傳回冀州後,田豐的朋友們興奮地對他說,袁紹因沒有聽從你的建議果然大敗而歸!
田豐的臉上卻沒有一絲笑容,因為他知道如果袁紹能夠凱旋興許自己還有一線生機,如今袁紹卻铩羽而歸,自己的死期已經不遠了。
王忠嗣或許與田豐有著相似的際遇。
我們難以準確地判斷安祿山到底是什麽時候開始萌生反叛之心,但他的一個舉動足以證明他那顆本已不安分的心開始躁動了,那就是他讓自己的心腹劉駱穀長期留在京師,刺探朝廷的各種情報。
如果說此時的安祿山還隻是有了不安分的想法,仍舊在背叛與忠誠的艱難抉擇中糾結著,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使得他在反叛的路上越走越遠,直到無法回頭。
天寶十年無疑是安祿山人生曆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叛亂已經不再是安祿山的想法,已經開始低調地付諸行動。安祿山之所以行事低調是因為他最害怕的人李林甫還活著!
安祿山這個河東節度使並沒有按照慣例兼任太原尹。雖然此時並不像安史之亂之後那樣節度使必然兼任治所州刺史,但這卻成為一種不成文的潛規則。
此前,安祿山出任平盧節度使兼任柳城太守,出任範陽節度使時兼任範陽大都督長史(範陽大都督由親王遙領,長史為大都督府的實際長官),而安祿山這次出任河東節度使僅僅擔任雲中郡(今山西大同市)太守。由此帶來的深遠的政治軍事影響將在日後逐漸顯現出來。
這年秋天,新任河東節度使安祿山決定用一次軍事勝利來確立自己在河東鎮將士心中的地位,可是卻事與願違,安祿山這次出征收獲的卻是一場慘痛的失敗。但損兵折將的安祿山卻看到了一個常人想不到的擴充實力的機會。
第二年,為了一雪前恥,安祿山決定統率二十萬大軍征討契丹。其實這次討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安祿山上奏李隆基希望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率軍配合這次征討行動。阿布思本是九姓胡人的首領,後來率部內附唐朝。身材魁梧而且素有謀略的阿布思深受李隆基的寵愛。阿布思的得寵自然引起安祿山的嫉妒和不滿。
安祿山此前曾經上奏將阿布思及其率領的部眾遷移到他的轄區內。這件事因為遭到阿布思的反對而作罷。安祿山想利用這次聯合征討契丹的機會趁機殺害阿布思。不僅可以鏟除一個強勁的對手,而且收服他的部眾以增強自身的實力。
此時的漠北已經成為日漸強盛的回紇的天下。在回紇的打擊下,窮途末路的阿布思最終投奔葛邏祿部落。
在北庭都護程千裏的軍事威懾下,葛邏祿人將阿布思以及他的妻子、部眾數千人押送北庭都護府。阿布思的人生最終以悲劇收場,程千裏升任右金吾衛大將軍,主管京城治安。
安祿山無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在阿布思敗亡過程中,安祿山不斷地將阿布思散落的部眾收歸到自己麾下。“祿山已得(阿)布思眾,則兵雄天下。愈偃肆。”(《新唐書》)
很多史家將安史之亂歸罪於李林甫為了一己私利而提出的“以番代漢”政策。這個政策的確為包括安祿山在內的一大批胡人將領的升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可是安祿山之所以最終走上反叛之路的原因卻是極其複雜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李林甫的死。
安祿山逐漸蛻變為埋藏在唐帝國內部的一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正是因為一個人的觸碰,這個炸彈才進入爆炸倒計時。
這個人就是楊國忠,早年名叫楊釗。楊釗的祖父楊友諒與楊玉環的名義上的祖父楊誌謙是親兄弟,所以他隻是楊玉環的一個遠房親戚。
劍南是哪裏?劍南指劍閣以南的廣大區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以及雲南東北部。
後來肅宗李亨當政時認為劍南節度使管轄區域過於遼闊,所以分拆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東川節度使。代宗李豫將劍南西川節度使、東川節度使以及山南東道節度使合並設立“三川節度使”。唐代沒有“四川”的概念隻有“三川”的概念。
許多人以為四川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境內的四條大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個“川”並不是大河的意思而是平原或者原野的意思。北宋政府將唐代的“三川”分割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和利州路,合成川陝四路,簡稱“四川”。不過這個四川要比現在的四川省要大。
唐代宰相製度的特色
在人們的印象中,宰相往往官居一品,但唐朝的宰相卻並非如此。一品職事官都是被邊緣化的虛職。如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自從尚書令撤銷後,正二品中便沒有職事官的身影,直到唐代宗時期,侍中與中書令的品秩從正三品提升到正二品,但此時的侍中與中書令逐漸淪為並不管理本省事務的名譽職銜。從二品職事官基本淪為榮譽性職銜,大都督的權力被長史侵奪,府牧的權力被府尹侵奪,尚書左、右仆射的權力被尚書左、右丞侵奪,大都護隨著都護府的名存實亡而喪失權力。至於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及上將軍以及統軍自從設立之初便是基本沒有實權的職官。唐代宰相一般情況下為三品官甚至更低。宰相製度的低級別化是皇帝集權化的結果。高級別的官員因相對而言難以駕馭容易對皇權產生威脅,因此高級別官員位高而權不重。而中級官員位雖不高而權重。這種政治格局可以增強皇帝的政局控製能力。
唐朝沿用隋朝創建的三省六部製。三省相互製衡,分工合作。為了加強三省協調與溝通並提高工作效率。朝廷在門下省設立政事堂。獲得在政事堂參議朝政權力的官員稱為宰相。唐高祖時期,宰相為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唐太宗時期。為了保持權力平衡,三省長官以外的其他官員加授“參議朝政”、“平章國計”、“專典機密”或“參議政事”等頭銜後也可參與最高決策,成為“委任宰相”。“委任宰相”必須得到皇帝授予的相應頭銜方可履行宰相職務。而三省長官一旦擔任該官職便理所當然地出任宰相即“當然宰相”,“委任宰相”的地位遜於“當然宰相”。唐朝前期。“委任宰相”的名號並不統一。
唐太宗即位後尚書令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唐太宗曾擔任改職因此被廢棄,但實際上李世民即位權曾擔任中書令。空置尚書令與削弱尚書省權力是緊密相連的。唐朝建國後,雖然三省體製得以確立,但三省的力量卻並不均衡。尚書省長官不僅參與最高決策而且負責行政執行工作。尚書省的地位明顯高於中書省與門下省。尚書令的品級為正二品,而中書令、侍中的品級為正三品,僅與尚書省管轄的六部尚書的品級相當。在《開元令》頒布前,中書令、侍中的排名甚至在吏部尚書之後。
尚書令退出曆史舞台後。尚書左、右仆射(從二品)成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成為新的當然宰相。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勣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這項任命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之後,尚書左、右仆射退出當然宰相的行列。如果不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尚書左、右仆射便不再是最高決策層的一員,後尚書左、右仆射不擔任宰相成為慣例。被排擠在權力核心之外的尚書左、右仆射僅僅管理尚書省日常事務,但尚書左、右仆射對尚書省事務的管理權限也逐漸被尚書左、右丞侵奪。雖然尚書左、右丞、六部尚書以及六部侍郎依舊是躋身宰相的重要途徑,但一旦擔任宰相後往往改任或兼任中書省或門下省的職務。
中書與門下兩省擔任宰相的人數遠多於尚書省。尚書省地位衰落的同時,門下省的地位不斷提升。門下省的封駁權在唐太宗時期得到製度保證。政事堂設於門下省,因此門下省在三省的博弈中占得先機。門下省的優勢地位很快便喪失。貞觀末年,中書令長孫無忌知三省事。這無疑拉開了中書省地位上升的序幕。
由於門下省擁有封駁皇帝詔書的權力。武則天刻意壓製門下省。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侍中裴炎升任中書令後將政事堂移至中書省。侍中升任中書令成為宰相的重要升遷途徑。與此同時,名目眾多的使職侵奪了原本屬於尚書省的行政職權。使職向上匯報普遍采用狀,因此奏狀取代奏抄在上行文書中處於主體地位。門下省的駁正權因此受到極大削弱。中書省成為三省新的核心。
開元十一年(723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列五房於其後: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更。中書門下由單純的議事機構變身為政務決策與中樞處理機構。中書門下成為超然於三省的宰相機構的同時,三省的職能與作用也因此而發生重大而又深刻的變革。唐初確立的三省製逐步走向瓦解。
尚書省因為被排除在中書門下權力核心之外,因此其地位一落千丈。《大正新修大藏經?2156號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收錄建中二年敕旨文書記載:“祠部牒安國寺僉定律疏院。”《不空表製集?表一降誕日請度七僧祠部敕牒一首》記載:“中書門下牒祠部”。這說明許多敕旨和敕牒直接下發到所司,不再下發尚書省。製書類下行文書一般經尚書省簽轉,但尚書左右仆射簽署權被省略,見《南宋館閣續錄》所載《李紳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告身》。尚書左右仆射逐漸與尚書省分離。逐漸淪為下野宰相、朝中重臣或者藩鎮將領的過渡性職務或名譽職務。尚書省成為以左右丞為長官並受中書門下領導的製敕的簽署轉發機關。尚書省的權力無疑被逐漸架空。
雖然中書侍郎與門下侍郎依舊是中書省與門下省的名義長官,但卻向著中書門下長官的方向轉變。
中書省逐漸成為中書門下領導下的以中書舍人為實際長官的草擬詔書的秘書機構。唐朝中後期。首相一般由中書侍郎擔任並實際主持中書門下工作,因此中書省的地位和命運中書門下緊緊聯係在一起。但中書省與中書門下呈現分離態勢。
在中書門下權力擴張的同時,門下省與中書門下產生激烈的磨擦與衝突。門下侍郎雖然為門下省的名義長官,門下省以主要行使駁正權變為主要行使封還權。唐代中後期,史書對門下省駁正上行文書的記載寥寥,而對封還下行文書的記載激增。
《資治通鑒?第二百四十五卷?唐紀六十一》記載:“尋以仲言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次封還敕書。德裕將出中書,謂涯曰:‘且喜給事中封敕!涯即召肅、謂曰:‘李公適留語,令二閣老不用封敕。’二人即行下,明日,以白德裕,德裕驚曰:‘德裕不欲封還,當麵聞,何必使人傳言!且有司封駁,敢複稟宰相意邪!’二人悵恨而去。”朝廷任命李仲言為四門助教的敕書被給事中鄭肅、韓次封還,而身為門下侍郎的鄭涯不得不假稱李德裕不同意才使得敕書得以頒布。這說明門下侍郎對門下省的控製力較唐朝前期已經大為減弱,而給事中成為門下省的實際長官。
中書省與門下省職能演變過程是長期而複雜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