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高統治集團內訌頻繁,其中圍繞皇位繼承權的爭奪尤為血腥,從唐初的“玄武門之變”開始,這種爭奪幾乎伴隨唐王朝始終。到了李亨這裏,悲劇繼續延續著。
他的長子廣平王李豫和第3子建寧王李倓(tán)之間的爭鬥,就隱藏著重重危機並最終釀下慘劇,但史書對此多有隱晦。
李倓(?—757年),李亨第3子,母親是張姓宮女。天寶年間被祖父封為建寧郡王,兼任特設國家祭祀部部長(授太常卿同正員)。正是他第一個勸說父親李亨放棄入蜀。
安史之亂爆發後,在隨祖父和父親逃往成都的途中,他看到軍民都很慌亂,便和宦官李輔國向父親太子李亨進諫,勸他收拾殘兵領導抵抗叛軍。
此事極為機密,當時李亨所能依賴的,不過就是李倓、李豫、張良娣(即後來的張皇後)、李輔國等幾個人而已,這幾個人都是當時最核心的決策成員。
於是,李亨在馬嵬之變後決策分兵前往靈武,李倓有首倡之功。雖然他的兄長李豫在這個問題上和他意見一致,但李豫在當時最多是一個附和者。
在北上途中,李倓親率精銳騎兵數百名給父親做護衛。他每次戰鬥都是衝鋒在前,以生命和鮮血確保父親順利抵達靈武。
之後,李倓又統軍作戰,多次擊潰盤踞關中的叛軍。他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將自己的兄長比得黯然失色。但是,在得不到父皇強有力認可與支持的時候,過早的露頭隻能給他的政治前途乃至生命帶來不幸。
李亨稱帝後,李倓與李豫之間就開始了對太子地位的爭奪。據《新唐書》、《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因李倓看不慣父親身邊的兩大紅人(寵妃張良娣、權閹李輔國)。經常對其指責和投訴,而遭到他們的嫉恨,最終在他們聯手的誣告下被父親賜死。
李倓死得很蹊蹺。這是唐史上的一大疑案。疑點在於死因不明,處置得經過太急切。而史書記載又太過簡略,甚至野史都隻字不提。
正因為記載少,事情便更顯得十分可疑。眾所周知,皇家本來就喜歡刪改檔案資料的。我們試圖逐步還原這段密案的真相:
《舊唐書?李倓傳》關於這件事,有兩段相互矛盾的記述:
說法一:“當時張良娣受寵,李倓生性正直,因為多次在皇帝麵前揭發張良娣的專橫,以及李輔國勾結朝臣試圖顛覆皇子的圖謀。
從此。每天被張良娣、李輔國所誣陷,稱‘李倓恨自己不能掌握兵權,很有謀反的企圖。’李亨大怒,賜李倓自盡。後來李亨醒悟過來後,後悔不已。”
說法二:“第二年冬天,李豫收複長安、洛陽,派秘書(判官)李泌向父皇報捷。
李泌和李亨早有交情,但在談到李倓事件時,李亨臉色一變對他說:‘李倓在困難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緣無故被世人挑撥離間。想加害他兄長(李豫)。我為了國家安定,才忍痛割愛賜死了他。’”
這兩則源自同一篇文章的材料,卻充滿了矛盾。前一則說李亨聽信張良娣、李輔國等人的讒言。以為李倓要奪兵權,而賜死李倓,後來醒悟而深感後悔。
後一則卻說李倓因被世人利用,企圖謀害其兄廣平王李豫,李亨為了國家才不得已賜死他。也就是說,前一則的焦點是兵權,且李亨當時被蒙在鼓裏;後一則的焦點是李豫的安危,而李亨心知肚明。
那麽,這兩則自相矛盾的材料。究竟隱藏了什麽樣的真相?李倓到底因何而死,他有過加害兄長的圖謀嗎?
李豫在其中發揮了什麽作用?李亨賜死他。到底是因為受到蒙蔽的一時衝動,還是明知其冤而迫不得已地忍痛割愛呢?
其一。張良娣和李輔國的誣陷
張良娣、李輔國等為什麽要誣陷進而鏟除建寧王李倓?這就必須先分析他們的“作案動機”。這些人要置其於死地,原因各不相同。
張良娣之所以要鏟除李倓,主要是想為自己的兒子——李佋(zhāo)清除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除掉他,自己的兒子就會增加一份做太子的機會。李輔國為何要構陷李倓呢?
作為宦官,他自己當然不可能做皇帝,所以必然有其支持的對象,用以為自己權勢的延續作保證。
而在眾多皇子中,他與廣平王李豫的關係最密切。李輔國始終是李豫的支持者,而且最後正是在他的擁立下,李豫才得以順利繼位。
精通權謀的張良娣,還很狡猾地勸李亨將李豫立為太子,再改任李倓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天下兵馬元帥),企圖以此在他們兄弟之間製造更大的矛盾以分化他們(要真這樣的話,就會產生類似唐朝初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這件事最終在李泌的勸阻下沒能得逞,作為長子的李豫還是兼任了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張良娣與李輔國見此計不成,更加緊了陰謀策劃。
他們因為在李亨政變奪權過程中立有大功,而權傾一時、氣焰熏天。兩人相互勾結裏應外合,招致了李豫、李倓的警覺與不滿。
成熟的李豫其反應不是多麽激烈,但英毅果敢、為人正直又年輕氣盛、無所顧忌的李倓就忍不住了,他曾多次向父親痛陳張、李二人的專權驕橫。
作為反擊,張良娣則經常在李亨耳邊吹風,搬弄是非,說李倓爭軍權不成而要謀害兄長李豫,李輔國也一旁添油加醋地隨聲附和。這樣一來,雙方較量激烈起來。
如果李倓盯著兵權,就很可能會加害李豫,因為兵權已經交給了他。李亨見雙方都涉及到長子李豫,又都盯著太子的位置。擔心會釀成大禍。一時大怒,就不分青紅皂白地下令將李倓賜死了。
其二,李泌的作用
李泌是李亨重新組織平叛的積極參與者和核心人物之一。他非常善於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統治集團內部關係是否和諧,直接決定了這個集團的成敗存亡。
李亨即位後。在考慮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時,曾打算任命才幹突出且有較高威信的建寧王李倓。
但是,在谘詢李泌意見時,他談到:“李倓賢能英勇,的確是擔任元帥的優秀人選。但李豫是長兄,有君王的氣度,而您還沒有正式立太子。
現在天下大亂,天下人最關注的。當然是統兵征戰的元帥。如果李倓領兵作戰繼而大功告成,您即使不想立他為儲君,追隨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應。
太宗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淵)的事,不就是例子嗎?”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李世民的教訓還不夠麽?
李泌說的很對,不愧是有遠見的戰略家。唐朝李世民、明朝朱棣的成功之路告訴我們:在古代的最高統治集團內部,行政權和軍權分離是極其危險的。
其他功勳顯赫的皇子們和沒有軍權、沒有軍功的太子,乃至皇帝的關係基本是無法和睦相處的。
最終,李亨任命李豫為總司令。由此可知。促使李亨放棄李倓而決定重用李豫的關鍵人物就是李泌。在政治上,李泌一直就是李豫的堅定支持者。
《資治通鑒》記載:李倓知道後,向李泌感謝道:“我本來就是這樣想的啊!”這當然不可能是李倓的真心話。而隻是他在既成事實麵前,不得不擺出的一種高姿態罷了。
李亨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豫很快獲得了任命。這些做法,既協調了兄弟之間的關係,又保證了政權的統一。
從此,李豫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他的元帥府就設在皇宮裏,不願意做宰相的李泌,以國策顧問兼總司令部秘書長(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名義在宮中服務。
李泌和李豫亦師亦友,配合得十分默契。當時軍務繁重。各地的奏報從早到晚隨時都會送來。所以,連宮門的鑰匙和兵符、帥印。李亨也都委托他們兩人掌管。
在極有可能發生的*麵前,誰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賭注。誰敢保證張良娣和李輔國說的事一定不是真的呢?
萬一李倓表麵屈服,而真的在背後對李豫不利呢?老辣的李泌,自然會有他的抉擇:斬草除根,以絕後患!在李倓麵臨父皇信任危機的時刻,像李泌這樣的重量級人物隻消一句話就可以使其斃命。
廣平王李豫的作用
李豫即位後,仍深深“同情”三弟李倓的“冤屈”,對其一再追封。他即位的第6年(768年),先是追封李倓為一等親王爵——齊王(李倓原先的“建寧王”是二等郡王級別的。
感覺齊王在唐朝真是一個不吉利的封號,凡封齊王的人幾乎沒有善終的,如死於玄武門之變的李元吉、因“謀反”而李世民處死的第5子李祐等)。
不久,又下詔以其“在形勢危急的時刻,第一個提出正確的謀略,是大唐中興的功臣”的名義,為他上諡號為“承天皇帝”。
又做主為其與興信公主(李隆基的女兒)已去世的第14女張氏結成冥婚,並為張氏贈諡號“恭順皇後”。還命令有關部門按照程序和規格,選擇吉日進行冊封,將其移葬順陵。
冊封詔書的字裏行間都充滿親情,其中有對李倓品德、智識、謀略、勇武、豐功偉績的謳歌,更有李豫對手足情誼的眷戀與追思。
如此款款深情的確令人為之動容,對三弟的後事也可謂隆重到了極點。看來,三弟之死的確在他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記。
但實際上,這些很過頭的舉動(他的追封、追諡過於不合邏輯)更使這件事撲朔迷離。
因為這樣大張旗鼓的平反,一方麵等於在向天下人訴說父皇的冷酷絕情;另一方麵,從唐朝曆史來看皇帝對兄弟無非追贈太子之號,諡為帝則少之又少。
過分便似矯情,更難免令人懷疑其中另有隱情。而且,追諡的詔書寫得很值得玩味:“我德薄功少,很慚愧地登基,沒來得及讓位給太弟。”
這種不該表白的表白,等於間接承認了三弟李倓也有即位的實力和資格。李豫為什麽一再追封李倓,而且追封規格如此之高?
又為何對其如此盛讚,難道僅僅是出於手足情深,或是他真的認為三弟死得太冤枉?
如果真的像史書所說的冤情,那也主要是他父親李亨造成的,他沒有必要對亡弟超出尋常地大加恩寵,除非是他心中愧疚!這是一種成功後的負罪感,或是根本就是做作。
假如李倓真的有殺兄奪位的圖謀,借鑒玄武門之變的教訓,李亨處死他並不為過。
但問題在於,史書對於這麽“重大的案情”寥寥數語一帶而過,對李倓之死的前因後果也是諱莫如深。這種沒有詳盡、確鑿的證據的揭發,倒真的很像“莫須有”的誅心之論了。
反倒是反證不少。當李泌力諫李亨不要讓李倓當總司令時,他不發怒反而謝李泌,並一直與李泌情深義厚。而作為核心當事人的李豫即位後,還給弟弟大張旗鼓地平反昭雪,可見所謂的“加害”絕對是無中生有的。
蹊蹺的是,李亨居然對一兩句空話信而不疑,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最能幹的三兒子痛下殺手!李亨並非昏君,他是有些心機的君主。
身為太子時,接連挺過李林甫掀起的3場大獄而不倒,後來又不動聲色地發動馬嵬之變、北上靈武另立門戶,都是極好的說明。
在關係兒子生死之際,他怎會偏聽偏信,也不找長子李豫核實一下呢?
皇家當然曆來不講骨肉親情,但問題是李倓在馬嵬之變時有頭功,其後又一路血戰護父,無疑是李亨眾多兒子中最英武不凡、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一個。(未完待續)
他的長子廣平王李豫和第3子建寧王李倓(tán)之間的爭鬥,就隱藏著重重危機並最終釀下慘劇,但史書對此多有隱晦。
李倓(?—757年),李亨第3子,母親是張姓宮女。天寶年間被祖父封為建寧郡王,兼任特設國家祭祀部部長(授太常卿同正員)。正是他第一個勸說父親李亨放棄入蜀。
安史之亂爆發後,在隨祖父和父親逃往成都的途中,他看到軍民都很慌亂,便和宦官李輔國向父親太子李亨進諫,勸他收拾殘兵領導抵抗叛軍。
此事極為機密,當時李亨所能依賴的,不過就是李倓、李豫、張良娣(即後來的張皇後)、李輔國等幾個人而已,這幾個人都是當時最核心的決策成員。
於是,李亨在馬嵬之變後決策分兵前往靈武,李倓有首倡之功。雖然他的兄長李豫在這個問題上和他意見一致,但李豫在當時最多是一個附和者。
在北上途中,李倓親率精銳騎兵數百名給父親做護衛。他每次戰鬥都是衝鋒在前,以生命和鮮血確保父親順利抵達靈武。
之後,李倓又統軍作戰,多次擊潰盤踞關中的叛軍。他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將自己的兄長比得黯然失色。但是,在得不到父皇強有力認可與支持的時候,過早的露頭隻能給他的政治前途乃至生命帶來不幸。
李亨稱帝後,李倓與李豫之間就開始了對太子地位的爭奪。據《新唐書》、《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因李倓看不慣父親身邊的兩大紅人(寵妃張良娣、權閹李輔國)。經常對其指責和投訴,而遭到他們的嫉恨,最終在他們聯手的誣告下被父親賜死。
李倓死得很蹊蹺。這是唐史上的一大疑案。疑點在於死因不明,處置得經過太急切。而史書記載又太過簡略,甚至野史都隻字不提。
正因為記載少,事情便更顯得十分可疑。眾所周知,皇家本來就喜歡刪改檔案資料的。我們試圖逐步還原這段密案的真相:
《舊唐書?李倓傳》關於這件事,有兩段相互矛盾的記述:
說法一:“當時張良娣受寵,李倓生性正直,因為多次在皇帝麵前揭發張良娣的專橫,以及李輔國勾結朝臣試圖顛覆皇子的圖謀。
從此。每天被張良娣、李輔國所誣陷,稱‘李倓恨自己不能掌握兵權,很有謀反的企圖。’李亨大怒,賜李倓自盡。後來李亨醒悟過來後,後悔不已。”
說法二:“第二年冬天,李豫收複長安、洛陽,派秘書(判官)李泌向父皇報捷。
李泌和李亨早有交情,但在談到李倓事件時,李亨臉色一變對他說:‘李倓在困難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緣無故被世人挑撥離間。想加害他兄長(李豫)。我為了國家安定,才忍痛割愛賜死了他。’”
這兩則源自同一篇文章的材料,卻充滿了矛盾。前一則說李亨聽信張良娣、李輔國等人的讒言。以為李倓要奪兵權,而賜死李倓,後來醒悟而深感後悔。
後一則卻說李倓因被世人利用,企圖謀害其兄廣平王李豫,李亨為了國家才不得已賜死他。也就是說,前一則的焦點是兵權,且李亨當時被蒙在鼓裏;後一則的焦點是李豫的安危,而李亨心知肚明。
那麽,這兩則自相矛盾的材料。究竟隱藏了什麽樣的真相?李倓到底因何而死,他有過加害兄長的圖謀嗎?
李豫在其中發揮了什麽作用?李亨賜死他。到底是因為受到蒙蔽的一時衝動,還是明知其冤而迫不得已地忍痛割愛呢?
其一。張良娣和李輔國的誣陷
張良娣、李輔國等為什麽要誣陷進而鏟除建寧王李倓?這就必須先分析他們的“作案動機”。這些人要置其於死地,原因各不相同。
張良娣之所以要鏟除李倓,主要是想為自己的兒子——李佋(zhāo)清除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除掉他,自己的兒子就會增加一份做太子的機會。李輔國為何要構陷李倓呢?
作為宦官,他自己當然不可能做皇帝,所以必然有其支持的對象,用以為自己權勢的延續作保證。
而在眾多皇子中,他與廣平王李豫的關係最密切。李輔國始終是李豫的支持者,而且最後正是在他的擁立下,李豫才得以順利繼位。
精通權謀的張良娣,還很狡猾地勸李亨將李豫立為太子,再改任李倓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天下兵馬元帥),企圖以此在他們兄弟之間製造更大的矛盾以分化他們(要真這樣的話,就會產生類似唐朝初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這件事最終在李泌的勸阻下沒能得逞,作為長子的李豫還是兼任了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張良娣與李輔國見此計不成,更加緊了陰謀策劃。
他們因為在李亨政變奪權過程中立有大功,而權傾一時、氣焰熏天。兩人相互勾結裏應外合,招致了李豫、李倓的警覺與不滿。
成熟的李豫其反應不是多麽激烈,但英毅果敢、為人正直又年輕氣盛、無所顧忌的李倓就忍不住了,他曾多次向父親痛陳張、李二人的專權驕橫。
作為反擊,張良娣則經常在李亨耳邊吹風,搬弄是非,說李倓爭軍權不成而要謀害兄長李豫,李輔國也一旁添油加醋地隨聲附和。這樣一來,雙方較量激烈起來。
如果李倓盯著兵權,就很可能會加害李豫,因為兵權已經交給了他。李亨見雙方都涉及到長子李豫,又都盯著太子的位置。擔心會釀成大禍。一時大怒,就不分青紅皂白地下令將李倓賜死了。
其二,李泌的作用
李泌是李亨重新組織平叛的積極參與者和核心人物之一。他非常善於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統治集團內部關係是否和諧,直接決定了這個集團的成敗存亡。
李亨即位後。在考慮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時,曾打算任命才幹突出且有較高威信的建寧王李倓。
但是,在谘詢李泌意見時,他談到:“李倓賢能英勇,的確是擔任元帥的優秀人選。但李豫是長兄,有君王的氣度,而您還沒有正式立太子。
現在天下大亂,天下人最關注的。當然是統兵征戰的元帥。如果李倓領兵作戰繼而大功告成,您即使不想立他為儲君,追隨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應。
太宗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淵)的事,不就是例子嗎?”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李世民的教訓還不夠麽?
李泌說的很對,不愧是有遠見的戰略家。唐朝李世民、明朝朱棣的成功之路告訴我們:在古代的最高統治集團內部,行政權和軍權分離是極其危險的。
其他功勳顯赫的皇子們和沒有軍權、沒有軍功的太子,乃至皇帝的關係基本是無法和睦相處的。
最終,李亨任命李豫為總司令。由此可知。促使李亨放棄李倓而決定重用李豫的關鍵人物就是李泌。在政治上,李泌一直就是李豫的堅定支持者。
《資治通鑒》記載:李倓知道後,向李泌感謝道:“我本來就是這樣想的啊!”這當然不可能是李倓的真心話。而隻是他在既成事實麵前,不得不擺出的一種高姿態罷了。
李亨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豫很快獲得了任命。這些做法,既協調了兄弟之間的關係,又保證了政權的統一。
從此,李豫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他的元帥府就設在皇宮裏,不願意做宰相的李泌,以國策顧問兼總司令部秘書長(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名義在宮中服務。
李泌和李豫亦師亦友,配合得十分默契。當時軍務繁重。各地的奏報從早到晚隨時都會送來。所以,連宮門的鑰匙和兵符、帥印。李亨也都委托他們兩人掌管。
在極有可能發生的*麵前,誰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賭注。誰敢保證張良娣和李輔國說的事一定不是真的呢?
萬一李倓表麵屈服,而真的在背後對李豫不利呢?老辣的李泌,自然會有他的抉擇:斬草除根,以絕後患!在李倓麵臨父皇信任危機的時刻,像李泌這樣的重量級人物隻消一句話就可以使其斃命。
廣平王李豫的作用
李豫即位後,仍深深“同情”三弟李倓的“冤屈”,對其一再追封。他即位的第6年(768年),先是追封李倓為一等親王爵——齊王(李倓原先的“建寧王”是二等郡王級別的。
感覺齊王在唐朝真是一個不吉利的封號,凡封齊王的人幾乎沒有善終的,如死於玄武門之變的李元吉、因“謀反”而李世民處死的第5子李祐等)。
不久,又下詔以其“在形勢危急的時刻,第一個提出正確的謀略,是大唐中興的功臣”的名義,為他上諡號為“承天皇帝”。
又做主為其與興信公主(李隆基的女兒)已去世的第14女張氏結成冥婚,並為張氏贈諡號“恭順皇後”。還命令有關部門按照程序和規格,選擇吉日進行冊封,將其移葬順陵。
冊封詔書的字裏行間都充滿親情,其中有對李倓品德、智識、謀略、勇武、豐功偉績的謳歌,更有李豫對手足情誼的眷戀與追思。
如此款款深情的確令人為之動容,對三弟的後事也可謂隆重到了極點。看來,三弟之死的確在他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記。
但實際上,這些很過頭的舉動(他的追封、追諡過於不合邏輯)更使這件事撲朔迷離。
因為這樣大張旗鼓的平反,一方麵等於在向天下人訴說父皇的冷酷絕情;另一方麵,從唐朝曆史來看皇帝對兄弟無非追贈太子之號,諡為帝則少之又少。
過分便似矯情,更難免令人懷疑其中另有隱情。而且,追諡的詔書寫得很值得玩味:“我德薄功少,很慚愧地登基,沒來得及讓位給太弟。”
這種不該表白的表白,等於間接承認了三弟李倓也有即位的實力和資格。李豫為什麽一再追封李倓,而且追封規格如此之高?
又為何對其如此盛讚,難道僅僅是出於手足情深,或是他真的認為三弟死得太冤枉?
如果真的像史書所說的冤情,那也主要是他父親李亨造成的,他沒有必要對亡弟超出尋常地大加恩寵,除非是他心中愧疚!這是一種成功後的負罪感,或是根本就是做作。
假如李倓真的有殺兄奪位的圖謀,借鑒玄武門之變的教訓,李亨處死他並不為過。
但問題在於,史書對於這麽“重大的案情”寥寥數語一帶而過,對李倓之死的前因後果也是諱莫如深。這種沒有詳盡、確鑿的證據的揭發,倒真的很像“莫須有”的誅心之論了。
反倒是反證不少。當李泌力諫李亨不要讓李倓當總司令時,他不發怒反而謝李泌,並一直與李泌情深義厚。而作為核心當事人的李豫即位後,還給弟弟大張旗鼓地平反昭雪,可見所謂的“加害”絕對是無中生有的。
蹊蹺的是,李亨居然對一兩句空話信而不疑,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最能幹的三兒子痛下殺手!李亨並非昏君,他是有些心機的君主。
身為太子時,接連挺過李林甫掀起的3場大獄而不倒,後來又不動聲色地發動馬嵬之變、北上靈武另立門戶,都是極好的說明。
在關係兒子生死之際,他怎會偏聽偏信,也不找長子李豫核實一下呢?
皇家當然曆來不講骨肉親情,但問題是李倓在馬嵬之變時有頭功,其後又一路血戰護父,無疑是李亨眾多兒子中最英武不凡、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一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