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麽有極其有力的證人證言,證實“李倓害兄”事態的嚴重。但張良娣和李輔國,都是空口白話,有什麽力度呢?那麽,最有力的證人證言莫過於涉案當事人自己——李豫!


    人命關天,李亨找到所謂的“被害人”李豫了解情況是最起碼的。假如李豫竭力為弟弟辯白,即便父親將信將疑,也最多訓斥李倓一通而已,何至於要虎毒食子呢?


    所以,李豫和父親的一番話,便成為李倓之死的關鍵細節了。


    從結果看,李豫的“證言”,極有可能做實了張、李二人的揭發,對李倓做了最後的致命一擊。即使他沒有落井下石,至少也采取了默認的態度,直接或間接地促成父親痛下殺手!


    李豫和謀害三弟的李輔國微妙,也能說明他在這一冤案中的嫌疑。以嫡長身份、憑軍功得寵的李豫,為什麽一直對李輔國畏之如虎、尊為“尚父”,並且在將其暗殺後還尊其為老師(太傅)。


    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他


    極有可能當年有很大的把柄握在李輔國手中。這樣的把柄能是什麽呢?李豫是一位足智多謀的角色,其機心之深,超過父親。他能屈能伸、善忍善伏,手腕靈活、足智多謀,是劉備一類以柔克剛人物。中唐“四大權奸惡人”(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元載)都先後為其所用,又都無一例外地被他以不同手段一一收拾,其智謀不言自明。


    李豫、李倓雖非一母同胞,卻一直兄弟情深。即位後的他,很快為弟弟平反、追封,但這於事何補?


    顯然,九五之尊的吸引力。使得父子、兄弟相殘,李豫也沒能例外!


    平心而論,後來的李豫並不算個壞皇帝。讓人難生恨意。但在建寧王李倓之死中,多條線索都將矛頭指向了他。即使他並非主謀元凶。至少也是個從犯。


    人情世故,箭在弦上,這也是無法可想之事。誰讓安史之亂之時,也是人性大爆發之時呢?


    試問,要是李豫即位時李倓還活著,他能對三弟那麽“好“嗎?對此,我們深表懷疑。


    其四,李倓政治經驗不足


    馬嵬之變後。正是在李倓的分析和勸誡下,李亨一行才決定舍甘肅(河西隴右)而去寧夏(朔方)。


    一路上他身先士卒、戰功卓著,在軍隊中的威望也越來越高,敵軍對他聞風喪膽。李亨渡渭河時,李倓每天身經上百場戰鬥,勇不可擋。


    每當父親到了吃飯的時間還餓著肚子時,他都心疼得直哭,李亨非常感動。


    李倓的這些忠孝行為,無論是發自內心,還是表麵的作秀。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為他既獲取了父親的信任,又也贏得了將士的愛戴。在這種情況下,李亨對於接班人的問題。就不可能沒有猶豫過。因此到靈武之後,李亨曾有意讓他做武裝部隊司令。


    要不是有李泌這位奇人,這兩兄弟差一點就走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老路。但代價竟然是李倓身死,為兄長讓路。


    李豫是長子,其地位輕易無法動搖(長子就有這點兒優勢,唐朝雖然宮廷鬥爭頻繁,但是每次要動長子都會有一番風波),而支持他的李泌又很得李亨的敬重。


    正直而富有才幹的李倓,政治經驗不足。對於即將到來的陰謀沒有警惕。


    於是,當他成了眾多權貴的眼中釘、肉中刺時。危機四伏而不自知。


    遭逢亂世的李倓,表現出了卓越的才幹。但曆史給他表現的機會實在不多。


    首先他沒做成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其次他沒過多久就死了,最終沒能等到回長安。


    如果他能活下來,也許後來還會有一番作為的。李倓所欠缺的,實際就是野心、政治謀略和人脈。


    李倓沒有野心(或者野心不明顯),在不涉及權力時和兄長李豫感情深厚。


    不過唐朝弟弟謀害哥哥的事太多,李亨這麽絕情恐怕也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了。以英武優秀又像極了年輕時李世民、李隆基的李倓,顯然能力和口碑都在有些“庸懦”的李豫之上。


    按常理推斷,值此亂世李倓要是有心,奪位的可能性確實很大。加上年輕氣盛的他口不擇言,很可能說過一些心高氣傲沒太把兄長放在眼裏的話。


    於是,再經“有心人”(張良娣、李輔國)一番“加工”,就變成了“他恨自己沒能掌兵,就常在半夜陰謀加害兄長”了。


    其五,李亨的軟弱與多疑


    李亨既是父親又是皇帝,作為最高決策者賜死第3子的命令是他簽發的。他是李倓生命權保障的最後一道關口,他要是意誌堅定、頭腦清醒、不輕信謠言,怎麽會處死自己最有作為的一個兒子?


    在李倓和李豫的權力爭奪中,後者得到了來自李泌、李輔國等人強有力的支持。


    從有限的史料中,我們隱約感覺到李亨當初放棄以李倓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些許無奈。


    這種無奈,源於自己的皇位尚未穩固。總司令一職的人選,原本不過是一次人事任命而已,然而這個過程並不順利的人事任命,卻埋下了後來賜死建寧李倓的伏筆(李倓逐漸被排斥在接班人之外,進而成了李豫順利過渡的障礙)。


    賜死李倓,是李亨又一次迫不得已的忍痛割愛。


    這次迫不得已,主要源於張良娣、李輔國等人的壓力。皇室內部,政治利益總是高於脈脈親情。在兩個兒子、兩股政治勢力的鬥爭中,李亨在反複權衡後,迎合當時實力派的要求,無奈地選擇賜死李倓,這才造成了李倓最終的慘淡結局。


    總而言之,建寧王李倓之死絕非史書記載的那麽簡單。李輔國和張良娣的幾句誣陷之詞並不足以致他於死地,他真正的死因是和長兄李豫權力之爭的失敗。


    從才幹來說。李豫不如李倓。但由於集團利益的強大,在兄弟之間的權力爭奪過程中,李豫是從始至終的受益人。李倓則是地地道道的輸家。


    當皇位穩固、李倓之死已成為往事之後,李豫也許是心中的親情發作。也許是為了減輕內心深處的歉疚,當然更有可能是為了籠絡人心,便一次次高規格地追封三弟李倓。


    至於史書中的曲折隱晦,不過是傳統上“為尊者諱”(修史者麵對政治壓力,往往隻能從勝利者的要求出發而小心掩蓋事情的真相)的延續。


    所以,我們往往隻看到李豫追封兄弟的“手足情深”,卻很難看出其中權力爭奪的殘酷。


    然而,曆史無情亦有情,隻手終究難以盡掩天下萬千之耳和悠悠眾口。


    因此。後世有人寫詩歎道:


    《無題》


    信讒殺其子,作源自上皇。


    肅宗心忍父,可憐建寧王。


    不記在東宮,時恐罹禍殃。


    何個循故轍,讒口任翕張。


    君子聽不聰,佳兒被摧戕。


    遺恨彼婦寺,寸牒寧足償!


    隨著平叛局勢逐漸明了,唐朝宗室之間的鬥爭日趨激烈,人心也是哇涼哇涼的。


    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還遇打頭風。這起悲劇剛告一段落。那邊李亨和他的兄弟間矛盾又激化了。


    李白站錯隊了


    這個亂子涉及李亨地位的鞏固和平叛大局,又因為把“詩仙”牽涉進來了,所以不得不提。


    永王李璘(?-757年)。李隆基的第16子,李亨同父異母的弟弟。其母郭順儀(李隆基開元初年,在惠妃、麗妃、華妃之下置“六儀”: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


    順儀,正二品)早逝,他由三哥李亨撫養成人。所謂“長兄如父”,


    李亨在他小時候經常抱他。李璘自小聰敏好學,但長相醜陋,少年時便才華橫溢、文武雙全。開元十三年(725年),他被封為永王。兼任名義的荊州軍政長官(遙領荊州大都督)。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璘被父親任命兼任山南東路(治所在今湖北襄陽)、嶺南(治所在今廣東廣州)、黔中(治所在今四川彭水)、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江西南昌)4個地區的節度使。


    鎮守江陵(今湖北荊州),並派工程部部長(少府監)竇昭給他做副手。


    當時。江淮間每年可征收到超過億萬的的田租、賦稅,財富堆積如山。


    李璘在宮中長大,“對於世事並不通曉,見到這麽富庶的地方,便有了割據的意圖。”他那一幫目光短淺的謀士薛鏐、李台卿、蔡坰(shǎng)、韋子春、劉巨鱗等,也都勸他割據(這些險惡小人,實際上是自己想弄個開國功臣當一當)。


    於是,李璘就在這裏用唐朝的賦稅,招募了幾萬軍隊,並隨意任命軍政官員(郎官、禦史等,按正常程序須報經中央批準),準備對抗父兄的朝廷。


    平定叛亂正在用錢之際,他卻下令截留江淮租賦,自己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每日花費不可勝數(破用巨億)。


    即位後的李亨,聽說李璘的行為極為可疑,便下令讓他即日回到蜀中的太上皇身邊,但李璘沒有理會。


    不僅如此,李璘的兒子、有勇無謀的襄陽王李瑒(yáng),也勸他立刻起兵、攻取金陵(今江蘇南京)。


    李亨對可能發生的變局,也在積極應對。756年十二月,他委任高適為淮南節度使、來瑱(tián)為淮南西道節度使、韋陟為江東節度使,牽製李璘。


    剛好吳郡長兼軍政長官(太守兼江南東路采訪使,郡治在今江蘇蘇州)李希言,以平級的身份給李璘發出了一份文牒(平牒,是古代職銜相等的藩鎮平等的互通文牒。李璘身為宗室親王,感到受了下級官員侮辱)。李


    璘大怒道:“我是太上皇的兒子、當今皇帝的弟弟,地位尊貴。


    現今李希言按平級行文來對侮辱我,這是為什麽?”於是他趁機起兵,這起事件因此被稱為“平牒事件”。


    李璘的造反行為,根本原因在其野心。他想渾水摸魚,實現自己割據一方,甚至是推翻李亨朝廷的圖謀。所謂“平牒事件”,不過是個借口罷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李璘未經批準擅自帶領兵馬戰船“東巡”。並派部將渾惟明進攻李希言,季廣琛到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廣陵區)攻擊采訪使李成式。


    李希言一方麵將李璘來襲的消息火速報告給皇帝朝廷,另一方麵命令部將元景曜和丹陽郡長(太守,郡治在今江蘇南京)閻敬之率兵抵抗。不久,閻敬之戰敗被殺,元景曜、李承慶等將領投降。


    李希言無奈拋棄蘇州,轉而與掌管全國財政賦稅統計、支取、調度的度支郎中劉晏共同鎮守餘杭(今浙江杭州),抵抗李璘叛軍。一時江淮大震,“永王之亂”達到*。


    為了遏製這支叛軍的氣焰,高適、來瑱、韋陟會師於安陸(今湖北安陸),決定討伐李璘。


    李璘則模仿劉備三顧茅廬,3次派人到當塗(今安徽當塗),請李白出山相助(其實他也就是看中李白的名氣,不知道他清楚不清楚:李白根本沒有治國或領兵的本事。


    李白的加盟,除了給他寫幾首大氣磅礴的詩,在失敗時和他一起擠幾滴眼淚,再因他被判個刑,別的實際工作什麽都做不了的)。


    李白想一展平生抱負,因而出山做了李璘的幕僚。他以為自己將要從事的是光榮的平叛大業,豈知卻是謀反和趁火打劫的勾當。


    但是上了這艘賊船,再想下去就不是那麽容易了。由於政治立場失誤,李白一生最大的敗筆就要出現了。


    李白(右二)見永王(左二)


    意氣風發的李白,按捺不住欣喜若狂的心情,此時文如泉湧(請注意他此時還是在搞文學創作,而不是在做戰略謀劃,關鍵是他也沒有那個本事啊。他堅守了文豪的本分,愧對幕僚的職責啊)。


    於是,他給有“知遇之恩”的永王李磷一口氣寫了11首七言絕句《永王東巡歌》的組詩。這組詩記錄了永王軍隊東下的情況,讚頌了其“豐功偉績”,抒發了自己的“遠大抱負”,給這支叛軍做足了反動宣傳。


    李白可能真的不清楚這支軍隊和人物的性質,他的這些詩將成為他參與謀反的鐵證!


    我們不放節選幾首分析一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