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
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雲旗獵獵過尋陽。
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其四
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故丘。
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
其五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鬆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樓船跨海次揚都。
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
其八
長風掛席勢難回,海動山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
其十
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
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第1首稱永王奉天子的命令東巡,一片和平景象。實際上李璘這是私自調兵的謀反行為,有沒有聖旨李白是無從知曉的!和平外表下隱藏這重重殺機,這更是李白所不能洞察的。
第2首李白希望自己能像東晉的謝安那樣,在國家之際從容破敵。實際上謝安抵抗前秦的侵犯,捍衛了江南的和平穩定。而永王他們,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在禍害國家。
第3首寫永王軍容威武、聲勢浩大、軍紀嚴明,一路東進勢如破竹,有戰勝征兆。一支叛軍有什麽可稱道的?聲勢越浩大。政府平叛的阻力就越大,且莫說那邊安史叛軍還鬧騰著呢!我們不能想象,要是李白清楚地知道。自己投靠的這支軍隊將要去割據一方,和政府打內戰。他會是什麽樣的感受?
第4首中,他希望永王兵金陵(今江蘇南京),給那裏的人民帶來溫暖和光明。但問題是,安史叛軍的勢力並沒有越過江淮,那你去金陵不是謀反是什麽呢?!給人民帶來的,除了災難將別無所有。我們不禁要問,李白真的連這麽淺顯的問題都弄不懂嗎?要是對時局和山川地理都缺乏最起碼的了解,還給人當什麽幕僚呢?
第5首李白居然說:社稷臨危。君臣束手無策,唯有永王揮師東來。李璘的父親、兄長和整個國家都身處險境,你一個親王不去河南、河北勤王抗敵,來此作甚?說著說著,我看李白確實有顛覆政府的意味了。
第7首寫永王麾下水師強大、勇士威武,再一次為叛軍造勢。第8首又將永王水師的氣勢和西晉王濬破東吳相比。人家西晉那是正義的統一戰爭,豈是你“永王之亂”可以同日而語的?這實際上都是在為反賊張目啊。
第10首說永王奉天子之命,保衛疆土。既誇張了李璘的氣勢(實際其軍事勢力未到金陵),又想言明李璘是作為皇帝寵信的“賢王”而奉旨出兵的。他李白見過“奉命東巡”的聖旨嗎?怎麽李璘說什麽就是什麽呢?
第11首李白居然進一步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自信會能像張良、諸葛亮或謝安等儒將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使得反叛胡人心悅誠服,進而收複長安。李白太過自信了。他有軍事指揮的經驗或才能嗎?這是相當幼稚的,打仗可不是兒戲啊。長安在西邊,要收複它,你跑到東海邊去幹什麽?
可憐又可悲的李白,被李璘狠狠地戲弄和利用了一把。這些文辭傳到李亨那裏,真是“鐵證如山”了,判他個“謀反罪”一點都不冤枉的。他對李璘的政治走向完全不了解,沒能對此作出正確的判斷。很顯然,李白的政治才能與他的詩詞水平太不相稱。老說是“懷才不遇”。但是他既沒有遠見,也不具備經天緯地的治國才能!要不怎麽說“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呢?看來李白還是好好寫詩算了吧,他對政治真是一竅不通!在李隆基時沒受到重用。這回以為機會來了,在李隆基的兒子這裏謀了個差事,可以放開拳腳施展才能了。誰知是站錯了隊,跟錯了人,差點丟了命。
李亨對於他這個弟弟可謂失望之極,這簡直是一直養不熟的狼崽子嘛。懊惱、憤慨之餘,頭腦中又不斷湧現自己當年抱著的、繈褓中的十六弟,李亨決定還是給他一條生路吧。757年二月,李亨派親信宦官啖廷瑤、河北剿匪司令(招討官)李成式等向李璘宣旨,企圖對其進行招撫。當時,江西軍政長官(采訪使)皇甫銑(xiǎn)在廣陵有1000多人馬,啖廷瑤請他屯兵揚子(今江蘇儀征),對李璘部進行威懾。李成式則派秘書(判官)裴茂帶領3000士兵長江的瓜步洲伊婁埭(今江蘇*東南)駐紮,政府軍旌旗飄揚,並大張旗鼓地進行閱兵儀式。李璘和李瑒登城遙望,他們沒有經過大戰洗禮,看到對方衣甲鮮明、陣容嚴整,驚恐不已(既然如此膽小,何必要造反呢)。在看了整整一天後,他們越想越害怕。部將季廣琛知道大勢已去,就對各位將領說道:“我們追隨永王,難道是為了造反嗎?太上皇現在流亡蜀中,情況不明。眾多王子中,沒有比永王賢明的,如果他召集江淮地區的精兵,收複長安、洛陽,平叛大業就也可以大功告成。然而,現在他讓我們背負了叛逆的罪名,讓我們怎麽給後代一個交代呢?”大家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這些人割破手腕盟誓,決定背叛李璘(我們經常聽說歃血為盟幹大事的,這種歃血相約逃亡的確實不多見)。季廣琛帶領6000士兵(也就是說,他是被數量為自己一半的敵人、在開戰前嚇跑的。可見這是一群多麽差勁的烏合之眾)。準備逃往廣陵。李璘派兵追他,他回頭說:“我記得永王的恩德了,所以不忍心和他決戰。才自己逃命的。你們如果逼我,我隻好和你們決一死戰了。”於是追兵停止追擊。眼看著他溜走。緊接著,渾惟明逃到了江寧(今江蘇南京),馮秀康逃到了白沙(在今江蘇儀征)。就這樣,政府軍還沒發起攻勢,李璘的大軍就開始瓦解了。
當晚,皇甫銑在長江北岸擺開陣勢,點燃了一束束的韋草,士兵每人手持兩根火把。江麵上火光一片。士兵往來、人仰馬嘶的影子投射到水中,李璘的偵察兵以為政府軍已經開始渡江,急忙向其報告。李璘聽後害怕得要命,也不作任何軍事抵抗的部署,就帶著妻子兒女和少數親信逃跑了。等到天亮後,發現政府軍在使詐,他才又進城。在準備好逃命用的船後,他派兒子李瑒驅趕老百姓道晉陵(今江蘇武進)。這時,隱匿在李琳身邊的間諜向政府軍報告:“永王逃跑了!”於是,江北的政府軍發起總攻。李成式部的先鋒。抵達新豐(在今江蘇大豐)。李璘的部將高仙琦想反擊,被皇甫銑部合圍。皇甫銑的部下射中李瑒肩膀,叛軍潰敗。李璘、李瑒、高仙琦等狂奔800裏到達鄱陽(今江西鄱陽)。想進城被當地軍分區參謀長(司馬)拒絕。憤怒的李璘,下令燒毀其城門攻入。進城後,從府庫中收羅了一些兵器和糧食,又向嶺南地區逃竄。皇甫銑率領政府軍,在大瘐嶺(“五嶺”之一,在今江西大餘縣)追上了他們。雙方展開激戰,李瑒死於亂軍之中,高仙琦逃走。李璘中箭被俘,二月二十日被皇甫侁殺死(也有資料說李璘兵敗後被俘。後來又逃走了。但這種說法,缺乏有力的證據)。至此。這場既滑稽又突兀的叛亂就此平息。
李璘還沒失敗時,太上皇李隆基下旨說:“將李璘貶為庶人。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可惜,早已沒人把他一個過氣的“太上皇”的命令放在眼裏了。李璘死後,他的妻兒被皇甫銑派人送到了送到蜀中,李隆基傷心不已。李亨因為十六弟是自己從小撫養大的,所以並不對外宣布李璘的罪狀。隻是對旁邊的人說:“皇甫銑擒獲我弟弟,不先送到蜀中或靈武而要擅自殺害,這是為什麽呢?”因此,不再重用他。至於李白是如何從那晚的亂軍中逃脫的,至今還是個謎。能肯定的是,他因“李璘案”的牽累,一不小心成了政治犯。隻是在郭子儀的力保下,才被被免去死刑,改判流放夜郎(今湖南新晃),流放途中又被赦免。晚年的他飄泊困苦,5年後去世。
近年有人認為,李璘是在執行李隆基既定的由揚州渡海進攻範陽的計劃,而被李亨有預謀的消滅了。這種說法未免過於荒謬,幾十萬唐軍在陸地上與安史叛軍展開決戰(鄴郡大戰)都未取勝,幾萬水軍長途跋涉幾千裏去奔襲,能有什麽戰果呢?總之,李璘的謀反作亂,實在是給三哥李亨添亂、添堵。分散了政府軍的兵力,打亂了李亨的平叛計劃。最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家的無情源於對權力的追逐。這種追逐,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皇子們身後各種政治勢力的博弈。既得利益者為維護地位,或無端猜疑,或頻起冤獄,對那些潛在的威脅者進行無情打壓。覬覦者則隱忍蟄伏等待時機,隨時準備反擊。這種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你死我活的鬥爭,曆代數不勝數。當親人被作為敵人趕盡殺絕、昔日的政治敵手已不再成為威脅後,這些無情帝王又常常出於籠絡人心的目的,而虛情假意地展示他們的“悲憫”和“大度”。實際上,這絕非他們人性的複蘇,而隻是某種程度上良心的自我救贖,更是一種勝利者的固有姿態。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建寧王李倓、永王李璘等失敗者的經曆,無不如此。
皇室的你死我活的鬥爭,使得親情淡漠,人心如霜凍。從氣候上看,這時還真趕上了寒冷期。嚴寒的氣候,對遊牧民族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破壞,也對農耕地區的曆史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新唐書?突厥傳》開篇談到:“遊牧部族為禍中原已經很久了,前朝的事跡,史學家都能說得很清楚。唐朝建立以來,遊牧部族的勢力更加強盛,曾經和中原抗衡的有4支力量:突厥、吐蕃、回鶻和南詔。當時,群臣提了很多防禦的建議,有的采納了,有的被擱置,效果都是明擺著的(效果不明顯啊,要不怎麽會有此起彼伏的外患)。”
亂局難定、焦頭爛額的唐朝,此時已經顧不上對遊牧部族的防範、曆來的過節什麽的了。為平定安史之亂,“病急亂投醫”的李亨,先後分別向吐蕃、回紇,甚至還向阿拉伯帝國(大食)借兵。這些勇猛剽悍的“外籍軍團”確實能打,為李亨父子的事業出了大力。但有道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事成之後這些異族軍隊都以“功臣”和“大唐的救命恩人”自居,又給唐朝帶來了新的擔憂。
回紇(hé),也稱回鶻(hu)、烏護、烏紇,是今天維吾爾族和裕固族等族的祖先。回紇的前身敕勒,公元前3世紀分布於貝加爾湖以南,有狄曆、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分為袁紇、薛延陀、契苾等15部落。由於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條數多的大車,所以又被稱為高車。隋煬帝楊廣大業元年(605年),為反抗突厥的壓迫,袁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部結成聯盟,總稱回紇。回紇是初唐、盛唐時期的漢語音譯,而後他們在唐德宗李適貞元四年(788年)要求更名為“回鶻”(意為像“鶻隼”般勇猛)。
開元四年(716年),回紇出兵幫助唐軍攻殺突厥默啜可汗。天寶三年(744年),(未完待續)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
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雲旗獵獵過尋陽。
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其四
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故丘。
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
其五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鬆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樓船跨海次揚都。
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
其八
長風掛席勢難回,海動山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
其十
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
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第1首稱永王奉天子的命令東巡,一片和平景象。實際上李璘這是私自調兵的謀反行為,有沒有聖旨李白是無從知曉的!和平外表下隱藏這重重殺機,這更是李白所不能洞察的。
第2首李白希望自己能像東晉的謝安那樣,在國家之際從容破敵。實際上謝安抵抗前秦的侵犯,捍衛了江南的和平穩定。而永王他們,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在禍害國家。
第3首寫永王軍容威武、聲勢浩大、軍紀嚴明,一路東進勢如破竹,有戰勝征兆。一支叛軍有什麽可稱道的?聲勢越浩大。政府平叛的阻力就越大,且莫說那邊安史叛軍還鬧騰著呢!我們不能想象,要是李白清楚地知道。自己投靠的這支軍隊將要去割據一方,和政府打內戰。他會是什麽樣的感受?
第4首中,他希望永王兵金陵(今江蘇南京),給那裏的人民帶來溫暖和光明。但問題是,安史叛軍的勢力並沒有越過江淮,那你去金陵不是謀反是什麽呢?!給人民帶來的,除了災難將別無所有。我們不禁要問,李白真的連這麽淺顯的問題都弄不懂嗎?要是對時局和山川地理都缺乏最起碼的了解,還給人當什麽幕僚呢?
第5首李白居然說:社稷臨危。君臣束手無策,唯有永王揮師東來。李璘的父親、兄長和整個國家都身處險境,你一個親王不去河南、河北勤王抗敵,來此作甚?說著說著,我看李白確實有顛覆政府的意味了。
第7首寫永王麾下水師強大、勇士威武,再一次為叛軍造勢。第8首又將永王水師的氣勢和西晉王濬破東吳相比。人家西晉那是正義的統一戰爭,豈是你“永王之亂”可以同日而語的?這實際上都是在為反賊張目啊。
第10首說永王奉天子之命,保衛疆土。既誇張了李璘的氣勢(實際其軍事勢力未到金陵),又想言明李璘是作為皇帝寵信的“賢王”而奉旨出兵的。他李白見過“奉命東巡”的聖旨嗎?怎麽李璘說什麽就是什麽呢?
第11首李白居然進一步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自信會能像張良、諸葛亮或謝安等儒將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使得反叛胡人心悅誠服,進而收複長安。李白太過自信了。他有軍事指揮的經驗或才能嗎?這是相當幼稚的,打仗可不是兒戲啊。長安在西邊,要收複它,你跑到東海邊去幹什麽?
可憐又可悲的李白,被李璘狠狠地戲弄和利用了一把。這些文辭傳到李亨那裏,真是“鐵證如山”了,判他個“謀反罪”一點都不冤枉的。他對李璘的政治走向完全不了解,沒能對此作出正確的判斷。很顯然,李白的政治才能與他的詩詞水平太不相稱。老說是“懷才不遇”。但是他既沒有遠見,也不具備經天緯地的治國才能!要不怎麽說“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呢?看來李白還是好好寫詩算了吧,他對政治真是一竅不通!在李隆基時沒受到重用。這回以為機會來了,在李隆基的兒子這裏謀了個差事,可以放開拳腳施展才能了。誰知是站錯了隊,跟錯了人,差點丟了命。
李亨對於他這個弟弟可謂失望之極,這簡直是一直養不熟的狼崽子嘛。懊惱、憤慨之餘,頭腦中又不斷湧現自己當年抱著的、繈褓中的十六弟,李亨決定還是給他一條生路吧。757年二月,李亨派親信宦官啖廷瑤、河北剿匪司令(招討官)李成式等向李璘宣旨,企圖對其進行招撫。當時,江西軍政長官(采訪使)皇甫銑(xiǎn)在廣陵有1000多人馬,啖廷瑤請他屯兵揚子(今江蘇儀征),對李璘部進行威懾。李成式則派秘書(判官)裴茂帶領3000士兵長江的瓜步洲伊婁埭(今江蘇*東南)駐紮,政府軍旌旗飄揚,並大張旗鼓地進行閱兵儀式。李璘和李瑒登城遙望,他們沒有經過大戰洗禮,看到對方衣甲鮮明、陣容嚴整,驚恐不已(既然如此膽小,何必要造反呢)。在看了整整一天後,他們越想越害怕。部將季廣琛知道大勢已去,就對各位將領說道:“我們追隨永王,難道是為了造反嗎?太上皇現在流亡蜀中,情況不明。眾多王子中,沒有比永王賢明的,如果他召集江淮地區的精兵,收複長安、洛陽,平叛大業就也可以大功告成。然而,現在他讓我們背負了叛逆的罪名,讓我們怎麽給後代一個交代呢?”大家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這些人割破手腕盟誓,決定背叛李璘(我們經常聽說歃血為盟幹大事的,這種歃血相約逃亡的確實不多見)。季廣琛帶領6000士兵(也就是說,他是被數量為自己一半的敵人、在開戰前嚇跑的。可見這是一群多麽差勁的烏合之眾)。準備逃往廣陵。李璘派兵追他,他回頭說:“我記得永王的恩德了,所以不忍心和他決戰。才自己逃命的。你們如果逼我,我隻好和你們決一死戰了。”於是追兵停止追擊。眼看著他溜走。緊接著,渾惟明逃到了江寧(今江蘇南京),馮秀康逃到了白沙(在今江蘇儀征)。就這樣,政府軍還沒發起攻勢,李璘的大軍就開始瓦解了。
當晚,皇甫銑在長江北岸擺開陣勢,點燃了一束束的韋草,士兵每人手持兩根火把。江麵上火光一片。士兵往來、人仰馬嘶的影子投射到水中,李璘的偵察兵以為政府軍已經開始渡江,急忙向其報告。李璘聽後害怕得要命,也不作任何軍事抵抗的部署,就帶著妻子兒女和少數親信逃跑了。等到天亮後,發現政府軍在使詐,他才又進城。在準備好逃命用的船後,他派兒子李瑒驅趕老百姓道晉陵(今江蘇武進)。這時,隱匿在李琳身邊的間諜向政府軍報告:“永王逃跑了!”於是,江北的政府軍發起總攻。李成式部的先鋒。抵達新豐(在今江蘇大豐)。李璘的部將高仙琦想反擊,被皇甫銑部合圍。皇甫銑的部下射中李瑒肩膀,叛軍潰敗。李璘、李瑒、高仙琦等狂奔800裏到達鄱陽(今江西鄱陽)。想進城被當地軍分區參謀長(司馬)拒絕。憤怒的李璘,下令燒毀其城門攻入。進城後,從府庫中收羅了一些兵器和糧食,又向嶺南地區逃竄。皇甫銑率領政府軍,在大瘐嶺(“五嶺”之一,在今江西大餘縣)追上了他們。雙方展開激戰,李瑒死於亂軍之中,高仙琦逃走。李璘中箭被俘,二月二十日被皇甫侁殺死(也有資料說李璘兵敗後被俘。後來又逃走了。但這種說法,缺乏有力的證據)。至此。這場既滑稽又突兀的叛亂就此平息。
李璘還沒失敗時,太上皇李隆基下旨說:“將李璘貶為庶人。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可惜,早已沒人把他一個過氣的“太上皇”的命令放在眼裏了。李璘死後,他的妻兒被皇甫銑派人送到了送到蜀中,李隆基傷心不已。李亨因為十六弟是自己從小撫養大的,所以並不對外宣布李璘的罪狀。隻是對旁邊的人說:“皇甫銑擒獲我弟弟,不先送到蜀中或靈武而要擅自殺害,這是為什麽呢?”因此,不再重用他。至於李白是如何從那晚的亂軍中逃脫的,至今還是個謎。能肯定的是,他因“李璘案”的牽累,一不小心成了政治犯。隻是在郭子儀的力保下,才被被免去死刑,改判流放夜郎(今湖南新晃),流放途中又被赦免。晚年的他飄泊困苦,5年後去世。
近年有人認為,李璘是在執行李隆基既定的由揚州渡海進攻範陽的計劃,而被李亨有預謀的消滅了。這種說法未免過於荒謬,幾十萬唐軍在陸地上與安史叛軍展開決戰(鄴郡大戰)都未取勝,幾萬水軍長途跋涉幾千裏去奔襲,能有什麽戰果呢?總之,李璘的謀反作亂,實在是給三哥李亨添亂、添堵。分散了政府軍的兵力,打亂了李亨的平叛計劃。最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家的無情源於對權力的追逐。這種追逐,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皇子們身後各種政治勢力的博弈。既得利益者為維護地位,或無端猜疑,或頻起冤獄,對那些潛在的威脅者進行無情打壓。覬覦者則隱忍蟄伏等待時機,隨時準備反擊。這種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你死我活的鬥爭,曆代數不勝數。當親人被作為敵人趕盡殺絕、昔日的政治敵手已不再成為威脅後,這些無情帝王又常常出於籠絡人心的目的,而虛情假意地展示他們的“悲憫”和“大度”。實際上,這絕非他們人性的複蘇,而隻是某種程度上良心的自我救贖,更是一種勝利者的固有姿態。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建寧王李倓、永王李璘等失敗者的經曆,無不如此。
皇室的你死我活的鬥爭,使得親情淡漠,人心如霜凍。從氣候上看,這時還真趕上了寒冷期。嚴寒的氣候,對遊牧民族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破壞,也對農耕地區的曆史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新唐書?突厥傳》開篇談到:“遊牧部族為禍中原已經很久了,前朝的事跡,史學家都能說得很清楚。唐朝建立以來,遊牧部族的勢力更加強盛,曾經和中原抗衡的有4支力量:突厥、吐蕃、回鶻和南詔。當時,群臣提了很多防禦的建議,有的采納了,有的被擱置,效果都是明擺著的(效果不明顯啊,要不怎麽會有此起彼伏的外患)。”
亂局難定、焦頭爛額的唐朝,此時已經顧不上對遊牧部族的防範、曆來的過節什麽的了。為平定安史之亂,“病急亂投醫”的李亨,先後分別向吐蕃、回紇,甚至還向阿拉伯帝國(大食)借兵。這些勇猛剽悍的“外籍軍團”確實能打,為李亨父子的事業出了大力。但有道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事成之後這些異族軍隊都以“功臣”和“大唐的救命恩人”自居,又給唐朝帶來了新的擔憂。
回紇(hé),也稱回鶻(hu)、烏護、烏紇,是今天維吾爾族和裕固族等族的祖先。回紇的前身敕勒,公元前3世紀分布於貝加爾湖以南,有狄曆、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分為袁紇、薛延陀、契苾等15部落。由於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條數多的大車,所以又被稱為高車。隋煬帝楊廣大業元年(605年),為反抗突厥的壓迫,袁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部結成聯盟,總稱回紇。回紇是初唐、盛唐時期的漢語音譯,而後他們在唐德宗李適貞元四年(788年)要求更名為“回鶻”(意為像“鶻隼”般勇猛)。
開元四年(716年),回紇出兵幫助唐軍攻殺突厥默啜可汗。天寶三年(744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