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壞處想、就算不會受到“卸磨殺驢”“兔死狗烹”的待遇,不定哪一天惹天子不高興,被發往漠北的苦寒之地去任職……想到這裏、仆固懷恩的心在不停地顫栗。“不行”!他不由自主地叫出聲來,這聲音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顯得格外的沉悶,把帳外的衛兵也給驚呆了。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了“養寇自重”的真諦。
第二天、正準備入城去改編叛軍的政府軍諸將李光弼、李抱玉、辛雲京等分別接到仆固懷恩的命令:“各地已投降的叛軍將領各保留原職,政府軍各將領停止接收降兵,維持現狀,等候中央的指示。”
李抱玉等將領不服,把他告上了中央,仆固懷恩也緊跟著上訴。不久、朝廷的詔書貼在了各地城門樓的牆上,上麵寫著:“東京及河南、北受偽官者,一切不問。”不用問、仆固懷恩贏得了這場官司。
這樣、所有叛軍的節度使又都堂而皇之的當上了大唐政府的節度使。代宗天子李豫絕對想不到、正是他這個草率的決定,使河北的成德、魏博、幽州三鎮不久便成為藩鎮割據的禍亂之源,貽害大唐達一百四十年之久。
長期以來、人們對藩鎮割據都深惡痛絕,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能因為有人在搞割據,就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說所有的藩鎮都不是好東西。
著名學者張國光先生在他的名作《唐代藩鎮研究》中,將藩鎮分成四大類: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禦邊型、東南財源型。我覺得這樣的分類是十分中肯到位的,下麵我試著對專家提出的這四種類型,分別作出我自己的解讀——
一、河朔割據型:從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後,藩鎮的數目急劇增多,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是大唐的皇帝們太過於厚道了。太不為自己的千秋大業著想了。委任了這麽多的節度使,其中竟沒有一個是宗室子弟,以至於在朱溫大逞淫威之時。沒有一支宗室武裝以赴國難。
藩鎮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任用叛將為河北地區的節度使。
2、默認朱滔、李希烈部下的降將自立為留後(即預備節度使)。
3、在剿滅黃巢的過程中,任用其部下的降將為節度使。最糟糕的是把地處中原的宣武鎮給了朱溫。
4、但凡在平叛或其它領域成績突出者。朝廷都給他個節度使當當。
從公元763年至884年剿滅黃巢時止,在這一百二十餘年裏,搞割據的藩鎮基本隻局限於河北地區,全國其它地區並無割據現象。當然中原地區也發生過朱泚、李希烈、吳元濟等反叛事件,但那就像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的“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可以不計。
在剿滅黃巢之後,由於朝廷錯誤地遏製了李克用的勢力,使朱溫的勢力一家獨大,天下藩鎮無一能與之匹敵。這才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有人指責皇帝不應該重用叛將,也有人指責說不應該猜忌功臣。在那個時代、該相信誰、不該相信誰,隻有天知地知、和那個誰本人知。事實上叛將裏麵不也有好人嗎?如:薛嵩、田弘正、劉總、李佑等。功臣裏麵不也有逆賊嗎?如:仆固懷恩、李懷光等。這事找誰說理去?
把藩鎮之亂的根源統統歸於皇帝,是不公平的。唐德宗曾下過《罪己詔》這隻不過是一種擔當、一種姿態,確切的說更是一種政治上的謀略。
藩鎮割據具有以下七個方麵的特征:
1、節度使職位自主承襲,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
2、內部劫奪、以下克上,有部將殺、逐節度使自立的,也有牙兵(親兵)殺、逐節度使擁立部將的。
3、拒絕朝廷委派的節度使(但能接受由宦官擔任的監軍)到任。
4、自征兵員、自收租稅、自定法令、自任本轄區內(州縣)的官吏。
5、不願意履行對國家應盡的義務,如:不積極主動地上繳利潤、率兵勤王等。
6、當中央的指示精神與其地方利益有衝突時,他們往往以武力相要挾。
7、既當綠茶婊、又要立牌坊。既割據一方土地、又想要皇帝頒發委任狀和象征權力的節度使旌節。
以上第3和第7條足以證明、他們都毫不猶豫的認定自己是中央領導下的地方政府,不論他們怎麽跋扈也不敢立國稱王,至少還得使用唐朝的年號。這是中央的底線。踩到底線就意味著戰爭!
這也是晚唐與五代十國最根本的區別,把中央失去控製的藩鎮列入五代十國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更有甚者、稱李克用為五代名將,對此我除了遺憾還是遺憾。
二、中原防遏型:中原的概念通常是指黃河及長江流域,包括東南沿海的地區範圍。防遏即防禦、遏製的意思。中原的藩鎮防遏的對象究竟是誰?我看大致有四類:
1、河北三鎮的割據勢力。
2、中原本土的叛臣,如:朱玫、王行瑜、秦宗權等。
3、吐蕃、鑽安史之亂的空子,占領河西、隴右使長安處於其威脅之下。
4、黃巢、他率領的農民軍與政府軍的戰爭遍及大半個中原。
上述中原形勢的時間範圍應定在自781年河北三鎮叛亂開始,至884年黃巢敗亡時止。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安史之亂是屬於叛亂、不屬於割據。此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取得了中央的許可證,是否主動使用過武力。
從884年至907年這段時間。中原地區已有近一半逐漸成為朱溫的天下。各藩鎮互相鬥毆、亂作一團,也就無所謂防不防遏的了。基本上中原防遏型藩鎮是忠於大唐的。如:鎮西節度使馬璘、昭義節度使李抱真、河東節度使馬燧等都是忠勇雙全的百戰名將。
在中原的所有藩鎮裏,最值得讚揚的是李克用!他始終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是節度使裏麵的皎皎者。全國公務員學習的好榜樣!關於李克用同誌的光輝事跡,在下集以後將濃墨重彩地推出,敬請關注。
三、邊疆禦邊型:這主要是指安史之亂前的全國十大藩鎮。河西、隴右在776年陷於吐蕃後。於851年被張議潮收複。他派其弟奉十一州地圖到長安獻給朝廷,宣宗皇帝大喜。任命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從此他家世代為國家守衛河西走廊。
範陽(後改為幽州)平盧二鎮具有雙重身份,既屬於河朔割據型、又屬於禦邊型。防禦對象是契丹。值得一提的是劉仁恭,他在軍閥混戰中常打敗仗、常裝孫子,然而卻是契丹的克星。與武則天時代的契丹相比,此契丹非彼契丹啊!
劍南鎮兵曾於779年與神策軍使李晟合作,打退了吐蕃對成都的大規模進犯。此後至801年的二十二年間,劍南節度使韋皋不孚眾望、以一鎮之兵屢次大破吐蕃。直至其滅亡也不敢再覬覦大唐的天府之國了。
朔方鎮是為抵禦後突厥而設立的。是拱衛長安的北大門。在後突厥被唐回(回紇)聯軍滅亡後,朔方軍的戰略重心便由北轉向西,以防吐蕃東進。
河東鎮的治所在太原,河東與朔方可算是一對哥倆好,一個位於長安的東北、一個位於長安的西北。任務都是防禦後突厥,平定安史之亂又都是政府軍的兩大王牌,後又一同為平定河北及中原叛亂再立新功。
李克用滅黃巢居首功,升任河東節度使。李唐把自己的龍興之地賞給李克用,足見僖宗朝對他的重視。907年後、河東成為沙陀複唐的大本營,這是後話。
安西和北庭地處大西北的邊陲。又稱大都護府。安西的下屬機構有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鎮,十六個都督府。治所在龜茲,負責天山南路。
北庭的下屬機構有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二十三個都督府。治所在庭州,負責天山北路。這兩大都護府分管天山南北,管理著包括阿富汗直至伊朗的中西亞諸國。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西軍和北庭軍的精銳主力被調回內地平叛。節度副使郭昕(郭子儀之子)等率留守官兵堅守塞外達三十五年之久,最終勇士們的血肉與大唐帝國在西域的榮光同歸於寂。
敦煌曲子詞——唐中期自安史之亂後,一種流行於敦煌地區的民間歌謠,強烈表達了淪陷區人民與堅守敵後的唐軍戰士的共同心聲,愛國主義情懷感人至深!現摘錄其中一首,以饋讀者:
菩薩蠻敦煌曲子詞
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望龍庭,麟台早有名。
隻恨隔蕃部。情懇難申吐。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顏。
嶺南與安南都護府其實是一個部門、兩塊招牌。節度使兼領都護。唐高宗調露元年(679)設都護府,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區麵積有雲南、廣西的一部分及越南中部以北地區,轄13州、39縣、32羈縻州。
安南都護府自設立以來,“撫慰諸蕃、輯寧外寇。”多次打退南詔及其與吐蕃聯軍的進犯。府治宋平(河內)曾兩度被南詔攻陷,又兩度被唐軍奪回,嶺南節度使高駢功不可沒。
當然了、這麽多成績的取得,與人民群眾的支援是分不開的。軍功章啊!有邊疆藩鎮兵的一半,也有全國人民的一半!
通過對以上十大禦邊型藩鎮的剖析,我們就能明白:當河北地區的平叛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當戰火一度蔓延到中原的時候;當天子數度棄長安、逃亡在外的時候;為什麽境外沒有哪一支異族武裝敢越雷池一步、涉足進入?盡管他們對中原沃土虎視耽耽。
因為大唐帝國有了他們——邊疆的藩鎮!從而保證了中央政府的平叛戰爭無後顧之憂,得以順利進行。
有一點必須說明:763年的冬天,二十萬吐蕃極其仆從軍兵不血刃地進入長安、並一呆就是十五天,這不是唐軍無能,而是吐蕃太狡猾!理由有三——
1、把持朝政的宦官程元振隱瞞軍情。
2、涇州刺史高暉引狼入室。
3、朔方主帥仆固懷恩隔岸觀火、按兵不動,有心想看代宗天子的笑話。
吐蕃入寇事件都是這三個家夥惹的禍。
到此、藩鎮的四大類型隻剩下東南財源型了。
東南財源型:東南者、淮河及長江以南者,包括東南沿海地區。
唐中期以後,由於安史之亂及後來的軍閥混戰使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東南方的經濟才迅速超過了北方。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東南沿海共同構成了大唐帝國的生命線。
古人雲:“要想富、先修路。”古代的交通遠不如現代發達,在現代、除了小道有省道;除了省道有國道;除了國道有高速;除了高速有鐵路。江淮地區比之於其它地區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水運。陸路運輸隻是到了唐憲宗平定淮西後,河南全境受中央控製才可以順暢地到達長安及北方各地。
有唐一代,東南地區不僅是魚米之鄉,還是全國重要的工商業基地及對外貿易集散地。品種主要有:絲織品、礦冶、鹽鐵、茶葉、陶瓷、製糖、造紙、造船等。港口主要有:揚州、蘇州、明州(今浙江寧波)、廣州等。
我國的絲織品、茶葉、陶瓷、等通過以上港口經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進入波斯彎而銷往世界各地。這便是與絲綢之路齊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唐政府特別設置了“市舶司”專門管理外國商船的稅務。好一個油水部門!外匯多多、多多益善。
上述產品的內銷大多是通過京杭大運河運往北方各地。貞元年間(793)朝廷聽從了鹽鐵使的建議,在主要產茶州縣征收茶稅,從此茶稅製同鹽鐵官營一道成為國家的重要收入。據《新唐書食貨製》記載,開成年間(873)朝廷每年的礦冶稅還抵不上一個縣的茶稅。(未完待續)
第二天、正準備入城去改編叛軍的政府軍諸將李光弼、李抱玉、辛雲京等分別接到仆固懷恩的命令:“各地已投降的叛軍將領各保留原職,政府軍各將領停止接收降兵,維持現狀,等候中央的指示。”
李抱玉等將領不服,把他告上了中央,仆固懷恩也緊跟著上訴。不久、朝廷的詔書貼在了各地城門樓的牆上,上麵寫著:“東京及河南、北受偽官者,一切不問。”不用問、仆固懷恩贏得了這場官司。
這樣、所有叛軍的節度使又都堂而皇之的當上了大唐政府的節度使。代宗天子李豫絕對想不到、正是他這個草率的決定,使河北的成德、魏博、幽州三鎮不久便成為藩鎮割據的禍亂之源,貽害大唐達一百四十年之久。
長期以來、人們對藩鎮割據都深惡痛絕,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能因為有人在搞割據,就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說所有的藩鎮都不是好東西。
著名學者張國光先生在他的名作《唐代藩鎮研究》中,將藩鎮分成四大類: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禦邊型、東南財源型。我覺得這樣的分類是十分中肯到位的,下麵我試著對專家提出的這四種類型,分別作出我自己的解讀——
一、河朔割據型:從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後,藩鎮的數目急劇增多,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是大唐的皇帝們太過於厚道了。太不為自己的千秋大業著想了。委任了這麽多的節度使,其中竟沒有一個是宗室子弟,以至於在朱溫大逞淫威之時。沒有一支宗室武裝以赴國難。
藩鎮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任用叛將為河北地區的節度使。
2、默認朱滔、李希烈部下的降將自立為留後(即預備節度使)。
3、在剿滅黃巢的過程中,任用其部下的降將為節度使。最糟糕的是把地處中原的宣武鎮給了朱溫。
4、但凡在平叛或其它領域成績突出者。朝廷都給他個節度使當當。
從公元763年至884年剿滅黃巢時止,在這一百二十餘年裏,搞割據的藩鎮基本隻局限於河北地區,全國其它地區並無割據現象。當然中原地區也發生過朱泚、李希烈、吳元濟等反叛事件,但那就像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的“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可以不計。
在剿滅黃巢之後,由於朝廷錯誤地遏製了李克用的勢力,使朱溫的勢力一家獨大,天下藩鎮無一能與之匹敵。這才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有人指責皇帝不應該重用叛將,也有人指責說不應該猜忌功臣。在那個時代、該相信誰、不該相信誰,隻有天知地知、和那個誰本人知。事實上叛將裏麵不也有好人嗎?如:薛嵩、田弘正、劉總、李佑等。功臣裏麵不也有逆賊嗎?如:仆固懷恩、李懷光等。這事找誰說理去?
把藩鎮之亂的根源統統歸於皇帝,是不公平的。唐德宗曾下過《罪己詔》這隻不過是一種擔當、一種姿態,確切的說更是一種政治上的謀略。
藩鎮割據具有以下七個方麵的特征:
1、節度使職位自主承襲,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
2、內部劫奪、以下克上,有部將殺、逐節度使自立的,也有牙兵(親兵)殺、逐節度使擁立部將的。
3、拒絕朝廷委派的節度使(但能接受由宦官擔任的監軍)到任。
4、自征兵員、自收租稅、自定法令、自任本轄區內(州縣)的官吏。
5、不願意履行對國家應盡的義務,如:不積極主動地上繳利潤、率兵勤王等。
6、當中央的指示精神與其地方利益有衝突時,他們往往以武力相要挾。
7、既當綠茶婊、又要立牌坊。既割據一方土地、又想要皇帝頒發委任狀和象征權力的節度使旌節。
以上第3和第7條足以證明、他們都毫不猶豫的認定自己是中央領導下的地方政府,不論他們怎麽跋扈也不敢立國稱王,至少還得使用唐朝的年號。這是中央的底線。踩到底線就意味著戰爭!
這也是晚唐與五代十國最根本的區別,把中央失去控製的藩鎮列入五代十國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更有甚者、稱李克用為五代名將,對此我除了遺憾還是遺憾。
二、中原防遏型:中原的概念通常是指黃河及長江流域,包括東南沿海的地區範圍。防遏即防禦、遏製的意思。中原的藩鎮防遏的對象究竟是誰?我看大致有四類:
1、河北三鎮的割據勢力。
2、中原本土的叛臣,如:朱玫、王行瑜、秦宗權等。
3、吐蕃、鑽安史之亂的空子,占領河西、隴右使長安處於其威脅之下。
4、黃巢、他率領的農民軍與政府軍的戰爭遍及大半個中原。
上述中原形勢的時間範圍應定在自781年河北三鎮叛亂開始,至884年黃巢敗亡時止。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安史之亂是屬於叛亂、不屬於割據。此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取得了中央的許可證,是否主動使用過武力。
從884年至907年這段時間。中原地區已有近一半逐漸成為朱溫的天下。各藩鎮互相鬥毆、亂作一團,也就無所謂防不防遏的了。基本上中原防遏型藩鎮是忠於大唐的。如:鎮西節度使馬璘、昭義節度使李抱真、河東節度使馬燧等都是忠勇雙全的百戰名將。
在中原的所有藩鎮裏,最值得讚揚的是李克用!他始終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是節度使裏麵的皎皎者。全國公務員學習的好榜樣!關於李克用同誌的光輝事跡,在下集以後將濃墨重彩地推出,敬請關注。
三、邊疆禦邊型:這主要是指安史之亂前的全國十大藩鎮。河西、隴右在776年陷於吐蕃後。於851年被張議潮收複。他派其弟奉十一州地圖到長安獻給朝廷,宣宗皇帝大喜。任命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從此他家世代為國家守衛河西走廊。
範陽(後改為幽州)平盧二鎮具有雙重身份,既屬於河朔割據型、又屬於禦邊型。防禦對象是契丹。值得一提的是劉仁恭,他在軍閥混戰中常打敗仗、常裝孫子,然而卻是契丹的克星。與武則天時代的契丹相比,此契丹非彼契丹啊!
劍南鎮兵曾於779年與神策軍使李晟合作,打退了吐蕃對成都的大規模進犯。此後至801年的二十二年間,劍南節度使韋皋不孚眾望、以一鎮之兵屢次大破吐蕃。直至其滅亡也不敢再覬覦大唐的天府之國了。
朔方鎮是為抵禦後突厥而設立的。是拱衛長安的北大門。在後突厥被唐回(回紇)聯軍滅亡後,朔方軍的戰略重心便由北轉向西,以防吐蕃東進。
河東鎮的治所在太原,河東與朔方可算是一對哥倆好,一個位於長安的東北、一個位於長安的西北。任務都是防禦後突厥,平定安史之亂又都是政府軍的兩大王牌,後又一同為平定河北及中原叛亂再立新功。
李克用滅黃巢居首功,升任河東節度使。李唐把自己的龍興之地賞給李克用,足見僖宗朝對他的重視。907年後、河東成為沙陀複唐的大本營,這是後話。
安西和北庭地處大西北的邊陲。又稱大都護府。安西的下屬機構有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鎮,十六個都督府。治所在龜茲,負責天山南路。
北庭的下屬機構有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二十三個都督府。治所在庭州,負責天山北路。這兩大都護府分管天山南北,管理著包括阿富汗直至伊朗的中西亞諸國。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西軍和北庭軍的精銳主力被調回內地平叛。節度副使郭昕(郭子儀之子)等率留守官兵堅守塞外達三十五年之久,最終勇士們的血肉與大唐帝國在西域的榮光同歸於寂。
敦煌曲子詞——唐中期自安史之亂後,一種流行於敦煌地區的民間歌謠,強烈表達了淪陷區人民與堅守敵後的唐軍戰士的共同心聲,愛國主義情懷感人至深!現摘錄其中一首,以饋讀者:
菩薩蠻敦煌曲子詞
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望龍庭,麟台早有名。
隻恨隔蕃部。情懇難申吐。早晚滅狼蕃,一齊拜聖顏。
嶺南與安南都護府其實是一個部門、兩塊招牌。節度使兼領都護。唐高宗調露元年(679)設都護府,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區麵積有雲南、廣西的一部分及越南中部以北地區,轄13州、39縣、32羈縻州。
安南都護府自設立以來,“撫慰諸蕃、輯寧外寇。”多次打退南詔及其與吐蕃聯軍的進犯。府治宋平(河內)曾兩度被南詔攻陷,又兩度被唐軍奪回,嶺南節度使高駢功不可沒。
當然了、這麽多成績的取得,與人民群眾的支援是分不開的。軍功章啊!有邊疆藩鎮兵的一半,也有全國人民的一半!
通過對以上十大禦邊型藩鎮的剖析,我們就能明白:當河北地區的平叛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當戰火一度蔓延到中原的時候;當天子數度棄長安、逃亡在外的時候;為什麽境外沒有哪一支異族武裝敢越雷池一步、涉足進入?盡管他們對中原沃土虎視耽耽。
因為大唐帝國有了他們——邊疆的藩鎮!從而保證了中央政府的平叛戰爭無後顧之憂,得以順利進行。
有一點必須說明:763年的冬天,二十萬吐蕃極其仆從軍兵不血刃地進入長安、並一呆就是十五天,這不是唐軍無能,而是吐蕃太狡猾!理由有三——
1、把持朝政的宦官程元振隱瞞軍情。
2、涇州刺史高暉引狼入室。
3、朔方主帥仆固懷恩隔岸觀火、按兵不動,有心想看代宗天子的笑話。
吐蕃入寇事件都是這三個家夥惹的禍。
到此、藩鎮的四大類型隻剩下東南財源型了。
東南財源型:東南者、淮河及長江以南者,包括東南沿海地區。
唐中期以後,由於安史之亂及後來的軍閥混戰使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東南方的經濟才迅速超過了北方。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東南沿海共同構成了大唐帝國的生命線。
古人雲:“要想富、先修路。”古代的交通遠不如現代發達,在現代、除了小道有省道;除了省道有國道;除了國道有高速;除了高速有鐵路。江淮地區比之於其它地區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水運。陸路運輸隻是到了唐憲宗平定淮西後,河南全境受中央控製才可以順暢地到達長安及北方各地。
有唐一代,東南地區不僅是魚米之鄉,還是全國重要的工商業基地及對外貿易集散地。品種主要有:絲織品、礦冶、鹽鐵、茶葉、陶瓷、製糖、造紙、造船等。港口主要有:揚州、蘇州、明州(今浙江寧波)、廣州等。
我國的絲織品、茶葉、陶瓷、等通過以上港口經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進入波斯彎而銷往世界各地。這便是與絲綢之路齊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唐政府特別設置了“市舶司”專門管理外國商船的稅務。好一個油水部門!外匯多多、多多益善。
上述產品的內銷大多是通過京杭大運河運往北方各地。貞元年間(793)朝廷聽從了鹽鐵使的建議,在主要產茶州縣征收茶稅,從此茶稅製同鹽鐵官營一道成為國家的重要收入。據《新唐書食貨製》記載,開成年間(873)朝廷每年的礦冶稅還抵不上一個縣的茶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