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的話,他安撫民眾,守衛險要,那就更難於攻取了,最好在他們交爭之中,早日收服。”李嗣源於是命王思同用興元之兵暗中規劃準備進取西蜀。


    沒過多久,聽到董璋敗死,範延光又說:“孟知祥雖已據有全蜀,然而他的士兵都是東邊的人,孟知祥怕他們思歸致變,也想依賴朝廷的重望以震攝他的兵眾,陛下如果不屈意委婉地安撫他,他就無從改過自新。”


    李嗣源說:“孟知祥是我的故舊相好,是被人離間才幹出抗拒朝廷的事情,有什麽‘屈意’可說的!”


    於是,派遣供奉官李存瑰賜給孟知祥詔書說:“董璋是狐狼之輩,自找族滅全家。愛卿的祖宗墓園和親戚都保障了安全,你應該保全家世的美名,遵守君臣的大節。”


    李存瑰返回後,奉上孟知祥的表文,請求授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張業、李肇為節度使,並索要刺史以下官職的封授權與蜀王的爵位,同時將福慶長公主已經病死的消息告訴朝廷。


    李嗣源派閣門使劉政恩為宣諭使為福慶長公主發喪,孟知祥這才命將領朱滉前去朝見皇帝。


    朝廷得知孟知祥吞並東川後,範延光對李嗣源上言說:“如果兩川合並被一個盜賊掌


    933年(長興四年)二月,李嗣源任命孟知祥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製置等使、蜀王,任命趙季良五人為節度使。同年十一月。李嗣源駕崩。


    934年(應順元年),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蜀,史稱後蜀。不久,潞王李從珂與唐閔帝爭奪帝位,後唐內亂,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歸附後蜀。同年六月。孟知祥在迎接張虔釗等人的酒宴上突然發病。七月,孟知祥病逝。諡號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


    李嗣源,沙陀人,出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沒有姓氏,但有個很虎氣的小名叫邈佶烈,一看這名字就知道此人絕對不是什麽善茬。父親死後,年僅十三歲的李嗣源因勇武超群被李國昌收到帳下,做了自己的貼身侍衛。李嗣源武功高超,每次圍獵,都仰射飛鳥,拉弦必中。


    不久,李克用將他要到身邊。並收他為養子,改名李嗣源。在上源驛的鴻門宴中,李克用被朱溫派兵圍攻。危在旦夕,這時年僅十七歲的李嗣源閃了出來,


    於亂軍之中左躲右閃、拚死護著主子躲開槍林彈雨,然後翻越高牆,逃出虎口,


    而自己竟毫發無損。從此更受李克用器重。當時猛將李存信是蕃漢大將,名號雖大。


    但每次作戰總是成績不佳,李克用便讓李嗣源做了他的副將,協同出征,有了李嗣源的幫助,李存信每次都能大勝而歸。


    作為李克用少數的幾個勇將之一,李嗣源為李克用的征戰和李存勖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幾乎每次大戰都有李嗣源驍勇的身影,也都有他卓著的戰功。如果非要弄一個五代十國戰績榜的話,李嗣源憑著他的戰鬥力絕對可以擠入一流陣列。


    朱溫跟朱瑾兄弟大戰之際,李嗣源率軍救援,大敗梁軍,又攻擊魏州羅弘信,得勝而還。李克用為了嘉獎他,把他率領的五百騎兵命名為“橫衝都”,從此,李嗣源和他的“橫衝都”命揚天下,威震四海,風頭直逼傳說中羅藝的燕雲十八騎。


    大將李嗣昭與梁將葛從周交戰,兵敗退守青山口,梁軍扼守要道,使得李嗣昭的步兵不戰自潰,無法收拾。李嗣源到後,對李嗣昭說:“步兵潰散,我們再後退就難以收拾殘局了。讓我為公試決一戰。不勝而死勝過戰敗被俘。”


    李嗣昭說:“我願為卿的副將。”李嗣源率領所部憑高列陣,然後又解鞍磨箭,擺出一副拚老命的樣子,接著又左右瞎比劃半天,好像在調兵遣將,憑著高超的演技,梁兵被弄得心慌不已,以為李嗣源要搞什麽大動作了。


    這時,李嗣源命部下一齊上馬,如飛箭一般衝入敵陣,李嗣源大喊:“我王命我來取葛從周項上人頭,其他將士不要上前自己命!”


    “橫衝都”將士橫衝敵陣,如入無人之境。李嗣昭率兵隨後跟進支援,一鼓作氣將梁軍擊退。


    收兵後才發現李嗣源身上共有四處箭傷,鮮血將大腿都浸透了。


    李克用親自給他解衣敷藥,並親手端過一杯酒來,撫著他的後背說:“我兒真是神人啊,如果沒有你,今天就要被葛從周譏笑我沒有良將了。”


    李存勖剛剛繼位後不久,出兵救援潞州。李嗣源率領一部突擊騎兵與周德威同時進兵。


    李嗣源在早晨到達了兩軍夾城的東北角,命士兵用斧頭砍去鹿角,然後背來柴草填平壕溝,一舉攻克夾城。


    不久,周德威也在西北邊攻破夾城,晉軍一戰大破梁軍,盡毀夾城,取得了夾城大捷,從而徹底解除了潞州之圍。


    解圍之戰,李嗣源功居第一。


    柏鄉大戰中,兩軍對陣之時,李存勖覺得梁軍氣勢很盛,擔心將士畏懼不前,對戰局不利,於是手持銀製巨杯給李嗣源賜酒忽悠他說:“愛卿看見梁軍的白馬和紅馬部隊了嗎?看著幾乎要嚇破人膽,破敵立功還要靠你啊。”


    李嗣源毫不在意地說:“他們這是徒有虛表,這些東西明天就會歸我們所有了。”


    李存勖聽後一拍大腿接著忽悠道:“愛卿已經氣吞敵軍了,我軍必勝!”李嗣源接過酒杯將酒一飲而盡。然後挺身上馬,率領一百騎兵黑旋風般地衝入梁軍的白馬陣。


    當時晉軍都穿黑色軍衣,被稱為“鴉軍”。戰鬥力很強,而歸李嗣源率領的騎兵更是精銳中的戰鬥機。


    李嗣源一馬當先,率領這一百精兵像一把尖刀插入敵陣,鐵錘長槊齊下,左衝右突,


    最終活捉梁軍兩名騎兵將官得勝而回,大大挫掉了梁軍的銳氣。而附著在李嗣源鎧甲上的箭羽也像刺蝟身上的尖刺一樣多。晉軍大受鼓舞,在李嗣源的率領下。一天之內,


    雙方交戰多達百次,殺傷和俘虜的兩軍無數,此戰晉軍大勝。李嗣源因功被加授代州刺史。


    李存勖派周德威征討幽州劉守光時,李嗣源奉命領兵支援,與劉守光麾下猛將元行欽狹路相逢,雙方交戰達八次之多,元行欽也十分驍勇,與李嗣源酣戰不止,


    但無奈,李嗣源的射擊水平太高了,元行欽屢次被李嗣源射中。


    但李嗣源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李嗣源忍痛拔下利箭,與元行欽再戰。最後,元行欽無法力敵,讓人將自己綁起來,請求歸降李嗣源。


    李嗣源很是大度,沒有忌恨元行欽,反而撫摸著他的後背說:“你這後生真是個壯士啊!”最終幽州平定。


    後來。契丹兵圍攻幽州長達六個月之久,守將周德威向李存勖告急。李存勖召集眾將商議對策。大家都說:“敵人不會長久圍攻,如果掠奪不到什麽東西,便會在吃完所帶糧食之後自動退去,到那時再從後追擊,必獲全勝。”


    李嗣源卻持相反意見,說:“周德威盡忠報國,現在孤城被圍,危在旦夕,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等敵人撤退時予以追擊了。我願領騎兵五千作為先鋒前去援救周德威。”


    李存勖也很讚同他的意見,於是命李嗣源、閻寶及李存審率領步騎兵即刻進兵支援。


    在七萬多步騎兵到達易州集結時,李存審說:“現在敵眾我寡,契丹兵以騎兵居多,而我軍則以步兵局多。如果在平原曠野上與敵人相遇,一旦敵人的騎兵來衝擊我們的部隊,那我軍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李嗣源說:“契丹兵雖然強大,但他們作戰基本沒有後援,而是以剽掠補充給養。我軍則是輜重相隨,供應充足。


    假如在平原和敵人遭遇,軍糧和輜重被他們截走,我們就會不戰自潰。為保險起見,我軍最好走山路,以隱蔽我軍的蹤跡,出其不備地到達幽州後再與城內的守軍會合,再一同抗擊打退敵人。


    萬一在途中與敵人相遇,我們就憑借有利地形擊潰敵兵。”從易州出發後,李嗣源與養子李從珂領騎兵三千作為先鋒在山中一路行進,在距離幽州六十裏的地方和契丹騎兵遭遇,契丹兵看到晉軍後,驚慌得連忙後退。


    晉軍趁契丹兵後退之際從兩翼跟進追擊。


    契丹兵在山上走,晉軍則在山澗中行進,每當走到穀口的時候,契丹兵便襲擊晉軍,李嗣源父子率軍猛烈還擊,部隊才得以擊退敵兵,繼續前進。最後到達山口時,契丹騎兵已經有萬人列陣擋在了前麵。


    晉軍將士頓時驚慌失色,畏敵不前。


    李嗣源毫無懼色,對將士們說:“為將者受君命而忘家,臨敵陣而忘自身安危,以身殉國,就在今天了。


    諸君請看我們父子如何殺敵報國!”


    說完他親率百名騎兵走到部隊的前麵,不慌不忙地摘掉頭盔,然後揚起馬鞭用契丹話對契丹將士大聲說:“你們無故侵犯我們的邊疆,這次晉王命我督率百萬之眾出征討伐你們,要一直打到西樓(今遼寧巴林左旗南波羅城)你們的老家,徹底消滅你們這些不道的種族!”


    說完便躍馬高舉鐵錘,率兵三次衝入敵陣,於千軍萬馬中中如入無人之境,不一會兒就將一名契丹酋長挾持而回。邊衝殺他還邊對契丹將士大聲喊道:“你們這些小賊不是我的對手,你們的天皇(指阿保機)才有資格和我較量!”


    晉軍的後援部隊隨後跟進衝殺,卷席一般一舉將契丹軍擊潰。然後晉軍走出山口繼續向幽州前進。


    大將李存審命令步兵去砍樹枝,做成紮營用的鹿角,每人手持一個,在軍隊停下來的時候,就插在地上成了鹿寨護衛營房。


    契丹兵繞營寨路過的時候,李嗣源就命令士兵們萬箭齊發,飛向契丹兵的箭多得遮天蔽日,契丹的騎兵被射落馬下的不計其數,人和馬的屍體將道路都堵住了。


    將到幽州的時候,契丹兵已經列好陣勢等待晉軍了。李存審便命令步兵部署在契丹軍後麵待命,下令不準暴露一點形跡。然後讓老弱士兵拖著柴薪,點燃了草把往前走。


    煙塵騰起,遮天蔽日。李嗣源趁機命令擂鼓進攻,李存審也在敵人背後發動襲擊,夾擊契丹兵。


    契丹大敗而去,收拾殘餘從北山逃走,丟棄的車帳、鎧甲、兵器以及馬羊等牲畜遍野都是。


    李嗣源乘勝猛追,俘虜及殺死的契丹兵有上萬之多。待打退敵人之後,李嗣源領兵浩浩蕩蕩地開進幽州城。


    周德威親自出來相迎,激動地緊緊拉住他的手,內牛滿麵。班師回魏州後,李存勖親自到郊外迎接,並升他為檢校太保。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將李嗣源進封為檢校太傅,並兼任侍中。這時晉軍與梁軍正戰在生死關頭。雙方的軍隊在黃河兩岸激戰,爭奪這個對雙方來說都事關成敗的戰略要地。


    而梁軍也在其他地方與後唐軍隊爭奪,在澤州跟後唐軍展開激戰,而這時,潞州的後唐守將李繼韜將潞州獻給了後梁,這就將後唐軍南麵的重要歸路給切斷了。


    為了爭取主動,李存勖命李嗣源領兵攻打鄆州,李嗣源快速出兵,襲取鄆州,並擊退了王彥章的援軍,在李存勖援軍的配合下,李嗣源攻克中都,俘虜了大將王彥章,並殺敵數千。


    在討論接下來的進兵方向時,有的將領主張向東出兵,奪取那裏基本沒有軍隊守衛的地盤,然後再尋機西進。


    但康延壽則極力主張立即西進直搗首都汴州,早日結束戰爭,滅掉後梁。李嗣源也很讚同,他分析道:“作戰用兵貴在神速,現在王彥章已經被擒,段凝一定不會立即知道這個消息,即使有人去報告,他分析懷疑也要耽誤兩三天。


    就算他知道了我們的去向,派發救兵支援汴州,直路已經被他自己所決的黃河之水阻斷。


    如果走白馬渡口,那他幾萬人所需的渡船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征集到。而從我們這裏到汴州沒有什麽險阻攔路,可以長驅直入,即使排著方陣走,晝夜兼程也隻有兩晝夜的時間便可到達。


    到那時,段凝還沒有渡完黃河的時候,梁末帝朱友貞已經被我們活捉了。”李存勖聽了李嗣源的分析,再聯想到不久前郭崇韜說的類似的謀略,便下了西進襲取汴州消滅後梁的決心。


    李嗣源領兵像一把尖刀一樣直插汴州,到達後猛攻封丘門,城內空虛,基本無人守衛,梁將王瓚開門投降,梁末帝自殺身亡。


    李存勖看到前來迎接他的李嗣源,不禁大喜過望,跳下馬來,用手緊緊拉住李嗣源的衣服,以頭相觸說:“我有天下,全賴你血戰而得,以後與你共享天下。”


    (‘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立’)。不久李存勖便加封李嗣源兼中書令。(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