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處理掉這些害群之馬後,又開始封賞高平之戰中的有功人員。郭威的外甥,殿前軍節度使李重進被遷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兼忠武軍(鎮治許州)節度使,這個屬於是平調,不過因為兼領了一個節度使,還是有利可圖的。
隻可惜高平之戰結束後不久,殿前軍就改組了,成為禁軍中的絕對主力,反倒把李重進給弄虧了。殿前都虞候張永德在高平之戰中表現也不錯,被升為殿前都指揮使,這樣又給趙匡胤倒出了地方,使他有機會接過了張永德的位置,出任殿前都虞候。
從這時開始,趙匡胤就算是禁軍中的高管了。而且其後不久,柴榮就開始大搞軍事改革,使殿前軍在軍隊係統中的地位直線攀升,趙匡胤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除此之外,宣徽使向訓受命兼領義成(鎮治滑州)節度使,鄭州防禦使史彥超被升為鎮國(鎮治華州)節度使,其餘因功而被遷升的將校多達數十人,更有直接從士兵被提拔為統兵將領的,由是人情大悅。
三月二十八日,柴榮有意出兵北伐,便正式任命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為河東行營都部署,並以鎮寧軍節度使郭崇為副,以義成節度使向訓為都監,以忠武節度使李重進為都虞候,以鎮國節度使史彥超為先鋒,組團從潞州出兵,攻入北漢國境。
這一次出兵,柴榮並沒有做好攻克晉陽的準備,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北漢入侵中原的行為進行報複,同時也向他們炫耀一下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隻派了兩萬人馬。然而等周兵一進入河東,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此前曾經說過。劉崇不給官員們發工資,就讓他們明目張膽地去搞*,結果使得北漢無官不貪。老百姓都已是忍無可忍。所以等周軍打進之後,北漢的百姓們立即群起響應。既出工,又出力,並向北伐大軍貢獻食物,一再對周軍表示,
他們實在是受不了北漢政府的殘酷剝削,所以務必請周軍迅速打倒盤踞在河東的劉家王朝,好使他們能夠早一天得到解放,場麵還是比較感人。
柴榮聞迅之後。非常興奮,立刻就改了主意,認為還是趁熱打鐵,一舉將北漢滅掉才是上策。然而還沒等他這股興奮勁過去,又從前方傳回來一個新的情況,就是他派出的那支北伐大軍因為一路之上各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現在已經順利地打到了晉陽城下。但是,到了晉陽的這支大軍,因為沒有吃的,便開始大肆劫掠。把以前支持他們的那些百姓,嚇得紛紛逃進山林,武裝自保。
柴榮得報之後。非常心急,急忙遣使騎快馬傳去詔書,嚴令禁止各軍剽掠,並好生安撫農家,宣布隻對河東百姓征收本年的租稅,其餘自願貢獻的,可按多少不等,換取相應官職。同時又發動澤、潞、晉、絳、慈及太行以東諸州火速調撥糧草,以貢軍需。
然而這個辦法好歸好。可是來得晚了,因為河東百姓與周軍的矛盾一旦激化。就不是那麽容易消除的。再加上這時軍中糧草將近,後方支援短時間又難以運到。所以軍隊該搶還是要搶,對柴榮傳出的旨意並沒有堅決執行,晉陽城外的局勢依舊十分混亂。
柴榮心急如火,便於四月二十七日,從潞州出發,親自趕赴晉陽。五月三日,柴榮抵達晉陽城下,周軍聲勢浩大,旌旗招展,環營結寨打四十餘裏,讓人望而生畏。然而情況也不容樂觀,一方麵晉陽自古就是一座軍事重鎮,城防極為堅固,不好短期攻克。
另一方麵,周軍與當地百姓之間的矛盾也並沒有能夠得到消除。而最關鍵的,則是在柴榮到達晉陽不久之後,遼國也向北漢派來了援軍。
遼將楊袞在周軍攻入河東不久後逃回了遼國,遼帝耶律璟對他此次出征非常不滿,立即將其投入獄中,隨後派兵從忻、代兩州之間出發,援救晉陽。
遼國派來援軍的消息傳到晉陽後,柴榮立即派符彥卿率一萬多人予以截擊,五月二十三日,兩軍在忻州(今山西忻縣)列陣相遇。
這一次遼國派來的兵力不多,隻有數千人馬,後周先鋒都指揮使史彥超率先帶兩千人衝入敵陣,並先勝一場。其後昭義節度使李筠率主力繼進,又勝一場,將遼軍擊退。
本來這個戰況還是非常讓人滿意的,但史彥超貪功冒進,輕率所部隨後追擊,結果越追越遠,逐漸與主力拉開了距離,最終因為兵少,被遼軍反過頭來包圍。
史彥超當場戰死,餘部向後潰散時正好遇見了追過來的李筠,並向他稟報稱遭遇了遼軍的埋伏。
李筠也不知道遼軍的虛實,誤以為遼國另有大軍埋伏在身後,急忙傳令撤軍。但這個時候遼軍已經殺回來了,周軍慌亂撤軍中,又被殺個大敗。
李筠拚死力戰之下,僅以身免,倉惶逃回了忻州。
符彥卿得知此事後,也不敢久留,隻好率兵撤回了晉陽,與柴榮所率的大軍會師。
這個時候,晉陽那邊的形勢也是十分艱難。由於多日以來,連降暴雨,士卒疲憊不堪,又傳起瘟疫。所以柴榮得知忻州戰敗的消息後,也有意撤軍。
六月三日,柴榮正式發出撤軍令,由他親率大軍南撤,匡*(治在同州)節度使藥元福另率一部徐行斷後。然而這一次撤軍也不是很順利,並把周軍組織能力不強,
各部協調不到位,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嚴重不足等弱點統統暴露了出來。本來開始的時候,柴榮和他的主要將領們都考慮到在撤軍的過程中,北漢一定會出兵予以追擊,並且也已經做出了相應的部署。
然而等到開始之後,雖然藥元福按照先前的部署將北漢的追兵擊退,但是由於此次撤軍過於匆忙,就連留在城下的數十萬石糧草都來不及帶走。隻好一把火燒掉。
軍中更是謠言四起,甚至發生各部之間相互劫掠的怪事,使軍用物資為之一空。損失巨大。
同時原本已經為後周所得的那些州縣長官,因為沒有接到上級領導的工作安排。所以得知撤軍的消息後驚慌失措,紛紛棄城而逃。等周軍撤走之後,這些州縣又全部為北漢所得。
這一次撤軍的經過讓柴榮感到非常鬱悶,因為通過這次撤軍,使柴榮看到了自己手下的軍隊,特別是被他寄予厚望的那支天子親軍,有著兵員冗雜、作風散漫、軍紀不嚴、軍容不整、戰鬥力不強、訓練跟不上等等嚴重缺陷。所以在他回京之後,就開始在軍中大搞改革。
禁軍戰鬥力不強這件事情。實際上從唐末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其後五代沿襲,也沒有能夠得到根本的改變。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比如說曆代為了保持禁軍的規模,所以奉行的是隻進不出的政策,好多士兵已經到了離休的年齡,仍然可以在軍中領餉,這樣的士兵打起仗來,戰鬥力可想而知。
再有就是五代曆朝對禁軍過於驕縱,不但沒有魄力對其精簡。反而生怕引起他們的嘩變,所以都是得過且過。然而當權者越是驕縱,士兵們就越是張狂。動不動就會臨陣而逃,或者幹脆反叛。五代之中,有好幾個皇帝都死在這件事上,其中還包括了百戰滅梁的李存勖。
針對這些情況,柴榮開始進行大膽地改革,回到京城後不久,他就對左右人說道:“兵在精而不在多,今天一百個農夫也養不起一個士兵,這些多餘的士兵既然沒用。那麽為什麽還要刮盡天下的民財,來養這些沒有用的東西?
現在軍隊裏。老幼不分、強弱無別,勇者與懦夫。待遇分毫不差,怎麽能靠他們來打勝仗呢?”於是傳令,開始對各軍進行精簡,凡強壯的升為“上軍”,老弱的一律淘汰。
又下詔廣募天下勇士,不問來曆,由各州縣直接送往開封,編為殿前諸班,交由殿前都虞候趙匡胤統一訓練。
經過這麽一番改革,使禁軍特別是殿前軍聲威大振,史稱:“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皆選練之力也。”
至此,高平大戰的前後經過及其影響算是告一段落,其結果就是使柴榮不但重創了北漢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樹立起自己在國內的威望,組建起一支十分精銳的部隊,同時又發現了趙匡胤這個在中國曆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的人才,
好處還是非常多的。當然,就在高平大戰進行的同時,還有一件事情是不能不說的,這就是在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同時又是褒貶不一,自號“長樂老”,人稱“不倒翁”,曾曆仕五朝八姓十一帝,位不離三師三公的政壇常青樹馮道終於離開了人世。
五代沿襲唐製,施行三省六部製度。所謂三省,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其中中書省正職為中書令,副職為中書侍郎;門下省的正職長官為侍中,副職為門下侍郎;尚書省正職長官為尚書
令,副職為左右仆射。唐朝初年,三省正職長官都由正二品的文官擔任,並為宰相。但自中唐以後,中書省和門下省的正職長官往往會作為對節度使的加官,不再實授,而尚書省更是因為李世民在登基之前曾擔任過尚書令的緣故,從此就不再授予他人。
這樣一來,宰相就由三省副職長官及各部尚書、侍郎或其他官員加領同平章事者擔任。
同平章事也是本書中的一個常見詞,它的全名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是商議處理國家事務的意思,隻有加了這個名號的大臣,才被視為宰相。但這僅指朝官而已,地方節度使加平章事或侍中、中書令等職,稱為使相,雖然榮耀,但沒有實際意義。
在這一點上,五代與唐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隻不過是尚書令一職不再避諱,也可以作為加官授出,比如說後唐年間,割據湖南的馬殷和割據荊南的高季興都曾被加官至尚書令。
三省六部製度是一種非常完善的製度。中書省主管“發令”,如果遇到了國家大事,皇帝先要和中書省商議對策,等決議之後由中書省起草詔書,再由皇帝畫敕後成為正式的詔書,然後發給門下省。
門下省是主管“複核”的單位,接到從中書省傳過來的詔書,門下省要認真核查,如果複核通過,則有門下省長官簽字生效,轉交給尚書省開始執行。如果不能通過,則由給事中批注後返還中書省,稱為“塗歸”。
中書省拿到返還的詔書後隻能重新擬定,因為沒有門下省長官簽字的詔書不具備法律效力,無法執行。
詔書通過門下省之後,就到了尚書省那裏。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中左仆射掌吏、戶、禮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這是實際執行部門,具體是那個部門的事務就交由那個部門處理。
在三省六部之外,還有一個監察機構,稱為禦史台,長官為禦史大夫,但不常設,五代中僅有後唐天成年間李琪實任過,其後不除,所以多數情況下,
禦史台的長官為禦史中丞,下設侍禦使、殿中侍禦使、監察禦使等職,主管糾察、彈劾百官事務,類似於現在的檢察院。
三省六部是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除此之外,還設有諸多使職,典型的如樞密使、宣徽使等。
樞密使是唐代宗年間設立的主管軍政大權的官職,至唐末一直由宦官擔任。
後梁開國後,廢樞密院,改設崇政院,以親信大臣敬翔為崇政院使,列班在宰相之上,是國內的首席大臣。
後唐滅梁後,罷崇政院,複設樞密院,以郭崇韜、張居翰為樞密使,其中郭崇韜兼領宰相,仍為國內的首席大臣。
總體而言,五代樞密使職責和唐代變化不大,隻是改為由大臣擔任(唐末朱溫誅殺宦官後,樞密使已改為宦官擔任,但此時距唐亡僅有四年,故忽略不計)。
宣徽使是唐末設置的官職,分南、北二院,以南院為先。宣徽南、北院使主管宮內諸司及郊祀、朝會、宴飲等事務,為宮廷事務總管,並能參與軍國大事,權勢極重,其地位略低於樞密使,等同於節度使,是朝中要員,多由皇帝親信或外戚擔任。除樞密使及宣徽使外,本書中常見的還有皇城使(宮廷守衛)、
客省使(皇家禮賓)、飛龍使(管理馬匹)、武德使(後期皇城使)、莊宅使(管理京畿官田)等使職,因重要性略低,就不一一介紹了,下麵主要介紹一下五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使職,即三司使。(未完待續。)
隻可惜高平之戰結束後不久,殿前軍就改組了,成為禁軍中的絕對主力,反倒把李重進給弄虧了。殿前都虞候張永德在高平之戰中表現也不錯,被升為殿前都指揮使,這樣又給趙匡胤倒出了地方,使他有機會接過了張永德的位置,出任殿前都虞候。
從這時開始,趙匡胤就算是禁軍中的高管了。而且其後不久,柴榮就開始大搞軍事改革,使殿前軍在軍隊係統中的地位直線攀升,趙匡胤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除此之外,宣徽使向訓受命兼領義成(鎮治滑州)節度使,鄭州防禦使史彥超被升為鎮國(鎮治華州)節度使,其餘因功而被遷升的將校多達數十人,更有直接從士兵被提拔為統兵將領的,由是人情大悅。
三月二十八日,柴榮有意出兵北伐,便正式任命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為河東行營都部署,並以鎮寧軍節度使郭崇為副,以義成節度使向訓為都監,以忠武節度使李重進為都虞候,以鎮國節度使史彥超為先鋒,組團從潞州出兵,攻入北漢國境。
這一次出兵,柴榮並沒有做好攻克晉陽的準備,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北漢入侵中原的行為進行報複,同時也向他們炫耀一下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隻派了兩萬人馬。然而等周兵一進入河東,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此前曾經說過。劉崇不給官員們發工資,就讓他們明目張膽地去搞*,結果使得北漢無官不貪。老百姓都已是忍無可忍。所以等周軍打進之後,北漢的百姓們立即群起響應。既出工,又出力,並向北伐大軍貢獻食物,一再對周軍表示,
他們實在是受不了北漢政府的殘酷剝削,所以務必請周軍迅速打倒盤踞在河東的劉家王朝,好使他們能夠早一天得到解放,場麵還是比較感人。
柴榮聞迅之後。非常興奮,立刻就改了主意,認為還是趁熱打鐵,一舉將北漢滅掉才是上策。然而還沒等他這股興奮勁過去,又從前方傳回來一個新的情況,就是他派出的那支北伐大軍因為一路之上各州縣紛紛望風而降,現在已經順利地打到了晉陽城下。但是,到了晉陽的這支大軍,因為沒有吃的,便開始大肆劫掠。把以前支持他們的那些百姓,嚇得紛紛逃進山林,武裝自保。
柴榮得報之後。非常心急,急忙遣使騎快馬傳去詔書,嚴令禁止各軍剽掠,並好生安撫農家,宣布隻對河東百姓征收本年的租稅,其餘自願貢獻的,可按多少不等,換取相應官職。同時又發動澤、潞、晉、絳、慈及太行以東諸州火速調撥糧草,以貢軍需。
然而這個辦法好歸好。可是來得晚了,因為河東百姓與周軍的矛盾一旦激化。就不是那麽容易消除的。再加上這時軍中糧草將近,後方支援短時間又難以運到。所以軍隊該搶還是要搶,對柴榮傳出的旨意並沒有堅決執行,晉陽城外的局勢依舊十分混亂。
柴榮心急如火,便於四月二十七日,從潞州出發,親自趕赴晉陽。五月三日,柴榮抵達晉陽城下,周軍聲勢浩大,旌旗招展,環營結寨打四十餘裏,讓人望而生畏。然而情況也不容樂觀,一方麵晉陽自古就是一座軍事重鎮,城防極為堅固,不好短期攻克。
另一方麵,周軍與當地百姓之間的矛盾也並沒有能夠得到消除。而最關鍵的,則是在柴榮到達晉陽不久之後,遼國也向北漢派來了援軍。
遼將楊袞在周軍攻入河東不久後逃回了遼國,遼帝耶律璟對他此次出征非常不滿,立即將其投入獄中,隨後派兵從忻、代兩州之間出發,援救晉陽。
遼國派來援軍的消息傳到晉陽後,柴榮立即派符彥卿率一萬多人予以截擊,五月二十三日,兩軍在忻州(今山西忻縣)列陣相遇。
這一次遼國派來的兵力不多,隻有數千人馬,後周先鋒都指揮使史彥超率先帶兩千人衝入敵陣,並先勝一場。其後昭義節度使李筠率主力繼進,又勝一場,將遼軍擊退。
本來這個戰況還是非常讓人滿意的,但史彥超貪功冒進,輕率所部隨後追擊,結果越追越遠,逐漸與主力拉開了距離,最終因為兵少,被遼軍反過頭來包圍。
史彥超當場戰死,餘部向後潰散時正好遇見了追過來的李筠,並向他稟報稱遭遇了遼軍的埋伏。
李筠也不知道遼軍的虛實,誤以為遼國另有大軍埋伏在身後,急忙傳令撤軍。但這個時候遼軍已經殺回來了,周軍慌亂撤軍中,又被殺個大敗。
李筠拚死力戰之下,僅以身免,倉惶逃回了忻州。
符彥卿得知此事後,也不敢久留,隻好率兵撤回了晉陽,與柴榮所率的大軍會師。
這個時候,晉陽那邊的形勢也是十分艱難。由於多日以來,連降暴雨,士卒疲憊不堪,又傳起瘟疫。所以柴榮得知忻州戰敗的消息後,也有意撤軍。
六月三日,柴榮正式發出撤軍令,由他親率大軍南撤,匡*(治在同州)節度使藥元福另率一部徐行斷後。然而這一次撤軍也不是很順利,並把周軍組織能力不強,
各部協調不到位,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嚴重不足等弱點統統暴露了出來。本來開始的時候,柴榮和他的主要將領們都考慮到在撤軍的過程中,北漢一定會出兵予以追擊,並且也已經做出了相應的部署。
然而等到開始之後,雖然藥元福按照先前的部署將北漢的追兵擊退,但是由於此次撤軍過於匆忙,就連留在城下的數十萬石糧草都來不及帶走。隻好一把火燒掉。
軍中更是謠言四起,甚至發生各部之間相互劫掠的怪事,使軍用物資為之一空。損失巨大。
同時原本已經為後周所得的那些州縣長官,因為沒有接到上級領導的工作安排。所以得知撤軍的消息後驚慌失措,紛紛棄城而逃。等周軍撤走之後,這些州縣又全部為北漢所得。
這一次撤軍的經過讓柴榮感到非常鬱悶,因為通過這次撤軍,使柴榮看到了自己手下的軍隊,特別是被他寄予厚望的那支天子親軍,有著兵員冗雜、作風散漫、軍紀不嚴、軍容不整、戰鬥力不強、訓練跟不上等等嚴重缺陷。所以在他回京之後,就開始在軍中大搞改革。
禁軍戰鬥力不強這件事情。實際上從唐末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其後五代沿襲,也沒有能夠得到根本的改變。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比如說曆代為了保持禁軍的規模,所以奉行的是隻進不出的政策,好多士兵已經到了離休的年齡,仍然可以在軍中領餉,這樣的士兵打起仗來,戰鬥力可想而知。
再有就是五代曆朝對禁軍過於驕縱,不但沒有魄力對其精簡。反而生怕引起他們的嘩變,所以都是得過且過。然而當權者越是驕縱,士兵們就越是張狂。動不動就會臨陣而逃,或者幹脆反叛。五代之中,有好幾個皇帝都死在這件事上,其中還包括了百戰滅梁的李存勖。
針對這些情況,柴榮開始進行大膽地改革,回到京城後不久,他就對左右人說道:“兵在精而不在多,今天一百個農夫也養不起一個士兵,這些多餘的士兵既然沒用。那麽為什麽還要刮盡天下的民財,來養這些沒有用的東西?
現在軍隊裏。老幼不分、強弱無別,勇者與懦夫。待遇分毫不差,怎麽能靠他們來打勝仗呢?”於是傳令,開始對各軍進行精簡,凡強壯的升為“上軍”,老弱的一律淘汰。
又下詔廣募天下勇士,不問來曆,由各州縣直接送往開封,編為殿前諸班,交由殿前都虞候趙匡胤統一訓練。
經過這麽一番改革,使禁軍特別是殿前軍聲威大振,史稱:“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皆選練之力也。”
至此,高平大戰的前後經過及其影響算是告一段落,其結果就是使柴榮不但重創了北漢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樹立起自己在國內的威望,組建起一支十分精銳的部隊,同時又發現了趙匡胤這個在中國曆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的人才,
好處還是非常多的。當然,就在高平大戰進行的同時,還有一件事情是不能不說的,這就是在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同時又是褒貶不一,自號“長樂老”,人稱“不倒翁”,曾曆仕五朝八姓十一帝,位不離三師三公的政壇常青樹馮道終於離開了人世。
五代沿襲唐製,施行三省六部製度。所謂三省,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其中中書省正職為中書令,副職為中書侍郎;門下省的正職長官為侍中,副職為門下侍郎;尚書省正職長官為尚書
令,副職為左右仆射。唐朝初年,三省正職長官都由正二品的文官擔任,並為宰相。但自中唐以後,中書省和門下省的正職長官往往會作為對節度使的加官,不再實授,而尚書省更是因為李世民在登基之前曾擔任過尚書令的緣故,從此就不再授予他人。
這樣一來,宰相就由三省副職長官及各部尚書、侍郎或其他官員加領同平章事者擔任。
同平章事也是本書中的一個常見詞,它的全名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是商議處理國家事務的意思,隻有加了這個名號的大臣,才被視為宰相。但這僅指朝官而已,地方節度使加平章事或侍中、中書令等職,稱為使相,雖然榮耀,但沒有實際意義。
在這一點上,五代與唐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隻不過是尚書令一職不再避諱,也可以作為加官授出,比如說後唐年間,割據湖南的馬殷和割據荊南的高季興都曾被加官至尚書令。
三省六部製度是一種非常完善的製度。中書省主管“發令”,如果遇到了國家大事,皇帝先要和中書省商議對策,等決議之後由中書省起草詔書,再由皇帝畫敕後成為正式的詔書,然後發給門下省。
門下省是主管“複核”的單位,接到從中書省傳過來的詔書,門下省要認真核查,如果複核通過,則有門下省長官簽字生效,轉交給尚書省開始執行。如果不能通過,則由給事中批注後返還中書省,稱為“塗歸”。
中書省拿到返還的詔書後隻能重新擬定,因為沒有門下省長官簽字的詔書不具備法律效力,無法執行。
詔書通過門下省之後,就到了尚書省那裏。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中左仆射掌吏、戶、禮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這是實際執行部門,具體是那個部門的事務就交由那個部門處理。
在三省六部之外,還有一個監察機構,稱為禦史台,長官為禦史大夫,但不常設,五代中僅有後唐天成年間李琪實任過,其後不除,所以多數情況下,
禦史台的長官為禦史中丞,下設侍禦使、殿中侍禦使、監察禦使等職,主管糾察、彈劾百官事務,類似於現在的檢察院。
三省六部是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除此之外,還設有諸多使職,典型的如樞密使、宣徽使等。
樞密使是唐代宗年間設立的主管軍政大權的官職,至唐末一直由宦官擔任。
後梁開國後,廢樞密院,改設崇政院,以親信大臣敬翔為崇政院使,列班在宰相之上,是國內的首席大臣。
後唐滅梁後,罷崇政院,複設樞密院,以郭崇韜、張居翰為樞密使,其中郭崇韜兼領宰相,仍為國內的首席大臣。
總體而言,五代樞密使職責和唐代變化不大,隻是改為由大臣擔任(唐末朱溫誅殺宦官後,樞密使已改為宦官擔任,但此時距唐亡僅有四年,故忽略不計)。
宣徽使是唐末設置的官職,分南、北二院,以南院為先。宣徽南、北院使主管宮內諸司及郊祀、朝會、宴飲等事務,為宮廷事務總管,並能參與軍國大事,權勢極重,其地位略低於樞密使,等同於節度使,是朝中要員,多由皇帝親信或外戚擔任。除樞密使及宣徽使外,本書中常見的還有皇城使(宮廷守衛)、
客省使(皇家禮賓)、飛龍使(管理馬匹)、武德使(後期皇城使)、莊宅使(管理京畿官田)等使職,因重要性略低,就不一一介紹了,下麵主要介紹一下五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使職,即三司使。(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