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對於道字的重新定義,聽懵了的不止阮留之一個,還有諸糅真人。


    至於其他人,則是聽得有點迷迷糊糊,似懂非懂。


    諸糅真人又為啥懵?


    因為在《道德經》裏,老子認為,道是不可以名狀的,雖然知道它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到底要用什麽方式來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這一句就是明證。


    可現在,鄭浪之卻似乎把它給定義清楚了,那這是不是意味著,鄭浪之比李聖人還厲害?


    這一結論是極具衝擊力的。


    因此,當阮留之已被回得啞口無言之後,作為道家最後底牌的諸糅真人終於憋不住了,出聲道:“按鄭公子的說法,跟人相關的,是不是就可以歸納到人之道裏去?”


    “那倒不是。”


    鄭經立即就糾正道。


    “打個比方說,人餓了,就得吃東西,不吃就會死,人困了,就得睡覺,長時間不睡覺也會死,人渴了,就得喝水,長時間不喝水也會死,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還是屬於自然之道,也就是天之道。”


    為便於大家理解,他又舉起了例子。


    “但人餓了,去哪裏找東西吃,是自己去找食物,還是去搶別人的吃,就屬於行為規則,是可以規範的,所以應歸入人之道。”


    他又補充道。


    諸糅真人也被說得啞口無言了。


    他原本以為,自己應該算是找到了鄭浪之說辭裏的一點破綻,可經鄭浪之這麽一解釋,他就發現,那根本就不是破綻,還是在鄭浪之關於道的定義之內,隻不過是被劃分得更細致和準確了一點而已。


    還是無法質疑!


    那怎麽辦?


    諸糅真人又問道:“那如何來理解‘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無奈之下,他隻能換一個角度來質疑。


    他又搬出了道德經裏極為經典的一句。


    鄭經卻回道:“關於這一句,我暫時不回答你,我還得引入其它的概念,來輔助理解這個道字。”


    諸糅真人:“……”


    “按照我剛才的定義,天之道,屬於難以逆轉的客觀規律,因此隻能去理解,去掌握,去順道而為,這話真人應該認可吧?”


    鄭經又問道。


    諸糅真人立即認可地點了點頭。


    天道不可違,這是儒家荀子的說法,而在道家,李聖人也說天道不可逆,這是無可爭議的。


    “天道不可違,但卻是可以利用的。”


    鄭經又開口了,並且舉起手中的茶杯說:“打個比方說,水往低處流,是天之道,不可逆,但我利用一個杯子,卻可以將其舉高。


    “我利用杯子將其舉高的行為,就屬於人之道,屬於人道對天道的利用。


    “就好比大禹治水,既然水往低處流不可逆,那他就因勢利導,改變河道,將水引至不會禍害人的地方去,那也是人道對天道的利用。


    “又好比墨家發明的水車,利用工具將水引至高處,來灌溉農田,以讓咱們人生活得更好,那也是人道對天道的利用。”


    他又一連舉了幾個極為有名的例子。


    對於這幾個例子,不管是諸糅真人,還是已反應過來的阮留之,都無從辯駁,隻有認可的份。


    但他們有所不解的是:為什麽要舉這些例子?


    “很好奇我為啥要舉這些例子對嗎?”


    鄭經似乎能看透他們的想法,接著又說道:“我想告訴你們的是,天道不可違,但卻是可以利用的,這就是人之道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其目的是,為了讓我們人生存得更好。”


    說完後,他停頓了片刻。


    “我可以肯定地說,不管是聖人之道,還是俗人之道,抑或是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或者是道家的無為之道,還是墨家的機關之道……


    “任何人之道,其道存在的本意,都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好更長久。


    “區別在於,聖人之道利大家,利天下,而俗人之道利己。”


    最為震撼的來了。


    人之道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好更長久?


    區別隻是在於是利己還是利天下?


    諸糅真人和阮留之一下又聽懵了。


    而鄭經卻沒有理會這麽多,又說道:“所以你剛才所說的這一句,其實是不準確的,假如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那隻能說明這人道是俗人之道,而非聖人之道,若是聖人之道,一定會學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最終的答案來了。


    轟的一聲,諸糅真人和阮留之差點就被震得攤倒在地。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這可是老子在《道德經》裏最為經典的一句啊,這家夥竟然說這一句不準確?


    你怎麽不直接說聖人錯了?


    “你的意思是說,聖人的這一句錯了?”


    負責唱黑臉的阮留之弱弱地問道。


    雖是質疑,但卻不敢太大聲。


    鄭經回道:“聖人說的一定是對的嗎?我隻能說,聖人也是人,也會存在理解不到位,以偏概全的可能。留之先生若是覺得我說錯了,可以直接指出來。”


    阮留之:“……”


    我哪裏能指得出來你哪裏說錯了?


    李聖人創作《道德經》,不就是為了通過它來論述道和德,來給世人講述自然的規律及人世間的道理,告誡大家天道不可違,人道不可壞,壞了將禍患無窮嗎?


    若是由他來定人之道,又豈會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麽一理解,確實是聖人的那一句說得不夠準確,他所描述的人道隻是俗人之道而非聖人之道啊!


    唉,沒法反駁和質疑啊!


    他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道家聖人竟然被否認,這讓他極為不爽,於是問道:“那你覺得……儒家聖人之言裏,有錯的嗎?”


    因為不爽,他開始轉移話題,將目標轉向了儒家。


    “當然有啊,比如說孟子的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我覺得就是錯的。”


    鄭經隨口就回道。


    阮留之:“……”


    連儒家的孟聖人都否定?


    孟子可是儒家大名鼎鼎的亞聖啊!


    作為曾經的儒家之人,他當然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經典啟蒙作品《三字經》裏的頭一句,所有儒家人必學,但它的出處卻來自於《孟子·告子上》。


    其原文是:“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若是按照鄭浪之剛才對道的定義,把人之性善來跟水往低處流來比,就相當於把善良當成了人的天性,確實是值得質疑。


    可鄭浪之卻是直接否定!


    他不由得追問道:“怎麽理解?”


    “嬰兒出生之初,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其本性是,餓了就得吃,哪怕是搶別人的,這一點跟禽獸的弱肉強食是無異的。


    “但人之所以是人,而非禽獸,其性情中善良的成分並非天生,而是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有儒家的仁道思想來引導,所以才有了善的成分。


    “若是沒有仁道思想的引導,那就跟禽獸無異,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鄭經回道。


    阮留之:“……”


    好像又很有道理,無從反駁啊!


    連聖人也敢否定!


    而且還沒法指出他哪裏錯了,這道還怎麽接著往下辯?


    阮留之又懵了。


    …………………………………………


    PS:以孟子為代表的性善論,以及以荀子為代表的性惡論,是儒家思想裏最具爭議的對立點,爭了幾千年,至今都還有爭議,老黑幹脆利用本章來嚐試解一下。


    現在正是中美對抗的關鍵點,先不論對抗的最終結果,就論中外文化的最大差異,老黑認為,就在於善於惡。


    中國文化因為受儒家仁道的影響,所以有善的一麵,行的是王道。


    而以鷹米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奉行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行的是霸道。


    那王道和霸道最終誰勝誰負?


    結果自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夏狀元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近墨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近墨黑並收藏大夏狀元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