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有學到過月相知識。
如果說月亮一月之內,每十五天,月亮移動軌跡顛倒一次。
那麽,在白天,太陽的移動軌跡則沒有往複,太陽必然是東升西落的。
因此,晚上時辰若是不好判斷,白天時間判斷起來簡單的多。
難點隻有一個,李孟羲習慣了現代社會的24小時計時,並且潛移默化的被其影響。
跟關羽學會了如何通過月亮判斷晚上的時間之後,李孟羲在想,該如何把時辰轉變為24小時製的時間,這樣於他本人來說,更習慣一點。
關鍵要製定時間軸,要製定時間軸,就要找到一個標準的時間點,李孟羲現在唯一確定的是“夜半”這一時間點。
夜半,即半夜十二點,即為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的24:00。
關羽說,子時為夜半。
也就是說,子時在於0點——?
正當李孟羲還在想一個時辰等於二十四小時製的幾點時,關羽看李孟羲像是想的差不多了,又撿起了地上的木棍。
“羲兒,方才所說,是月初二至十五的月像。”
接著,關羽用木棍點了點另一副月相圖,“月十六至月尾,月相大體反過來而已,但時辰依然是,酉,戌,亥,子,醜,寅,卯,辰。可聽的明白?”
“嗯。”李孟羲點了點頭。
“那好。”關羽右手拿著木棍在左手上輕打了兩下,“你即說聽懂,那某倒要考教你一番。”
關羽如同一位嚴師,他臉色嚴肅,那木棍拿在他手中一下一下有節奏的輕打著,像是拿著戒尺。
考教便考教,李孟羲不怕。
“好。”李孟羲毫無心理壓力的就答應了。
關羽見他如此有信心,便隨手在某月相圖上指了一點,“這兒。”
兩幅月相圖,區別隻有最開始的那個點,被關羽用棍子搗出了兩個明顯的坑,以此來表示月初是在東還是在西。
李孟羲看了一眼,關羽指的月圖,夜初時月在左,也就是月西升東落,為地理課本中講的上弦月。
再看關羽指的的那個點,左數第二個。
李孟羲咬著指頭想了下,他先找夜半,夜半為子時,關羽所指那個點,挨著子時。
再結合月相圖為上弦月,李孟羲確定了時辰。
“是亥時。”李孟羲給出了答案。
答案是正確的。
隻是關羽看著李孟羲,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這兒。”關羽又指了另一個點,讓李孟羲說出是什麽時辰。
李孟羲還是先從中間,從子時起始,然後往關羽指的點去數,看相錯了多少個時辰。
“寅時。”李孟羲又答對了。
……
“這兒?”
“醜時。”
“這兒?”
“戌時。”
連連問了數個時辰有關的問題,李孟羲都答對了。
(一日十二個時辰,)李孟羲撓了撓頭,歪著腦袋想了一下,(子時,也就是夜半之後,為一天第一個時辰。)
“十二個時辰分別為,子、醜、寅、卯、辰……辰,辰……”李孟羲眉頭緊皺,抓撓著頭發,實在想不起辰時之後,是什麽時辰了。
剛學的,眨眼就又忘了。
李孟羲隻好再問,“關將軍,辰時之後,是何時辰?”他絲豪不覺得難為情,神色平靜的看著關羽,出聲相問。
“咳……”關羽忍不住輕咳,又想笑又有點無奈,關羽壓住情緒,沉吟到,“辰時之後,是巳時。”
“奧。”李孟羲點了點頭。
巳時,聽到巳這個字李孟羲想了一下,才想到這個生僻字的字形是怎樣的。
“子,醜,寅,卯,辰,巳,額,巳……巳……”
竟然,他竟然又卡住了!
“咳……”關羽又輕咳了一下,他忍不住以手撫額,閉上了眼睛。
“巳時之後是午時。”
“奧。”李孟羲一副傻白甜的模樣點了點頭,絲毫不因為背不出時辰而尷尬。
午,就是中午的那個午,午時,是白天的十二點,二十四小時計時中的12:00——?
繼續背時辰。
“子,醜,寅,卯,辰,巳,午……午……”李孟羲又結巴了。
關羽抬頭看天,一聲長歎,“未。”關羽提醒。
李孟羲像是擠牙膏一樣,關羽得時不時提點他一下。
未之後,李孟羲又卡殼了。
“申。”關羽看著李孟羲,歎氣不已。
一問三不知,李孟羲終於感覺不好意思了,他撓著頭,有些羞赫的笑了笑,“申時之後呢?”
“申時之後,為酉時。”
“咦?”酉時,李孟羲突然就感覺時辰首尾接上了,“酉時之後,戌,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李孟羲笑了,他終於能把十二個時辰連起來了。
整理了下思路,李孟羲坐直了身體,再回憶了一遍十二時辰,他清了清嗓子,“十二時辰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關將軍,我背的是否有誤?”
關羽隻是對李孟羲擺了擺手。他不想跟李孟羲說話了。
李孟羲嘿嘿一笑。
他抬頭,看向天空的月亮,“子時了,夜深了關將軍。我回去睡覺了,你也早些休息。另,多謝今日教導,不勝感激。”
說著,李孟羲站起,向後退了一步之後,雙腳腳後跟靠攏,雙腿繃直,雙臂前伸,腰彎成了九十度,鄭重的拱手一禮。
李孟羲見禮之後,關羽臉上笑意明顯,眼睛快要笑得快要眯起來了。
“早些休息。”關羽揮手和李孟羲告別。
目送著李孟羲小小的身影穿插在篝火堆之中,直到消失於夜色中,關羽收回了目光。
抬頭上看,天空月色皎潔。
“確是子時了。”關羽關羽手撫長須自語著。
——
這日,李孟羲又學到了一點東西。
他能初步判斷天時了。
最好判斷的時間點是兩個。
在白天,太陽正處於天空正中時,是正午,也就是午時,大概是二十四小時製的12:00左右。
在夜裏,月亮處於天空正中時,是子時,也就是,大概24:00左右。
有了這兩個重要的時間點,就有了把古代時辰和李孟羲熟悉的24時製兩種計時習慣之間建立起了聯係。
然後,就可以自己推算十二時辰,對應的都是幾點到幾點。
當回到車廂裏,因為夜很深了,小弟放床上就睡著了。
李孟羲遲遲沒有睡意。
他索性起來,輕手輕腳的爬起,批上衣服,輕輕推開車廂上的小窗戶,透過窗戶,看天上的月亮。
八月份了,應該屬於初秋的氣候,夜裏稍微有些亮了。
八月初一,天上的月亮果然是一彎小小的月牙,細的像玩玩的線。
在這個異時空的天空下,看著纖細的月牙,李孟羲漸漸的想到了前世,想到了小時候,想到了爺爺。
也是,和月亮有關。
小時候,有時晚上跟爺爺一起出去跑著玩,爺爺走著走著會問,“呀,今兒幾號了?”說著,爺爺抬頭就看天。
李孟羲想起,那時自己總是想都不想,直接告訴爺爺的是陽曆的日期。
每每,爺爺自己抬頭去看,若是天上有月亮,爺爺看了一會兒就能看出來是初幾。小不懂事,爺爺說出了陰曆初幾,總是說說爺爺說錯了,吼爺爺,還強。
陰曆日期與陽曆日期,總不是在同一天。正如種了一輩子地隻懂陰曆的爺爺,和隻看陽曆的自己,相錯了一個時代。
爺爺不識字,有日曆也看不懂,每到村裏喇叭上喊交水費電費或者發糧食補貼的日期,爺爺總是要去找人問,這是陰曆是幾號。
而今,自己也隻能靠看月亮確定時間了。
李孟羲心緒紛飛,他睜眼看著天空,想到了很多很多,月亮也從天空正中,一點一點一點的向一側墜落。
李孟羲能大約區分時辰了。
月亮一點一點在天空移動,子時,醜時,寅時……
然後,月亮不見了,天亮了。
小弟醒了。
不知不覺,發呆了一夜。
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天光大亮。
太陽初升,是什麽時辰?
清晨,應該是辰時。
子醜寅卯,辰巳午。
辰到午,三個時辰。
一個時辰兩個小時。
三個時辰,六個小時。
從早六點到中午十二點,剛好夠。
李孟羲感到很開心,是因為掌握了知識充實感。
與之相比,因為在寒夜中呆了一夜而變得似乎是感冒了有些不透氣的鼻子,則微不足道了。
——
八月初二,依然是一天行軍。
李孟羲在行軍途中,開著車窗,頻頻觀察天空的太陽,以此來練習如何去識別時辰。
在上一世,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初中的時候,除了語數外三門主科,還有物理生物化學三門輔科,除此以外,更有曆史地理思政等高考都不考的東西。
當時多少人以為,地理之類的東西沒啥大用,李孟羲在學生時代也覺得,地理課也就有豐富些知識的意義罷了。
然而沒想到,當初學完又幾乎忘了的東西,剩下的還記得的一鱗半爪,現在竟然發揮了大用。
就比如現在,如何在白天判斷時間。
李孟羲看著天上的太陽,和廣闊的天空及天空下的大地,他腦海中竟然神奇的浮現了一些抽象的幾何圖形。
圖形出現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初中地理課本某一副插圖,介紹太陽運動軌跡時,是用一個半圓的示意圖表示的。
根據時間變化,一格一格的日象示意圖,布局跟鍾表刻度布局一般類似。
也就是說,白天一天時間,太陽在空中和地平麵形成的圖形是一個半圓。
而太陽對地的運動速度是大致勻速的,這樣的話,如果用量角器量出太陽自東地平線上升起之後,轉過的角度,再算一下角度等於一百八十度的多少,就能按比例算出的白日時間。
比如,若是太陽從地平線上起,轉了九十度,即,太陽和地麵夾角從0度變成90度。
那麽,此時就是中午。
那麽,此時的時間,就是白天天長的一半。
而如果,太陽轉動的夾角,是四十五度。
那麽,就是時間已經過去了白天時間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大概是上午九點。
同理,當太陽轉過一百八十度,就是落山了,從東轉了一百八十度,到了西地平麵落下,剛好一百八十度。
太陽升落軌跡是個半圓、半圓是一百八十度。
這兩點知識,一個來自於初中地理課本,一個來自小學數學,這兩點知識此時的意義在於,讓李孟羲覺悟到,如果能精確測量出太陽轉動的角度,那麽,就能極精確的測量出時間。
古代計時的日晷,也是根據這個原理,不過,日晷不是直接運用太陽的轉角,而是利用太陽照射晷針影子,是間接利用。
李孟羲瞅著天上的太陽,瞅了半天,他也摸不準現在太陽的轉角,是四十五度左右,還是三十多度呢。
<a id="wzsy" href="http://www.ahzww.org">ahzww.org</a>
人眼的觀察能力有限。
因為是一百八十度,又因為是測角度,李孟羲自然就聯想到了量角器。
要不,做個量角器呢?
這個念頭一經產生,李孟羲就覺得值得一試。
和太陽及天空有關的,應該是天文知識,再不濟,是地理知識。
李孟羲自忖知識淺薄,天文地理近乎文盲。
但,試試呢?
萬一區區一個量角器,真的很好用呢。
要是真的隨手對著太陽,對著地平線一量,輕鬆算出太陽轉角,然後得到精確至極的時間。
這樣,就稱得上是能察天時了吧,天文地理,能懂一個了吧?
別人,比如車夫老鐵,老鐵依靠著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抬眼一看,就能看出大致時辰,能精確到半個時辰之內。
也就是,有太陽的情況下,經驗豐富的農夫能把時間的誤差控製在一個小時以內。
也就是,隨口約莫出七八點,八九點,這個程度。
但這不夠。
若是戰時,不能精確判斷時間,時間誤差大到一個小時那麽多,那麽,假設要趁天未黑,緊急突擊敵軍一個營寨。
可是,因為不能精確判斷時間,要知道,傍晚,天說黑就黑了,五分鍾前天還是亮的,五分鍾後天色就完全黑了,五分鍾就足以大變樣,更別說誤差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了。
那麽,如果對時間的估測精度比較高,就可以在軍事安排上,避免很多因為時間因素而造成的混亂。
比如,若看天色估計還有半個小時天黑,而路程半個小時也夠了,於是下令出軍。
結果,不到二十分鍾,天就黑了。
出擊半道而止,隻得回撤,徒勞軍心。
而要是,對時間的估測精度更高,當無有此麻煩。
我方能精確估測時間,而敵方不能,一來一去,就是代差。
如果說月亮一月之內,每十五天,月亮移動軌跡顛倒一次。
那麽,在白天,太陽的移動軌跡則沒有往複,太陽必然是東升西落的。
因此,晚上時辰若是不好判斷,白天時間判斷起來簡單的多。
難點隻有一個,李孟羲習慣了現代社會的24小時計時,並且潛移默化的被其影響。
跟關羽學會了如何通過月亮判斷晚上的時間之後,李孟羲在想,該如何把時辰轉變為24小時製的時間,這樣於他本人來說,更習慣一點。
關鍵要製定時間軸,要製定時間軸,就要找到一個標準的時間點,李孟羲現在唯一確定的是“夜半”這一時間點。
夜半,即半夜十二點,即為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的24:00。
關羽說,子時為夜半。
也就是說,子時在於0點——?
正當李孟羲還在想一個時辰等於二十四小時製的幾點時,關羽看李孟羲像是想的差不多了,又撿起了地上的木棍。
“羲兒,方才所說,是月初二至十五的月像。”
接著,關羽用木棍點了點另一副月相圖,“月十六至月尾,月相大體反過來而已,但時辰依然是,酉,戌,亥,子,醜,寅,卯,辰。可聽的明白?”
“嗯。”李孟羲點了點頭。
“那好。”關羽右手拿著木棍在左手上輕打了兩下,“你即說聽懂,那某倒要考教你一番。”
關羽如同一位嚴師,他臉色嚴肅,那木棍拿在他手中一下一下有節奏的輕打著,像是拿著戒尺。
考教便考教,李孟羲不怕。
“好。”李孟羲毫無心理壓力的就答應了。
關羽見他如此有信心,便隨手在某月相圖上指了一點,“這兒。”
兩幅月相圖,區別隻有最開始的那個點,被關羽用棍子搗出了兩個明顯的坑,以此來表示月初是在東還是在西。
李孟羲看了一眼,關羽指的月圖,夜初時月在左,也就是月西升東落,為地理課本中講的上弦月。
再看關羽指的的那個點,左數第二個。
李孟羲咬著指頭想了下,他先找夜半,夜半為子時,關羽所指那個點,挨著子時。
再結合月相圖為上弦月,李孟羲確定了時辰。
“是亥時。”李孟羲給出了答案。
答案是正確的。
隻是關羽看著李孟羲,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這兒。”關羽又指了另一個點,讓李孟羲說出是什麽時辰。
李孟羲還是先從中間,從子時起始,然後往關羽指的點去數,看相錯了多少個時辰。
“寅時。”李孟羲又答對了。
……
“這兒?”
“醜時。”
“這兒?”
“戌時。”
連連問了數個時辰有關的問題,李孟羲都答對了。
(一日十二個時辰,)李孟羲撓了撓頭,歪著腦袋想了一下,(子時,也就是夜半之後,為一天第一個時辰。)
“十二個時辰分別為,子、醜、寅、卯、辰……辰,辰……”李孟羲眉頭緊皺,抓撓著頭發,實在想不起辰時之後,是什麽時辰了。
剛學的,眨眼就又忘了。
李孟羲隻好再問,“關將軍,辰時之後,是何時辰?”他絲豪不覺得難為情,神色平靜的看著關羽,出聲相問。
“咳……”關羽忍不住輕咳,又想笑又有點無奈,關羽壓住情緒,沉吟到,“辰時之後,是巳時。”
“奧。”李孟羲點了點頭。
巳時,聽到巳這個字李孟羲想了一下,才想到這個生僻字的字形是怎樣的。
“子,醜,寅,卯,辰,巳,額,巳……巳……”
竟然,他竟然又卡住了!
“咳……”關羽又輕咳了一下,他忍不住以手撫額,閉上了眼睛。
“巳時之後是午時。”
“奧。”李孟羲一副傻白甜的模樣點了點頭,絲毫不因為背不出時辰而尷尬。
午,就是中午的那個午,午時,是白天的十二點,二十四小時計時中的12:00——?
繼續背時辰。
“子,醜,寅,卯,辰,巳,午……午……”李孟羲又結巴了。
關羽抬頭看天,一聲長歎,“未。”關羽提醒。
李孟羲像是擠牙膏一樣,關羽得時不時提點他一下。
未之後,李孟羲又卡殼了。
“申。”關羽看著李孟羲,歎氣不已。
一問三不知,李孟羲終於感覺不好意思了,他撓著頭,有些羞赫的笑了笑,“申時之後呢?”
“申時之後,為酉時。”
“咦?”酉時,李孟羲突然就感覺時辰首尾接上了,“酉時之後,戌,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李孟羲笑了,他終於能把十二個時辰連起來了。
整理了下思路,李孟羲坐直了身體,再回憶了一遍十二時辰,他清了清嗓子,“十二時辰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關將軍,我背的是否有誤?”
關羽隻是對李孟羲擺了擺手。他不想跟李孟羲說話了。
李孟羲嘿嘿一笑。
他抬頭,看向天空的月亮,“子時了,夜深了關將軍。我回去睡覺了,你也早些休息。另,多謝今日教導,不勝感激。”
說著,李孟羲站起,向後退了一步之後,雙腳腳後跟靠攏,雙腿繃直,雙臂前伸,腰彎成了九十度,鄭重的拱手一禮。
李孟羲見禮之後,關羽臉上笑意明顯,眼睛快要笑得快要眯起來了。
“早些休息。”關羽揮手和李孟羲告別。
目送著李孟羲小小的身影穿插在篝火堆之中,直到消失於夜色中,關羽收回了目光。
抬頭上看,天空月色皎潔。
“確是子時了。”關羽關羽手撫長須自語著。
——
這日,李孟羲又學到了一點東西。
他能初步判斷天時了。
最好判斷的時間點是兩個。
在白天,太陽正處於天空正中時,是正午,也就是午時,大概是二十四小時製的12:00左右。
在夜裏,月亮處於天空正中時,是子時,也就是,大概24:00左右。
有了這兩個重要的時間點,就有了把古代時辰和李孟羲熟悉的24時製兩種計時習慣之間建立起了聯係。
然後,就可以自己推算十二時辰,對應的都是幾點到幾點。
當回到車廂裏,因為夜很深了,小弟放床上就睡著了。
李孟羲遲遲沒有睡意。
他索性起來,輕手輕腳的爬起,批上衣服,輕輕推開車廂上的小窗戶,透過窗戶,看天上的月亮。
八月份了,應該屬於初秋的氣候,夜裏稍微有些亮了。
八月初一,天上的月亮果然是一彎小小的月牙,細的像玩玩的線。
在這個異時空的天空下,看著纖細的月牙,李孟羲漸漸的想到了前世,想到了小時候,想到了爺爺。
也是,和月亮有關。
小時候,有時晚上跟爺爺一起出去跑著玩,爺爺走著走著會問,“呀,今兒幾號了?”說著,爺爺抬頭就看天。
李孟羲想起,那時自己總是想都不想,直接告訴爺爺的是陽曆的日期。
每每,爺爺自己抬頭去看,若是天上有月亮,爺爺看了一會兒就能看出來是初幾。小不懂事,爺爺說出了陰曆初幾,總是說說爺爺說錯了,吼爺爺,還強。
陰曆日期與陽曆日期,總不是在同一天。正如種了一輩子地隻懂陰曆的爺爺,和隻看陽曆的自己,相錯了一個時代。
爺爺不識字,有日曆也看不懂,每到村裏喇叭上喊交水費電費或者發糧食補貼的日期,爺爺總是要去找人問,這是陰曆是幾號。
而今,自己也隻能靠看月亮確定時間了。
李孟羲心緒紛飛,他睜眼看著天空,想到了很多很多,月亮也從天空正中,一點一點一點的向一側墜落。
李孟羲能大約區分時辰了。
月亮一點一點在天空移動,子時,醜時,寅時……
然後,月亮不見了,天亮了。
小弟醒了。
不知不覺,發呆了一夜。
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天光大亮。
太陽初升,是什麽時辰?
清晨,應該是辰時。
子醜寅卯,辰巳午。
辰到午,三個時辰。
一個時辰兩個小時。
三個時辰,六個小時。
從早六點到中午十二點,剛好夠。
李孟羲感到很開心,是因為掌握了知識充實感。
與之相比,因為在寒夜中呆了一夜而變得似乎是感冒了有些不透氣的鼻子,則微不足道了。
——
八月初二,依然是一天行軍。
李孟羲在行軍途中,開著車窗,頻頻觀察天空的太陽,以此來練習如何去識別時辰。
在上一世,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初中的時候,除了語數外三門主科,還有物理生物化學三門輔科,除此以外,更有曆史地理思政等高考都不考的東西。
當時多少人以為,地理之類的東西沒啥大用,李孟羲在學生時代也覺得,地理課也就有豐富些知識的意義罷了。
然而沒想到,當初學完又幾乎忘了的東西,剩下的還記得的一鱗半爪,現在竟然發揮了大用。
就比如現在,如何在白天判斷時間。
李孟羲看著天上的太陽,和廣闊的天空及天空下的大地,他腦海中竟然神奇的浮現了一些抽象的幾何圖形。
圖形出現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初中地理課本某一副插圖,介紹太陽運動軌跡時,是用一個半圓的示意圖表示的。
根據時間變化,一格一格的日象示意圖,布局跟鍾表刻度布局一般類似。
也就是說,白天一天時間,太陽在空中和地平麵形成的圖形是一個半圓。
而太陽對地的運動速度是大致勻速的,這樣的話,如果用量角器量出太陽自東地平線上升起之後,轉過的角度,再算一下角度等於一百八十度的多少,就能按比例算出的白日時間。
比如,若是太陽從地平線上起,轉了九十度,即,太陽和地麵夾角從0度變成90度。
那麽,此時就是中午。
那麽,此時的時間,就是白天天長的一半。
而如果,太陽轉動的夾角,是四十五度。
那麽,就是時間已經過去了白天時間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大概是上午九點。
同理,當太陽轉過一百八十度,就是落山了,從東轉了一百八十度,到了西地平麵落下,剛好一百八十度。
太陽升落軌跡是個半圓、半圓是一百八十度。
這兩點知識,一個來自於初中地理課本,一個來自小學數學,這兩點知識此時的意義在於,讓李孟羲覺悟到,如果能精確測量出太陽轉動的角度,那麽,就能極精確的測量出時間。
古代計時的日晷,也是根據這個原理,不過,日晷不是直接運用太陽的轉角,而是利用太陽照射晷針影子,是間接利用。
李孟羲瞅著天上的太陽,瞅了半天,他也摸不準現在太陽的轉角,是四十五度左右,還是三十多度呢。
<a id="wzsy" href="http://www.ahzww.org">ahzww.org</a>
人眼的觀察能力有限。
因為是一百八十度,又因為是測角度,李孟羲自然就聯想到了量角器。
要不,做個量角器呢?
這個念頭一經產生,李孟羲就覺得值得一試。
和太陽及天空有關的,應該是天文知識,再不濟,是地理知識。
李孟羲自忖知識淺薄,天文地理近乎文盲。
但,試試呢?
萬一區區一個量角器,真的很好用呢。
要是真的隨手對著太陽,對著地平線一量,輕鬆算出太陽轉角,然後得到精確至極的時間。
這樣,就稱得上是能察天時了吧,天文地理,能懂一個了吧?
別人,比如車夫老鐵,老鐵依靠著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抬眼一看,就能看出大致時辰,能精確到半個時辰之內。
也就是,有太陽的情況下,經驗豐富的農夫能把時間的誤差控製在一個小時以內。
也就是,隨口約莫出七八點,八九點,這個程度。
但這不夠。
若是戰時,不能精確判斷時間,時間誤差大到一個小時那麽多,那麽,假設要趁天未黑,緊急突擊敵軍一個營寨。
可是,因為不能精確判斷時間,要知道,傍晚,天說黑就黑了,五分鍾前天還是亮的,五分鍾後天色就完全黑了,五分鍾就足以大變樣,更別說誤差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了。
那麽,如果對時間的估測精度比較高,就可以在軍事安排上,避免很多因為時間因素而造成的混亂。
比如,若看天色估計還有半個小時天黑,而路程半個小時也夠了,於是下令出軍。
結果,不到二十分鍾,天就黑了。
出擊半道而止,隻得回撤,徒勞軍心。
而要是,對時間的估測精度更高,當無有此麻煩。
我方能精確估測時間,而敵方不能,一來一去,就是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