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煮好了,開吃。


    幾塊魚籽給了弟弟,魚籽肯定是很好吃的,李孟羲自顧吃魚,白水煮魚,則不那麽好吃。


    沒有調料的關係,連鹽也不多,白水煮的魚肉味道寡淡,除了魚肉嫩一點稍微有點魚肉的鮮嫩以外,更多的是土腥味兒。


    這味道,不說跟真正的畜類的肉比了,連牛腸都比不過。


    要是有點花椒葉就好了。


    做魚的時候,摘一點花椒葉,往水裏一放,既能去腥,又能增味。


    花椒可是中國原產的調味料,而且花椒樹四季常青,一年四季都能摘葉子來當做調味品。


    特別是花椒籽,在李孟羲的學生時代,花椒籽堪稱是吃飯時候的噩夢,菜裏要是有花椒籽沒看見,一口咬到,整張嘴全麻了。


    雖說,前世那麽討厭花椒。


    但如今,調味料稀少,要有一些花椒籽,放在魚湯裏,真能增味不少。


    因為白水煮魚不好吃,李孟羲就想到了調料,就想到了陳皮,陳皮也是一種中國原生的調味料,陳皮是從某種樹上扒下來的樹皮。


    除陳皮以外,還有草果,即丁香的果子。


    還有蒜苗,薑,蔥花。


    八角好像是沿著絲綢之路運送過來的,好像不是中國原產,弄不到的。


    還有胡椒,也弄不到。


    孜然,也弄不到。


    辣椒就更不用說了。


    雖然沒有辣椒,但是,中國本土也有一種有辣味味道跟辣椒比較接近的植物,即,茱萸。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


    曾經看一個美食節目,李孟羲才了解到原來茱萸也是古代的調味品。


    若以茱萸代替辣椒,那很多好吃的菜就能做了。


    什麽茱萸炒雞蛋,青茱萸炒肉,等等等等。


    越想越覺得好吃,連帶著,李孟羲吃著寡淡無味的魚肉,也不覺之間吃的啊嗚啊嗚的。


    魚肉無味,關羽劉備見李孟羲吃的很歡,一臉疑惑,魚肉有那麽好吃嗎。


    帶著疑惑,關羽夾起一塊魚肉細細品嚐,沒有啊,還是寡淡,並不好吃的啊。


    啃光了一條魚,魚吃的隻剩刺,猶豫了下,李孟羲直接下手,掰斷魚刺,然後拿起魚頭,吸魚腦吃。


    他如此舉動,劉備關羽皆十分好奇,連正吃魚籽的弟弟此時也放下了手中的魚籽,抬頭看著吸魚頭吸的滋滋響的哥哥,哇,什麽嗎,那麽好吃的,弟弟想。


    “羲兒,還有魚肉,你吃魚頭做甚?”劉備起身就要給李孟羲拿魚。


    李孟羲擺手拒絕,“不,我吃魚腦,魚腦可好吃了。”


    奇了,魚腦怎麽吃,劉備關羽大奇。


    李孟羲給關羽劉備二人指了指魚頭可以吸出魚腦的位置,劉備關羽二人手拿魚頭,將信將疑的拿起試了一下。


    魚腦果然美味。


    雖然魚腦和魚肉一樣,也沒有用調料,但是,不知為什麽,好像好多生物的腦髓都很美味,豬腦美味,魚腦也美味。


    劉備關羽兩人吸完魚腦,鮮美的魚腦讓兩人意猶未盡。


    “哥哥,俺也想吃魚頭。”弟弟眼巴巴的看著李孟羲。


    李孟羲從瓦罐裏撈了一隻魚頭,丟給弟弟讓他拿去啃去。


    吃完飯,較往常飽的多。


    李孟羲吃了一條半魚,弟弟吃了好幾塊魚籽,並一個魚頭。


    吃完飯,正好有時間,劉備關羽和李孟羲閑談了一些事情。


    李孟羲談到,把魚先分於戰兵和婦孺兩營,待民夫營有了規製,再把魚也分給民夫營不遲。


    劉備和關羽皆認可。


    還有,關於捕魚這件事。


    夜還早,不知明日趕路,傍晚紮營時,於紮營之地五裏以內,是否還能遇到河流。


    而且,其實晚上,拿著火把一樣可以捕魚。


    魚塘李孟羲很熟悉。小時候外婆家門前就有魚塘,每天早上的時候,塘裏的魚群都遊在水麵上,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而當太陽升起,魚就潛入水裏不見了。


    李孟羲猜測,可能是因為光線的原因,魚的眼睛受不了強光,所以當太陽高的時候,魚潛到深水了。


    也可能是太陽毒辣的時候,水麵被曬得很熱,上層的水被曬的很熱,魚呆著不舒服,於是潛到水底了。


    不管是哪種原因,晚上要是撒網捕魚,說不定效率更高了呢。


    李孟羲對網魚之事,極感興趣的。


    當李孟羲說到,【白日魚蟄伏,晨晚魚露水】,劉備關羽皆訝然。


    “當真如此?”關羽問。


    “額,大抵如此。”李孟羲回道。


    可能跟魚的種類也有關吧,反正小時候外婆家的魚塘,早晨起來,魚都浮在水麵了。


    連夜捉魚,或許可行。


    關羽想了想,對捕魚的細則做了補充,“岸旁水淺,若乘舟至河水中央,再撒網捕魚,則魚獲更多。”


    聽關羽這麽一說,李孟羲不由眼睛一亮。的確啊,站在岸邊往河裏撒網,能捕撈的範圍就那麽一點而已。


    要是有個小船,在水麵走,說不定見哪裏有魚群了,還可以把漁船悄悄劃過去,一網朝魚窩裏撒去,網獲眾多。


    “可舟船太大,輕小如竹排,以我軍車馬,亦難自帶。”關羽搖頭說著。


    關羽想到了做一些小船,每日捕魚時帶著船去河流上捕魚,更加高效。


    可關羽也想到了運力問題,就算馬車有空閑,可馬車也裝不下哪怕最小的船。


    關羽認為船太大,車拉不動。


    而李孟羲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李孟羲比關羽稍懂技術。


    真的有能被車拉著走甚至被人扛起就走的小船。


    根據前世的所見,李孟羲想到了一種很小的魚鷹小船,何為魚鷹小船呢,是一種船體成H形的船。


    這種船,是兩個小的船體中間用杠子連起的,兩邊的船體加中間的木杠,剛好就是H型的。


    這種船李孟羲見過,可以說,這種魚鷹小船,簡直是能做出的的結構最簡單最輕的船了。


    捕魚人捕魚的時候,小船放進水裏,兩隻腳分別踩在兩船體上,左右兩個船體,船艙形狀和香蕉類似,船艙又窄又深,人踩上去,兩邊的船體半陷入水中。


    小小的魚鷹小船,其浮力也就頂多能承載兩個人的重量,用來載人不行,用來捕魚完全夠用。


    <a id="wzsy" href="http://m.1200ksw.net">零點看書網</a>


    足夠輕便,是魚鷹小舟最大的優點。一個魚鷹小船,重幾十斤而已,一個成年人扛著走一天都沒得問題。


    魚鷹小船精巧的輕量船型,正適合義軍當前。


    李孟羲迫不及待的魚鷹舟相關告訴關羽。


    關羽聽完,目露疑惑。按關羽的常識,就是最小的獨木舟,車也放不下啊,再者,獨木舟人還不能站的上去,不能用於捕魚。


    李孟羲說的魚鷹小舟,不僅一人能扛的動,一人還能操舟,還能站在舟上撒網捕魚,關羽有些不信。


    “這樣,待我明日,去找木匠營,把魚鷹舟做出來,再一看究竟。


    擇時不如撞時,兩位稍等,我去木匠營,去去就回。”


    說完李孟羲便迫不及待的走掉了。


    “俺也去!”弟弟在後邊追。


    李孟羲風風火火的樣子,劉備不由搖頭,“走,雲長,你我同去看看。”


    ——


    李孟羲到了木匠營,在熱火朝天的木工工地,從人群中找到了魯犁,李孟羲拉著魯犁,就跟他說魚鷹舟的構造。


    李孟羲劈裏啪啦講了一通,魯犁臉色迷茫。


    見魯犁如此,李孟羲不得已,抽出腰間的短刀,在地上畫了魚鷹舟外形。


    要說,李孟羲畫簡圖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可是,圖畫完之後,魯犁還是看不出這個奇怪的玩意兒,怎麽就是船了。


    李孟羲看著滿臉不解的魯犁,意識到,完了,溝通終於出現問題了。


    之前和魯犁溝通做抽屜,做板車什麽的,都還算簡單,溝通起來沒多大問題,現在的魚鷹小舟,複雜了一些,抽象了一些,溝通起來,難度很大。


    由此李孟羲想到了一件事,在工業化過程中,為了方便和規範,出現了三視圖,三視圖能完美的表現出立體結構的全部外形特征。


    工業時代的工程技術人員,單看零件外表,可能看不懂是什麽,但一看三視圖,就能看明白了。


    而且,一個零件的三視圖,給任何一個工程人員,隻要是受過正規教育的工程人員全都能看懂。


    很厲害的是,一幅三視圖,拿給全國幾百萬受過正規教育的工程技術人員看,這幾百萬人,全部都能看懂。


    三視圖和工業標準規範化,意義重大。


    試問大漢的工匠,一個工匠能否把自己要做的東西,畫成圖紙,把設計思路完全給千裏以外的另一個工匠呢。


    不可能。


    而如果有三視圖,這兩個工匠又經過三視圖的培育,都懂三視圖,溝通就不成問題了。


    一紙書信,能讓天南地北的兩個素不相識的工匠能夠看懂彼此的設計思路,這一點,對技術發展和交流的促進,是劃時代的。


    (三視圖,三視圖要普及起來。)李孟羲想到。


    李孟羲還不知道的是,就因為他今日的這個想法,他親手開啟了自始皇帝統一度量衡之後華夏曆史上第二次重要技術標準的大一統。


    始皇帝陛下,統一的度量衡。


    三視圖法,統一的是所有的兵器,農具,稍微複雜一點的任何器械造物,所有工件製作與圖紙繪製的標準和規則。


    三視圖要說不難,李孟羲接觸三視圖相關知識,是在初一數學課。


    真正難的課程,不至於初一就學,既然初一能學,那按難度循序漸進來推測,三視圖也就比四則運算和方程稍難一點而已。


    難度不大就意味著,可以大肆推行。


    第三百五十七章 技術標準與三視圖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第一兵法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宮我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我夢並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