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昨日攻城戰時,黃巾根本沒在甕城裏放人,直接出讓甕城,李孟羲把黃巾好一番恥笑。
關羽默默聽完李孟羲的高論,待李孟羲說完,關羽不可置否的提點道,“羲兒, 此不可一概而論。我軍精強,自可調精兵勇將,圍堵甕城,變城門洞之方寸之間,為絞殺之所。
然則,黃巾兵弱, 又無勇戰之心,黃巾棄甕城直退守城門倒也無錯。反之,若黃巾想圍堵甕城, 我兵自城門洞殺出,黃巾弱兵不及抵擋,一觸即潰,到時,我軍尾隨追殺,甕城城門未關,我已殺至,豈不甕城輕失也?”
<a id="wzsy" href="http://www.xiashuba.com">xiashuba.com</a>
“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行。
至於這甕城圍堵還是不圍,因地製宜,因時製宜,更要因兵因人製宜。而不可拘泥不化。”
關羽話完,李孟羲陷入沉思。
關羽話中的深意,李孟羲聽明白了。
固然說,城門洞處, 為一處絕好的絞殺敵人有生力量的地方。
但其實於黃巾而言,黃巾放棄城門洞處之遲尺之爭,直接退守甕城,反而是最明知之選擇。
因,黃巾不能邊拒止邊從容而退,很容易被一衝擊潰。當黃巾潰敗,蜂擁後逃之時,可能城門都來不及關上,甕城城門就失守了。
關羽說,兵無常勢,用兵當因地製宜,因時製宜,更要因人製宜,李孟羲深以為然。
圍堵甕城,義軍精兵能做成,不代表羸弱的黃巾軍可以做成,這便叫做,因兵製宜。
設身處地的想,萬一哪天,陷陣營來攻城, 到時義軍可能便將處於如今日黃巾一般之處境,圍堵甕城風險稍有些大,稍有不慎,就被殺崩。
如此算來,甕城裏一兵不放,甕城城門直接關死,反而不失為萬全之策,穩妥之法。
與之相比,圍堵城門洞,無論如何,有風險。
至於說,把甕城城門關住,甕城裏邊放一堆死士,這個方法倒也能用,隻是,死士是生死存亡之際拿來以死博活以小博大的最終手段,而不是拿來送死的。
有一眾悍不畏死的死士,留著哪一天破陣殺將,留著誘敵深入不好,非要在甕城中浪費掉。
死士用來破陣殺將,可挽救一場敗局,用來誘敵深入,也可以小博大,坑害敵軍一支精銳。
於甕城之中,敵已攻破城門,敵軍兵力將源源不斷的抵達,而圍堵甕城的死士數量有限,早晚要被淹滅。一部死士,留在甕城中,能起到的作用,不過是殺傷自身三倍以上的敵人,把敵人堵住半個時辰,甚至一兩刻。
兩下一比較,就知,輕死之士能用於圍堵甕城,但不值,一點不值。
李孟羲皺眉思索半天,難道這黃巾,要圍堵甕城,真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難道若有朝一日,陷陣營破我城門,我兵又不十分善戰,我軍真就沒辦法借城門洞口的地利優勢絞殺陷陣營?
半晌後,李孟羲抬頭看向關羽,道“若用塞門刀車如何?”
關羽略一想,搖頭,“圍堵甕城所圖為何?絞殺也。塞門刀車堵路,敵我相隔,如何絞殺,失本意也。”
“奧……”李孟羲奧了一聲,撓了撓頭,眉頭微皺。
塞門刀車,嚴格來說,這玩意兒就是個活動的牆,而沒有什麽殺傷能力,塞門刀車名字上帶有個刀字,也確實有刀刃或者槍尖,然而推著刀車去撞人,殺不了兩個人。
敵軍拿盾手來說吧,敵軍盾手抱著盾,頂在身前,塞門刀車能把敵軍擠的步步後退,刀車上的刀尖卻無法真正高效的殺傷。
刀車把城門洞圍堵住,就如關羽所說,敵我相隔,此時要想借地利絞殺敵軍,此計落空。
反而,於城門洞方寸之處,城門洞窄,而甕城寬,敵軍本來就處於劣勢,處於重圍之中,此時有刀車,敵軍頂著刀車,反推過來,此時,刀車於敵軍,反而等於是盾牌了,敵軍扛著刀車擠進來,反而破了我軍合圍優勢。
看來,塞門刀車最適用之處,在於城門洞中,而非推出來堵著城門洞口,尤其不適用於我軍集結甕城之中,想絞殺敵軍之時。
既然,塞門刀車不妥,李孟羲思索一會兒,又有主意,他看著關羽道,“那,據馬如何?據馬可阻敵,又不至敵我相隔。隔據馬,我軍槍矛攢刺,不也能絞殺無數?”
李孟羲這個點子說完,關羽略作思索,微微點頭,“此法,妥也不妥。”
“何為,妥也不妥?”模棱兩可的答桉,李孟羲迷茫了。
關羽道,“若門洞之敵,乃輕甲無甲之士,我隔據馬持槍攢刺,確可殺傷無數。
然,若敵為重甲精銳,此時,非重刀大斧貼近死鬥,徒長槍攢刺,殺傷了了。此時,據馬反礙貼身死鬥。
故,某說,憑據馬絞殺,妥也不妥。”李孟羲點了點頭,明白了,還是得因兵製宜。
據馬堵門,確實能阻攔敵人的同時,還不耽擱我軍絞殺,但分情況,大多數情況,敵軍披甲單位不多,哪怕是披甲單位,腿胳膊啥的,都露在外麵,此時,我軍一大群人隔著據馬攢刺,還能絞殺一大群人。
但,若是如步人甲士一般的重甲步卒湧上來,我軍已無從容敵軍之可能。
縱無法殺傷重甲士,據馬應該依然有用,李孟羲認為。
據馬攔路,敵軍若想越過據馬,得十數秒時間,這十數秒時間,足夠我軍風一般的撤出甕城,然後啪一聲關上城門。
拿昨日攻城戰事來說,黃巾若以據馬堵住甕城,黃巾縱然可能稍作抵抗就頃刻潰散,但,義軍卻沒辦法快速追殺過去,沒辦法趁勢殺出甕城,就因為據馬攔路,過據馬,比跳欄難得多。
李孟羲覺得,據馬可行,有據馬堵門,圍堵甕城就穩妥的多,不至於一個潰散,就致甕城輕失。
後邊,眾人於甕城之上,又談到其他。
因第一道城門之後,有甕城,故而,破門隊需要帶攻城梯,昨日攻城,此處便疏忽了,張飛所率攻城隊,一架梯子未帶。
李孟羲明白疏忽在哪,疏忽在戰前未能徹底查明敵城詳實。
雖然攻城之前也用了半成品井闌支著根長竹竿,趨近城池查看,可於城前三十步查看,三十步遠,離得遠,看護城壕溝隻是一條線,未料到壕溝會那麽深,以致對城牆的攻勢大為受挫。
同樣是因為竹竿不夠高,城門後的甕城比城牆矮了一截,離三十步遠,同樣未能看到甕城,因此,也就準備不充分,再屈攻勢。
看來,攻城需要足夠詳細的情報支持。
就比如此次,井闌不夠高,不能看清壕溝和甕城全貌,若當時遣重甲士冒險到城下,至壕溝前,拿竹竿測出壕溝深度,一看壕溝太深,便能事先有所考量,有所準備,不至戰時受挫。
為探查詳明,去測壕溝深度的重甲士可能會死個幾人,但死的這少許人,避免了攻城時更多的人死。
由此,井闌乃攻城不可或缺之物。
半成品井闌,豎根竹竿,的確也能登高望遠。
但其一,竹竿並不足夠高,高度並不完全滿足偵查需要,第二,如今軍中的竹竿是遊騎商隊買回來編竹簍的,日後行軍,軍中能不能有如此長的一根竹竿,還是兩說。
故而,若條件允許,還是應當做出足夠高的井闌。井闌雖然是輔助型攻城器械,但其重要性,甚至比一般攻擊型器械更重要。
於攻城,李孟羲學到了一些經驗,管他城門後有沒有甕城,破門隊最好都要扛一些攻城梯。
若門後沒有甕城,攻城梯丟了便是。
若有甕城,梯子直接派上用場。
再者,攻城梯上架盾以為龜甲攻城梯,也能提供遮掩防禦。
抬梯入城,萬一敵軍龜縮城主府等處,有梯子立時可用。
關羽默默聽完李孟羲的高論,待李孟羲說完,關羽不可置否的提點道,“羲兒, 此不可一概而論。我軍精強,自可調精兵勇將,圍堵甕城,變城門洞之方寸之間,為絞殺之所。
然則,黃巾兵弱, 又無勇戰之心,黃巾棄甕城直退守城門倒也無錯。反之,若黃巾想圍堵甕城, 我兵自城門洞殺出,黃巾弱兵不及抵擋,一觸即潰,到時,我軍尾隨追殺,甕城城門未關,我已殺至,豈不甕城輕失也?”
<a id="wzsy" href="http://www.xiashuba.com">xiashuba.com</a>
“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行。
至於這甕城圍堵還是不圍,因地製宜,因時製宜,更要因兵因人製宜。而不可拘泥不化。”
關羽話完,李孟羲陷入沉思。
關羽話中的深意,李孟羲聽明白了。
固然說,城門洞處, 為一處絕好的絞殺敵人有生力量的地方。
但其實於黃巾而言,黃巾放棄城門洞處之遲尺之爭,直接退守甕城,反而是最明知之選擇。
因,黃巾不能邊拒止邊從容而退,很容易被一衝擊潰。當黃巾潰敗,蜂擁後逃之時,可能城門都來不及關上,甕城城門就失守了。
關羽說,兵無常勢,用兵當因地製宜,因時製宜,更要因人製宜,李孟羲深以為然。
圍堵甕城,義軍精兵能做成,不代表羸弱的黃巾軍可以做成,這便叫做,因兵製宜。
設身處地的想,萬一哪天,陷陣營來攻城, 到時義軍可能便將處於如今日黃巾一般之處境,圍堵甕城風險稍有些大,稍有不慎,就被殺崩。
如此算來,甕城裏一兵不放,甕城城門直接關死,反而不失為萬全之策,穩妥之法。
與之相比,圍堵城門洞,無論如何,有風險。
至於說,把甕城城門關住,甕城裏邊放一堆死士,這個方法倒也能用,隻是,死士是生死存亡之際拿來以死博活以小博大的最終手段,而不是拿來送死的。
有一眾悍不畏死的死士,留著哪一天破陣殺將,留著誘敵深入不好,非要在甕城中浪費掉。
死士用來破陣殺將,可挽救一場敗局,用來誘敵深入,也可以小博大,坑害敵軍一支精銳。
於甕城之中,敵已攻破城門,敵軍兵力將源源不斷的抵達,而圍堵甕城的死士數量有限,早晚要被淹滅。一部死士,留在甕城中,能起到的作用,不過是殺傷自身三倍以上的敵人,把敵人堵住半個時辰,甚至一兩刻。
兩下一比較,就知,輕死之士能用於圍堵甕城,但不值,一點不值。
李孟羲皺眉思索半天,難道這黃巾,要圍堵甕城,真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難道若有朝一日,陷陣營破我城門,我兵又不十分善戰,我軍真就沒辦法借城門洞口的地利優勢絞殺陷陣營?
半晌後,李孟羲抬頭看向關羽,道“若用塞門刀車如何?”
關羽略一想,搖頭,“圍堵甕城所圖為何?絞殺也。塞門刀車堵路,敵我相隔,如何絞殺,失本意也。”
“奧……”李孟羲奧了一聲,撓了撓頭,眉頭微皺。
塞門刀車,嚴格來說,這玩意兒就是個活動的牆,而沒有什麽殺傷能力,塞門刀車名字上帶有個刀字,也確實有刀刃或者槍尖,然而推著刀車去撞人,殺不了兩個人。
敵軍拿盾手來說吧,敵軍盾手抱著盾,頂在身前,塞門刀車能把敵軍擠的步步後退,刀車上的刀尖卻無法真正高效的殺傷。
刀車把城門洞圍堵住,就如關羽所說,敵我相隔,此時要想借地利絞殺敵軍,此計落空。
反而,於城門洞方寸之處,城門洞窄,而甕城寬,敵軍本來就處於劣勢,處於重圍之中,此時有刀車,敵軍頂著刀車,反推過來,此時,刀車於敵軍,反而等於是盾牌了,敵軍扛著刀車擠進來,反而破了我軍合圍優勢。
看來,塞門刀車最適用之處,在於城門洞中,而非推出來堵著城門洞口,尤其不適用於我軍集結甕城之中,想絞殺敵軍之時。
既然,塞門刀車不妥,李孟羲思索一會兒,又有主意,他看著關羽道,“那,據馬如何?據馬可阻敵,又不至敵我相隔。隔據馬,我軍槍矛攢刺,不也能絞殺無數?”
李孟羲這個點子說完,關羽略作思索,微微點頭,“此法,妥也不妥。”
“何為,妥也不妥?”模棱兩可的答桉,李孟羲迷茫了。
關羽道,“若門洞之敵,乃輕甲無甲之士,我隔據馬持槍攢刺,確可殺傷無數。
然,若敵為重甲精銳,此時,非重刀大斧貼近死鬥,徒長槍攢刺,殺傷了了。此時,據馬反礙貼身死鬥。
故,某說,憑據馬絞殺,妥也不妥。”李孟羲點了點頭,明白了,還是得因兵製宜。
據馬堵門,確實能阻攔敵人的同時,還不耽擱我軍絞殺,但分情況,大多數情況,敵軍披甲單位不多,哪怕是披甲單位,腿胳膊啥的,都露在外麵,此時,我軍一大群人隔著據馬攢刺,還能絞殺一大群人。
但,若是如步人甲士一般的重甲步卒湧上來,我軍已無從容敵軍之可能。
縱無法殺傷重甲士,據馬應該依然有用,李孟羲認為。
據馬攔路,敵軍若想越過據馬,得十數秒時間,這十數秒時間,足夠我軍風一般的撤出甕城,然後啪一聲關上城門。
拿昨日攻城戰事來說,黃巾若以據馬堵住甕城,黃巾縱然可能稍作抵抗就頃刻潰散,但,義軍卻沒辦法快速追殺過去,沒辦法趁勢殺出甕城,就因為據馬攔路,過據馬,比跳欄難得多。
李孟羲覺得,據馬可行,有據馬堵門,圍堵甕城就穩妥的多,不至於一個潰散,就致甕城輕失。
後邊,眾人於甕城之上,又談到其他。
因第一道城門之後,有甕城,故而,破門隊需要帶攻城梯,昨日攻城,此處便疏忽了,張飛所率攻城隊,一架梯子未帶。
李孟羲明白疏忽在哪,疏忽在戰前未能徹底查明敵城詳實。
雖然攻城之前也用了半成品井闌支著根長竹竿,趨近城池查看,可於城前三十步查看,三十步遠,離得遠,看護城壕溝隻是一條線,未料到壕溝會那麽深,以致對城牆的攻勢大為受挫。
同樣是因為竹竿不夠高,城門後的甕城比城牆矮了一截,離三十步遠,同樣未能看到甕城,因此,也就準備不充分,再屈攻勢。
看來,攻城需要足夠詳細的情報支持。
就比如此次,井闌不夠高,不能看清壕溝和甕城全貌,若當時遣重甲士冒險到城下,至壕溝前,拿竹竿測出壕溝深度,一看壕溝太深,便能事先有所考量,有所準備,不至戰時受挫。
為探查詳明,去測壕溝深度的重甲士可能會死個幾人,但死的這少許人,避免了攻城時更多的人死。
由此,井闌乃攻城不可或缺之物。
半成品井闌,豎根竹竿,的確也能登高望遠。
但其一,竹竿並不足夠高,高度並不完全滿足偵查需要,第二,如今軍中的竹竿是遊騎商隊買回來編竹簍的,日後行軍,軍中能不能有如此長的一根竹竿,還是兩說。
故而,若條件允許,還是應當做出足夠高的井闌。井闌雖然是輔助型攻城器械,但其重要性,甚至比一般攻擊型器械更重要。
於攻城,李孟羲學到了一些經驗,管他城門後有沒有甕城,破門隊最好都要扛一些攻城梯。
若門後沒有甕城,攻城梯丟了便是。
若有甕城,梯子直接派上用場。
再者,攻城梯上架盾以為龜甲攻城梯,也能提供遮掩防禦。
抬梯入城,萬一敵軍龜縮城主府等處,有梯子立時可用。